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吴国有哪些有名的武将?

记忆23030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诸将确实不甚出彩,缺乏令人荡气回肠的战斗场面,各将的战绩也不理想。但三分天下能居其一,这样的成就当然不可能是靠充话费送的,也是靠着将士们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咱们就把东吴将领按照武艺和战绩从高到低排列一下。

一、孙策

在各方诸侯中,除了吕布,就应该是孙策最能打了(马超还够不上诸侯级别)。


咱们看一下孙策的战绩:

1 .🏹️陈生 —— 被孙策一箭射中面门

2 .⚔️太史慈 —— 两人大战N回合,从马上打到步下,旗鼓相当

3 .🔪️于麋 ――被孙策生擒后活活挟死

4 .🔪️樊能 —— 被孙策用狮吼功喝翻摔死

5 .🔪️严舆 —— 被孙策飞剑砍杀

6 .🔪️周昕 —— 被孙策一枪刺死

7 .☠️三个刺客 ―― 毒箭射中孙策面门,孙策带伤杀死一人

战绩分析:孙策共有7场战斗,斩杀5人,战斗效率奇高,不愧为“小霸王”。

二、太史慈

太史慈号称东吴第一勇士,他的战绩如下:


1 . 🔪️群贼 ―― 被太史慈连搠十数人下马

2 . ⚔️孙策 —— 大战无数合,旗鼓相当

3 . ⚔️程普 —— 与太史慈大战三十回合

4. 🏹️无名禆将 ―― 被太史慈一箭钉住左手

4 .⚔️王朗―― 与太史慈战数合,东吴众将围殴,王朗败回城中

5 .⚔️ 张辽 —— 与太史慈大战七八十合,不分胜负

太史慈名言:“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太史慈的战绩很不理想,有点愧对东吴第一勇士的称号,干掉一群喽啰兵,却没有斩杀过一个有名有姓的敌将。

三、甘宁

甘宁善使各种武器,刀、盾、箭、铁链,是个多面手。看一下甘宁的战绩:


1. 🏹️凌操 —— 被甘宁一箭射死

2. 🔪️邓龙 —— 被甘宁砍死

3. 🏹️黄祖 —— 被甘宁一箭射死

4. 🔪️朱光—— 被甘宁用铁链砸翻,众兵砍死

5. 🔪️马延 —— 被甘宁一刀斩于马下

6. 🏹️蔡薰――被甘宁一箭射死

7. 🔪️张凯—— 被甘宁手起一刀,斩于马下

8. 🎈️曹洪 —— 与甘宁战二十余合败走 (应为诈败)

9. 🎈️乐进 —— 与甘宁战不数合,诈败而走

10.🏹️乐进 —— 被甘宁暗箭射中面门

11☠️沙摩柯 —— 一箭射中甘宁头颅,逃至富池口,死于树下

在东吴众将中,甘宁的战绩最好,战斗效率最高,11场战斗,10次获胜,斩杀或打伤敌将8人。百骑劫曹营是甘宁的人生巅峰。

四、周泰

周泰以勇气和皮厚著称,是个狠角色。周泰的战绩如下:



1. 🔪️张南 —— 被周手起刀落,砍落水中

2 .⚙️曹仁 —— 与周泰战三十余合后败走

3. ⚔️许褚 —— 独对周泰和韩当联手夹攻三十余合

4.🛡️曹军 ―― 周泰杀入重围救出孙权,再救出徐盛,多处负伤

5.🔪️沙摩诃 ―― 被周泰二十合斩杀

周泰共参加5场战斗,获胜4次,斩杀敌将2名,成绩并不算理想。但他很勇敢,多次舍身救主,遍体战伤。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疤劳。

五、凌统

凌统是东吴比较有出息的青年后辈,不但能冲锋陷阵,上阵厮杀,还有统兵之才。凌统的战绩如下:

1.⚔️徐晃―― 与凌统混战,成功掩护曹操脱围

2.⚔️张辽―― 与凌统大战五十合,不分胜负,孙权恐凌统有失,鸣金收兵

3.⚔️乐进―― 与凌统战三十合,不分胜负,曹休暗箭射倒凌统坐骑

凌统是东吴年轻一代中武艺最高强的。他遇到的都是强手,分别与徐晃、张辽和乐进对战,还曾经为了掩护孙权,杀敌百余后跳江逃脱。凌统武艺和勇气兼备,但他没有斩杀过一个有名有姓的敌将。把凌统排在前面,是对年轻人的鼓励。

