03.07 历史上有哪些手足相残的例子?

洪浩江苏南通


①唐朝:“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三个人当中,李世民功劳最大最得民心,太子李建成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李世民于是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一举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

②魏国:“七步诗”

曹操死后,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

由于昔日争封太子那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于是就命曹植七步之内做一首诗。

作者曹植:

煮 豆 燃 豆 萁,

豆 在 釜 中 泣.

本 是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③秦国“沙丘政变”

秦始皇在临死前,曾叫赵高手写一份诏书,内容是让扶苏到咸阳参加葬礼,这份诏书还没有发出去的时候,秦始皇就去世了,于是赵高扣留了这份诏书,私下找了胡亥与李斯,三人密谋参与了政变。

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封锁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首先伪造了一份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诏书的内容是立胡亥为皇帝继承人,接着又以秦始皇的名义伪造了一封给扶苏的诏书,然而扶苏在悲痛中自杀而亡。


瞬间kiss


手足相残皆为一个利字。

历史上手足相残的大事件基本都与争夺王位有关,下面二哥给您举几个例子,让您从中窥探一番人性的复杂。

胡亥假传旨意害死扶苏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为人正直,也是统治阶层中具有远见的人物。

扶苏因为反对秦始皇“重法绳之臣”等政策,而被贬到了外地。

秦始皇外巡时突然暴毙而亡,身边却只有胡亥在身边。

这是胡亥上位的绝佳良机!奸臣赵高赶紧献计——用假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死扶苏。

生性软弱的扶苏在拿到诏书那一刻心如死灰,并没有反抗,而是选择了领死。

从头至尾,这都是赵高的阴谋!因为纨绔的胡亥上位当皇帝,赵高就可以趁机掌控朝野,而一旦正直的扶苏上位,那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所以赵高坚定地站在胡亥身后,导演了兄弟相杀的这出惨剧。

曹丕对曹植的“七步”之恨

曹操在66岁那年病逝,曹丕则逼迫汉献帝禅让皇帝之位,曹丕称帝,史称魏文帝。

弟弟曹植,一直是曹丕过不去的一道坎儿!他担心有学识、有抱负、有人脉的曹植会抢走自己的位置,于是一心想除掉他。

聪明的曹植一次次侥幸逃过,最有名的一次胜利大逃亡就是朝堂之上的“七步”之恨。曹丕让曹植现场作诗,七步之内不能成诗,就杀头。

悲愤的曹植哭着作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也成功躲过一劫。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的一种慨叹震撼人心,也一定会让曹丕无地自容吧。

北魏上演子杀父,兄杀弟的惨剧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王朝,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这是一个充满着宫廷杀戮的朝代。

开国皇帝拓跋珪生性顽劣,因为妻子贺夫人犯错就要将其处死!小儿子拓跋绍看不过去了,于是翻墙进入宫中,并在宦官的帮助下,杀了父亲拓跋珪。父亲纵然有错,但儿子杀父亲,实数大逆不道。

逃难多年的长子拓跋嗣眼看着弟弟要夺权,赶紧带兵杀回皇宫诛杀拓跋绍,平息叛乱。

这一家子,为了一个皇权之位,竟然能丧失人伦,父子相杀,兄弟相杀接连上演,可谓人间的悲剧。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兄弟相杀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

李建成最为忌惮弟弟李世民的才干,害怕这个弟弟将来与自己争夺皇位,于是决定借机除掉李世民。

哪知,提前知道消息的李世民来了一个先发制人——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

最终,李世民上位成为太子,不久李渊就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李世民也开启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明英宗上演夺门之变

明英宗不知哪来的勇气非要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人俘虏。

蒙古人想以皇帝为人质相要挟,打算讨要一大笔赎金。

大明朝廷却放出了大招——立刻换了皇帝,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称帝,史称明代宗。

明朝廷的意思很明确:我们有了新皇帝,你看着办。

蒙古人傻眼了,大明朝廷不按套路出牌,手里的人质没用了。

怎么办?放了吧。

明英宗回到北京,皇帝做不成了,那就做个被架空的太上皇吧,也不错。

让明英宗窝火的是,自己的儿子原先已经被立为太子,却被明代宗给废掉了,明代宗的用意很明显: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欺负我行,欺负我儿子没门!”于是明英宗联合一众朝臣发动了夺门之变,将明代宗赶下台,自己重新当皇帝。

