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姜維北伐真的是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嗎?

神仙半瓶醋854


姜維北伐,是蜀漢滅亡前許多“未解之謎”的根源。不論姜維本心如何,他後期的幾次北伐,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國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謎”的關鍵因素


蜀漢滅亡前,出現了許多“未解之謎”:為什麼諸葛瞻明明可以守綿竹卻要在出關作戰?為什麼成都面對萬餘鄧艾軍就舉手投降?

讓我們移步當時蜀漢的國庫,答案就一目瞭然了: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餘萬匹,餘物稱此。

什麼概念?鄧艾在《濟河論》中曾說:淮南屯田後,可得米三千萬斛,可供十萬大軍吃五年。以此類推,十萬大軍一個月要吃掉五十萬斛米!可還是在不考慮後勤損耗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蜀漢的國庫中的糧食,已經不夠十萬大軍吃一個月,不夠五萬大軍吃兩個月了!

所以,諸葛瞻能堅守綿竹嗎?

糧食這麼多,錢財和錦絹呢?

我們再做一個類比:劉備平定西川后,一次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人: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呵呵,蜀亡時,國庫的錢財、錦絹,還不夠當年賞賜四個功臣的!

所以說,蜀漢的滅亡,沒有什麼“未解之謎”,實際原因很簡單——窮死的!

窮成這樣,和姜維北伐能沒有關係嗎?

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不同


姜維北伐,長期被視為對“武侯遺志”的繼承,從道義上來說,確實如此。

可是,兩者北伐的形勢、影響截然不同。

諸葛亮時期:

對外:經濟上:當時中原、關中受戰亂影響很大,“天下郡縣皆殘破”。尤其是關中地區,當時的京兆郡(關中最富庶的地區),百姓們連牛車都沒有(耕種效率低)!

而隴右地區,一方面缺糧,另一方面,羌胡漢混雜,矛盾重重。

軍事上:魏國可用於前線兵力優勢尚不明顯。


尤其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說:“我軍在祁山、箕谷兵力皆多餘賊”。

也就是說,當時,總體上魏強蜀弱,但在隴西地區的爭奪上,蜀漢劣勢不明顯。如果部署、用人得當,獲取實際戰果的可能是存在的。

對內:諸葛亮以實際掌權者的身份主持全局。諸葛亮可以通盤考慮經濟、政治、軍事因素,也能協調蜀漢各方資源。

到了姜維時期,連局部作為都十分困難了。

首先,魏國國力恢復,“郡縣不再殘破”。尤其是關中、隴西地區的經濟,恢復得非常快。


司馬懿從冀州遷民到上邽屯田;徐邈在涼州修建鹽池與胡人換取穀物,廣開水田招貧民耕種。此後,長期依賴支持的涼州地區,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有富餘!

同時,淮南等地區經濟的恢復,也使魏國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對吳作戰,或騰出手與蜀作戰!

內部,姜維本人只是軍事上的負責人,嚴重缺乏經濟、政治眼光。他當年利用魏軍失誤,攻取狄道後,在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被敵人逼退,說明從那時起,他已經無力北伐了!


自段谷之敗後,國內一致反對北伐(包括他手下的將領們),說明,此時的北伐連凝聚人心的作用都失去了!

可是,直到262年,蜀漢滅亡前一年,他還在組織北伐!

同時,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去世後,蜀漢的內政缺乏賢才。治理不得當,既無法通盤考慮“可持續作戰”,甚至與姜維彼此勾心鬥角,最終引發姜維外出屯田避禍。

如果說諸葛亮北伐,尚能凝聚人心的話,姜維北伐後期,連這個作用也失去了!

姜維本人軍事風格,導致北伐進一步損耗國力


坦率地說,姜維的軍事能力不錯,單純從戰績看,九次北伐,不落下風(一次大勝,兩次小勝,一次大敗,兩次小敗,三次無功)。

兩次小勝,主要是掠奪了一些人口,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一次大勝,利用對手的失誤,殺敵萬人,攻取狄道,卻又守不住。

可是,一次大敗,就足以使蜀漢傷筋動骨!


段谷之敗,“星散離落”,是夷陵之戰後蜀軍最大的一次失敗。

此戰,不僅使原本就已經軍力匱乏的蜀漢元氣大傷,也使姜維自己在朝內失去威信,從此,姜維與黃皓、諸葛瞻周旋的僅存的政治資本喪失殆盡,彼此之間互相不容,內部矛盾尖銳!


世人都說諸葛亮“用兵唯謹慎”,故此無功。可是,姜維的做法,反襯了諸葛亮的無奈:蜀魏懸殊,損兵萬餘的敗仗,魏無所謂,蜀就元氣大傷了!

不管是“以功代守”,還是“情懷”,前提是不賠本!

姜維北伐,歷時16年,前後九次,不能一棍子打死。早期的幾次北伐,或者以掠奪人口、接應胡人為目的的北伐,還是值得進行的。

可是,狄道之戰後的北伐,就是拼消耗了!

當時,無論是總體國力,還是在隴西、關中地區的戰力對比,雙方都已懸殊。即使魏軍出現狄道之戰時那樣嚴重的失誤,蜀軍也無力保存利益了。


這種情況下,去和魏國作戰,難道不是拼消耗嗎?即使能以姜維軍事之能佔些便宜,又怎麼能補充北伐的消耗呢?何況,此時,面對對面的鄧艾,姜維要拼消耗,也佔不到什麼便宜了!