六、程普

程普的武艺也是很强的,随孙坚、孙策、孙权三世主君,屡立战功。程普战绩如下:

1.🔪️胡轸―― 战不数合,被程普一矛刺中咽喉,死于马下

2.🔪️蔡瑁―― 战不数合,被程普击败

3.⚙️黄祖―― 遇周泰来擒,匆忙逃走

4.🔪️吕公―― 战不数合,被程普一矛挑翻

5.⚔️太史慈――与程普战三十合,未分胜负

没想到程老将军还是蛮厉害的,5场战斗,4次获胜,斩杀敌将3人。这样的战斗效率可为楷模。

七、黄盖

做为东吴三代老将,黄盖的武艺也是很不错的。老将军战绩如下:


1.⛓️黄祖―― 被黄盖两个回合生擒

2.⚙️蔡瑁―― 战不数合,被黄盖一鞭击碎护心镜,受伤逃走

3.🏹️文聘 ―― 被黄盖一箭射倒

4.🏹️张辽 ―― 趁乱暗箭射中黄盖肩窝,黄盖落江获救

黄老将军4战3胜,武艺和箭术都不错。

其他东吴将领没有成绩太出色的,丁奉被关平打跑,潘璋撑不住关羽三招,徐盛被围还需要周泰救出,就不一一统计了。


馋嘴肥猫铲史官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 。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他向孙权指出:“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陆抗(226—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名将陆逊次子,孙策外孙,三国末期吴军著名军事家,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吴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西陵之战陆抗指挥若定,先打破晋军分进合击之势,用次要兵力牵制晋军主力,用主力围城打援,终于击败晋军,攻克西陵。陆抗入城后,修治城围,然后东还乐乡。陆抗虽立大功,却"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因功加拜都护。《三国志》对陆抗评价如下:“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

朱然(公元182-249年),字义封,丹扬故鄣人。本名施然。史书中记载的朱然,终其一生,战功赫赫。十九岁,朱然踏入仕途,为官清正,深受孙权的器重。平定山贼,军事指挥才能初露锋芒。朱然北抗曹魏,西拒蜀汉。为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朱然与潘璋在临沮生擒关羽。此时东吴大将吕蒙病重,孙权探望他时问:如你一病不起,谁可以接替你呢?吕蒙举荐说:朱然有勇有谋,可以委以重任。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朱然率五千人马与陆逊一起抗击刘备,“火烧连营七百里”,以少胜多,取得了彝陵之战的辉煌战绩。此后,朱然镇守荆州重镇江陵,打败了曹魏长达半年的围困和进攻,威名远扬。65岁时,朱然官拜吴左大司马、右将军,成为统领东吴全军的重要将领。吴赤乌十二年(公元249年)春二月去世,终年68岁。《朱然传》评价他“气候分明”“内行修裕”“临急胆定,尤绝过人”。

当然吴国的名将是有很多的,其他包括陆逊、吕蒙、鲁肃、程普、甘宁、太史慈、凌操、凌统、周泰、潘璋、韩当、朱桓、吕岱、丁奉、贺齐、全琮、孙桓、陈武、蒋钦、步骘等等。





追梦路上的小胖子


东汉末年,汉室衰颓,群雄并起。先有黄巾军起义在前,又有董卓等人叛乱在后,一时间,烽火四起,战争频伐。直至魏蜀吴三分天下之际,汉室已名存实亡。在魏蜀吴三国之中,曹魏实力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为靠后。而在这三国之中,也有数不胜数的谋臣虎将,为各自的明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那么在东吴中,又有哪些武将能够排名前十,值得被人重视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十名,程普。

程普,字德谋,是东吴开国老臣,历经孙坚、孙策、孙权三世。程普曾随孙坚讨伐黄巾军,又曾帮助孙策平定江东。在孙权掌权过程中,又同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平定江东乱匪,在赤壁之战中也有不俗的表现。而其曾单挑太史慈,并与其大战三十回合而战平。因其年长,又被人尊称为"程公"。

第九名,丁奉。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将领。年少时以骁勇著称,被封为小将,后又因奋勇杀敌,屡立功勋。公元252年,丁奉在东兴之战大破进犯魏军。后被拜为大司马,左军师。

第八名,凌统。

凌统,字公绩,凌操之子,三国时期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吴国名将。十五岁被孙权拜为别部司马,摄继父兵。又曾为前锋,助孙权争夺江夏,后被封为偏将军。嘉禾六年。凌统病卒。

