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34年音樂路,他只為祖國而活,不惜告別妻女,遠走異國後再無歸期

他用音樂為群眾發聲,以音樂喚醒人民鬥志,他將無限的熱情都融入到了音樂裡;在國家危難之際,他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之中去;他懷著無限的愛國情懷,創作出了劃時代的不朽之作《黃河大合唱》,他就是中國偉大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34年音樂路,他只為祖國而活,不惜告別妻女,遠走異國後再無歸期

圖 | 冼星海

最是少年不可欺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降生在澳門海邊的一艘船上。據聞他出生的時候,因為他母親看到湖邊的大海,海面上是朗朗星空,所以就給他取名“星海”。

冼星海是貧苦漁民的遺腹子,在他出生之前,父親在一次出海打漁時偶遇風浪,葬身於大海,他自小便跟著母親同外祖父一起生活。一直到6歲,冼星海基本都在澳門生活。幼年的冼星海隨著母親在海上飄蕩,在爺爺憂傷蕭瑟的笛聲中,在漁民喜憂參半的民謠裡,他一日一日長大了,音樂的種子在他幼小的心靈中開始生根發芽。

6歲時,冼星海便隨母親輾轉到新加坡,進入了新加坡的養正學校,也就是在這所學校裡,冼星海正式開始了他的音樂之旅。

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母親黃蘇英想方設法來到廣州,把13歲的冼星海送進嶺南附中的義學學習小提琴,正式開始專業學習音樂。在學習過程中,冼星海在音樂方面的天賦也逐漸顯現。

1921年,冼星海進入嶺南大學附中進行學習。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冼星海依靠每天售賣兩個鐘頭的書籍紙筆等物,和加入“嶺南銀行樂隊”這兩件工作,來維持學費和伙食費。

34年音樂路,他只為祖國而活,不惜告別妻女,遠走異國後再無歸期

為了更系統地學習音樂,1929年,冼星海告別了他的故土和親人,開始了巴黎求學之旅。在異國他鄉,他遭遇過冷遇,也嚐盡了許多磨難,甚至一度連溫飽都成困難。但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哪怕前路希望渺渺。只要想起故國,想起母親,想起自己的理想,就彷彿心頭燃起了一束亮光,照亮他前行的路途。

所謂自助者天助之。冼星海遇見了在巴黎留學的中國學生馬思聰。經由他的引見,冼星海認識了法國巴黎歌劇院首席小提琴家奧別多菲爾和音樂大師加隆。大師們欽佩於他的毅力,也賞識他的天賦,破例免去了每月各200法郎的學費。

1934年,冼星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作曲兼學指揮,成為班上幾十年來的第一個中國考生。

1935年,日寇的鐵蹄踏在了中國的土地上,國家危難之際,冼星海毅然決定回到祖國。

34年音樂路,他只為祖國而活,不惜告別妻女,遠走異國後再無歸期

得遇知己相伴

歸國之後,冼星海積極參與戰歌詠運動,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以音樂作為武器,鼓舞了軍民的士氣。

也正是在戰歌詠活動中,冼星海遇到了他想要相伴一生的愛侶——錢韻玲。

錢韻玲,1914年出生於湖北咸寧,“紅色教育家”錢亦石之女。錢韻玲的父母共生育有9個孩子,其中6個不幸夭折了。故而錢韻玲和2個哥哥,長兄錢遠鐸,次兄錢遠鏡就是錢亦石遺留的革命骨血。錢韻玲作為家中唯一的女兒,最小的孩子,深受父母寵愛。她自小便隨著父親在上海讀書,曾在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學習音樂。

當時,冼星海組織了“星海歌詠會”,到街頭去進行抗日宣傳活動。錢韻玲正是歌詠會的一員,但此時的兩人並無過多交集。

兩人真正的近距離接觸,是因為錢韻玲的父親的逝世。1938年初,錢亦石先生不幸在上海逝世。作為共產黨湖北黨部早期創始人、著名的理論家,錢亦石因病去世的消息在全國尤其是湖北引起強烈反響。許多文化界人士自發在武漢為他舉辦追悼會。

冼星海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為“錢亦石先生的輓歌”譜曲,輓歌寫好之後,準備把歌譜交給歌詠隊排練。來取樂譜的是位年輕姑娘,但這位姑娘一臉悲痛,當她捧讀歌譜“不滅的火,永生的石,同垂不朽,亦血亦鐵”後,頓時淚流滿面。冼星海追問之下,他才得知這是師長錢亦石的愛女。

