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预防房颤导致的中风?

用户3708573353


心脏颤动,简称房颤。是我国现阶段一种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更高。有一些说法认为,在80岁以后的老年人中,有20%左右的人是存在房颤这种心律失常的。

房颤这种心律失常,最大的危害是发生脑卒中,比如说脑栓塞等等。那么,房颤患者如何有效预防脑卒中呢?最好的办法是想方设法让心律恢复窦性心律,并保持住这种窦性心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可以考虑口服抗凝药,比如说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等。长期坚持口服抗凝药能够有效预防脑卒中。

问题来了,那些做了射频手术的房颤患者还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吗?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手术后,抗凝药需不需要坚持吃?这种情况可能有3种处理方法,要看你在哪个国家。

1、在中国,大部分患者不会坚持吃抗凝药。

2、在美国,大部分患者会坚持吃抗凝药。

3、在欧洲,2/3的患者不坚持吃抗凝药,1/3的患者需要坚持吃抗凝药。

张大夫是中国大夫,同意中国的做法。但是,对于那些有过脑梗塞等病史的房颤患者,即使是做了射频消融手术,也是需要坚持吃抗凝药的。


张之瀛大夫


1、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一种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指正常规律跳动的心房失去正常节律,取而代之的是心房无规则的快速颤动,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2、房颤为何会导致中风?

因为房颤患者的心房失去正常收缩活动,心房左心耳内血流缓慢,血液淤积、湍流,导致血栓形成,当血栓脱出随心脏泵入血液循环,栓子随血流流向远端,当栓子到达管径较小的血管时便可阻塞此处动脉,导致此动脉远端失去血供而发生栓塞事件,若栓塞脾脏则导致脾梗死,若栓塞肠系膜则导致肠梗死,若栓塞脑动脉则引起中风(中风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

3、如何预防房颤患者中风的发生呢?

中风是由血栓栓塞导致的,那么治疗重点就在放在对心房血栓的治疗上。

①、抗凝治疗(阿司匹林或华法林) 血栓是由血小板、凝血因子组成 ,符合服药条件的患者,服用上诉药物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

②、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药物转复、电转复、射频消融) 既然栓子是因房颤而引起,那么针对可转复的患者,可以通过转复房颤至窦性心律并维持窦性心律而治疗血栓。

③、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内栓子90%形成的地方在左心房的左心耳内,医学上可以通过左心耳封堵术,防止90%的血栓形成,降低90%中风发生。

具体防治方案的选择请就诊心内科专科,专科医生会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切不可自行购买药物服用!


刘医生谈健康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罗心平教授介绍:中风是房颤病人最大的危害之一,一旦发生中风,会引起大动脉的栓塞,它所出现的情况要不是死亡,要么是瘫痪,轻症状中风是不存在的。那么对于房颤病人来说,预防中风尤为重要。

防止中风的方法有哪些呢?

控制房颤发作

首先我们要控制房颤发作,相应地中风发生率也就会低。要找到房颤发作的原因,比如说肥胖喝酒,很多病容易引发房颤。还有血压高的、心脏特别肥厚的病人,容易发房颤。平常不锻炼的,活动较少的人也容易发房颤等等。所以平时要控酒、控体重,控血压。

患了房颤以后,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的方法,吃药后可使房颤发作少一些,或者甚至不发。但是整体药物治疗效果还是那不理想。

整体来讲,长期吃药的病人中间,它有几个问题:一个是要长期吃药,因为突然断药,房颤会复发。第二个就是药物间隔时间长了,多多少少有些病人不能耐受,就是会使肝脏带毒性、使甲状腺毒性等这些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说的控制房颤的药物,它有效率只有百分之六七十,大概2/3的病人可能有效果。特别是随着时间长了,过了3-5年以后,药物的效果不佳,这就需要其它的方法来再来治疗了。

抗凝治疗,它的好处是在会使血流从稠密的状况下变得比较稀释一些。这样就是在心房里面生这血栓的机会就会少,病人的话就会通过抗凝的方法来防止对中风的发作。

手术治疗。比如病人刚好需要开个瓣搭个桥,中间就通过一个开刀的方法。手术方法从长久的效果讲,12年的手术随访资料来看,他的成功率也只有60%左右。大概是还有1/3的病人有可能发作。

导管消融

导管消融,将导管插到心房,心房里面把容易发生心房颤动的一些比较容易发作的相关的部位给它做一个消融。


海上名医


说预防方法前,先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李先生今年68岁,患有高血压已有7、8年,且本身还有糖尿病,3个多月前来到医院做检查无意间和医生说起,自己在家这段时间总会莫名感到心慌,尤其是情绪波动大的时候,心脏就如小鹿乱撞一样,有时甚至能听到心脏声。

