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姜维北伐真的是徒劳无功,空耗国力吗?

神仙半瓶醋854


姜维北伐,是蜀汉灭亡前许多“未解之谜”的根源。不论姜维本心如何,他后期的几次北伐,确实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国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谜”的关键因素


蜀汉灭亡前,出现了许多“未解之谜”:为什么诸葛瞻明明可以守绵竹却要在出关作战?为什么成都面对万余邓艾军就举手投降?

让我们移步当时蜀汉的国库,答案就一目了然了: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余万匹,余物称此。

什么概念?邓艾在《济河论》中曾说:淮南屯田后,可得米三千万斛,可供十万大军吃五年。以此类推,十万大军一个月要吃掉五十万斛米!可还是在不考虑后勤损耗的前提下!

也就是说,蜀汉的国库中的粮食,已经不够十万大军吃一个月,不够五万大军吃两个月了!

所以,诸葛瞻能坚守绵竹吗?

粮食这么多,钱财和锦绢呢?

我们再做一个类比:刘备平定西川后,一次赏赐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每人: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呵呵,蜀亡时,国库的钱财、锦绢,还不够当年赏赐四个功臣的!

所以说,蜀汉的灭亡,没有什么“未解之谜”,实际原因很简单——穷死的!

穷成这样,和姜维北伐能没有关系吗?

姜维北伐和诸葛亮北伐不同


姜维北伐,长期被视为对“武侯遗志”的继承,从道义上来说,确实如此。

可是,两者北伐的形势、影响截然不同。

诸葛亮时期:

对外:经济上:当时中原、关中受战乱影响很大,“天下郡县皆残破”。尤其是关中地区,当时的京兆郡(关中最富庶的地区),百姓们连牛车都没有(耕种效率低)!

而陇右地区,一方面缺粮,另一方面,羌胡汉混杂,矛盾重重。

军事上:魏国可用于前线兵力优势尚不明显。


尤其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说:“我军在祁山、箕谷兵力皆多余贼”。

也就是说,当时,总体上魏强蜀弱,但在陇西地区的争夺上,蜀汉劣势不明显。如果部署、用人得当,获取实际战果的可能是存在的。

对内:诸葛亮以实际掌权者的身份主持全局。诸葛亮可以通盘考虑经济、政治、军事因素,也能协调蜀汉各方资源。

到了姜维时期,连局部作为都十分困难了。

首先,魏国国力恢复,“郡县不再残破”。尤其是关中、陇西地区的经济,恢复得非常快。


司马懿从冀州迁民到上邽屯田;徐邈在凉州修建盐池与胡人换取谷物,广开水田招贫民耕种。此后,长期依赖支持的凉州地区,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还有富余!

同时,淮南等地区经济的恢复,也使魏国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对吴作战,或腾出手与蜀作战!

内部,姜维本人只是军事上的负责人,严重缺乏经济、政治眼光。他当年利用魏军失误,攻取狄道后,在没有失误的情况下被敌人逼退,说明从那时起,他已经无力北伐了!


自段谷之败后,国内一致反对北伐(包括他手下的将领们),说明,此时的北伐连凝聚人心的作用都失去了!

可是,直到262年,蜀汉灭亡前一年,他还在组织北伐!

同时,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去世后,蜀汉的内政缺乏贤才。治理不得当,既无法通盘考虑“可持续作战”,甚至与姜维彼此勾心斗角,最终引发姜维外出屯田避祸。

如果说诸葛亮北伐,尚能凝聚人心的话,姜维北伐后期,连这个作用也失去了!

姜维本人军事风格,导致北伐进一步损耗国力


坦率地说,姜维的军事能力不错,单纯从战绩看,九次北伐,不落下风(一次大胜,两次小胜,一次大败,两次小败,三次无功)。

两次小胜,主要是掠夺了一些人口,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次大胜,利用对手的失误,杀敌万人,攻取狄道,却又守不住。

可是,一次大败,就足以使蜀汉伤筋动骨!


段谷之败,“星散离落”,是夷陵之战后蜀军最大的一次失败。

此战,不仅使原本就已经军力匮乏的蜀汉元气大伤,也使姜维自己在朝内失去威信,从此,姜维与黄皓、诸葛瞻周旋的仅存的政治资本丧失殆尽,彼此之间互相不容,内部矛盾尖锐!


世人都说诸葛亮“用兵唯谨慎”,故此无功。可是,姜维的做法,反衬了诸葛亮的无奈:蜀魏悬殊,损兵万余的败仗,魏无所谓,蜀就元气大伤了!

不管是“以功代守”,还是“情怀”,前提是不赔本!

姜维北伐,历时16年,前后九次,不能一棍子打死。早期的几次北伐,或者以掠夺人口、接应胡人为目的的北伐,还是值得进行的。

可是,狄道之战后的北伐,就是拼消耗了!

当时,无论是总体国力,还是在陇西、关中地区的战力对比,双方都已悬殊。即使魏军出现狄道之战时那样严重的失误,蜀军也无力保存利益了。


这种情况下,去和魏国作战,难道不是拼消耗吗?即使能以姜维军事之能占些便宜,又怎么能补充北伐的消耗呢?何况,此时,面对对面的邓艾,姜维要拼消耗,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了!