第七名,周泰。

周泰,字幼平,是东吴的老将之一。在孙策平定江东时,即跟随孙策,后成为东吴的将领。又曾多次保护孙权,是孙氏父子的中军护卫大将。他的战绩在三国时期也是不俗,曾一回合斩杀张南,二十余回合斩杀沙摩柯,在赤壁之战中也立有战功。又多次击败曹操之军,官至平虏将军。后孙权而赐他青罗伞盖,以表彰其功勋。

第六名,黄盖。

黄盖,字公覆,亦是早期跟随孙坚的东吴老将。其最著名的战绩,就是于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时,诈降曹操,并以火攻打破曹操之军。后又因平定山贼有功,加偏将军,官至武陵太守。

第五名,吕蒙。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十五六岁即从军,后跟随孙权转战各地,四处征战,任横野中郎将。在赤壁之战中,随周瑜等大将大破曹操。因不读诗书,被人嘲笑,称之为"吴下阿蒙"。后听受孙权之劝,苦读诗书。在鲁肃死后,用计杀死关羽,关平父子。

第四名,鲁肃。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原为周瑜部下,在周瑜跟随孙权时,亦率几百人归顺,颇得孙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 年),赤壁之战开始时,鲁肃坚决主张联合刘备抗曹的策略。在军中任赞军校尉,助周瑜于赤壁大败曹军。周瑜将死之际,推荐其代替自己领兵辅佐,任奋武校尉。十分有谋略,但因处于孙刘两家的和平时期,并没有其用武之地。

第三名,陆逊。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出身大族,又与孙权有裙带关系。陆逊精于谋略,曾与吕蒙定袭取关羽之计。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刘备率军数十万伐吴,此时陆逊领兵抗击,最终以少胜多,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后又接连破魏扬州牧曹休于石亭,被孙权加拜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后又官至丞相。有勇有谋,可惜后被卷入立嗣之争,忧愤而死。

第二名,周瑜。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在孙策平定江东时,主动跟随,助其创立政权。其精通军事,官至建威中郎将,吴中人称呼为“周郎”。孙策死后,以中护卫与长史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官至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领部队与刘备联军,采用火攻之计,大败曹操于赤壁,并以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其武力高强,世所公认。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

第一名,孙权。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吴国的建立者。其父孙坚为长沙太守,兄孙策结交江淮世家,占据江东六郡。孙策死后,孙权继其兄位,管理江东。于建安十三年(208年)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又于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武功谋略,不输于周瑜。

由此可知,吴国有名的武将,分别有程普、丁奉、凌统、周泰、黄盖、吕蒙、鲁肃、陆逊、周瑜、孙权。

你是如何看待东吴猛将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中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1 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传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 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

2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3 周瑜(175-210)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杰出军事家,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4 程普 三国吴国将领。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初为州郡吏,从孙坚征伐,镇压黄巾军,破董卓。后助孙策经营江南,官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策死,与张昭等共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周瑜为左右督,大破曹操于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荡寇将军。

5 黄盖 三国吴国将领。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为郡吏,举孝廉。后从孙坚起兵,为别部司马。继从孙策、孙权征战。为安抚山越,曾相继任九县令长,杀不法官吏,所在平定,迁丹阳都尉。他善于驭众,爱护士卒。赤壁一战,建议火攻,并领满载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数十艘诈降,乘机因风纵火,大破曹军,以功任武陵中郎将。后为郡守,征“武陵蛮”。官至偏将军,病卒。

6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后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

7 甘宁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祖籍荆州南阳郡。三国时期吴国大将。他为人暴躁记仇,少有气力,好游侠,为人勇猛刚强,忠心耿耿,勇往无前。

8 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吴大帝孙权兄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于公元222年率军与入侵东吴的刘备军作战,以火攻大破刘备蜀军的“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后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

9 太史慈(166-206),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于赤壁之战前病逝,死时才四十一岁。

10 吕蒙,字子明,他出身贫贱,所以不爱读书,但却在孙权的提拔之下,来了个180度的转变,变的读起书来,而且读的比许多儒生要多,在战事,他与陆逊联袂合作的杀关羽是大家熟知的的,他的才略,他的胆略,都在此战表现了出来。真是将才啊!可惜的是,也是命短,唉~~

11 凌统(189-237)字公绩,三国时期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吴国名将。凌操之子。