这个信息引起了医生的警觉,在进行了动态心电图检查后,证实李先生出现了房颤,需要抗凝治疗,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像高血压一样要长期按时服药,但是不能排除的是,服药抗凝药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一旦出血风险高,就需马上进行手术治疗。

李先生一听需要长期服药,还有出血风险,想着自己只是有时心脏跳动的快,休息一下又能恢复正常就不太愿意了。

不顾医生的反对执意出院,就在3个月后,李先生被家人再次送到医院,这一次李先生是躺在救护车上,失去了意识,由于房颤引发了中风,治疗后左侧肢体僵硬,失去了正常行走的可能。

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为普通人5倍

其实在临床上,许多房颤患都是没有任何症状表现,往往是已经出现了中风或者心力衰竭后,来医院检查才发现“源头”在房颤上,当然也有些患者可出现心慌、头晕、气促、心跳快慢不受控制等,需要患者时刻警惕。

房颤最大的危害是会引起中风,而且与其它原因引发的中风相比,房颤患者往往更加可怕。专家表示,房颤引发的中风有“三高”的特点,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

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死亡率达到25%,一年内的死亡率上升至50%。

中风急性期的致残率达到73%。

中风后第一年即复发的比例达到6.9%。

所以,在被确诊为房颤后一定要有积极的预防中风的意识,尽量在中风发作前就将其扼杀的“摇篮”中。

房颤患者该如何预防中风的出现?

幸运的是,房颤患者导致的中风是可以预防的,专家表示,首先建议房颤患者到正规的二医院专科先进行中风的风险测评,若属于高危,则进行下一步的药物预防。

其次,药物的预防主要是预防血栓的形成,因此需要服用抗凝药,但要记住的是,与高血压引起的中风不同,高血压一般都是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来预防抗血小板凝结,目的是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房颤患者应该服用降低血液凝固的药物,传统的药物是华法林,近几年来出现了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相比而言患者的依从性将更高,但价格也更为昂贵。

最后,药物的服用只是降低房颤引发中风的几率,想要根治则需要手术治疗,但手术也有相应的适应症,且手术一次性治愈率为85%,年轻患者相比而言获益更大。

其实,房颤并不难被发现,一般做个心电图就能查出端倪,难的是患者每天坚持服药,专家表示,无论是否有症状表现,一旦在医生的评估下为高危人群,都应该按时每天服药。

想看更多心血管内容,就点右上角关注吧~


39小心肝


你好,一旦发生房颤,我们要积极的治疗,避免中风。

1、维持窦律——转复房颤,维持正常窦性心律,因为维持窦性心律,自然没有血栓风险了。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药物转复和非药物。

目前我们常用转复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但这些药物一方面有副作用,一方面不能保证长期有效。胺碘酮长期服用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心动过缓等。

现有的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有限,主要表现为减少房颤发作,而不能完全预防房颤,更不能消除房颤。换句话说,一旦发生房颤,即使转复了,但迟早还会再来,

射频消融术可以根治房颤,但一方面费用较高,疗效一般,成功率50-60%左右,复发率较高。

2、抗凝治疗——预防房颤的脑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并发症,抗凝治疗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60%~70%。

上述就是如何预防房颤导致的中风?问题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关于各种疾病如何预防,大家一定要记得:

疾病管理是要自己参与进去的,要了解自己疾病发生的机制,共同来分析和选择决策,并学会自我管理

所以,房颤患者想要有效的预防脑卒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情绪等,对于脑卒中的预防也非常重要。具体包括:戒烟、规律运动、维持健康的体重、限制饮酒、健康饮食、管理心律、控制危险因素、保持良好心态、获得家人朋友的支持,种种~

此外,房颤患者一定要做的3件重要的事

将自己服用的药物清单列出来,做成小卡片随身携带,在出现急诊事件时,方便及时告知医生。

一定要清楚记得自己的就诊医院和医生,一旦发生问题,及时寻求他们的帮助。

约定随访

要定期到医院随访,或者定期和自己的保健医生联系,将各项危险因素如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好。


脑有所依


看到悟空上有人问到这个问题,感觉还是很欣慰的。毕竟作为一个心内科医生,尤其还是电生理方向的医生,平时跟房颤患者强调的最多的就是预防脑栓塞了。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告诫从来都是被病人当耳旁风的。