持續拼消耗,加劇了蜀弱魏強的局面。

蜀國的滅亡,劉禪、黃皓,甚至早已離世的劉備、諸葛亮都不能辭其疚。但是,姜維後期不合時宜的持續北伐無功,無疑是蜀漢滅亡的加速器。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自公元238年諸葛亮死後,姜維和蔣琬一起坐鎮漢中,並從公元253年開始獨攬內外諸軍事,前前後後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稱“九伐中原”。

那姜維北伐真的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嗎?這其實得從兩方面來看,即姜維北伐並不是徒勞無功,反而獲得不錯的戰果,但空耗國力也是確實是真。

“九伐中原”勝多敗少,姜維所取得的軍事成果比諸葛亮要高

我們先來總結一下十一次北伐的時間和戰果:

第一次:公元238年,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和魏軍相持,不分勝負。

第二次:公元244年,和費禕救援漢中都督王平,大敗曹爽。

第三次:公元247年,姜維偏軍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郭淮,夏侯霸大戰於洮西。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假節,出攻雍城,不克而還。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再出西平,不克而還。

第六次:公元253年,費禕被刺,姜維率軍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公元254年,再出隴西,攻佔狄道城,降服狄道長李簡,斬殺徐質,遷移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眾回漢中。

第八次:公元255年,和夏侯霸出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魏軍死者數萬人。

第九次:和鎮西將軍胡濟約好會合上邽,胡濟失約,姜維被鄧艾所破,死者甚眾,姜維退兵回成都。

第十次:公元257年,趁淮南諸葛誕舉兵反抗司馬家時,姜維率軍出駱谷,與鄧艾相持於長城、芒水一帶。後諸葛誕兵敗,姜維退兵。

第十一次:公元262年,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打敗,回軍沓中屯田處。

以上自《三國志.後主傳》《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三國志.諸夏侯曹傳》所記載。


從上面可以看出,姜維十一次北伐是勝多敗少,總結來看是大勝三次(第二、七、八次),小勝兩次(第三、六次),不克而還四次(第一、四、五、十次),大敗一次(第九次),小敗一次(第十一次)。

以最弱的蜀國進攻最強的魏國,不僅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還把戰線推至長城-芒水一帶,打出了“死者過萬”這樣的戰績來,姜維的北伐絕不是徒勞無功的,我認為姜維的軍事才能甚至要遠遠高於他的老師諸葛亮。

姜維北伐空耗國力也是真,蜀漢精銳在北伐中損失殆盡

第七次北伐時,姜維接受狄道長李簡的投降,隨後與魏將徐質交鋒,大將張嶷及所率的蜀漢精銳“無當飛軍”全部戰死,“然其所殺傷亦過倍”。

相比諸葛亮一樣穩紮穩打,把傷害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的打法,姜維更注重於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硬碰硬地打,所以雖然姜維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可對蜀漢來說卻也損失了不少將領和精銳力量。以至於後來諸葛瞻只敗了一戰,成都方面就再也組織不起一支部隊來抵抗鄧艾,才導致了最後的投降。

而且姜維多次出兵也對蜀漢的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據《後主傳》記載:蜀漢共有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在這樣的情況居然有十萬軍隊,四萬官吏。也就是說平均九個人就要養一個士兵,七戶人家就得供養一個官吏,這讓百姓如何負擔?

姜維無休止的北伐勢必會加重了這一負擔,出使蜀漢回國的薛珝就對吳帝孫休斷言蜀漢必亡。鄧艾鍾會出兵滅蜀前期,吳人張悌也說:“蜀漢當局窮兵黷武,人民苦不堪言,朝廷無正義之聲,民間皆面露菜色,豈有不亡之理?”


除了外人之外,蜀漢後期掌權的尚書令諸葛瞻,輔國大將軍董厥都反對姜維北伐。“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諸葛瞻臨死前的那句“內不能殺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恰好證明蜀漢最高領導層也是反對姜維北伐,耗盡國力的。

姜維十一次北伐後,曹魏鄧艾,鍾會大軍滅蜀,果然不出張悌等人所料,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割據益州、南中四十年的蜀漢就滅亡了。


一貳一橙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姜維在24年間對曹魏北伐共計十一次,大勝兩次,小勝兩次,相持無果四次,小的失敗一次,損失慘重一次。

十一次北伐,蜀漢和曹魏互有勝負,但綜合來看,蜀漢小勝。魏、吳、蜀三個軍閥集團中,就屬蜀漢的國力最弱、實力不濟。打仗,勢必會耗損國力,十一次北伐對於貧弱的蜀漢來說的確勞民傷財、國力大損;對於曹魏而言,蜀漢十一次襲擾式的北伐使曹魏兵員的消耗和國力的損耗要大於蜀漢,當然,曹魏人眾物博,雄厚的實力奠定了它的承受能力。



公元262年,姜維組織了蜀漢的最後一次北伐,魏軍憑著兵多糧足和蜀軍相持,在蜀軍糧食不足軍心出現動搖時突然發起反擊,蜀軍大敗,損失慘重,實力大損,從此再無力發起進攻,轉為被動防禦態勢。

