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臺灣在明代也是人口稀少的地方,漢人不過幾十萬人,很多地方荒無人煙。

荷蘭人,準確說荷蘭東印度公司,從盤踞臺灣以來,也只是佔據臺南這種人口較多的地區。這主要是東印度公司畢竟是商業公司,不願意將大量的金錢投資建設殖民地,畢竟臺灣也沒有什麼之前的出產。

東印度公司並沒有不顧一切,建設殖民地的野心,它需要的是賺錢。

不過,荷蘭人在臺灣仍然修建了普羅民遮城(赤嵌城)和熱蘭遮城(臺灣城)兩座堅固的要塞,花費了巨大的資金。

其中,又以熱蘭遮城最為堅固,第一期修建就花費了長達5年的時間。

熱蘭遮城的名氣很大,是當時歐洲最先進的稜堡。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所謂稜堡,是歐洲16時期到19世紀的特殊城堡。火炮出現以後,傳統的歐洲城堡就無用了。古代那種步兵蜂擁攀登城牆,遭遇弓箭、落石甚至熱油情況,現在已經不可能出現了。大炮只會在很遠的地方,不慌不忙的發射大量的實心炮彈,將城堡打成一堆廢墟。

這種作戰中,進攻一方有很大優勢,它可以選擇任何方位攻擊,尤其是城堡的火力死角。

有矛就有盾,稜堡就出現了。稜堡是複雜的城堡系統,最外層是低矮、傾斜、厚度很高的防炮牆。

防炮牆牆有一個角度,厚度很高,炮彈很難穿透。一旦擊中防炮牆,炮彈還容易出現跳彈,大大減弱炮擊的威力。

同時,稜堡的特殊設計,讓城堡不存在火力上的死角,增加了防禦能力。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鄭成功大軍殺入臺灣後,首先包圍了普羅民遮城。

普羅民遮城存在設計上的缺陷,就是飲水必須依靠外面的溪流。鄭成功明軍切斷小溪以後,守軍在3天后就開城投降,也算他們聰明。

不過,熱蘭遮城就沒這麼好對付了!

鄭成功明軍的大炮,不能正面摧毀這座稜堡。

說起來,鄭成功的大炮其實是很先進的。

很多人說大明的火炮落後,這是胡說八道。大明歷史上從來都很重視火炮,包括初期和中期的破虜炮、大將軍炮等等,都是很實用的火炮。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不過,這些火炮的性能有一定缺陷,主要是沒有最恰當的比例。

大家都知道,火炮的火藥被點燃以後,會出現巨大的膛壓,將炮彈推出炮膛。在炮彈被擊發同時,大炮內部各部位也受到很大的衝擊力。如果火炮金屬的承受力不足,就會導致炮聲崩裂甚至炸裂,後果嚴重。

不過,火炮是打仗用的,又不能無限制造的很厚重,這會導致重量太大,難以機動,也難以鑄造。

更重要的是,火炮的各部位承受的壓力是不同的,藥室承受力最大,炮膛就要小一些。所以,藥室可以造的厚重一些,炮膛則可以輕薄一些。

那麼,這就要尋找最合適的比例。

最初,大明做得沒有歐洲人好,早期火炮大多是柱形或者一頭大一頭小的煙囪型。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到了明朝中後期,通過購買和仿造西洋火炮,大明掌握了西方最佳的比例,產生出著名的紅衣大炮。

紅衣大炮是紡錘形,各部位的厚度不同,大體達到了完美的比例。紅衣大炮的基本尺寸比,直到200年後的鴉片戰爭時期仍然不變。可見,大明仿造的紅衣大炮技術已經是世界一流。

而鄭成功的明軍,多來自他的父親鄭芝龍。眾所周知,鄭芝龍是海盜出身,半盜半商,非常重視海戰。通過和西洋人合作,他購買和製作了大量先進火炮,就火力來說,達到歐洲比較先進的水平。