房颤的治疗上,除了控制心室率,最重要的就是抗凝治疗了。而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抗凝药就是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这几种药物了。

华法林,一开始被当作老鼠药的毒药,却被发现具有防止血压凝固的作用,于是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作为一种抗凝剂使用。现在,华法林的使用仍然是最多的,但是,服用华法林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尤其是INR的指标。

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是大概六七年前问世的新型抗凝药,在服用的时候不需要检测凝血功能(或者说无法检测),虽然文献显示其引发内出血的概率比华法林小,但临床仍然还是经常碰到的,尤其是泌尿道的出血。

总之,服用抗凝剂时对的,但也一定要预防出血。


阿卡酱医生


房颤即心房颤动,本身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但可能导致心脏上方腔室的血流不畅并形成血栓。如果血栓流入大脑,就会阻断脑部的血液循环,导致中风。

治疗房颤的很大一部分目的正是控制中风风险,重点在于预防血液凝结成血栓。除改善生活方式防血栓外,可根据中风风险大小选用一些预防药物,如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抗凝血(华法林)药物。

因为这些药物又有会提高出血及血流不止风险之类的副作用。所以服药过程中要十分注意,需定期做凝血功能检查、时刻注意出血迹象及避免某些药品等可能引起的副反应。

下面我具体回答一下“如何通过用药预防房颤导致中风”及“如何应对房颤药物易导致出血的副作用”这两个问题。


如何用药预防房颤导致的中风?

1.医生会通过评分系统来评估患者中风风险的大小,然后决定是否需要使用血液稀释药物及使用哪种药物。

最常用的评分系统之一叫做CHADS(中风危险因素)。评估项目如下:

比对自己是否有表中所述危险因素,如果有就按照分值计分,没有该项就是0分,5个因素得分相加为总分。

总分为0意味着中风风险较低,2分及以上的分数被认为中风风险较高。

2.根据中风风险大小选择用药

房颤患者常用的预防中风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华法林(香豆素)和达比加群酯,按照CHADS计算出风险后,可按照以下方案用药:

  • 如果中风风险较低,可能只需服用阿司匹林,就足以将中风风险降低约20%;

  • 如果中风风险中等,可以使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华法林可以将中风风险降低近70%但使用该药物期间需要反复抽血检测INR值;

  • 如果中风风险较高,就需要使用达比加群酯,这种药物相对更安全,无需监测 INR 值,缺点是价格较高。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最低成本的最佳生存率)的角度来讲:对于一个CHADS得分为0的人来说,阿司匹林是最好的选择,对于一个CHADS得分为1或2的人来说,华法林是最好的选择,而对于一个CHADS得分为3或更高的人来说,新的抗凝血剂——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如何应对房颤药物华法林易导致出血的副作用?

前面我回答过关于阿司匹林副作用的问题,有需要可翻看之前的回答。这里重点说明另一种常用药华法林的作用和应对办法。

华法林会增加出血及出血后不容易止血的风险,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法应对。

(1)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常用的是INR)。

INR,也叫作国际标准化比值,是反映目前凝血状态的一个指标。一般华法林的 INR 目标值会维持在 2~3(具体咨询医生)。

  • INR 升高:代表出血的风险较高。
  • INR 降低:代表血栓的风险较高。

(2)一些药物和食物可能会增强或减弱华法林的作用,在开始用药前与医生谈论这些问题。

  • 避免一次过多摄入富含大量维生素 K 的食物,如肝脏、花椰菜和西蓝花,因为这会干扰华法林的效果。华法林的作用机理主要就是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
  • 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最好远离酒精。酒精会损伤消化道粘膜,增加了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 切勿擅自服用中药、保健品。中药和保健品中的成分比较复杂,可能会增强或降低华法林的效果,因此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向医生说明目前正在服用哪种抗凝药物,不要擅自服用。
  • 切勿将阿司匹林与华法林一起服用。

(3)服用任何抗凝药物都必须时刻注意出血情况,发现有出血症状,请咨询医生。

容易淤伤、牙龈出血、鼻出血、尿中带血、黑便、伤口出血不易停的情况都是出血的迹象,头晕或晕厥可能是脑部出血导致的。

华法林导致严重出血的风险最高,每年约为1%,首次用药时可能需要有医生监护


(4)使用血液稀释剂期间,防止出血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避免可能导致出血的活动。


    总之,选择能够预防中风的最佳房颤药物很复杂,你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明确自己的中风风险因素,并综合考虑用药的风险和好处,以做出明智的选择。应对房颤药物易导致的出血的副作用,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预防房颤导致的中风”及“房颤药物的副作用该如何应对”问题的回答,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还记得前天心血管王医生通过微头条介绍的73岁大娘,因房颤自行停药后突发脑梗死吗?