年方十五岁,孙权遂拜凌统为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摄继父兵。后孙权复征江夏,凌统为前锋,斩黄祖将张硕,搏战登城,大获全捷,封为承烈都尉。不久凌统与周瑜等攻曹仁于南郡。其时甘宁在夷陵,为曹仁别军所围,周瑜用吕蒙之计,留凌统以拒曹仁,周瑜自分军救宁,反败为胜,因功迁为校尉。凌统虽在军旅之中,却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又爱士卒,士卒亦敬慕凌统。后从孙权往合肥,为军中右部督。时全军出阵,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却忽在津北出现,孙权遭围;凌统便率领亲近三百人攻入敌围,扞护孙权突走。凌统复还奋战,左右战士尽死,自身亦被创,仍攻杀数十人,待孙权无事方还。于是拜为偏将军。嘉禾六年,凌统病卒,时年四十九。

12 周泰 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即成为东吴的将领,曾经多次保护孙权免受敌军的攻击。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

13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陆逊次子,孙策外孙。年二十丧父,袭父爵为江陵侯,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五千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

14 陈武(178年-215年),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今安徽省宿松县)人,东汉末年孙策、孙权部下的猛将。陈武年轻时仪表堂堂,跟随孙策征战江东,因战功封为别部司马,后来在孙权部下任职。由于陈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孙权,下至乡里的敬爱。陈武又屡建战功,每战皆所向无前,封为偏将军。

15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有一子朱异。孙权统事后,朱桓成为余姚长,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又招募士卒,讨伐当地山贼,所到之处,山贼都平定。后来代替周泰成为濡须督

16 蒋钦(?-220年),字公奕,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汉末东吴名将。早年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平盗贼,迁西部都尉。讨会稽贼吕合、秦狼等,徙讨越中郎将。又与贺齐并力讨平黟贼。从征合肥,因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后召还都拜右护军,典领辞讼。蒋钦贵守约,性豁达。

17 徐盛(177-228),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他在汉末因战乱客居江东,由孙权所设“招贤馆”登用,从而开始辅佐孙权。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

18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要将领。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公元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东吴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除掉了东吴的权臣孙綝,被拜为大将军,后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19 董袭(?—213年),字元代,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汉末年江东孙氏部将。跟随孙策讨伐山阴宿贼黄龙罗、周勃等,策自出讨,袭身斩罗、勃首,迁扬武都尉。从策攻皖,讨刘勋,伐黄祖。主策薨,袭讨鄱阳贼彭虎等众数万人,旬日尽平,拜威越校尉,迁偏将军。

  

20 潘璋(?-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

21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

22 凌操,吴郡余杭人。为人侠义有胆气,孙策锋起淮南时,凌操多从征伐,常登先冠于军中,履行先锋之务。后守永平长,平治山越,使奸猾之徒敛手,迁为破贼校尉。孙权统军后,凌操从讨江夏黄祖。军入夏口,凌操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进,中流矢而死





时间的车轮


东吴四英杰

东吴四英杰是指东吴分别在不同时期担任重要职位的四位大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四位均是当世名将:

  1. 周瑜赤壁之功,垫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2. 鲁肃提出“榻上策”,并力主抗曹,促成孙刘联盟,垫定赤壁之战胜利的基础;
  3. 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扩大东吴版图;
  4. 陆逊火烧连营,夷陵之战大败刘备,成功抵御蜀汉的进攻。

陆机《辩亡论》:

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

可以这么说,这四位基本上就是东吴的柱石,不仅仅是三国时期的优秀人才,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可圈可点的。

东吴十二虎臣

东吴十二虎臣是东吴十二位能征善战的武将的统称,按照《三国志》为他们列传的顺序分别为:

  1. 荡寇将军普,三朝元老,讨伐过黄巾、董卓,协助孙策平定江东,功勋卓著,排在第一位;
  2. 偏将军,武陵太守黄盖,同样是三朝元老,赤壁之战时献诈降计,是赤壁之战胜利的主要功臣;
  3. 石城侯韩当,同样是三朝元老,长于弓箭、骑术,四处征伐,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
  4. 右护军蒋钦,早年协助孙策平定江东,多有战功,后期又从征合肥和讨伐关羽,功绩斐然;
  5. 陵阳侯周泰,先后作为孙策和孙权的护卫,多次于战乱中保护孙权的安危,救主之功无人能及;
  6. 偏将军陈武,先是协助孙策平定江东,孙权即位后履有战功,合肥之战不幸战死,孙权十分哀痛;
  7. 偏将军董袭,曹操南征时,因坚守楼船,倾覆致死,孙权改服致丧,厚待其家人;
  8. 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外号“锦帆贼”,智勇双全,战功显赫,且仗义疏财,归孙权以后大有所为,孙权曾言:“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可敌矣”;
  9. 偏将军凌统,凌操之子,勇武过人,病卒后孙权悲痛异常,每天流泪;
  10. 庐江太守徐盛,先是讨伐山贼被封为中郎将,濡须口之战中表现出色,后又以疑城之计退曹丕,功绩斐然;
  11. 溧阳侯潘璋,吕蒙奇袭荆州时生擒关羽,建立大功;
  12. 安丰侯丁奉,前期已经数有战功,后期大放异彩,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魏军。孙休在位时,又设计除掉权臣孙綝,加封大将军。