持续拼消耗,加剧了蜀弱魏强的局面。

蜀国的灭亡,刘禅、黄皓,甚至早已离世的刘备、诸葛亮都不能辞其疚。但是,姜维后期不合时宜的持续北伐无功,无疑是蜀汉灭亡的加速器。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自公元238年诸葛亮死后,姜维和蒋琬一起坐镇汉中,并从公元253年开始独揽内外诸军事,前前后后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称“九伐中原”。

那姜维北伐真的徒劳无功,空耗国力吗?这其实得从两方面来看,即姜维北伐并不是徒劳无功,反而获得不错的战果,但空耗国力也是确实是真。

“九伐中原”胜多败少,姜维所取得的军事成果比诸葛亮要高

我们先来总结一下十一次北伐的时间和战果:

第一次:公元238年,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和魏军相持,不分胜负。

第二次:公元244年,和费祎救援汉中都督王平,大败曹爽。

第三次:公元247年,姜维偏军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郭淮,夏侯霸大战于洮西。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维假节,出攻雍城,不克而还。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维再出西平,不克而还。

第六次:公元253年,费祎被刺,姜维率军围南安,粮尽而退。

第七次:公元254年,再出陇西,攻占狄道城,降服狄道长李简,斩杀徐质,迁移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众回汉中。

第八次:公元255年,和夏侯霸出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魏军死者数万人。

第九次:和镇西将军胡济约好会合上邽,胡济失约,姜维被邓艾所破,死者甚众,姜维退兵回成都。

第十次:公元257年,趁淮南诸葛诞举兵反抗司马家时,姜维率军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于长城、芒水一带。后诸葛诞兵败,姜维退兵。

第十一次:公元262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打败,回军沓中屯田处。

以上自《三国志.后主传》《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三国志.诸夏侯曹传》所记载。


从上面可以看出,姜维十一次北伐是胜多败少,总结来看是大胜三次(第二、七、八次),小胜两次(第三、六次),不克而还四次(第一、四、五、十次),大败一次(第九次),小败一次(第十一次)。

以最弱的蜀国进攻最强的魏国,不仅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还把战线推至长城-芒水一带,打出了“死者过万”这样的战绩来,姜维的北伐绝不是徒劳无功的,我认为姜维的军事才能甚至要远远高于他的老师诸葛亮。

姜维北伐空耗国力也是真,蜀汉精锐在北伐中损失殆尽

第七次北伐时,姜维接受狄道长李简的投降,随后与魏将徐质交锋,大将张嶷及所率的蜀汉精锐“无当飞军”全部战死,“然其所杀伤亦过倍”。

相比诸葛亮一样稳扎稳打,把伤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打法,姜维更注重于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硬碰硬地打,所以虽然姜维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可对蜀汉来说却也损失了不少将领和精锐力量。以至于后来诸葛瞻只败了一战,成都方面就再也组织不起一支部队来抵抗邓艾,才导致了最后的投降。

而且姜维多次出兵也对蜀汉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后主传》记载:蜀汉共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在这样的情况居然有十万军队,四万官吏。也就是说平均九个人就要养一个士兵,七户人家就得供养一个官吏,这让百姓如何负担?

姜维无休止的北伐势必会加重了这一负担,出使蜀汉回国的薛珝就对吴帝孙休断言蜀汉必亡。邓艾钟会出兵灭蜀前期,吴人张悌也说:“蜀汉当局穷兵黩武,人民苦不堪言,朝廷无正义之声,民间皆面露菜色,岂有不亡之理?”


除了外人之外,蜀汉后期掌权的尚书令诸葛瞻,辅国大将军董厥都反对姜维北伐。“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诸葛瞻临死前的那句“内不能杀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恰好证明蜀汉最高领导层也是反对姜维北伐,耗尽国力的。

姜维十一次北伐后,曹魏邓艾,钟会大军灭蜀,果然不出张悌等人所料,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割据益州、南中四十年的蜀汉就灭亡了。


一贰一橙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姜维在24年间对曹魏北伐共计十一次,大胜两次,小胜两次,相持无果四次,小的失败一次,损失惨重一次。

十一次北伐,蜀汉和曹魏互有胜负,但综合来看,蜀汉小胜。魏、吴、蜀三个军阀集团中,就属蜀汉的国力最弱、实力不济。打仗,势必会耗损国力,十一次北伐对于贫弱的蜀汉来说的确劳民伤财、国力大损;对于曹魏而言,蜀汉十一次袭扰式的北伐使曹魏兵员的消耗和国力的损耗要大于蜀汉,当然,曹魏人众物博,雄厚的实力奠定了它的承受能力。



公元262年,姜维组织了蜀汉的最后一次北伐,魏军凭着兵多粮足和蜀军相持,在蜀军粮食不足军心出现动摇时突然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惨重,实力大损,从此再无力发起进攻,转为被动防御态势。