明代宗憋气窝火,没多久就病死了。

雍正在“九子夺嫡”中胜出

康熙年老,太子无能被废!谁是未来皇帝的接班人呢?康熙的九个儿子上演了“九子夺嫡”的宫廷闹剧。

康熙病逝!在一片质疑声中,雍正拔得头筹拿到接班的遗嘱,成功夺得皇位。上位后,雍正对这群昔日的兄弟开始了逐一收拾。

老三胤祉、十四弟胤禵、十五弟胤禑被发配,为康熙守坟。

老大胤褆、老二胤礽、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则被幽禁起来,没了自由。

更狠的是,老八、老九除了被幽禁还被改了名字,老八被雍正改名为“猪”,老九则被叫做“狗”。对于皇子来说,改成猪、狗的名字,就是最大的侮辱,可谓生不如死。

结论:兄弟相杀、手足相残,这就是权力的诱惑使然。在古代社会,皇权至上的光环让不少人迷失了自我,不惜践踏人性的底线,这样的人即使君临天下也会被历史所嘲笑。套用曹植那首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月二的二龙头


著名的大概有:

1、春秋时公子小白(齐桓公)杀公子纠;

2、赵惠文王杀兄赵章;

3、秦二世(胡亥)杀公子扶苏及秦始皇其他子女;

4、前赵刘聪杀兄刘乂;

5、后赵太子石宣杀弟石韬;

6、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杀刘劭;

7、隋炀帝杀其兄杨勇;

8、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9、南汉刘洪熙杀众弟兄;



我的乾坤


慧眼识才,因你而乐, 大家好我是伯乐说历史,很高兴为大家解答历史问题。

1.秦朝长子扶苏与次子胡亥

讲到秦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相继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防卫 匈奴,秦在秦、燕、赵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成了著名的万里长城,这比现存的明长城更往北,距离也更长。就这样还是逃脱不了,兄弟相残的事情。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主要巡游云梦、会稽等地时,李斯、胡亥、赵高等随从,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为皇帝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还祷山川"。因蒙恬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对蒙毅恨之入骨,要诛蒙氏一族。赵高是个宦官,其专管宫廷御车与印信、墨书。这次秦始皇巡游,自然少不了中车府令的事务。而且后来赵高还"行符玺事",执掌传达皇帝命令和调兵的凭证"符"和"玺",赵高当然随从。秦始皇这次出巡,一路劳顿,到平源津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送走,秦始皇就呜呼哀哉于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北)行宫了。 为了不使秦始皇死的消息传扬出去而引起乱子,丞相李斯秘不发丧,将尸体载于车中,饮食奏请如常。一面命令车了加紧赶路,一面让赵高尽快派人把秦始皇的遗诏给扶苏送去。赵高可不愿意让扶苏继承皇位。因为扶苏为人正派,根本瞧不起阿谀奉承的赵高。秦始皇的小儿胡亥是一个昏庸的家伙,且赵高还曾受命教胡亥学习法律,二人正好臭味相投。赵高想立胡亥为皇帝,以便实现他篡权乱政的阴谋,因而他违背秦始皇的命令,扣着诏书不发。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就假造秦始皇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指责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马上自杀,不得违抗。接到诏书后扶苏流着泪自杀了。

2.玄武门事件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唐朝建立后,李渊封长子建成为太子,协助处理军国大事,实力雄厚的次子世民文武双全,武功卓著,由此形成两大势力。太子建成联合四弟元吉,准备除掉世民。

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曲意侍奉各位妃嫔,奉承献媚、贿赂、馈赠,无所不用,以求得皇帝的宠爱。加之宾妃们时常在,高祖李渊耳边说世民的坏话,使得李渊对李世民 心声猜疑。局势对李世民非常不利,于是定计发动政变。公历626年,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突然射杀了准备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后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三天后,高祖立世民为皇太子,诏令军国庶事一切委太子处决。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子世民,自称太上皇。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这就是史称的“玄武门之变”。

3.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叔侄之间的斗争

1398年5月朱元璋病故,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因顾及藩王势力极大,在登基之后开始实施削藩政策。当时触及到很多藩王权益,引起很多不满,其中朱棣是当时权益,波及最为广泛。朱棣于1399年7月起兵反抗明朝,发动了持续三年的靖难之役。1402年6月13日燕王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成功夺取了,其侄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说死于皇宫大火之中,也有人说趁乱逃出皇宫,在寺庙里面斩三千烦恼丝出家当和尚了。

历史总是引人非议,现在的我们只能在史书中找寻答案。



喜欢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下






伯乐说历史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其兄弟;曹植逼死曹丕;胡亥赐死扶苏;雍正登基后杀死其兄弟。



沙漠孤狼138609229


1、秦二世胡亥:

秦二世,也称二世皇帝,姓赵氏,名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太子扶苏的弟弟。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时,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谋杀了其兄扶苏后就当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

2、昭武皇帝刘聪:

刘聪是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创者刘渊的第四子,自幼聪慧好学,通习经史、百家之学,对孙吴兵法尤为精熟。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太子刘和继位,刘聪遂杀刘和自立,改元光兴,是为汉烈宗,史称昭武皇帝。

3、宋孝武帝刘骏:

刘骏,是南北朝时期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宋文帝北伐失败后被他的大儿子刘劭所杀。但刘劭只当了短暂的三个月皇帝,又被其弟刘骏击败处斩。刘骏在新亭即位,是为宋孝武帝。不久,将刘劭全家男女妃妾一并诛杀。时人流传这样一句歌谣:“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4、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嗣,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公元409年10月,拓跋珪为其子拓跋绍所杀,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其兄拓跋绍,于同年即位,改年号“永兴”。

5、隋炀帝杨广:

杨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公元581年被封为晋王,在南下灭陈和抵御北方突厥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并一心要取代兄长杨勇的太子地位。

6、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立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

但随着李世民的功名日盛,李建成开始排挤李世民。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亲信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目的是掌握兵权并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先发制人,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事变。三天后,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李渊手里接过实际的皇权。随后不久,唐高祖李渊禅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

7、宋太宗赵光义:

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驾崩,其弟三十八岁的晋王赵光义登上皇帝大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祖驾崩前夜,曾诏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入宫后,宋太祖屏退左右,与赵光义酌酒对饮。室外的宫女和太监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

然而到了凌晨,宋太祖却不明不白地驾崩了。得知宋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太监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来了赵光义,皇后因心有所惧,只好承认赵光义做了皇帝。于是,后世就留下“烛影斧声”杀兄登位的故事。

8、后梁末帝朱友贞:

朱友贞,梁太祖朱全忠的第三个儿子。他的二哥名叫朱友珪,其母原为亳州营妓。唐僖宗光启年间,朱全忠有一次率军经过亳州,召其母陪侍,并且使之怀孕并生下一子,即朱友珪。

乾化二年,即公元912年,趁朱全忠病重,其次子朱友珪率所部政变,诛杀其父并假传遗诏,自登帝位,翌年正月改元凤历。

朱友珪登上帝位之后,虽然大量赏赐将兵以图收买人心,然而很多朝中老将还是颇为不平,而朱友珪本人又荒淫无度,因此人心沸腾。凤历元年,即公元913年,朱全忠四子朱友贞再次发动政变,逼迫朱友珪自死身亡。

9、齐肃明孝皇帝王延钧:

王延钧、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国主王延翰之弟,原任泉州刺史。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即公元926年,王延钧发动政变,谋杀了其兄闽王王延翰。其后,王延钧被推为闽王。后唐长兴四年,即公元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改名王鏻,又作王璘。史称齐肃明孝皇帝。

10、南朝汉中宗刘晟:

刘晟,南朝汉帝刘玢之弟,原封晋王。南汉帝刘玢即位后骄傲奢侈,不理政事,并且猜忌诸弟。南汉光天二年,即公元943年,刘弘熙与刘玢饮宴观赏角力表演,刘玢大醉,刘弘熙即命力士抓住刘玢,摧击其前胸毙命。刘弘熙随即继位,并改名刘晟。


酷酷的千寻


其实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事情。

最早的比如五帝中的舜帝,他不是迫害自己的兄弟。而且被自己的父亲和兄弟迫害。当时舜受到了尧帝的赏赐,他的父亲和兄弟眼红,就骗舜挖了一个坑。然后把他推下去,准备活埋了。

秦二世胡亥,为了当皇帝假造圣旨,让自己的大哥公子扶苏自尽,并且在登上皇位之后,命令赵高把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杀了。

隋炀帝杨广,杨广为了当上皇帝,弑父杀兄这是都知道的事情。

最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兄弟相残。李世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李元吉和李建成,并且还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

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李泰为了皇位也是相互之间手足相残。

这样的事情还有更多,这只是其中比较出名的几个,几乎每个朝代的更替前期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在对于皇位的争夺之中,也没有不流血的。位置只有一个,谁都想做皇帝,争夺之下手足相残太普遍了。而且不仅仅是皇位的争夺,一些大家族的继承人争夺也是充满血腥。

