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五糧液曾是酒界老大,位居茅臺之上,為何如今只能屈居千年老二?

陳瑭


既生瑜,何生亮。中國白酒市場上的兩大龍頭五糧液與茅臺相愛相殺這麼多年,可以說是既是朋友,又是對手。目前來看,茅臺反超五糧液所取得的大好江山雖不能說是“固若金湯”,但也是戰壕深挖,那麼五糧液還可不可以逆襲,且看本文一一揭曉。

當年中國白酒老大哥位子上坐的可是五糧液,在2001年茅臺收入規模16.18億,五糧液則是47.42 億,五糧液收入規模大約是茅臺的3倍,收入規模的差距一直到2013年才被茅臺打破。儘管如此,茅臺從沒放下過“取而代之”的小心思,早在2005年,茅臺就實現了對五糧液淨利潤的反超,所以,2005年被認為是“茅五”之爭的轉折之年。

那麼2005年茅臺做對了什麼呢?在2005年茅臺經銷商大會上,茅臺集團總經理宣佈,茅臺新增生產量將從2005年前每年新增1000噸,變為2005年後每年新增2000噸。如果說當年增加的36家特約經銷商、新建96個專賣店、48個銷售專櫃是其擴大產量的支柱,那麼停止與麥德龍的合作,便是在告訴市場:低價格的走量,茅臺不需要。

很巧的是,同樣為穩固品牌價值,五糧液同年做了一件類似的事情——取消“拖帶酒”獎勵。所謂“拖帶酒”就是指當運營商在主品牌銷售不暢,OEM品牌銷售達到獎勵政策後,可獲得一定量低價五糧液作為獎勵。乍看之下沒有問題,可不少運營商為了快速變現,以低價出售五糧液直接使得52度五糧液的品牌價值受到影響。

品牌價值何其昂貴,以低價換走量無異於殺雞取卵,從這兩件事便可以看出茅臺與五糧液的英雄所見略同。品牌價值在盈利率上往往體現的很明顯,品牌價值高,溢價也會高,盈利率也會高。2005年,茅臺淨利潤超過五糧液,但是營收卻沒有超過說明什麼?自然是五糧液主導產品銷售不暢,系列酒卻龍精虎猛。但吃“藥”補出來的強壯,總歸是要遭到反噬的。

如果2005年酒廠的一些列舉是戰略層面無形的交鋒,那麼2011年前後的“漲價風波”就是真刀真槍的明鬥。2009到2010茅臺三次漲價,零售價從500元拉昇到680元,2010到2011茅臺三次調價,53度飛天茅臺終端零售價飆升到1680元,超越五糧液達500元/瓶。

很有意思的是,關於漲價兩個廠家都想了同一個問題。當年普五售價高於茅臺,相關人員曾表示因為當時的市場環境,無法支撐茅臺漲價,貿然提價只會為他人做嫁衣。有趣的是,在茅臺頻繁漲價時,五糧液一定也考慮過是否跟漲。最終沒有漲價的原因,雖無從考究,但筆者估計廠家也是這麼想的:當時的市場環境,無法支撐五糧液漲價,貿然提價只會為他人做嫁衣。風水輪流轉的背後體現了一個樸素的商業邏輯。

兩家白酒企業:A賣出了十瓶酒,每瓶十元,營收100元;B賣出了兩瓶酒,每瓶五十元,營收100元。同樣的營收背後是兩種商業邏輯,前者可以造就規模王者,後者可以造就品牌老大。我們要看到當五糧液首創酒類OEM模式,通過五糧醇、金六福等釋放了巨大產能,當營業利潤受挫時,下意識的希望系列酒的強大維持整體營收,但系列酒主要集中於300元以下價位,這也直接影響了五糧液整體利潤率。

茅臺酒產品主要集中在高端茅臺酒,在私人企業主、高消費人士之中引領高端白酒消費,備受追捧,可以說茅臺穩穩的把持住了高端消費市場。當茅臺在為醬香型的健康振臂高呼,為醬酒的收藏價值大為宣傳,消費者總把李鬼當李逵般的消費五糧液,差距豈能不大。

綜上所述,五糧液如何逆襲茅臺,首先請從規範系列酒開始!

(作者周錦程,系酒水行業研究者、《中國酒業》智庫專家歐陽千里助理)


歐陽千里


不懂酒莫亂講!往前不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茅臺酒八元一瓶!白綿紙一張就是外包裝!五糧液,汾酒,山西竹葉青(本酒是汾酒),瀘卅老窖(特曲),青島金獎白蘭地葡萄酒(75o毫升)三元四角五分一瓶!(郎酒,洋河,雙溝大麴二塊零二分)當時國家統一定價!沒私人商店可買賣!就當時價格相差四元五角幾分!職工食堂半月伙食費喲!改革開放後價格就亂套了!按現價貴一倍屬正常!以前我成箱(六瓶)買!現在買得起嗎?你能天天喝就是富翁了!但別亂評論了!

六六老翁。


老七35341


這酒在國內也很有名,在濃香型白酒中也是名列前茅,品質和口感都很棒,但每個人喜歡的口味不同,我個人就比較喜歡醬香型的白酒,比如青花郎,醇厚的口感很細膩,唇齒留香的感覺特別舒適,很好喝


我的小乖乖392


從五糧醇,五糧春,金六福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