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人說西漢衰敗始於武帝,你怎麼看?

萬里公子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表示認可這種觀點,盛極而衰這是自然法則。但是這並不代表漢武帝本人應該負這個責任。下面我具體談談我對西漢王朝整個整個脈路的分析。

劉邦在統一中原以後,主動出擊匈奴,最後被圍在白登山,許以贈物和親得以逃脫。這是漢朝屈辱的開端,從此西漢對北方遊牧民族採取積極防禦態勢,休養生息。

直到文景二帝時期,國庫充盈、戰備物質特別是馬匹數量大為增加,足以支撐對匈奴作戰。史稱文景二帝的卓越統治為“文景之治”。

漢武帝在這種國力下登基,也就是說武帝初期正是西漢盛極之時。既然國家有這個力量了,那麼掃除北方匈奴的襲擾和壓迫,必然成為漢武帝的歷史使命,他也很好的完成了使命,窮兵黷武必然導致民生凋敝、國庫空虛。

既然漢武帝蕩平了外部干擾,接下來應該恢復民生了,但是後面的皇帝不給力,以至於逐漸衰敗。

總之,我自認為西漢確實從漢武帝后期開始衰敗,但是這個責任應該後面的皇帝承擔,於漢武帝光輝無損。


中原一條蟲


漢武帝雖然窮兵黷武,打了一輩子仗,晚期國庫也確實空虛,但後來霍光輔政,漢室又有了一段時期的中興,所以說西漢衰敗始於武帝,這種說法應當是站不住腳的。

相反,“漢室盛衰,當以宣、元為界”這個觀點反倒更為大家所接受。


宣帝以前,漢朝朝政運行還是十分良好的,但自從王政君當上太后,他的兒子劉驁做了皇帝之後,開啟了漢室外戚干政的先河,自此宦官、外戚、儒臣競相爭權,空耗了漢朝的國力,最終走向衰亡。

客觀來講,漢元帝劉奭不失為一個多才多藝、品行端正的好人,作為國君,漢元帝寬容仁厚、主張仁政,照理來講遇到這樣的皇帝理應是天下之福、百姓之福,但錯就錯在漢元帝的性格太過軟弱。


寬容仁厚最終演變成了優柔寡斷、軟弱可欺,尤其是石顯任中書令之後,出於對石顯的信任,漢元帝更是將朝政全權委託,事無大小,均由石顯決斷。於是石顯開始權傾朝野,無人不畏懼於他,元帝雖為天子,權柄卻掌握在石顯手中,再加上軟弱的性格,也只能聽之任之。

石顯的上位開啟了宦官專權,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朝政開始敗壞,西漢王朝亦走上了下坡路。

漢元帝死後,他的兒子劉驁繼承了皇位,史稱漢成帝。和元帝相比,成帝不僅荒奢淫逸,其優柔寡斷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成帝上位,雖然石顯被驅逐出了漢室,宦官勢力也被進一步弱化,但劉驁過於倚重外戚勢力,太后王政君的八個兄弟,除了王曼早逝以外,其餘七人無不位高權重,其中五人甚至同一日被封侯,王氏一脈,如日中天,風頭儼然蓋過了劉姓皇族。

因而史學家有云“漢治夷陵,始於元帝,而其大壞則自成帝。”

外戚專權,驕奢淫逸、專橫跋扈,朝政日益腐敗,經過權力的重新洗牌,後來王莽更是推翻漢王室,創建新朝,西漢也徹底淪為歷史。


輕侃古今


漢朝在武帝之前採取了無為而治,休生養息,國庫富足到空前,糧食多到發黴。錢多到串錢的蠅子都黴壞了,人口也大增,雖說有匈奴不斷侵擾,但是和親政策實施一直維繫著漢朝和平安定,從漢武帝討匈奴開始的幾十年裡,雖說把匈奴趕到了漠北逐步瓦解,但是國庫空虛,民不聊生,雖然晚年也休生養息,但是已經讓漢朝開衰敗了,後面的皇帝因為國庫空虛開始賣官,導致西漢滅亡


富元製作


我不同意西漢衰敗始於武帝這種觀點,相反我覺得西漢強盛始於武帝

之所以有西漢衰於武帝的說法,無非是因為漢武帝用光了文景之治的積蓄,而且因為連年征戰戶口減半,使得西漢彷彿回到了秦末漢初的時代。其實這種說法只是鼠目寸光的看法,我們不妨看一下漢武帝之前漢朝的內外局勢,再看一下漢武帝之後的漢朝內外局勢,答案一目瞭然。無論漢初如何富裕,始終難以擺脫忍辱偷安的名聲;漢武帝后期雖然窮困,但卻彰顯了國威,開闊了視野,壯大了自身。


小傷聊史


任何一個王朝的走勢,都是一個倒V字型,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沒有誰能夠逃脫這個歷史規律的。

現在我們來看西漢。

自公元前202年,劉邦在長安稱帝,建立西漢。經過太祖、太宗、景帝三位皇帝的無為而治,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國力到達了第一個頂峰。

漢武帝即位後,利用文景之治積累下的無數錢糧,多次北伐匈奴,向南又收取百越之地。可謂是文治武功,雄才大略。

漢武帝

但是也因為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生活奢靡,到武帝后期時,民間已經多有出現百姓流離失所的慘狀!

漢武帝有一點非常讓我敬佩的地方,他是第一個下罪己詔的皇帝。他貴為一國之主,雖然後期犯了不少錯誤,卻沒有死要面子強撐著,不肯認錯。而是很誠懇地下了罪己詔,向天地,百姓認錯!