虽说十一次的北伐最终以蜀汉的败退收场,虽说连年的征战导致了蜀汉国力过度耗损,但蜀汉总体战绩是胜多败少,曹魏的总体损失要大于蜀汉,蜀汉以弱损强而消耗了曹魏的国力。


最关键的是姜维的北伐在客观上维系了不断衰弱的蜀汉政权。


野钓鱼倌


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回答:第一:应该说不是毫无功劳,空耗国力。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的姜维,自小少有奇才,经过诸葛亮的言传身教和历次战争的血与火的淬炼,成为蜀国后期少有的杰出统帅。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处事谨小慎微,明察秋毫。再加上本人年富力强所具有的条件,率军七次北伐。而三国时期,甘肃的大部分地方在曹魏统辖下。只有现今甘肃陇南地区的成县,文县归蜀汉管辖。为了争夺陇右,魏蜀两国进行长期拉锯战。而甘肃天水至定西,武山等周边地区,是三国时候的“南安”。而姜维作为三国天水郡冀县(今甘肃天水地区甘谷县)人,羌族。有便利的作战条件。(一),明面上,为蜀汉争取民心,土地,人口以及所有。告诫曹魏统治者及当地居民。这个地方归蜀汉所有,让天下人和当地居民在心理上和国家层面上承认这个事实。用屡次北伐,在军事和政治上加以巩固。(二),由于蜀汉刘备集团是“中山请王”刘胜的后代。按照中国的传统认识的话,属于“正统,而曹魏属于奸雄,不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加上“诸葛亮”和“姜维”的屡次“北伐”的巨大影响和努力。“陇右”及许多地方,成为蜀汉的“势力范围”。虽然,有时暂时被“曹魏势力”所占有,可是一旦北伐开始,这些地方又回到蜀汉怀抱。这就是“诸葛亮”与“姜维”所做出的

努力的成果。他们忠心耿耿。为蜀汉呕心沥血。所以作用为:造势作用,成就巨大,取得了战略生存空间和后勤基地。让这些地方成为蜀汉外围屏障,借以围护弱小的“蜀汉”。

第二:自公元238年诸葛亮死后,姜维和蒋琬一起坐镇汉中,并从公元253年开始独揽内外诸军事,前前后后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称“九伐中原”。

那姜维北伐真的徒劳无功,空耗国力吗?这其实得从两方面来看,即姜维北伐并不是徒劳无功,反而获得不错的战果,但空耗国力也是确实是真。

“九伐中原”胜多败少,姜维所取得的军事成果比诸葛亮要高

我们先来总结一下十一次北伐的时间和战果:

第一次:公元238年,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和魏军相持,不分胜负。

第二次:公元244年,和费祎救援汉中都督王平,大败曹爽。

第三次:公元247年,姜维偏军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郭淮,夏侯霸大战于洮西。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维假节,出攻雍城,不克而还。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维再出西平,不克而还。

第六次:公元253年,费祎被刺,姜维率军围南安,粮尽而退。

第七次:公元254年,再出陇西,攻占狄道城,降服狄道长李简,斩杀徐质,迁移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众回汉中。

第八次:公元255年,和夏侯霸出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魏军死者数万人。

第九次:和镇西将军胡济约好会合上邽,胡济失约,姜维被邓艾所破,死者甚众,姜维退兵回成都。

第十次:公元257年,趁淮南诸葛诞举兵反抗司马家时,姜维率军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于长城、芒水一带。后诸葛诞兵败,姜维退兵。

第十一次:公元262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打败,回军沓中屯田处。

以上自《三国志.后主传》《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三国志.诸夏侯曹传》所记载。

从上面可以看出,姜维十一次北伐是胜多败少,总结来看是大胜三次(第二、七、八次),小胜两次(第三、六次),不克而还四次(第一、四、五、十次),大败一次(第九次),小败一次(第十一次)。

以最弱的蜀国进攻最强的魏国,不仅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还把战线推至长城-芒水一带,打出了“死者过万”这样的战绩来,姜维的北伐绝不是徒劳无功的,我认为姜维的军事才能甚至要远远高于他的老师诸葛亮。

姜维北伐空耗国力也是真,蜀汉精锐在北伐中损失殆尽

第七次北伐时,姜维接受狄道长李简的投降,随后与魏将徐质交锋,大将张嶷及所率的蜀汉精锐“无当飞军”全部战死,“然其所杀伤亦过倍”。

相比诸葛亮一样稳扎稳打,把伤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打法,姜维更注重于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硬碰硬地打,所以虽然姜维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可对蜀汉来说却也损失了不少将领和精锐力量。以至于后来诸葛瞻只败了一战,成都方面就再也组织不起一支部队来抵抗邓艾,才导致了最后的投降。

而且姜维多次出兵也对蜀汉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后主传》记载:蜀汉共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在这样的情况居然有十万军队,四万官吏。也就是说平均九个人就要养一个士兵,七户人家就得供养一个官吏,这让百姓如何负担?

姜维无休止的北伐势必会加重了这一负担,出使蜀汉回国的薛珝就对吴帝孙休断言蜀汉必亡。邓艾钟会出兵灭蜀前期,吴人张悌也说:“蜀汉当局穷兵黩武,人民苦不堪言,朝廷无正义之声,民间皆面露菜色,岂有不亡之理?”