此十二虎臣,虽然同蜀汉五虎,魏之五子略有差距,但也都战功赫赫,为东吴政权的建立与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其他

另外还有两人人,虽然不在四英杰和十二虎臣之列,但是仍然能力突出,功勋卓著。

  • 朱然:真正的名将,先是随吕蒙擒杀关羽,后夷陵之战中同陆逊大破刘备。三国后期,面对曹真、夏侯尚、张郃等名将,坚守江陵六月,“威震敌国”,最后官至大司马;



  • 太史慈: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孙策收降后,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奈何早死,留下“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的豪言壮语。


李沐茗


题主说的吴国应该指的是三国的东吴吧。因为历史上还有春秋吴国。三国东吴政权比较出名。以下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

1.周瑜 字公瑾,东汉末年东吴杰出军事家,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周瑜不仅仅是一名军事指挥家,也是一名正宗的大武将。精通军事,又善音律。公元208年,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卒,年36岁。

2.甘宁 ,字兴霸,三国时吴国大将。史料记载,他为人暴躁记仇,少有气力,好游侠。为人勇猛刚强,忠心耿耿,勇往无前。

3.陆逊 本名陆议,三国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吴大帝孙权兄桓王孙策之婿。公元222年,率领大军与入侵东吴的刘备作战,以火攻大破刘备蜀军的“猇亭之战”,是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4.太史慈 字子义,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此人武艺超群,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可以排在东吴武将第一位。于赤壁之战前病逝,死时年四十一岁。

5.吕蒙,字子明。他与陆逊联袂击杀关羽被大家熟知。属于东吴难得的将才,可惜也是英年早逝。

6.黄盖 字公覆,零陵泉陵人。后从孙坚起兵,为别部司马。继从孙策、孙权征战。赤壁一战,建议火攻,并领满载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数十艘诈降,乘机因风纵火,大破曹军,以功任武陵中郎将。

7. 凌统 字公绩,吴国名将。 孙权复征江夏,凌统为前锋,斩黄祖将张硕,搏战登城,大获全捷,封为承烈都尉。不久凌统与周瑜等攻曹仁于南郡。其时甘宁在夷陵,为曹仁别军所围,周瑜用吕蒙之计,留凌统以拒曹仁,周瑜自分军救宁,反败为胜,因功迁为校尉。


千年历史一叶舟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1] ),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有名的将领包括周瑜、陆逊、孙策、丁奉、黄盖、朱然、凌统、甘宁、吕蒙、鲁肃、程普、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徐盛、潘璋等。

1.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

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二宫事件时卷入孙权孙和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2.凌统(189年-217年,一说189年-237年)

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少有名盛,为人有国士之风,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官至偏将军。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3.荡寇将军程普(?—210年)

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又助孙策平定江东。

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

4.黄盖

偏将军、武陵太守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主公。

5.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220年)

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少年有力,读诸子,18岁左右任过蜀郡丞。建安九年(204年)率八百健儿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建安十年(205年)转托黄祖,黄祖又以凡人畜之。期间曾射杀凌统之父凌操,因此与凌统有杀父之仇。智勇双全,战功显赫。仗义疏财。深得士卒拥戴,吴主赏识,被孙权封为西陵太守,折冲(常胜)将军。《三国演义》中虚构在吴蜀之战中在病重时被蜀国将领沙摩柯一箭射死。


MysticalWorld


三国后期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吴国自孙坚,孙策打江山以来传承到孙权手中已有二十余年,期间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相继病故,吴国也陷入人才凋零之境。虎将自太史慈甘兴霸后也寥寥无几。