雖說十一次的北伐最終以蜀漢的敗退收場,雖說連年的征戰導致了蜀漢國力過度耗損,但蜀漢總體戰績是勝多敗少,曹魏的總體損失要大於蜀漢,蜀漢以弱損強而消耗了曹魏的國力。


最關鍵的是姜維的北伐在客觀上維繫了不斷衰弱的蜀漢政權。


野釣魚倌


這個問題必須從兩個方面回答:第一:應該說不是毫無功勞,空耗國力。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的姜維,自小少有奇才,經過諸葛亮的言傳身教和歷次戰爭的血與火的淬鍊,成為蜀國後期少有的傑出統帥。完全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處事謹小慎微,明察秋毫。再加上本人年富力強所具有的條件,率軍七次北伐。而三國時期,甘肅的大部分地方在曹魏統轄下。只有現今甘肅隴南地區的成縣,文縣歸蜀漢管轄。為了爭奪隴右,魏蜀兩國進行長期拉鋸戰。而甘肅天水至定西,武山等周邊地區,是三國時候的“南安”。而姜維作為三國天水郡冀縣(今甘肅天水地區甘谷縣)人,羌族。有便利的作戰條件。(一),明面上,為蜀漢爭取民心,土地,人口以及所有。告誡曹魏統治者及當地居民。這個地方歸蜀漢所有,讓天下人和當地居民在心理上和國家層面上承認這個事實。用屢次北伐,在軍事和政治上加以鞏固。(二),由於蜀漢劉備集團是“中山請王”劉勝的後代。按照中國的傳統認識的話,屬於“正統,而曹魏屬於奸雄,不被廣大人民所認可。加上“諸葛亮”和“姜維”的屢次“北伐”的巨大影響和努力。“隴右”及許多地方,成為蜀漢的“勢力範圍”。雖然,有時暫時被“曹魏勢力”所佔有,可是一旦北伐開始,這些地方又回到蜀漢懷抱。這就是“諸葛亮”與“姜維”所做出的

努力的成果。他們忠心耿耿。為蜀漢嘔心瀝血。所以作用為:造勢作用,成就巨大,取得了戰略生存空間和後勤基地。讓這些地方成為蜀漢外圍屏障,藉以圍護弱小的“蜀漢”。

第二:自公元238年諸葛亮死後,姜維和蔣琬一起坐鎮漢中,並從公元253年開始獨攬內外諸軍事,前前後後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稱“九伐中原”。

那姜維北伐真的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嗎?這其實得從兩方面來看,即姜維北伐並不是徒勞無功,反而獲得不錯的戰果,但空耗國力也是確實是真。

“九伐中原”勝多敗少,姜維所取得的軍事成果比諸葛亮要高

我們先來總結一下十一次北伐的時間和戰果:

第一次:公元238年,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和魏軍相持,不分勝負。

第二次:公元244年,和費禕救援漢中都督王平,大敗曹爽。

第三次:公元247年,姜維偏軍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郭淮,夏侯霸大戰於洮西。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假節,出攻雍城,不克而還。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再出西平,不克而還。

第六次:公元253年,費禕被刺,姜維率軍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公元254年,再出隴西,攻佔狄道城,降服狄道長李簡,斬殺徐質,遷移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眾回漢中。

第八次:公元255年,和夏侯霸出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魏軍死者數萬人。

第九次:和鎮西將軍胡濟約好會合上邽,胡濟失約,姜維被鄧艾所破,死者甚眾,姜維退兵回成都。

第十次:公元257年,趁淮南諸葛誕舉兵反抗司馬家時,姜維率軍出駱谷,與鄧艾相持於長城、芒水一帶。後諸葛誕兵敗,姜維退兵。

第十一次:公元262年,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打敗,回軍沓中屯田處。

以上自《三國志.後主傳》《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三國志.諸夏侯曹傳》所記載。

從上面可以看出,姜維十一次北伐是勝多敗少,總結來看是大勝三次(第二、七、八次),小勝兩次(第三、六次),不克而還四次(第一、四、五、十次),大敗一次(第九次),小敗一次(第十一次)。

以最弱的蜀國進攻最強的魏國,不僅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還把戰線推至長城-芒水一帶,打出了“死者過萬”這樣的戰績來,姜維的北伐絕不是徒勞無功的,我認為姜維的軍事才能甚至要遠遠高於他的老師諸葛亮。

姜維北伐空耗國力也是真,蜀漢精銳在北伐中損失殆盡

第七次北伐時,姜維接受狄道長李簡的投降,隨後與魏將徐質交鋒,大將張嶷及所率的蜀漢精銳“無當飛軍”全部戰死,“然其所殺傷亦過倍”。

相比諸葛亮一樣穩紮穩打,把傷害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的打法,姜維更注重於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硬碰硬地打,所以雖然姜維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可對蜀漢來說卻也損失了不少將領和精銳力量。以至於後來諸葛瞻只敗了一戰,成都方面就再也組織不起一支部隊來抵抗鄧艾,才導致了最後的投降。

而且姜維多次出兵也對蜀漢的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據《後主傳》記載:蜀漢共有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在這樣的情況居然有十萬軍隊,四萬官吏。也就是說平均九個人就要養一個士兵,七戶人家就得供養一個官吏,這讓百姓如何負擔?

姜維無休止的北伐勢必會加重了這一負擔,出使蜀漢回國的薛珝就對吳帝孫休斷言蜀漢必亡。鄧艾鍾會出兵滅蜀前期,吳人張悌也說:“蜀漢當局窮兵黷武,人民苦不堪言,朝廷無正義之聲,民間皆面露菜色,豈有不亡之理?”