除了外人之外,蜀汉后期掌权的尚书令诸葛瞻,辅国大将军董厥都反对姜维北伐。“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诸葛瞻临死前的那句“内不能杀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恰好证明蜀汉最高领导层也是反对姜维北伐,耗尽国力的。

姜维十一次北伐后,曹魏邓艾,钟会大军灭蜀,果然不出张悌等人所料,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割据益州、南中四十年的蜀汉就灭亡了。


零阿友


姜维北伐,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首先,诸葛亮死后,蒋琬继任丞相,姜维并没有什么实权,蒋琬的执政方针是:不搞大规模北伐,优先发展经济,以增强国力。并把北伐的大本营从陕西汉中撤回了四川。虽然姜维一再上书要求出兵北伐,怎奈没有实权,屡屡受到蒋琬压制排挤,每次出兵,人数都很少,只能对魏国边境骚扰一番,打打游击就撤兵,基本没效果。蒋琬死后,费祎继任,姜维的官职得到了提升,越发频繁上书请求北伐,由此朝中对姜维不满的人也逐渐增多,费祎为了平衡各种势力,依然没有太重用姜维,每次只给他不满万人的偏师出征,姜维于是攻占了陇西的几个郡县,和魏军互有攻守胜负,几次粮尽而退,也无甚收效。后来费祎被魏国降将刺杀,后主刘禅才让姜维掌了军权,姜维乃精锐尽出,连年动众,朝中不满之声日盛,说他劳民伤财、空耗国力、养兵自重、飞扬跋扈等等,不一而足。不但黄皓等奸佞怨恨姜维,一些元老重臣、实力派,如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人,也开始对姜维不满,后主刘禅的态度也有了变化,后来姜维干脆避祸沓中,面都不露了。其次,姜维的能力也确实不够,连年北伐,劳民伤财,收效甚微,数次败给老对手邓艾,尤其是魏国淮南三叛(251年、255年、257年)期间,魏国局势动荡,东线吃紧,关中兵力空虚,姜维虽然都出兵了,但毫无成效,不但没占领关中,反而两次被打得惨败,一次无功而返,还被后主刘禅几次降职。所以姜维并没有传统印象中那么高大上,他最后死于乱军之中,并被魏军开膛破肚,极为凄惨,也和他能力有限,智力不足有很大关系。


手机用户12175003233


很高兴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三国时期,蜀国在各方面国力均远逊于魏国的条件下,却在三十多年里发动主动进攻十五次,而魏国南下伐蜀仅三次,强弱方与攻守方严重“倒挂”,为历史所不多见。

姜维的一生都围绕北伐曹魏展开,给人的感觉他是在穷兵黩武,甚至有人认为他是蜀国灭亡的元凶,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看法,我们必须结合当时的实际来分析姜维的北伐,在战争中,“守”具有消极特征,是为了掩盖和 防护自己的弱点 ,“攻”则是为了不放过敌人每一个 可以利用的弱点,更为积极主动。因此,进攻是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几乎所有的军事家都强调进攻。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 :“绝不要采取完全消极的防御,而要从正面或侧面攻击敌人, 甚至当敌人正在进攻我们的时候也要这样做

姜维是一个有战略意识的军事家,他深得诸葛武侯的真传,在北伐的战略上他和诸葛亮是一致的,以攻代守是蜀国能存活的唯一出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是这么说的“以先 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 疑也。诸葛亮一针见血指出,即使全力伐魏,最终也不可能灭魏;但如果和魏国一起休养生息,魏国的战争潜力远远大于蜀国,必是坐以待毙的结果。所以说持续的北伐有三个原因:

第一,“以攻为守”这一规划旨在变被动为主动,通过不断骚扰打乱魏国长远署,“致人不致于人”,把握机遇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开疆拓土。。从微观的战场层面看,举全国之力攻击魏国边界,并不违背“可胜者,攻也; 不可胜者,守也”兵法。即便战事不利,蜀军可凭险退守,至少也可以通过战争锻炼军队,选拔人才

第二,蜀国战略纵深小,同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蜀汉人民易产安于现状、厌烦战争心理,四川盆地的地缘也导致蜀汉居民的身高和体重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居民相比处于劣势,在冷兵器时代这一劣势严重制约战斗力这正是蜀军战力将随时间推移递减的内在原因。姜维准确预见到这个因素,他清楚全面北伐灭亡曹魏的概率很低但迫于长期和平对峙潜在的更大危机,只能伺机以小搏大,或可积小胜为大胜,至少也能够打乱魏国战略部署,甚至有可能导致魏国内乱。

第三,那么不实施北伐,一直采取费祎的休养生息战略是否可行呢? 以实战检验蒋琬、费十九年的休 养生息效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多年和平积攒的国力足以支撑保障姜维自253年起连续五年的中等以上规模北伐。从消极的方面看: 一是蜀军缺少兵力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通过很多细节可以看到,姜维屡次被兵力不足束缚手脚,致使洮西大捷后未能扩大战果,在段谷又因胡济失约遭惨败。起码说明兵员在休养生息的十九年里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其次是没有涌现新锐将领,后期北伐仍然依靠姜维、夏侯霸两位魏国降 将和张翼、廖化、张嶷等刘备时代的元老挑大梁,平均年龄超过60岁。至于新生一代诸葛瞻英勇归英勇,但其能力缺乏在绵竹一战已经暴露无遗。所以这再次说明北伐是蜀国要存货下去必走的路,虽然风险很大,可能会加速灭亡,但他别无选择。