根据历史表现排列出吴国后期武将排名。

骠骑将军朱据

朱据是孙权的女婿,大都督朱异的堂叔。仪表堂堂为人乐善好施,文武兼备,是吴国后期不可多得的猛将。孙权经常将其比作有吕蒙,张温的才能。并任命他为建义校尉,领兵驻守湖孰地区。后死于吴国内斗。

骠骑将军孙歆

孙歆是孙权的宗室亲戚,少年就很有才略,是征虏将军孙贲之孙、威远将军孙邻之子,很受孙权器重。统兵多年操练水军,晋军南下会猎江东之时曾率大军抵抗,后不敌被晋军将领周旨斩杀。

游击将军张象

少年英杰,屡立战功,深得吴主孙皓欢心,在人才凋零的吴国后期扛起了一面自立自强的大旗,为人刚正治军有方,在吴地很有声望。只可惜后来晋军攻吴,张象毫无骨气的望风而降令人不齿。

大将军丁奉

吴国不多的俊杰之一,少年时就勇猛无敌骁勇善战多次斩将夺旗,更有“雪中奋短兵”大破魏军的故事。为国为民气度不凡,与杀父仇人甘宁后期化干戈为玉帛结为生死兄弟。多次带兵抵抗住了魏将文钦的进攻,后来出兵帮助诸葛诞也大破魏军。后来魏国大举攻蜀之时,丁奉还奉命北伐攻打魏国。堪称后期吴国顶梁柱的帅才。

大司马陆抗

丞相陆逊将门虎子,历史上公认的吴国最后的名将。陆抗为人清廉仗义文武双全深有谋略,曾率军在西陵大败魏国大将羊祜的进攻,并解除寿春之围。在魏吴边境统兵多年保证了吴国边境安全,是吴国后期最强的中流砥柱。古代名将六十四人中就有陆抗。后来陆抗死后没几年吴国就被晋军灭亡了,由此更可见陆抗镇边之功。


北极光1954214


事势造英雄,三国时期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从武将来看,蜀有五虎,魏有五良,吴国也有五虎将,这五位武将中,甘宁排第一,孙策排第二,太史慈排第三,周泰排第四,凌统排第五,至于周瑜,他是统帅,都督,不应在五将中排列。

甘宁:他的胆识过人,他先是跟随黄祖,后来才跟随孙权,他曾经击杀黄祖,帮助孙权夺取了皖城,用500骑就打败了曹操,孙权曾经高兴地称赞道:“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抵敌也”。

太史慈:他在很早地时候就追随孙权了,是一位战神,只要他参加的战争,没有不取胜的,被称为常胜将军,只是后来中了张辽的埋伏而亡之外,再也没有别的败绩。

孙策:他的兵器是枪,曾射杀陈生,大战太史慈100回合,最后演变成摔跤和格斗;3回合擒于靡,大吼一声,吓得樊能从马上摔下,被夹死了;他还用快剑斩杀了严舆,刺死了周听。

周泰:他用的兵器是刀,原是一汪洋大盗,一个回合就斩杀了张南,和韩当联手杀败了文聘;他最大的功绩是曾三次救驾,救孙策时,身负12处刀伤;在儒须坞五进五出,三番冲杀救出孙权,徐盛,身负10处枪伤;在20个回合中杀死了沙摩柯。

凌统:是一位猛将,15岁就能从敌军中抢回父亲的尸体,和张辽能打50回合;和乐进大战50回合,可见他的武功比乐进还强,只是比张了差点。

 

当然吴国还有很多很厉害的武将,他们都为吴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吕蒙,黄盖,朱恒,徐盛等都是一流豪杰,大家都可以根据每个英雄的战绩,以及自己的崇拜对象来排。





迷萌乐


三国是名将辈出的时代,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多知道蜀国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他们武艺高强为蜀国立下了不少功劳。

作为三国时期的吴国又有哪些名将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盘点下吧!


1·周瑜

周瑜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都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军统帅。他足智多谋被称为一代名将,在赤壁之战中他以三万人马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正是由于赤壁之战挫败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才有了后来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是病逝的。

2·周泰

周泰是孙权的哥哥孙策的旧将,在平定江东中立下赫赫战功,孙策死后他辅佐孙权,屡次救孙权于为威难之中。三国志作者陈寿把他比作江东之虎臣,足见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将。
3·吕蒙

吕蒙一生征战无数是一位以胆气著称的名将,三国演义中智取三郡其实是吕蒙发动的而不是诸葛亮,他设计夺取荆州并击败蜀汉名将关羽。由此可见吕蒙不愧为一代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