除了外人之外,蜀漢後期掌權的尚書令諸葛瞻,輔國大將軍董厥都反對姜維北伐。“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諸葛瞻臨死前的那句“內不能殺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恰好證明蜀漢最高領導層也是反對姜維北伐,耗盡國力的。

姜維十一次北伐後,曹魏鄧艾,鍾會大軍滅蜀,果然不出張悌等人所料,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割據益州、南中四十年的蜀漢就滅亡了。


零阿友


姜維北伐,並不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首先,諸葛亮死後,蔣琬繼任丞相,姜維並沒有什麼實權,蔣琬的執政方針是:不搞大規模北伐,優先發展經濟,以增強國力。並把北伐的大本營從陝西漢中撤回了四川。雖然姜維一再上書要求出兵北伐,怎奈沒有實權,屢屢受到蔣琬壓制排擠,每次出兵,人數都很少,只能對魏國邊境騷擾一番,打打游擊就撤兵,基本沒效果。蔣琬死後,費禕繼任,姜維的官職得到了提升,越發頻繁上書請求北伐,由此朝中對姜維不滿的人也逐漸增多,費禕為了平衡各種勢力,依然沒有太重用姜維,每次只給他不滿萬人的偏師出征,姜維於是攻佔了隴西的幾個郡縣,和魏軍互有攻守勝負,幾次糧盡而退,也無甚收效。後來費禕被魏國降將刺殺,後主劉禪才讓姜維掌了軍權,姜維乃精銳盡出,連年動眾,朝中不滿之聲日盛,說他勞民傷財、空耗國力、養兵自重、飛揚跋扈等等,不一而足。不但黃皓等奸佞怨恨姜維,一些元老重臣、實力派,如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人,也開始對姜維不滿,後主劉禪的態度也有了變化,後來姜維乾脆避禍沓中,面都不露了。其次,姜維的能力也確實不夠,連年北伐,勞民傷財,收效甚微,數次敗給老對手鄧艾,尤其是魏國淮南三叛(251年、255年、257年)期間,魏國局勢動盪,東線吃緊,關中兵力空虛,姜維雖然都出兵了,但毫無成效,不但沒佔領關中,反而兩次被打得慘敗,一次無功而返,還被後主劉禪幾次降職。所以姜維並沒有傳統印象中那麼高大上,他最後死於亂軍之中,並被魏軍開膛破肚,極為悽慘,也和他能力有限,智力不足有很大關係。


手機用戶12175003233


很高興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時期,蜀國在各方面國力均遠遜於魏國的條件下,卻在三十多年裡發動主動進攻十五次,而魏國南下伐蜀僅三次,強弱方與攻守方嚴重“倒掛”,為歷史所不多見。

姜維的一生都圍繞北伐曹魏展開,給人的感覺他是在窮兵黷武,甚至有人認為他是蜀國滅亡的元兇,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看法,我們必須結合當時的實際來分析姜維的北伐,在戰爭中,“守”具有消極特徵,是為了掩蓋和 防護自己的弱點 ,“攻”則是為了不放過敵人每一個 可以利用的弱點,更為積極主動。因此,進攻是取得勝利的主要手段。幾乎所有的軍事家都強調進攻。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 :“絕不要採取完全消極的防禦,而要從正面或側面攻擊敵人, 甚至當敵人正在進攻我們的時候也要這樣做

姜維是一個有戰略意識的軍事家,他深得諸葛武侯的真傳,在北伐的戰略上他和諸葛亮是一致的,以攻代守是蜀國能存活的唯一出路。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是這麼說的“以先 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 是故託臣而弗 疑也。諸葛亮一針見血指出,即使全力伐魏,最終也不可能滅魏;但如果和魏國一起休養生息,魏國的戰爭潛力遠遠大於蜀國,必是坐以待斃的結果。所以說持續的北伐有三個原因:

第一,“以攻為守”這一規劃旨在變被動為主動,通過不斷騷擾打亂魏國長遠署,“致人不致於人”,把握機遇可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開疆拓土。。從微觀的戰場層面看,舉全國之力攻擊魏國邊界,並不違背“可勝者,攻也; 不可勝者,守也”兵法。即便戰事不利,蜀軍可憑險退守,至少也可以通過戰爭鍛鍊軍隊,選拔人才

第二,蜀國戰略縱深小,同時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封閉的地理環境使蜀漢人民易產安於現狀、厭煩戰爭心理,四川盆地的地緣也導致蜀漢居民的身高和體重與其他地區特別是北方地區居民相比處於劣勢,在冷兵器時代這一劣勢嚴重製約戰鬥力這正是蜀軍戰力將隨時間推移遞減的內在原因。姜維準確預見到這個因素,他清楚全面北伐滅亡曹魏的概率很低但迫於長期和平對峙潛在的更大危機,只能伺機以小搏大,或可積小勝為大勝,至少也能夠打亂魏國戰略部署,甚至有可能導致魏國內亂。

第三,那麼不實施北伐,一直採取費禕的休養生息戰略是否可行呢? 以實戰檢驗蔣琬、費十九年的休 養生息效果:從積極的方面看,多年和平積攢的國力足以支撐保障姜維自253年起連續五年的中等以上規模北伐。從消極的方面看: 一是蜀軍缺少兵力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通過很多細節可以看到,姜維屢次被兵力不足束縛手腳,致使洮西大捷後未能擴大戰果,在段谷又因胡濟失約遭慘敗。起碼說明兵員在休養生息的十九年裡沒有得到明顯改觀。其次是沒有湧現新銳將領,後期北伐仍然依靠姜維、夏侯霸兩位魏國降 將和張翼、廖化、張嶷等劉備時代的元老挑大樑,平均年齡超過60歲。至於新生一代諸葛瞻英勇歸英勇,但其能力缺乏在綿竹一戰已經暴露無遺。所以這再次說明北伐是蜀國要存貨下去必走的路,雖然風險很大,可能會加速滅亡,但他別無選擇。

總結

姜維的大力北伐戰略在大部分時間裡是符合客觀實際的,既基於前瞻性戰略籌劃,也是與東吳同盟的責任擔當,同時也符合當時的人心向背( 期間包括姜維在內的多名魏將降蜀和少數民族降蜀,極少有蜀將降魏,蜀漢臣民大部分時間裡也支持北伐) 。激化了魏國的國內矛盾,也對魏軍起到很大的震懾作用。三國志記載,司馬昭在討論是否伐蜀時,朝廷上竟然只有鍾會一人支持他。可見諸葛亮姜維北伐對曹魏的陰影有多大。