    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房颤是什么病呢?简单说就是心跳跳乱了,不能正常收缩,不能保证每一次把血排干净,就会有一部分遗留,遗留的血液就可能形成血块,即血栓。这些血栓如果掉下来,就会随着血管跑到脑子里去,堵死脑血管,发生脑中风。

    我们的心脏有两个心房、两个心室,正常心跳有一定的顺序,人们能感觉到的心跳通常是心室的收缩。当发生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毫无规律,乱跳。

    一、我们先看看数据:据预测,2010年全球房颤患病人数约3350万。预计到2050年,中国房颤患者男性520万,女性310万。60岁以上的人有1%出现房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成倍增加, 70岁以上发生率10%,从侧面反应,房颤也是心脏老化的变现。

    房颤的危害巨大,可使中风险增加5倍,死亡风险增加近2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造带来一定负担。

    中风患者中约20%是由房颤导致的。房颤患者,由于心房不能规律地收缩舒张,容易凝固形成血栓,血栓如果脱落随血液循环,栓塞在脑血管的几率最大,危害也最大,可导致脑卒中甚至死亡。有研究显示,合并有房颤患者的脑卒中致残率明显大于无房颤患者。


    二、房颤是怎么引起的呢?

    其实好多原因可以引起房颤,常见原因就是:风心病,冠心病,年龄大了,慢性肺病,所有引起心脏结果变化的疾病,还有甲亢、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也是常见原因。当然如果找不到原因,那就是特发性房颤,也就是原发性的。

    三、一旦发生房颤,我们要积极的治疗,避免中风。

    1、维持窦律——转复房颤,维持正常窦性心律,因为维持窦性心律,自然没有血栓风险了。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药物转复和非药物。

    目前我们常用转复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但这些药物一方面有副作用,一方面不能保证长期有效。胺碘酮长期服用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心动过缓等。

    现有的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有限,主要表现为减少房颤发作,而不能完全预防房颤,更不能消除房颤。换句话说,一旦发生房颤,即使转复了,但迟早还会再来,

    射频消融术可以根治房颤,但一方面费用较高,疗效一般,成功率50-60%左右,复发率较高。

    2、抗凝治疗——预防房颤的脑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并发症,抗凝治疗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60%~70%。

    常用抗凝药: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

    华法林,应用已久,个体差异比较大,受很多食物、药物有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在服药期间需要经常抽血化验,监测INR,调整剂量,我们的目标INR2.0~3.0之间,这样的数值能既减少出血风险,又能有效抗凝。也正因为华法林吃少了不起作用,吃多了会导致出血,而且需要经常抽血,所以华法林的服药依从性不佳,很多人不愿意服用。这也是王医生讲的那个73岁大娘停药的原因,吃药太麻烦。

    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起效迅速、剂量固定、与食物药物相互影响小等优点。逐渐被大家接受,但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最后补充一句:房颤脑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

    房颤就像粘在衣服上的口香糖一样,一旦粘上,就很难去除,一直缠着你,不仅如此,它还会突袭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给你来一下,就中风了。

    所以,我们要么预防房颤,先用药物;要么射频消融;如果发展成永久性房颤,我们临床常用CHA2DS2-VASc积分,指导抗凝治疗。心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年龄65~74岁分别积1分,既往栓塞史、年龄75岁及以上分别积2分,总分≥2分的患者,就是脑卒中高危患者,建议抗凝。

    当然还有一种左心耳封堵术可以预防血栓脱落!

    预防房颤本身的预防,只能从原发病去预防,主要预防冠心病、高血压。


    心血管王医生


    阿司匹林不能预防房颤卒中

    抗凝治疗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也就是说卒中高危患者,应该规律服用抗凝药。通常抗凝药主要指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不包括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其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

    华法林作为口服抗凝药有很久远的应用历史,价格低廉,但该药和很多食物药物有相互作用,且出血风险较大。服用期间需随时调整剂量,监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才能既减少出血风险,又能有效抗凝。

    重度房颤更应根治

    目前国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心律平、索他洛尔等,长期服用副作用大。如:胺碘酮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心动过缓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房颤相关症状,不能消除房颤,目前证明仅导管消融治疗可根治房颤。研究表明,导致房颤的异常电活动绝大多数来自肺静脉,而导管消融可隔离肺静脉传导的异常电活动,达到根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