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琴者,禁也”:谈汉代儒家思想如何将古琴推至“乐之统”的地位

古琴自先秦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因其飘逸洒脱的外观设计,逐渐受到儒家学派的青睐。在多年的浸染下,

古琴也逐渐发展出了其思想哲学,更成为了儒家学派教化理念传播的途径。

汉代开始,由于汉武帝开始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念,因此古琴也逐渐被儒学流派推上了"乐之统"的崇高地位。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探究一下为何儒家学派独独青睐古琴

“琴者,禁也”:谈汉代儒家思想如何将古琴推至“乐之统”的地位

一、 古琴与儒家学派高度相合的审美文化

在乐教教化的推行下,古琴的艺术已经不再仅仅是乐音动听、欣赏琴艺之类流于表面的简单价值,而是有了更深层的教化意义。

古人赋予琴修身养性的作用,同时古琴也是政治思想、社会生活、伦理文化的渗透工具儒家学派对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化方式非常钟情,而且古琴的审美价值也同儒学有许多共同之处。

1、 "德音"与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观

西汉琴学家桓谭曾著《新论·琴道》,其中说道:"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在儒学开始确立正统治国地位后,便赋予了琴教化人心的重要意义。所谓"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

,而养心的方法越隐晦,效果也自然越温和,不容易引起剧烈的文化冲突。而儒学所希望的养心,就在古琴的"德音"中得到了推广

德音是用于引发音乐与人心之间的共鸣,从而影响人心,继而建立美好的德行,甚至移风易俗。而在政治文化中,也有"君子反道以脩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乐和而民乡方矣"的治国理念,可见德音在儒学治国的时代起到了教化人心的作用,成为了君子修德的方法之一

“琴者,禁也”:谈汉代儒家思想如何将古琴推至“乐之统”的地位

2、 "雅乐"与"中正平和"的审美观念

在乐教中,中与和是两种必学的概念,本意是督促琴师要持身中正,心态平和,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出君子之音,而在《周礼》亦曾有"中、和、袛、庸、孝、友,此为六德"这样的记载,可见乐教与儒学的思想重合,儒学同样推崇的君子之风恰好与琴师所需拥有的品质不谋而合,故而儒学推崇的君子之艺中才有了琴的位置,而且作为修心之用,琴艺几乎是君子的必修技艺。

"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古琴的音色温润,具有让人平心静气、舒缓性情的力量。大音希声之下,直观的中正之感影响了古人的审美意趣,使得古琴的中和之音影响到了古人的政治思维甚至治国理念,而儒学的"雅音"审美也将古琴的地位推到了更高之处

3、 "移情"与儒学中的"物我两忘"

荀子·劝学篇中曾记载道:"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伯牙子期的故事,也是古琴艺术中移情的最典型体现。

故事中形容的伯牙善琴,子期善听其实就是在表现子期能够听得懂伯牙琴音中的"移情",或借琴表达山水之乐,或体现内心之思,这就是琴的移情,也是琴音能够给人心带来共鸣的证明

“琴者,禁也”:谈汉代儒家思想如何将古琴推至“乐之统”的地位

在儒学所崇尚的乐教思维中,通过音实现"和"的境界,通过琴音对自我思想和生命意识都达到了提升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物我两忘"所希望达到的成果。

通过琴音为媒介,让人心更加敦厚温和,实现乐仁合一的政治理念,让琴曲对人的思维、愿望等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以琴养性,虽浸淫乐音而不丧志,最终培养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可见古琴对儒学的意义是由内向外、不可或缺的,因此儒家学派推崇古琴,甚至将它推上"神坛"的做法也就不为怪了。

二、 古琴艺理中体现的儒学哲思

儒学盛行后在推动古琴艺理的同时,产生了一个"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说法,也因此给古琴艺术的一丝一缕都与君子之德

儒学哲思相牵连。《白虎通》中说道"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这说明儒学强调的是以琴音达到改正人心、导人向善的作用,要防止正人君子被邪恶的思想文化或生活变故而导向恶的一边。

1、 从古琴样式看儒学体现

古先圣贤造琴,其状不一,而制度尚象则有定式。古琴长为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的三百六十五日,宽六寸,指代八荒六合中的六合。上下两面比喻天地,而五弦又隐喻五行,且声音温润敦厚者称大弦,声音清亮明快为小弦,此外还有文武二弦,告诉众人君臣有别,暗指为臣者需要忠君爱国