歷史中簡堂潑潑熊


姜維是蜀國大將,在諸葛亮和五虎上將等人相繼或辭世或下野的時期,姜維可以說是蜀國第一大將,偏偏姜維在勇武過人之餘還精於謀略,一句:“文能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贈與姜維都不為過。只可惜命運弄英雄,姜維與諸葛亮一樣,多次揮師北上都無功而返,最終還被曹魏士卒殘忍殺害。

很多人由於受到電視劇或者野史的影響,認為姜維是諸葛亮的弟子,其實不然,諸葛亮的弟子據史料記載只有費禕與蔣琬,姜維雖然並不是諸葛亮的弟子,但是諸葛亮確實是將姜維當做接班人來培養的,當初諸葛亮命隕五丈原之前就命令姜維在魏延之後斷後,可見諸葛亮對於姜維的器重。姜維日後北伐的核心隊伍——六千虎步兵,這也是諸葛亮交給姜維的。

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距離成功最近的一次便是火燒上方谷,結果天降大雨救了司馬懿父子,自此諸葛亮的北伐均以失敗告終。

在蔣琬掌權期間,深受蔣琬器重的姜維被任命為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從這起,姜維就開始了他的北伐生涯,並且縱觀姜維北伐的次數,較之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足足有12次之多(如果將公園255年的第九次北伐看做兩次的話,那麼姜維北伐13次)。

由於戰爭次數過多,且大都為一萬人以下的小戰役,就不過多贅述詳細戰報,我們來將姜維這12次北伐的功與過總的講一下。

姜維在曹魏攻打蜀國之前一共北伐12次,其中兩次擊敗郭淮,兩次敗於郭淮,率領軍隊均不過萬人,其中有一次失利是因為雙方差距過於懸殊,當時魏軍統帥是郭淮、鄧艾與陳泰,這三人均是曹魏的大將,姜維兵敗本在情理之中。

姜維與陳泰交手兩次,均敗,但仍舊是由於姜維所帶領兵馬不足一萬,所以損失都很小。

姜維與鄧艾交手三次,其中大敗一次,小敗一次,還有一次鄧艾據守城池,逼退了姜維。所以三次皆敗。

其次,姜維還與魏國的其它將領交過手,這些發生在西平之戰和平叛汶山的戰役之中,這幾次姜維三勝一負,戰績喜人。其中大敗王經、逼退徐質等戰績放在整個三國時期也是可圈可點的戰績。

姜維12次北伐的成果是五勝八負,看著是不太好看,但是姜維所率領的軍隊人數本就不多,加之幾乎每次都是處於下風,所以能夠取得五勝八負的成績已經是很難得了。

很多人都將姜維北伐與諸葛亮北伐相比較,這在旁人看來無可厚非,但是這兩者真的不可相提並論,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是向著曹魏的大本營去的,並且有至少兩次諸葛亮本可以順勢滅掉魏國;而姜維的北伐多以平定叛亂、接應部隊、支援進攻為主。

姜維因為每次率領北伐的人手大都不超過一萬人,所以即使失敗也不會給蜀國帶來大的打擊,而且很大程度上講,姜維是被迫北伐的。

姜維是被蔣琬提拔的,但是真正支持姜維的人是後主劉禪。劉禪並不像故事中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相反,劉禪是一個好戰的君主,早在蔣琬執政時期,劉禪就要求蔣琬對曹魏發起進攻,此時熟悉西平的姜維就被蔣琬提拔了,在這之後的北伐戰爭當中雖然看起來是姜維在指揮,但若不是他的攻擊指揮恰好符合劉禪的心意,那麼姜維早就被替代了。

最後,當時蜀漢的經濟確實在急速下降,但是姜維北伐帶來的影響微乎其微,經濟衰退的很大原因是因為當時蜀漢糟糕透頂的經濟環境與勢力衰退,眾所周知,魏蜀吳三國中,魏國領土範圍最大,人口最多,國力也最為強大,且經曹操、曹丕兩代經營,政治穩定,經濟發達,國力強盛。而吳國經略江東,歷經三代,江左之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即便不增不減,其國力也在蜀國之上。

劉備奪得四川,表面上看是實力大增,進可攻,退可守,但當時的天府之國,不過是西南地方的一塊小地盤,號稱帝王之業,不過是聊以自慰的軍閥割據,比起魏國吳國差距很大,如果關羽沒有丟失荊州,其實力或可與其他兩方一戰,但失去荊州,就失去了廣大的江漢平原,實力大跌,諸葛亮正是看到蜀國國力不濟,才屢屢進犯中原,希望以攻代守,為蜀國謀取一線生機。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縱然諸葛亮智謀蓋世,也難以逆轉乾坤,在他去後,蜀國陷入低潮,姜維的九伐中原,表面上看是效仿諸葛亮,但無論規模還是戰鬥力,都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說是姜維耗盡蜀國國力,不過是打錯了板子。



日慕鄉關


義無反顧的姜維北伐

在費禕主政時期,由於費禕認為大家都才華遠遠不如諸葛丞相,而諸葛丞相尚且不能恢復中原,我們就更加不能了,所以一直反對姜維北伐。可是姜維畢竟是繼承武侯遺志,費禕也不能完全阻止姜維北伐只好採用壓制策略,每次姜維想要北伐時,費禕拔給他的兵力不超過1萬人,不到1萬人的北伐只能算是蜻蜓點水式的小打小鬧。所以姜維只能進行騷擾式做作戰,相當於土匪一樣,在魏國的邊境轉一圈搶奪一些人口物資,等魏國主力一來就撤退。249年,司馬氏篡奪魏國政權,發動高平陵事變。251年,王陵起兵勤王,討伐司馬懿。姜維本可乘機北伐,響應王陵。可是由於兵力不足,只得作罷,蜀漢就這樣,坐失良機。