以上属于个人意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费劲儿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自古以来我们都说血浓于水,亲情似乎是这个世界上最牢固的纽带。也许当手上没有权利,没有金钱,没有地位的时候,兄弟抱团取暖,这个时候什么都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当达到了权力的顶峰特别是在帝王将相家,兄弟为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事情还少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手足相残的故事。庄公和共叔段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他们的母亲是武姜。姜是齐国的姓,我们有理由相信武姜是齐国人。郑庄公是共叔段的亲哥哥。既然如此哥哥为什么要打弟弟呢?还得从他们的妈说起。记得听别人说过,兄弟三个,老大最苦,老二受气,老三享福。这从侧面反映出父母具有爱小心理。武姜也不例外,共叔段就是她的心肝,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想给她的这个小儿子。甚至连太子的位置都想给他,但是这是一个嫡长子子继承制的时代,所以反对归反对,郑庄公照样作他的国君。国君当不成,给块地总成了吧。于是在武姜和共叔段的强烈要求下,郑庄公答应了。可没想到过了二十年共叔段竟把弹丸之地发展的初具规模起来,甚至具有了私人武装,成了名副其实的国中国。统常到了这个阶段,无非是造反,再就是准备造反。共叔段选择了前者,是时候了,我等了二十年不是要证明什么而是要把我曾经失去的东西拿回来!他对自己很有信心,况且在都城里还有内应~武姜。要说这娘当的也不含糊,一听到风声马上就宣布:来吧,到时候我替你开城门。巴不得共叔段马上杀入京城。然而郑庄公真的就不知道吗?这二十年来,他一直在观察,靠他的耳目~在武姜和弟弟身边,他明白弟弟在做什么,之所以不动手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希望弟弟好好过日子,大家平安的过着各自的幸福生活.可是现在不可能了,最不愿发生的发生了,好吧,撕破脸干吧。当共叔段满怀信心的来到都城时,迎接他的不是他母亲,而是他哥以及其身后整齐划一的军队。战斗很激烈但并不精彩,辛苦创业的共叔段被打回原形,回到解放前。庄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共叔段逃到共这个地方。郑庄公就亲自领二百乘战车攻打共,再次取胜,“共叔段”这个字号便由此得来。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精品文史


要说历史上手足相残的例子,多出于帝皇夺位之争,其中最为后人所诟病的,大概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了。

为什么他会被后人所惦记?

其一、唐太宗被称为千古一帝,功德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总有人想挖一挖他的黑历史,证明人无完人,而玄武门之变的杀害兄弟,切切实实是其人生中的一大污点,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污点。

其二、唐太宗过分了,在杀害了兄弟之后,将其斩首示众,把兄弟的儿子都杀光,妻子全部纳入自己的后宫。

其三、唐太宗,是历史上第一位篡改历史的人,恰恰是因为他怕自己的一些事情被后人所诟病,他一开始给自己制造的人设就是“仁义”,对朋友是如此,但是对敌人就没那么仁义了,即便这些敌人是自己的亲人。

兄弟相残、逼父让位,这些都是为后人所不齿的,孝文化从来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主题,但是这些事情是事实,既然不能抹杀掉,就必须给一个合理的名义自己,于是乎在史书上,李建成、李元吉就成了先逼害他的人,他是再三被劝谏,而且是身边的良师益友都生命受威胁的情况下,才被逼杀的兄弟;而逼迫父亲让位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世人说明李渊不适合当皇帝,李世民自己更适合,于是乎李渊就成了父凭子贵的皇帝。


历莱顺授


我们知道雍正皇帝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但也是极具争议的一个皇帝,因为雍正涉嫌杀害父亲康熙,而且登基之后,展开了一系列对自己兄弟的打击行动,可以说非常的让人害怕,真正做到了冷血无情的地步。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让我们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有三个儿子:胤、允祚(5岁死)、允祯。传说:雍正继位后,将允祯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允祯,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允祯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雍正囚禁胞弟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得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二哥允、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八弟允、九弟允、十弟允、十二弟允、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祯、十五弟允、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

大阿哥允禔,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已成为一只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

五弟允祺,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六弟允祚,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二十四年夭折。

七弟允佑,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夸他:“心好,举止和蔼可亲。”康熙亲征葛尔丹时,命允佑领镶黄旗大营。18岁,被封为贝勒;29岁,晋淳郡王。八年,卒。

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允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允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幽禁多年,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允禟,因同允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出家!他借故将允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又给允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允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允(礻我),因党附允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还喀尔喀(今蒙古国),命允印册赐奠。允称有病不能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一弟胤禌,康熙二十四年生,母宜妃郭络罗氏,康熙三十五年夭折。

十二弟允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允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允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三弟允祥,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即位,封为怡亲王,命总理户部三库。雍正元年,总理户部。为人“敬谨廉洁”,雍正照例赐钱粮、官物,均辞而不受;对雍正“克尽臣弟之道”,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为雍正所赏识。三年,从优议叙,复加封郡王,任王于诸子中指封。后总理京畿水利,多有建树。又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八年,死。是雍正最知心、得其协助最多的兄弟。

十四弟允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允,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之党篡改为“胤”,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允祯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允偶,康熙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允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继位,即封允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允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允祥和允礼显然早加入“胤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