总结

姜维的大力北伐战略在大部分时间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既基于前瞻性战略筹划,也是与东吴同盟的责任担当,同时也符合当时的人心向背( 期间包括姜维在内的多名魏将降蜀和少数民族降蜀,极少有蜀将降魏,蜀汉臣民大部分时间里也支持北伐) 。激化了魏国的国内矛盾,也对魏军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三国志记载,司马昭在讨论是否伐蜀时,朝廷上竟然只有钟会一人支持他。可见诸葛亮姜维北伐对曹魏的阴影有多大。


历史中简堂泼泼熊


姜维是蜀国大将,在诸葛亮和五虎上将等人相继或辞世或下野的时期,姜维可以说是蜀国第一大将,偏偏姜维在勇武过人之余还精于谋略,一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赠与姜维都不为过。只可惜命运弄英雄,姜维与诸葛亮一样,多次挥师北上都无功而返,最终还被曹魏士卒残忍杀害。

很多人由于受到电视剧或者野史的影响,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弟子,其实不然,诸葛亮的弟子据史料记载只有费祎与蒋琬,姜维虽然并不是诸葛亮的弟子,但是诸葛亮确实是将姜维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当初诸葛亮命陨五丈原之前就命令姜维在魏延之后断后,可见诸葛亮对于姜维的器重。姜维日后北伐的核心队伍——六千虎步兵,这也是诸葛亮交给姜维的。

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便是火烧上方谷,结果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自此诸葛亮的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在蒋琬掌权期间,深受蒋琬器重的姜维被任命为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从这起,姜维就开始了他的北伐生涯,并且纵观姜维北伐的次数,较之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足足有12次之多(如果将公园255年的第九次北伐看做两次的话,那么姜维北伐13次)。

由于战争次数过多,且大都为一万人以下的小战役,就不过多赘述详细战报,我们来将姜维这12次北伐的功与过总的讲一下。

姜维在曹魏攻打蜀国之前一共北伐12次,其中两次击败郭淮,两次败于郭淮,率领军队均不过万人,其中有一次失利是因为双方差距过于悬殊,当时魏军统帅是郭淮、邓艾与陈泰,这三人均是曹魏的大将,姜维兵败本在情理之中。

姜维与陈泰交手两次,均败,但仍旧是由于姜维所带领兵马不足一万,所以损失都很小。

姜维与邓艾交手三次,其中大败一次,小败一次,还有一次邓艾据守城池,逼退了姜维。所以三次皆败。

其次,姜维还与魏国的其它将领交过手,这些发生在西平之战和平叛汶山的战役之中,这几次姜维三胜一负,战绩喜人。其中大败王经、逼退徐质等战绩放在整个三国时期也是可圈可点的战绩。

姜维12次北伐的成果是五胜八负,看着是不太好看,但是姜维所率领的军队人数本就不多,加之几乎每次都是处于下风,所以能够取得五胜八负的成绩已经是很难得了。

很多人都将姜维北伐与诸葛亮北伐相比较,这在旁人看来无可厚非,但是这两者真的不可相提并论,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是向着曹魏的大本营去的,并且有至少两次诸葛亮本可以顺势灭掉魏国;而姜维的北伐多以平定叛乱、接应部队、支援进攻为主。

姜维因为每次率领北伐的人手大都不超过一万人,所以即使失败也不会给蜀国带来大的打击,而且很大程度上讲,姜维是被迫北伐的。

姜维是被蒋琬提拔的,但是真正支持姜维的人是后主刘禅。刘禅并不像故事中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相反,刘禅是一个好战的君主,早在蒋琬执政时期,刘禅就要求蒋琬对曹魏发起进攻,此时熟悉西平的姜维就被蒋琬提拔了,在这之后的北伐战争当中虽然看起来是姜维在指挥,但若不是他的攻击指挥恰好符合刘禅的心意,那么姜维早就被替代了。

最后,当时蜀汉的经济确实在急速下降,但是姜维北伐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经济衰退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当时蜀汉糟糕透顶的经济环境与势力衰退,众所周知,魏蜀吴三国中,魏国领土范围最大,人口最多,国力也最为强大,且经曹操、曹丕两代经营,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而吴国经略江东,历经三代,江左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即便不增不减,其国力也在蜀国之上。

刘备夺得四川,表面上看是实力大增,进可攻,退可守,但当时的天府之国,不过是西南地方的一块小地盘,号称帝王之业,不过是聊以自慰的军阀割据,比起魏国吴国差距很大,如果关羽没有丢失荆州,其实力或可与其他两方一战,但失去荆州,就失去了广大的江汉平原,实力大跌,诸葛亮正是看到蜀国国力不济,才屡屡进犯中原,希望以攻代守,为蜀国谋取一线生机。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纵然诸葛亮智谋盖世,也难以逆转乾坤,在他去后,蜀国陷入低潮,姜维的九伐中原,表面上看是效仿诸葛亮,但无论规模还是战斗力,都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说是姜维耗尽蜀国国力,不过是打错了板子。