等姜維終於擺脫費禕壓制,在陳詆的支持下,終於可以率領數萬大軍北伐中原。姜維不愧是深得武侯真傳,幾年間,姜維的軍事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從253年到255年兩年間,姜維連戰連捷。以區區數萬兵力北伐中原,降李簡,斬徐質,取河關,破王經。打出了比諸葛亮還好的戰績,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洮西大捷,讓天下為之震驚。

【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三國志】

這場戰爭使魏國雍涼守軍幾乎全軍覆沒,蜀漢一度取得隴右的控制權。鄧艾甚至說“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主張放棄隴右,以避姜維鋒芒。這場戰爭,對蜀漢和魏國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三國志】

這也是蜀漢最有希望恢復中原的一次。

然而魏國的國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即使經歷了損失慘重的洮西之敗,魏國依然在東線阻擋住了東吳的進攻,並且迅速組織起了新的部隊,守衛西線。姜維因為洮西大捷的功績,升為大將軍,終於徹底掌握蜀漢兵權。

姜維深知,即使取得洮西大捷這樣的勝利,依然未能動搖魏國國本,他需要一場更大的勝利,趁著北伐軍勝利,軍心強大的勢頭,徹底摧毀魏國西線。從而真正動搖魏國國本,恢復中原。否則如果等時間一長,魏國會馬上恢復在西線的力量。

所以姜維這次動用了比上一次更多的兵力,甚至要求鎮守漢中的胡濟出兵協同北伐,力求畢其功於一役。姜維這樣並沒有錯,因為由於洮西之敗,魏國精銳損失慘重,魏國的西線的戰力一度低於蜀漢軍。這一場戰爭,只要不出太大的問題。憑藉姜維的軍事才能,是有希望一鼓作氣攻破長安的。

然而可惜的是由於胡濟失約,姜維面臨了人生最大的滑鐵盧——段谷之戰。姜維的部隊差點全軍覆沒,在無當飛軍的掩護下才得以撤退,但是無當飛軍,全部殉國。

【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三國志】

魏國官方對段谷戰績的描述是“斬將十數,馘首千計”,也就是說北伐軍損失不會超過1萬,無當飛軍成功的掩護了姜維主力的撤退。

然而蜀漢損失的是最精銳的無當飛軍,而且蜀漢能夠調動的兵力遠遠不如魏國,即使以1:2的戰損比成功掩護姜維撤退,對於弱小的蜀漢來說這損失也是難以承受的。

蜀漢滅亡時人口兵力數據如下:領戶28萬,男女人數94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

東吳滅亡時人口兵力數據如下:領戶四十餘萬,男女人數230萬,帶甲將士二十餘萬。

魏國滅亡時人口兵力數據如下:領六十六萬,男女人數443萬,帶甲將士四十餘萬。

很多人根據這個數據說蜀漢每9人就要供養一個兵,對於蜀漢的百姓來說是巨大的負擔,諸葛亮姜維北伐是給百姓增加壓力的窮兵黷武的結論。然而,且不討論三國時期黑戶人口眾多,世家大族,官吏兵丁等不計入人口數,計算顯示,根據這個數據,魏國和吳國人口兵力比例也差不多達到了9:1。

如果蜀漢這個比例給百姓帶來了壓力,那麼魏國和東吳也一樣,又怎麼能夠以雙重標準要求蜀漢呢?

以蜀漢的國力去北伐中原,簡直說是以卵擊石。同樣的大敗,魏國可以支撐起2到3次。蜀漢只要敗一次就動搖國本。所以北伐成功幾率實際上幾乎為0%。但是正如諸葛亮後出師表說的,“然不伐賊,王業亦亡”,不北伐,那就只能等死。而且正是由於姜維的積極北伐,畢竟損失魏國遠大於蜀漢,迫使魏國戰略防守數十年。縮小了魏國和蜀漢的國力差距,延緩了蜀漢的滅亡速度。我們又怎麼能苛責為了諸葛亮的知遇之恩,為了心中的信念,而義無反顧的姜維呢?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亭殿閣


首先必須說明,姜維的才能是很出色的,在後三國也算是一等名將。他的初衷也是好的,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北伐,企圖興復漢室。但是,由於他本人與諸葛亮才能的差距,造成最終偏離了戰略方向。

如果我們單看戰場上的成效,姜維的北伐甚至不比諸葛亮差。曾經數次正面擊敗魏軍,尤其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斬殺數萬魏軍,以及擊殺曹魏大將徐質等。

但是,姜維最大的問題是,在戰場取得勝過的同時,他也吃了不少敗仗,損兵折將。

諸葛亮的伐魏,最主要的目的是以攻為守,即使不能攻城略地逐漸改變魏蜀兩軍的強弱態勢,至少也要消耗魏國的實力,延緩兩家差距的迅速拉開。既然本著這樣的目的,那麼至少你要控制自己每次的成本和風險,不能倒賠。所以諸葛亮打仗四平八穩。

諸葛亮執政12年,曾經六次北伐(包括一次是魏延作為主將)。這六次裡面,只有第一次因為馬謖違令丟街亭,造成了全線潰敗。其餘五次北伐,蜀軍在戰場上都沒吃虧,八次野戰蜀軍全勝,斬殺曹魏大將王雙、張郃。雖然後五次最終也都退回去了,但蜀軍損失比魏軍小得多,那麼也就至少達到了最基本的目的,沒有做成賠本買賣。