不僅認錯,他還虛心改錯,重新恢復了文景之治時的黃老之數,無為而治。也算是及時糾偏,使大漢這艘巨輪又駛向了正確的方向,為接下來的昭宣中興奠定了基礎。

大漢疆域

經過武帝朝的波折,大漢通過昭宣中興,達到了國力的最頂峰。此時的大漢:

  • 北絕大漠、西愈蔥嶺、東至朝鮮、南到大海

疆域已經到達封建王朝的極致。剿滅匈奴,真正實現了對西域的掌控。

此時經濟繁榮、政治穩固、文化昌盛、科技發達、疆域遼闊、四夷賓服,儼然是極盛狀態!

和開頭說的一樣,任何事物,到達了頂峰,就將不可避免的開始走下坡路。而此時的漢朝,就處於反V的頂點位置。

漢宣帝

到漢元帝時,雖然也有“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情壯語,但國家已經初現頹像。

土地兼併的情況愈加嚴重,階級矛盾不斷加深,而中央集權卻接連收到削弱。加上漢哀帝時期的“再受命”鬧劇,大漢盡失人心,這才有了王莽篡漢。

漢武帝時候實施推恩令,削弱藩王勢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三綱五常之說,又大力打擊豪強,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都是有助於國力提升的。而且漢武帝后期重新實施無為而治,恢復國力。

我覺得武帝一生雖然功過譭譽都有,但總體上還是一個非常傑出的君王,他通過一系列政策和行動,其實拔高了大漢的上限,使得本來可能在他統治期就能達到的最巔峰,推遲到了宣帝時期,上承文景,下啟昭宣,和武則天的上承貞觀,下啟開元何其相似。

所以我覺得雖然漢武帝時國力有退步,但真正的衰敗應該從宣帝時候埋下隱患,元帝開始逐漸引爆,直至帝國的覆滅。


煮酒放歌


劉邦建立漢朝後,經過文景之治,漢朝從秦末千瘡百孔的戰爭中逐漸恢復,

漢武帝上臺以後,繼承了文景之治的雄厚國力,開始主動出擊匈奴,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但是,多年的征戰,使漢朝的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拖累。

從這個角度來說,漢朝確實因為漢武帝的窮兵黷武付出了很沉重的代價。

漢武帝是一位敢於反思反省的皇帝,在晚年發佈了《輪臺罪己詔》,對自己的執政進行了檢討,廢除了很多錯誤的政策,使得漢朝避免了更惡劣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漢武帝之後的幾位皇帝,都致力於糾正漢武帝的錯誤。

尤其是漢昭帝和漢宣帝,在他們統治的年代,對外和平,對內獎勵農耕,漢朝的國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復。

而且,此時,匈奴也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歸附了漢朝,北匈奴向西北遷移,漢朝匈奴的百年大戰到此落幕。

所以,漢昭帝和漢宣帝統治的那段時間,也被歷史學家們稱之為昭宣之治。

所以,我認為不能簡單的說,因為漢武帝擴張性的政策,導致國力有所衰退,就把西漢的衰落歸結為漢武帝,實際上在昭宣之治的時候,漢朝的國力可能比漢武帝還要強大。

漢朝衰落有更多更復雜的原因,尤其是外戚和宦官這對矛盾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西漢和東漢都滅亡於此。




熊爸爸講歷史


漢武帝確實雄才大略,所以一般都是說秦皇漢武,歷史成就極高。在他統治時期,驅逐匈奴幾千裡,解除漢朝建立以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通過打通河西走廊,派張騫出使西域,促進華夏文明的發展。

但是人無完人,漢武帝在位54年,這個在當時的時代,都是高壽。但是古代帝王都是追求長生不老,晚年的漢武帝,寵幸有醫道的江充,聽信讒言,殺死了太子劉據,逼死皇后衛子夫,大量的忠臣之士被殺,史稱“巫蠱之禍”。儘管漢武帝后期醒悟,下了罪己詔,但是造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另外前期的對匈奴之戰,是驅逐匈奴,解除威脅,但是後期的征戰,就是為了征服,但是連年的征戰,勞民傷財,生產收到極大破壞,國庫也是日益虧空,國運受到影響。

後續的皇帝即位都較小,還出現了霍光這樣的權臣,大漢朝的國運就逐漸走下坡路了。




追夢人的2020


小何覺得這種言論並不正確。

我們讀史書,看歷史,可以站在上帝的視角觀其音,析其果。


我們以結果論來看

雖說漢武帝晚年由於窮兵黷武並“巫蠱之禍”導致民不聊生,政治洗牌嚴重。

但他一部輪臺《罪己詔》更是開歷史先河,糾正了錯誤的政策。對“昭宣中興”的到來有著積極效果!

而“昭宣中興”更是西漢王朝的頂峰盛世。

說明西漢衰敗始於武帝並不可靠。


我們以政治遺產來看

西漢亡於外戚。

西漢亡於大地主土地兼併。

而武帝立子殺母,在位期間更是大力打擊大地主豪強。提拔很多平民將領。

說明西漢衰敗始於武帝並不可靠。


小何才漏尖尖角


武帝四處征戰,極大的損耗了國力,武帝后期民眾貧苦,為此武帝還下了罪已詔。

武帝猜忌太子,導致太子被迫起兵,最後自殺,本來太子十分賢明,很是可惜。

再得武帝沒有立年長的兒子為君王,引發了後期一序列的政變動亂。

所以說衰敗始於武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如果後期君王勵精圖治,也能振興西漢,可惜武帝留給兒孫的基礎太弱了,雖然掃除了外患,但是國內民眾生活艱難,田地無人耕種。後期只能是恢復生產,想有大作為太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