日慕乡关


义无反顾的姜维北伐

在费祎主政时期,由于费祎认为大家都才华远远不如诸葛丞相,而诸葛丞相尚且不能恢复中原,我们就更加不能了,所以一直反对姜维北伐。可是姜维毕竟是继承武侯遗志,费祎也不能完全阻止姜维北伐只好采用压制策略,每次姜维想要北伐时,费祎拔给他的兵力不超过1万人,不到1万人的北伐只能算是蜻蜓点水式的小打小闹。所以姜维只能进行骚扰式做作战,相当于土匪一样,在魏国的边境转一圈抢夺一些人口物资,等魏国主力一来就撤退。249年,司马氏篡夺魏国政权,发动高平陵事变。251年,王陵起兵勤王,讨伐司马懿。姜维本可乘机北伐,响应王陵。可是由于兵力不足,只得作罢,蜀汉就这样,坐失良机。

等姜维终于摆脱费祎压制,在陈诋的支持下,终于可以率领数万大军北伐中原。姜维不愧是深得武侯真传,几年间,姜维的军事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从253年到255年两年间,姜维连战连捷。以区区数万兵力北伐中原,降李简,斩徐质,取河关,破王经。打出了比诸葛亮还好的战绩,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让天下为之震惊。

【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

这场战争使魏国雍凉守军几乎全军覆没,蜀汉一度取得陇右的控制权。邓艾甚至说“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主张放弃陇右,以避姜维锋芒。这场战争,对蜀汉和魏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于危亡。——三国志】

这也是蜀汉最有希望恢复中原的一次。

然而魏国的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即使经历了损失惨重的洮西之败,魏国依然在东线阻挡住了东吴的进攻,并且迅速组织起了新的部队,守卫西线。姜维因为洮西大捷的功绩,升为大将军,终于彻底掌握蜀汉兵权。

姜维深知,即使取得洮西大捷这样的胜利,依然未能动摇魏国国本,他需要一场更大的胜利,趁着北伐军胜利,军心强大的势头,彻底摧毁魏国西线。从而真正动摇魏国国本,恢复中原。否则如果等时间一长,魏国会马上恢复在西线的力量。

所以姜维这次动用了比上一次更多的兵力,甚至要求镇守汉中的胡济出兵协同北伐,力求毕其功于一役。姜维这样并没有错,因为由于洮西之败,魏国精锐损失惨重,魏国的西线的战力一度低于蜀汉军。这一场战争,只要不出太大的问题。凭借姜维的军事才能,是有希望一鼓作气攻破长安的。

然而可惜的是由于胡济失约,姜维面临了人生最大的滑铁卢——段谷之战。姜维的部队差点全军覆没,在无当飞军的掩护下才得以撤退,但是无当飞军,全部殉国。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三国志】

魏国官方对段谷战绩的描述是“斩将十数,馘首千计”,也就是说北伐军损失不会超过1万,无当飞军成功的掩护了姜维主力的撤退。

然而蜀汉损失的是最精锐的无当飞军,而且蜀汉能够调动的兵力远远不如魏国,即使以1:2的战损比成功掩护姜维撤退,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这损失也是难以承受的。

蜀汉灭亡时人口兵力数据如下:领户28万,男女人数94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东吴灭亡时人口兵力数据如下:领户四十余万,男女人数230万,带甲将士二十余万。

魏国灭亡时人口兵力数据如下:领六十六万,男女人数443万,带甲将士四十余万。

很多人根据这个数据说蜀汉每9人就要供养一个兵,对于蜀汉的百姓来说是巨大的负担,诸葛亮姜维北伐是给百姓增加压力的穷兵黩武的结论。然而,且不讨论三国时期黑户人口众多,世家大族,官吏兵丁等不计入人口数,计算显示,根据这个数据,魏国和吴国人口兵力比例也差不多达到了9:1。

如果蜀汉这个比例给百姓带来了压力,那么魏国和东吴也一样,又怎么能够以双重标准要求蜀汉呢?

以蜀汉的国力去北伐中原,简直说是以卵击石。同样的大败,魏国可以支撑起2到3次。蜀汉只要败一次就动摇国本。所以北伐成功几率实际上几乎为0%。但是正如诸葛亮后出师表说的,“然不伐贼,王业亦亡”,不北伐,那就只能等死。而且正是由于姜维的积极北伐,毕竟损失魏国远大于蜀汉,迫使魏国战略防守数十年。缩小了魏国和蜀汉的国力差距,延缓了蜀汉的灭亡速度。我们又怎么能苛责为了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义无反顾的姜维呢?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亭殿阁


首先必须说明,姜维的才能是很出色的,在后三国也算是一等名将。他的初衷也是好的,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企图兴复汉室。但是,由于他本人与诸葛亮才能的差距,造成最终偏离了战略方向。

如果我们单看战场上的成效,姜维的北伐甚至不比诸葛亮差。曾经数次正面击败魏军,尤其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斩杀数万魏军,以及击杀曹魏大将徐质等。

但是,姜维最大的问题是,在战场取得胜过的同时,他也吃了不少败仗,损兵折将。

诸葛亮的伐魏,最主要的目的是以攻为守,即使不能攻城略地逐渐改变魏蜀两军的强弱态势,至少也要消耗魏国的实力,延缓两家差距的迅速拉开。既然本着这样的目的,那么至少你要控制自己每次的成本和风险,不能倒赔。所以诸葛亮打仗四平八稳。