然而姜維不同。他更主要是從軍事角度出發,打仗大開大合。打得好了,一次殲滅魏軍數萬,打得不好,自己也是損失慘重。

拿三國志姜維傳的例子,自從費禕死後,姜維獨掌兵權,他的歷次北伐戰績:

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糧盡退還。
明年,……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
十九年春,……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
二十年,……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維聞誕破敗,乃還成都。
……
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

由於姜維頻繁出兵,又兩次被鄧艾正面擊敗,給蜀漢國力造成了嚴重損害。諸葛亮時代雖然北伐也多,但經營得法,張弛有度,百姓勉強還能承受,姜維時代卻已搞得野有菜色。234年諸葛亮北伐出動了十萬軍隊,則此時蜀漢全國軍隊至少有十三四萬這個量級。而到姜維時代,蜀軍全國兵力只剩下十萬。

另一方面,曹魏的國力卻在不斷提升。加上姜維的不斷北伐,增強了蜀漢朝廷的內部矛盾,甚至使得諸葛瞻和黃皓打算聯合起來搞他。於是最後蜀漢被攻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巴山夜雨涮鍋


姜維真正北伐是從公元253年—262年這十年時間。公元234年—公元252年的只是率偏師騷擾魏國和接應叛魏的少數民族。下面列下姜維北伐:

第一次:公元253年三月諸葛恪集結二十萬人攻打新城。四月姜維率數萬人北伐,包圍南安。魏國派郭淮陳泰率軍救援。五月姜維糧盡退還。這次北伐不克而返,前後不過兩個月。

第二次:公元254年隴西郡狄道長李簡寫密書向姜維請降,六月姜維率數萬人出隴西圍,張嶷所部跟魏軍徐質交戰。雖然張嶷戰死,所部全軍覆沒。但所斬殺的魏軍是蜀軍亡者兩倍。姜維率軍圍襄武,擊敗並斬殺徐質。姜維趁機攻下河間、臨洮。姜維把狄道、河間、臨洮三縣百姓遷回到蜀地。此次北伐雖然張嶷戰死,斬殺徐質遷回三縣人口。也是小勝。

第三次:公元255年正月魏國鎮東將軍都督楊州毋丘儉和前將軍楊州刺史文欽舉七萬將士起事。姜維在洮西大破雍州刺史王經。王經率殘部萬人退守狄道。三國志: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魏國那邊是講王經死了千人而已,那隻不過是安慰人的說法。此次北伐是蜀漢自襄樊戰爭以來所取得的大勝。

第四次:公元256年姜維北伐戰敗,據魏國的統計段谷之戰斬殺蜀軍萬人。姜維失敗在於鎮西將軍胡濟沒有按時趕到上邽跟他匯合。姜維自貶為後將軍。

第五次:公元257年魏國諸葛誕舉十餘萬人反叛,東吳也派了十萬人響應。姜維也趁機北伐,鄧艾等堅守不出。姜維得知諸葛誕敗了,於是退軍。這次北伐後姜維復大將軍,說明打了勝仗。應該是小勝。

第六次:公元262年姜維北伐,讓鄧艾擊敗。此次北伐小敗。

姜維六次北伐,大勝一次、小勝兩次、不克而還一次、小敗一次、大敗一次。總得來說姜維是勝的。姜維只有幾萬人,而不斷調動魏國援軍千里來援。公元255年那次北伐,王經所部人馬是多於姜維的。魏國還派了援軍,除了陳泰所部,還有徵西將軍鄧艾、司馬段灼、徐州刺史胡奮、將軍王秘等人。太尉司馬孚率大軍為後援。總體上是勝多敗少,其消耗也是魏國大於蜀漢。姜維攻打的隴西郡距離蜀漢六七百里,而距離魏國洛陽近二千里。東晉南宋不北伐,還遭不少人罵。 魏國徵吳伐蜀規模更大,難道能因空耗國力就不徵不伐嗎?等著蜀漢東吳投降嗎?


姜維北伐規模並不大,而且時間短。並非是空耗國力,之所以蜀漢百姓負擔重是因為內無賢相。姜維北伐時是陳祗、董厥、諸葛瞻、樊建等總領朝政,但他們都不堪治國之任。歷來成就功業者,明主加三傑缺一不可。漢能一統天下,就是因為劉邦為明主,蕭何為股肱,張良為謀主、韓信為爪牙。諸葛亮、蔣琬、費禕是股肱。龐統、法正、劉巴是謀主。蜀漢能稱的上爪牙的只有馬超、張飛、關羽等人。而劉禪並非明主,蜀漢股肱和謀主、爪牙皆死。姜維一人要把股肱、謀主、爪牙的事都做了。當年隨諸葛亮北伐,久經戰陣的諸將也死的差不多。陳壽認為諸葛亮北伐的原因: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就是說諸葛亮考慮到自己去世後,則蜀漢無人為繼像自己一樣進伐中原抗衡強魏。故此年年用兵不止,屢屢張揚武力。姜維同樣是有如此想法,公元253年時已經五十多歲了,再不北伐就老了。連魏言都知道蜀唯賴維爾。姜維和諸葛亮都是為他們死後所考慮。三國志:凡敵國欲相吞,即仇讎欲相除也。有讎而長之,禍不在己,則在後人,不可不為遠慮也。



