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孩子不是“粘土”,家长嘴里的“为你好”,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文l育儿知与识(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意思是说父母对子女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在讲究百善孝为先的古代,没有人会去质疑这句话的正确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禁开始反思:“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真的都是对的吗?”不可否认,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事情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很多时候,好心往往容易办坏事,父母嘴里的“为你好”,有时候不仅不会让孩子觉得好,还会成为孩子心中的魔咒。

孩子不是“粘土”,家长嘴里的“为你好”,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周末放假,爸爸想带孩子们一起回乡下看望爷爷奶奶,但是妈妈却不让小晨去,因为老师说马上要期末考试了,让孩子放假在家要多复习功课,少出去玩。

妈妈非常赞同老师说的话,所以妈妈特意说服爸爸,不让他去奶奶家。小晨非常不服气,同妈妈争辩道:“为什么妹妹可以去,我就不能去?”妈妈没好气的说:“我这不都是为你好,你放寒假的时候也可以去看你爷爷奶奶,现在不抓紧时间学习考个好成绩,以后有你苦头吃。”

小晨听了妈妈的话,只好垂头丧气的走进自己房间,砰地一声关上门。妈妈听了对着房间骂道:“怎么,你还不服气啊,脾气还大的很,妈妈一心为你好,你还不领情。”

中国式的育儿,父母的心里总是弥漫着一股焦虑感,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小就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父母的眼睛总是看着远方,而忽略了孩子眼前的成长。

孩子不是“粘土”,家长嘴里的“为你好”,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女士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写道:“每个孩子都有其自然发展的天性,父母要做的是给他们提供保护和帮助,让孩子能够按照天性自由生长。”

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需要父母告诉他们怎么去做,他们自己能够找到生长的方向。而大多数父母都在以“为你好”为名,行控制孩子之实,说白了就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当孩子想用手去触摸燃烧的蜡烛时,他感觉到烫手,下次他就知道火是不能碰的,因为它会烫手。

如果当孩子伸出手时,母亲大声喝止:“别动,会烫着你。”这样孩子虽然不会被烫着,但是下次当孩子遇到别的火时,如果母亲不在一旁,他还是会被烫。

我从不怀疑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但是以爱之名对孩子的生活过度的干涉和制约,其实是一种剥夺,它剥夺了孩子自由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孩子不是“粘土”,家长嘴里的“为你好”,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一、父母为什么总喜欢对孩子说“我是为你好”

1、父母无法用行动来影响孩子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好的父母是示范和引导,而不是管理。”

教育孩子比说有用的是行动,如果父母自己在行动上不能给孩子做好示范,就只能通过言语的作用来震慑孩子或者用“情感勒索”来绑架孩子,让孩子屈服。这样或许能一时见效,但是因为孩子是不服气的,长久下去,必然会引起孩子内心的反感和厌倦。

2、 想用孩子的成就来让自己获得成就感

很多父母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来做比较,特别是亲戚朋友间更是喜欢安安较劲,如果谁家的孩子有出息了或者考上名牌大学了,拿他们的父母会觉得自己倍儿有面子,站在别人面前好像有了高人一等的感觉。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父母们可谓是想尽办法,而他们常用的招数就是“为你好”。这句话几乎让孩子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因为没有人能抗拒别人对自己好。

孩子不是“粘土”,家长嘴里的“为你好”,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3、父母对孩子过度宠溺

有些父母对孩子宠爱过头,巴不得把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捧到孩子面前。但那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的过分溺爱,往往容易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挫折和困难。而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孩子缺乏独立精神,最终还是会被社会所淘汰。

父母能够为孩子决定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却没办法决定孩子的一生。对孩子过度的掌控和保护,只会让孩子如同折断翅膀的小鸟,丧失了飞翔的能力。

二、父母的“为你好”会对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1、会压抑孩子的天性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经过研究发现,孩子的自我意识从1岁就开始觉醒了,3岁的孩子就有了自尊心。如果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生活,那么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意愿就会被压制。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性格会变得懦弱、自卑。

孩子不是“粘土”,家长嘴里的“为你好”,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2、导致孩子缺乏主见,过度依赖父母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只想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和鞋子,他们会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零食等等,而父母认为好的东西,他们不一定就会喜欢。

如果父母不同意,他们就会哭闹。如果这时父母总是对孩子的要求说“不”,那么孩子就会慢慢丧失选择的能力,他们渐渐会依赖父母的决策,不肯自己再动脑筋去思考了。

3、让孩子对父母心怀怨恨

前段时间“北大男生王猛毕业后拉黑自己父母”的新闻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他写了一篇长达一万五千字的文章来控诉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罪行”。

文中写道,从小到大父母将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自己被父母控制的密不透风,一点自主权都没有。

我们想很多父母看到这个消息,可能都会从心里骂王猛一声“白眼狼”,而那些从小到大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则会对王猛的行为拍手称赞。

不管怎么说,如果亲子之间的关系最后闹到了这样的结局,那么父母一开始坚持的初衷又有何意义呢?

孩子不是“粘土”,家长嘴里的“为你好”,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三、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

1、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温迪.莫格尔就曾说过:“如果父母总是替孩子将困难和挫折挡在门外时,他们长大后,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对正常的挫折。”

所以父母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创造和提供试错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发现,就算结局是失败的,至少他曾经经历过,当他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知道要怎样去避免那些成长路上的坑。

2、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

有一首诗中写道:“你的孩子因你而生,却并不属于你,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灵魂。”父母如果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就要学会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生长,而不会被父母的决定所设限。

孩子不是“粘土”,家长嘴里的“为你好”,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3、改变思路,提高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南风效应,它来自一个寓言故事:北风和南风比赛谁能先让路上的行人脱掉衣服,北风鼓足了劲,使劲的吹,行人觉得冷,反而捂紧来衣服。而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一热就脱掉了大衣。

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如同北风一样,你再怎么用力,如果孩子不配合,你也没办法。所以我们和不学学南方,让孩子从内心自愿做出改变,这样不是就省力多了。

很多时候,我们教不好孩子,只是因为没有用对方法来引导。如果我们改变生活中的惯性思维,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有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如果让你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怎么做?

其中一位嘉宾是这样回答的:“给Ta一方花园,给Ta养料和空间。任Ta自由开放,任Ta枝繁叶茂。无论Ta一枝独秀,还是孤芳自赏,我都为Ta鼓掌。”

自由和独立,是父母能够留给孩子的,最珍贵的财富。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让孩子生出翅膀,在空中稳稳地飞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