诸葛亮执政12年,曾经六次北伐(包括一次是魏延作为主将)。这六次里面,只有第一次因为马谡违令丢街亭,造成了全线溃败。其余五次北伐,蜀军在战场上都没吃亏,八次野战蜀军全胜,斩杀曹魏大将王双、张郃。虽然后五次最终也都退回去了,但蜀军损失比魏军小得多,那么也就至少达到了最基本的目的,没有做成赔本买卖。

然而姜维不同。他更主要是从军事角度出发,打仗大开大合。打得好了,一次歼灭魏军数万,打得不好,自己也是损失惨重。

拿三国志姜维传的例子,自从费祎死后,姜维独掌兵权,他的历次北伐战绩:

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粮尽退还。
明年,……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卻住锺题。
十九年春,……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
二十年,……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
……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

由于姜维频繁出兵,又两次被邓艾正面击败,给蜀汉国力造成了严重损害。诸葛亮时代虽然北伐也多,但经营得法,张弛有度,百姓勉强还能承受,姜维时代却已搞得野有菜色。234年诸葛亮北伐出动了十万军队,则此时蜀汉全国军队至少有十三四万这个量级。而到姜维时代,蜀军全国兵力只剩下十万。

另一方面,曹魏的国力却在不断提升。加上姜维的不断北伐,增强了蜀汉朝廷的内部矛盾,甚至使得诸葛瞻和黄皓打算联合起来搞他。于是最后蜀汉被攻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巴山夜雨涮锅


姜维真正北伐是从公元253年—262年这十年时间。公元234年—公元252年的只是率偏师骚扰魏国和接应叛魏的少数民族。下面列下姜维北伐:

第一次:公元253年三月诸葛恪集结二十万人攻打新城。四月姜维率数万人北伐,包围南安。魏国派郭淮陈泰率军救援。五月姜维粮尽退还。这次北伐不克而返,前后不过两个月。

第二次:公元254年陇西郡狄道长李简写密书向姜维请降,六月姜维率数万人出陇西围,张嶷所部跟魏军徐质交战。虽然张嶷战死,所部全军覆没。但所斩杀的魏军是蜀军亡者两倍。姜维率军围襄武,击败并斩杀徐质。姜维趁机攻下河间、临洮。姜维把狄道、河间、临洮三县百姓迁回到蜀地。此次北伐虽然张嶷战死,斩杀徐质迁回三县人口。也是小胜。

第三次:公元255年正月魏国镇东将军都督杨州毋丘俭和前将军杨州刺史文钦举七万将士起事。姜维在洮西大破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率残部万人退守狄道。三国志: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魏国那边是讲王经死了千人而已,那只不过是安慰人的说法。此次北伐是蜀汉自襄樊战争以来所取得的大胜。

第四次:公元256年姜维北伐战败,据魏国的统计段谷之战斩杀蜀军万人。姜维失败在于镇西将军胡济没有按时赶到上邽跟他汇合。姜维自贬为后将军。

第五次:公元257年魏国诸葛诞举十余万人反叛,东吴也派了十万人响应。姜维也趁机北伐,邓艾等坚守不出。姜维得知诸葛诞败了,于是退军。这次北伐后姜维复大将军,说明打了胜仗。应该是小胜。

第六次:公元262年姜维北伐,让邓艾击败。此次北伐小败。

姜维六次北伐,大胜一次、小胜两次、不克而还一次、小败一次、大败一次。总得来说姜维是胜的。姜维只有几万人,而不断调动魏国援军千里来援。公元255年那次北伐,王经所部人马是多于姜维的。魏国还派了援军,除了陈泰所部,还有征西将军邓艾、司马段灼、徐州刺史胡奋、将军王秘等人。太尉司马孚率大军为后援。总体上是胜多败少,其消耗也是魏国大于蜀汉。姜维攻打的陇西郡距离蜀汉六七百里,而距离魏国洛阳近二千里。东晋南宋不北伐,还遭不少人骂。 魏国征吴伐蜀规模更大,难道能因空耗国力就不征不伐吗?等着蜀汉东吴投降吗?


姜维北伐规模并不大,而且时间短。并非是空耗国力,之所以蜀汉百姓负担重是因为内无贤相。姜维北伐时是陈祗、董厥、诸葛瞻、樊建等总领朝政,但他们都不堪治国之任。历来成就功业者,明主加三杰缺一不可。汉能一统天下,就是因为刘邦为明主,萧何为股肱,张良为谋主、韩信为爪牙。诸葛亮、蒋琬、费祎是股肱。庞统、法正、刘巴是谋主。蜀汉能称的上爪牙的只有马超、张飞、关羽等人。而刘禅并非明主,蜀汉股肱和谋主、爪牙皆死。姜维一人要把股肱、谋主、爪牙的事都做了。当年随诸葛亮北伐,久经战阵的诸将也死的差不多。陈寿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就是说诸葛亮考虑到自己去世后,则蜀汉无人为继像自己一样进伐中原抗衡强魏。故此年年用兵不止,屡屡张扬武力。姜维同样是有如此想法,公元253年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再不北伐就老了。连魏言都知道蜀唯赖维尔。姜维和诸葛亮都是为他们死后所考虑。三国志:凡敌国欲相吞,即仇雠欲相除也。有雠而长之,祸不在己,则在后人,不可不为远虑也。