自然,就火炮鑄造技術上,鄭成功軍隊的技術上還有一定差距,但並不算大。

叛徒施琅在澎湖打贏鄭成功的明軍時,曾繳獲戰艦上的大量火炮,其中紅衣大銅炮就有12門,都是四五千斤的大炮,炮彈有二十多斤重量;還有紅衣大鐵炮2門,重達七千多斤,炮彈重三十多斤。

按照歐洲的說法,紅衣大鐵炮應該是40磅炮。這是很嚇人的。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在200年後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戰艦的標準火炮不過是32磅炮,炮重相當於中國炮的五千斤大炮。

可惜,即便是這種級別的紅衣大炮,仍然不足以對付熱蘭遮這麼龐大的稜堡。

炮戰中,紅衣大炮不能迅速摧毀稜堡,反而會受到敵人的火炮反擊,很容易被壓制。

而沒有火炮擊毀稜堡,用步兵強行攻城等於送死。

這種情況下,鄭成功轉而長期圍困熱蘭遮城,以減少傷亡。與此同時,荷蘭人的海上援軍,連續被鄭成功擊退。

荷蘭守軍苦苦支持了9個月,彈盡糧絕,軍心渙散,一些人開始投降。一個荷蘭兵投降後,指出了熱蘭遮城防禦的缺點。熱蘭遮城有一個支堡,烏特勒支堡。烏特勒支堡位於在熱蘭遮附近的小山上,地勢非常高,上面架設的火炮可以覆蓋整個地區,進行側面的火力支援。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然而,烏特勒支堡又比熱蘭遮小得多,防禦力較弱,比較容易被攻破。一旦烏特勒支堡被攻破,鄭成功就可以居高臨下使用大炮,猛烈轟擊熱蘭遮主城。相反,荷蘭人的火炮卻難以有效還擊,必敗無疑了。

由此,鄭成功調整了戰略,在烏特勒支堡附近修建了3座炮臺,部署了28門紅衣大炮,另外,還有2門大炮用於牽制熱蘭遮主城。

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發動總攻,30門大炮開始猛烈炮擊!

正常來說,古代的火炮不能同今天相比,單日炮擊數量是很有限的,一般就是二三百發,再多了容易出危險。

然而,這30門大炮僅僅在一個上午,就發射炮彈1000發以上,相當於每門開炮超過30發。在這1000發炮彈的猛擊下,體積較小的烏特勒支堡,很快被打成一堆廢墟。支堡內的荷蘭守軍大部分被炸死,餘部逃竄。

打垮烏特勒支堡以後,熱蘭遮城已經必然會淪陷。此時,鄭成功的30門大炮繼續炮擊到下午,當天9個小時發射了2500發炮彈。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熱蘭遮城被炮擊後,雖沒有到被摧毀的地步,已經無法堅守。

只要鄭成功在烏特勒支堡的位置設置炮臺,持續不斷炮擊,熱蘭遮遲早會被打成一堆瓦礫。況且一天2500發炮彈的可怕炮擊,也讓荷蘭人肝膽俱裂,失去了作戰意識。

果然,26日鄭成功開始調整炮兵部署,準備新一輪炮擊。

至此,荷蘭人再也無法堅持,27日剩餘900多人開城投降,臺灣戰役結束。

可以說,臺灣戰役是兩強的決戰,也是非常精彩的炮戰和攻防戰。

最終的勝利者是大明,由此可見明代火炮技術的水平,始終保持世界一流。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相反,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滿清的火炮技術不但沒有突破,甚至很多火炮還不如紅衣大炮。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林則徐認為是固若金湯的虎門要塞,卻被英軍於一天內攻陷。當時英軍一共調派了18只大小船艦殺入珠江口,虎門要塞的460門大炮竟然一發也沒有打中敵人。大小10個炮臺,全部落入敵軍手中。

這要不亡國,就是有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