姜維深知蜀漢國力,所以他的北伐的目的只是蠶食雍涼而不是滅魏。魏國人袁準認為諸葛亮為啥要北伐:故小國之慮,在於時立功以自存,大國之慮,在於既勝而力竭,成功之後,戒懼之時也。諸葛亮,重人也,而驟用蜀兵,此知小國弱民難以久存也。姜維同樣是清楚,不重創魏軍,蜀漢難以長久。東吳人張儼在論諸葛亮與司馬懿一文寫道: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就是說諸葛亮完全可以依靠重險之自保。張儼認為諸葛亮北伐的原因:蓋聞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讓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姜維同樣是能每日上朝下朝。像劉邦如果呆在巴蜀之地,依然能享榮華福貴。像唐朝開始在關中,有函谷關擋著依然能關起門過小日子。但卻東出而爭天下。要是等到中原一統,那時再想爭天下就難了。


天上不能有兩個太陽,地上也不能有兩個皇帝。不進攻一統天下,遲早也是讓別人統一。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歷朝歷代的功業首先是靠征伐而定的。三國志:慮於長久不得兩存者耳!像一些割據政權成漢前蜀後蜀南唐等那一個逃得了被滅的。像五代十國南唐本來就是南方政權中最強的,如果能趁北方多事之秋。因為北方最強的政權七十年間換了五個:後唐、後晉、後梁、後漢、後周。又要對付北漢和契丹。南唐如能東滅吳越、閩,南兼南漢、西吞南平、西征楚、西伐前後蜀。一統淮河以南,長江之境。然後再跟北宋一決雌雄。像東晉如能趁北方分裂成十幾個小政權,全力北伐。步步蠶食壯大,恢復一統河山也未成知。卻坐視北方一統成前秦、北魏。雖說憑重險之固能偏安一時,但不能久存。歷來多少割據政權依仗山川之險,江河之阻而立國,滿足偏安而終不能久存。難道憑藉重險之固、江河之阻可以久存呼?蜀人李特曾觀看劍閣後講:劉禪有如此江山而降於人,豈非庸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孫子李勢不到三個月就投降東晉了,東晉桓溫也就幾萬人而已。亡而已。公元222年—公元234年是魏吳、蜀魏頻繁交戰的時期,正是因為如此才消耗了魏國很大的人力物力,魏國一直未能修養生息。據三國志魏國大臣上書魏明帝:方今二虜合從,謀危宗廟,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公元253年—262年魏國叛亂頻繁、魏吳交戰時期。這時姜維不趁機北伐,魏國一旦緩過來遲早滅蜀漢。




諸葛亮在《將苑》寫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遊於鼎,亡不俟夕矣!據華陽國志: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鎮漢中。就是說諸葛亮、蔣琬、費禕是坐鎮漢中的。曹魏無時不在想統一天下。即使蜀漢不打魏國,魏國遲早也是要打的。姜維北伐除了想蠶食雍涼,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戰守兼併。就是以戰為守,在戰爭中尋找機會,在戰爭中培養將士。自公元234年—253年的二十年間蜀漢已經停止了北伐,只有姜維率偏師騷擾。不把軍隊拉去實戰,長久以往必然是沒有戰鬥力。也正是因為如此,蜀漢軍隊的戰鬥力是非常強的。陳泰就認為不能跟蜀漢軍野戰,而是據險而守。鄧艾則認為蜀漢軍隊是所闢之鋒、五兵犀牛。在公元249年時姜維就詢問夏侯霸:司馬懿他們有沒有徵伐的打算?夏侯霸講司馬懿正在穩定內部。公元262年司馬昭提議伐蜀,魏國上下皆反對。就連鄧艾都數次上書反對,後來逼於無奈才同意。司馬昭還斬殺一位反對的將軍。晉書:徵西將軍鄧艾以為未有釁,屢陳異議。



公元263年八月魏國集結十八萬人伐蜀漢。蜀漢的滅亡姜維是有責任,但如不是黃皓以致姜維避亂,魏國也未必敢伐蜀。這時蜀漢名相名將皆死,只剩姜維一人。劉禪昏愚,親小人,遠賢臣。就算姜維不伐魏,蜀漢也是要亡的。還有人認為是姜維軍事失利以致蜀漢滅亡。這個我並不認同。公元262年冬魏國派鍾會在關中訓練軍隊,姜維認為是伐蜀。於是上疏給劉禪請求派人去陰平、陽安關加強防守。但劉禪聽黃皓的,黃皓聽巫師的。不僅沒派人去還壓下姜維的上書。蜀漢上下都不知,也並沒有進行戰時動員。三國志: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等到魏國伐蜀時劉禪才派人去。以致魏軍從陽安關陰平長驅直入。咎在劉禪和黃皓,不能怪在姜維身上。鍾會給姜維堵在劍閣,糧草將盡已準備退軍。而鄧艾偷襲陰平直趨涪城,諸葛瞻不聽黃崇建議速進據險而守不要讓鄧艾進入平原。讓鄧艾深入,以致全軍覆沒。咎在諸葛瞻,姜維焉能兩濟?當時南中霍弋得知魏國伐蜀請求帶兵入成都勤王,劉禪以備敵既定不許。難道不是昏庸?這時成都雖然面臨鄧艾的進攻,成都是堅城尚可背城一戰。劉禪面縛出降,以致蜀漢滅亡。這也不是姜維的錯。當劉禪投降命令傳到姜維軍中時,將士鹹怒拔刀砍石。有如此軍隊,劉禪卻不能用。魏國伐蜀時趙廣、傅彤、諸葛瞻、諸葛尚、張遵、李球、黃崇等皆戰死,李昭儀不辱自殺。劉禪不特愧於將士,亦且愧於婦人矣。



至大勢已去,維尚詐降鍾會,意圖規復,乃不幸失敗,一死謝國,維之報主,至矣盡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