姜维深知蜀汉国力,所以他的北伐的目的只是蚕食雍凉而不是灭魏。魏国人袁准认为诸葛亮为啥要北伐: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姜维同样是清楚,不重创魏军,蜀汉难以长久。东吴人张俨在论诸葛亮与司马懿一文写道: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就是说诸葛亮完全可以依靠重险之自保。张俨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姜维同样是能每日上朝下朝。像刘邦如果呆在巴蜀之地,依然能享荣华福贵。像唐朝开始在关中,有函谷关挡着依然能关起门过小日子。但却东出而争天下。要是等到中原一统,那时再想争天下就难了。


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能有两个皇帝。不进攻一统天下,迟早也是让别人统一。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历朝历代的功业首先是靠征伐而定的。三国志:虑於长久不得两存者耳!像一些割据政权成汉前蜀后蜀南唐等那一个逃得了被灭的。像五代十国南唐本来就是南方政权中最强的,如果能趁北方多事之秋。因为北方最强的政权七十年间换了五个:后唐、后晋、后梁、后汉、后周。又要对付北汉和契丹。南唐如能东灭吴越、闽,南兼南汉、西吞南平、西征楚、西伐前后蜀。一统淮河以南,长江之境。然后再跟北宋一决雌雄。像东晋如能趁北方分裂成十几个小政权,全力北伐。步步蚕食壮大,恢复一统河山也未成知。却坐视北方一统成前秦、北魏。虽说凭重险之固能偏安一时,但不能久存。历来多少割据政权依仗山川之险,江河之阻而立国,满足偏安而终不能久存。难道凭借重险之固、江河之阻可以久存呼?蜀人李特曾观看剑阁后讲: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孙子李势不到三个月就投降东晋了,东晋桓温也就几万人而已。亡而已。公元222年—公元234年是魏吴、蜀魏频繁交战的时期,正是因为如此才消耗了魏国很大的人力物力,魏国一直未能修养生息。据三国志魏国大臣上书魏明帝: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公元253年—262年魏国叛乱频繁、魏吴交战时期。这时姜维不趁机北伐,魏国一旦缓过来迟早灭蜀汉。




诸葛亮在《将苑》写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据华阳国志: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皆镇汉中。就是说诸葛亮、蒋琬、费祎是坐镇汉中的。曹魏无时不在想统一天下。即使蜀汉不打魏国,魏国迟早也是要打的。姜维北伐除了想蚕食雍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守兼并。就是以战为守,在战争中寻找机会,在战争中培养将士。自公元234年—253年的二十年间蜀汉已经停止了北伐,只有姜维率偏师骚扰。不把军队拉去实战,长久以往必然是没有战斗力。也正是因为如此,蜀汉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陈泰就认为不能跟蜀汉军野战,而是据险而守。邓艾则认为蜀汉军队是所辟之锋、五兵犀牛。在公元249年时姜维就询问夏侯霸:司马懿他们有没有征伐的打算?夏侯霸讲司马懿正在稳定内部。公元262年司马昭提议伐蜀,魏国上下皆反对。就连邓艾都数次上书反对,后来逼于无奈才同意。司马昭还斩杀一位反对的将军。晋书: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



公元263年八月魏国集结十八万人伐蜀汉。蜀汉的灭亡姜维是有责任,但如不是黄皓以致姜维避乱,魏国也未必敢伐蜀。这时蜀汉名相名将皆死,只剩姜维一人。刘禅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算姜维不伐魏,蜀汉也是要亡的。还有人认为是姜维军事失利以致蜀汉灭亡。这个我并不认同。公元262年冬魏国派钟会在关中训练军队,姜维认为是伐蜀。于是上疏给刘禅请求派人去阴平、阳安关加强防守。但刘禅听黄皓的,黄皓听巫师的。不仅没派人去还压下姜维的上书。蜀汉上下都不知,也并没有进行战时动员。三国志: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等到魏国伐蜀时刘禅才派人去。以致魏军从阳安关阴平长驱直入。咎在刘禅和黄皓,不能怪在姜维身上。钟会给姜维堵在剑阁,粮草将尽已准备退军。而邓艾偷袭阴平直趋涪城,诸葛瞻不听黄崇建议速进据险而守不要让邓艾进入平原。让邓艾深入,以致全军覆没。咎在诸葛瞻,姜维焉能两济?当时南中霍弋得知魏国伐蜀请求带兵入成都勤王,刘禅以备敌既定不许。难道不是昏庸?这时成都虽然面临邓艾的进攻,成都是坚城尚可背城一战。刘禅面缚出降,以致蜀汉灭亡。这也不是姜维的错。当刘禅投降命令传到姜维军中时,将士咸怒拔刀砍石。有如此军队,刘禅却不能用。魏国伐蜀时赵广、傅彤、诸葛瞻、诸葛尚、张遵、李球、黄崇等皆战死,李昭仪不辱自杀。刘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