此後,兩人的交往漸漸多了起來。為了寬慰錢韻玲失去父親的悲傷,冼星海還常常邀請她去看電影,參加音樂會。冼星海還曾寫歌贈給錢韻玲,以曲傳情,兩人的關係漸漸拉近。

在這一段時間的相處中,兩顆心逐漸靠近,兩人從相識走到了相戀。

34年音樂路,他只為祖國而活,不惜告別妻女,遠走異國後再無歸期

圖 | 冼星海與錢韻玲

同甘共苦,攜手相依

1938年,冼星海同錢韻玲離開武漢去了延安。

那時的延安,彙集了無數熱血的青年志士,是萬千追求真理的青年所向往的熱土和革命聖地。冼星海亦十分嚮往延安,一接到魯迅藝術學院的邀請電報,他便同未婚妻錢韻玲說:“我們去延安吧”。說走就走,兩人收拾好東西就往延安去了,他們一路走走停停,從十月出發,到十一月才抵達延安。這一程旅途,便也成為了他們另類的結婚儀式。

戰時的延安物資匱乏,生活條件很是艱苦,但冼星海夫婦卻很是樂觀。沒有咖啡,他們就把黃豆磨成粉,拌上紅糖,用開水衝來喝;冼星海抽的菸斗嘴壞了,他就將筆桿當菸嘴用。雖然日子艱苦,但兩人夫妻關係融洽,日子也過得頗有趣味。

34年音樂路,他只為祖國而活,不惜告別妻女,遠走異國後再無歸期

圖 | 冼星海後排右一與錢韻玲前排右二及家人合影

在延安的一年半時間,是冼星海創作最富激情的一段時光。在延安,冼星海譜寫出了舉世傳頌的大型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成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唱響了民族的最強音。

而在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的日子裡,錢韻玲悉心地照顧他每日的生活起居,為他熬紅棗湯、烤山藥蛋,並幫助他在空白稿子上劃好格子便於譜曲。

1939年8月15日,兩人的孩子出生了,取名妮娜。1939年,是冼星海收穫頗豐的一年,事業蒸蒸日上,夫妻恩愛,家庭美滿,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34年音樂路,他只為祖國而活,不惜告別妻女,遠走異國後再無歸期

圖 | 冼星海指揮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生練唱《黃河大合唱》(1939年)

一別之後,兩地相懸

相聚的時光總是這樣短暫,1940年,冼星海接受組織安排,揮別妻子和年幼的女兒,前往蘇聯為大型新聞紀錄片《八路軍與老百姓》作曲配音。當冼星海出發時,錢韻玲抱著僅八個月大的女兒在窯洞前目送他。他們尚且不知,這一去,竟成了永別!

34年音樂路,他只為祖國而活,不惜告別妻女,遠走異國後再無歸期

圖 | 錢韻玲與女兒冼妮娜(1940年)

次年,蘇德戰爭爆發。冼星海被迫滯留蘇聯,他曾試圖取道新疆和蒙古回國,但均未能如願。

回家的路途遙遙,戰火硝煙瀰漫,亂世流離。在異國他鄉,冼星海時常思念遠在延安的妻子和女兒。直到1941年9月,他才有機會託人給錢韻玲帶回一封信,他在信中寫道:“匆匆別後不覺已屆兩度寒暑,兩地遙隔,能不依依? 時為秋涼,尤望加緊珍重。”

但離別的愁苦,始終不曾使他放棄生活的信心和愛國的信仰。在物資供應十分苦難的戰時,他仍然堅持音樂創作。他將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寄託於音樂中,在被迫滯留俄羅斯期間,仍筆耕不輟,先後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滿江紅》等音樂作品。

由於過度勞累、營養不良、環境惡劣等原因,冼星海病倒了,他患上了肺結核、心臟病、腹膜炎、肝病等多種疾病。

冼星海無比熱愛音樂,即便到了生命的盡頭,仍然掛心音樂創作。他在臨終之前還向前來看望的同志們說:

“我多麼希望再活三十年,我還有三十年創作計劃需要完成啊!”

1945年10月30日,病魔無情地奪走了他的生命,他永遠地停留在了四十歲。

34年音樂路,他只為祖國而活,不惜告別妻女,遠走異國後再無歸期

圖 | 離別前的一家三口

而遠在國內的錢韻玲對此一無所知,正當她打算帶著女兒到東北去,期盼著能夠一家人團聚的時候,卻接到了丈夫逝世的消息!錢韻玲抱著年僅六歲的女兒,感到無比悲痛。

但她並未就此消極下去,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她繼承了丈夫的遺志,致力於音樂教育,一生再也沒有嫁人。

34年音樂路,他只為祖國而活,不惜告別妻女,遠走異國後再無歸期

圖 | 女兒冼妮娜及外孫女

冼星海的一生,可謂苦難交織,但他始終懷抱著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從未停下追求理想的腳步。他始終懷抱著這樣的信念:“一個人只要有追求,他就不會老;一個人只要心態好,他就是快樂的,做快樂的人吧!”

巨匠雖已逝去,但他的音樂,卻永存天地之間,激勵著無數的中華兒女。

文 | 麥苗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