从整体来看,古琴的样式也相当平和中正,可见受到了儒家思想中循规蹈矩的思想限制,而且总是体现着地位高低、尊卑有别、君臣之分

,这不仅是古琴被儒学所影响的结果,更可能是儒学为了达到乐教目的而强硬的加诸在古琴身上的负重,是儒学为了引导人心而为自己树立的品牌。

“琴者,禁也”:谈汉代儒家思想如何将古琴推至“乐之统”的地位

2、 从琴道看儒学的哲思

古人认为,琴是圣贤之人才可以享受的音乐,"琴之妙理,莫大乎是"

,它所蕴含的情理是可以撼动天地甚至感动神鬼的,因此古人就更加迫切的需要古琴的理性艺术也满足儒家学派"仁"的思想核心,也只有合乎仁的旋律才能够成为动听的音乐。

从琴曲来说,有四个大的划分,在《琴论》中就曾具体的对这四种分类进行解释:"和乐而作,命之曰畅,言达则兼济天下而美畅其道也。忧愁而作,命之曰操,言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引者,进德修业、申达之名也。弄者,情性和畅,宽泰之名也。"

从兼济天下的通畅、寄托忧思的雅致、以歌写人的思想到直抒胸臆的泰和,分别对应儒家对君子"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要求,也因为要迎合儒学思想,古琴曲大多雅致清丽,少见铿锵武曲。

儒家学派总是喜欢将"道"融入生活,以文载道、以诗载道,如今又有以琴载道,但作为载道的工具,琴又与其它几种和而不同,读书作诗修习琴艺的根本都是为了修身养性、提升气质,但琴中却无理,抚琴可以陶冶情操、涵养性情却难悟理,所以君子习琴艺不能如同读书般废寝忘食,要适可而止,

儒学者将此思想称作"无弦琴"

琴有弦是为欣赏音乐,而无弦才能读懂琴背后的含义,才是从道德修养的层面来感受琴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汲取琴的益处,避免沉迷于琴技而本末倒置,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习琴成为妨碍儒学中对万物天性和天地之理的追寻。

3、 在儒学推动下古琴艺术的辉煌与限制

古琴最初是作为颂诗的配乐出现在贵族阶级的舞台上的,我们所熟知的《诗经》其实就有一部分是可以进行谱曲颂唱的。不过当时古琴只是在颂唱先王功绩时的配乐之用,虽不至于难登大雅之堂,但也可以说地位低微,然而自从古代文人为它安上了礼教、雅致的帽子,它的出现频率就逐渐变高,到了汉代儒术盛行之事,早已超过了颂诗本身的地位

“琴者,禁也”:谈汉代儒家思想如何将古琴推至“乐之统”的地位

虽然说在儒学的推动下古琴艺术得以发展,不仅注入了新的思想甚至达到了政治高度,但也是因为这些人为加上的因素,导致了古琴发展受到了不小的束缚

在汉代古琴艺术地位极大发展的时候,提出了"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的说法,这是儒学对古琴提出的"无理要求",它几乎抑制了古琴曲自由发展的余地,而是要求古琴在创作时也带上严格的等级尊卑。

这种可以算作儒学中消极思想的部分甚至比积极的部分对古琴影响更深,就如同宋明理学在儒学的基础上开始要求"存天理、灭人欲"一般,古琴不仅在琴谱方面限制越来越大,甚至在弹奏方面也需要"无得左右倾欹……不宜右视其手……不宜高昂……指甲不可长……不宜飞舞作势轻薄之态"。

这一个个的不得将古琴的门槛变得尤其高,甚至带有对平民百姓和外族等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的蔑视,也正因如此,古琴最终难以走入千家万户,虽提高了身价,却失去了全面推广的机会,所谓祸福相依,

对古琴来说,受到儒学推崇是它发展壮大的契机,却最终成为了让它走向沉寂的缘由

“琴者,禁也”:谈汉代儒家思想如何将古琴推至“乐之统”的地位

结语:

古琴作为一众社会存在,受到文化、社会甚至政治的影响都是无可厚非的,正如汉服也曾在多年的岁月里跟着朝代一同变化一般,但将它作为一种御下的手段,甚至当做经世治国的良方,才是让琴艺走了弯路的缘由

对于真正的君子之艺,不妨就让它安安静静的做一个陶冶情操的工具,让每个人都能心情平静的欣赏琴艺,让热爱者能自由的发展它,才是最好的对待艺术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琴艺道的影响》 郝俊杰

2.《儒道学说对立统一背景下的中国古琴文化》 胡奇章

3.《古琴在儒家乐教思想中的功能探微》 孙凤蕾

4.《儒教与琴理——儒家礼乐教化思想语境下琴学义理的历史演变》 范晓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