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这是一场相隔250公里的“蜜恋” 走进武义看“山海协作”

2019-04-03 21:35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褚晶君

武义有山,

海宁濒海,

两地有个共同的梦——山海梦。

山,是江河之源;海,是奔流所向。

山海之间,都是浙江发展的热土。

2003年,一项以“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双赢”为原则,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山海协作工程”,在浙江的绿水青山之间铺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通过产业转移、人员流动、资金扶持等多种形式,协同破解全省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问题。

2018年5月,全省山海协作工程推进会进一步提出,要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

面向新时代,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赋予山海协作新的内涵,以新理念、新动能、新格局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

海宁与武义,书写着山海协作新篇章——

这是一场相隔250公里的“蜜恋” 走进武义看“山海协作”

大园塘茶叶基地。(武义供图)。

山海会首,真情实意话发展

展开浙江的版图,将图中临安清凉峰镇与苍南大渔镇相连,一条地理层面的“清大线”,将区域发展的“山海”分割。武义县就位于浙江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核心区块。

武义和海宁相距约250公里。早在2017年6月,根据省山海协作工作部署,两地主动进行深度对接。同年6月20日,双方签订共建武义-海宁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的战略协议,“蜜恋”拉开序幕。

去年5月4日,武义-海宁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管委会正式成立。同时,海宁市委、市政府选派两名干部挂职武义,分别担任县政府副县长、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和县府办副主任、管委会副主任。

山是沉稳,海是激荡。人的交流,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交融、社会治理方法的交汇、产业发展路径的碰撞,迸发出奇特的“化学反应”。

武义地处浙江中部,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农业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充沛的水利资源,形成武义县发展有机农业的独特优势。2001年,武义赢得“中国有机茶之乡”美誉。10万多亩的茶叶种植面积,6万多人从事茶叶种植、生产、销售。但对茶产业仍停留在基础加工、销售,茶企分散,品牌公信力不高。

“在武义县王宅镇,零散分布着上千个茶叶制作小作坊。”我市政协副主席同时也是武义县副县长、武义-海宁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魏国强,把其比作农业上的“低小散”,当务之急是把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集聚茶企,标准化生产、运营,加上农旅效益,打造茶文化的主题产业园和武义茶品牌。

为支持茶叶产业园发展,武义县委、县政府也迅速出台相关政策,整合全县力量,加快园区建设。依循市场化运作模式,两地政府各出资1亿元组建浙江泉潮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我们欢迎社会资本入股,共建茶叶产业园,实现小资本撬动大市场。”魏国强说道。

不过,在推进茶叶产业园建设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部分茶农“守山”思维根深蒂固,不愿意打破安逸的现状。

为了打消茶农的顾虑,魏国强主动登门拜访,并在郭浦朱村为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山海协作”普及课。“咱们的土地用于产业园建设,是‘入股’,就像是把土地租给政府,大家放心,赚钱了都有份拿!”

听了魏国强的话,当地村民明白了农户、村集体将土地流转、征用资金入股参与园区建设,可进行资金保底和利润分红的收益分配机制。吃下这颗“定心丸”,大家纷纷点头:“看起来,这个茶叶产业园前景确实很不错”。

这是一场相隔250公里的“蜜恋” 走进武义看“山海协作”

更香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武义供图)

全域谋划,发掘资源辟新径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

2017年,武义-海宁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战略协议签订,并将核心区域落子在该县中部的王宅镇。

挂职干部叶峰曾说:“初到武义,人生地不熟,产业园工作就像一张白纸,等待我们去描绘。”

该产业园核心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同时辐射白姆、俞源、大田等乡镇,涉及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下好这盘棋,需要大规划、大布局。为此,管委会提出六“三”发展理念,明确了三大“愿景”、三大“目标”、三大“路径”、三大“产业”、三大“空间”、三大“精神。其中,“三大”产业就是茶文化养生产业、中医康养产业和运动休闲产业,旨在打好生态牌,建好大花园,推进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绘好发展蓝图。

为了做好全局谋划,魏国强在实地调查中磨破了两双皮鞋。武义多丘陵,很多村子建在半山腰,刚来的三个月时间里,他几乎踏遍了这3平方公里。

有一次,魏国强上山去考察,山上的村民已下山脱贫,村落无人居住,杂草长得半人高。同行的当地工作人员十分不解:“这地方几乎没人来,魏主任您来干嘛呀?”魏国强仔细察看着地形说,只有“踏得深”,才能“看得清”,走遍核心区的每一寸土地,做到心中有数,谋划才有有根有据。

在这样的韧劲下,管委会对王宅、白姆等乡镇的旅游资源、产业特色、人文积淀等进行了深入调研,还走访了武义骆驼九龙、寿仙谷等企业经营者,与十里荷花、随园等农旅创业者、县茶业协会等进行了座谈交流,全面熟悉相关产业发展、地域文化特色

经过几番实地调研,魏国强、叶峰等挂职干部的眼界打开了,心中的思路更清晰了。“从前看山是山,后来看山不是山,山里的资源有无限的潜能,产业园的建设与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无缝对接起来,前景也无限。”魏国强说。

下棋的思路有了,接下去就是大调整、大提升。目前,产业园“一芯五瓣”发展格局基本确立——立足于武义中部养生庄园空间定位,规划了核心区特色小镇以及体育旅养、生态旅养、旅游旅养、文化旅养、国药旅养五大区域。3平方公里核心区打造特色小镇,20平方公里引进若干个自带流量、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园区及周边打造众多有特色、有亮点的旅游文化项目,实现武义农业、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这是一场相隔250公里的“蜜恋” 走进武义看“山海协作”

九龙山茶业基地。(武义供图)

合作共赢,海武携手新篇章

作为曾经的全省8个贫困县和25个欠发达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武义有8万多人生活在高山、深山,虽5万多人已下山脱贫,但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261元,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如今,“山呼海应”不再是简单的输出劳动力、产业转移和扶贫帮困,而是“山”这头以绿色发展为本,主动奔向“海”的怀抱,寻智、寻产业、寻人才。如果说此前海宁是为武义“输血”,那么现在则是从“输血”增力到“造血”强本,山海协作提档升级,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

浙江武义骆驼九龙砖茶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斌凯近日来很忙,经管委会介绍的客户一批接一批来工厂考察交流。“山海协作为两地企业交流搭建了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互通有无,产业实现有机融合,对双方发展都大有裨益。”

为切实提升山区生态产业发展能力,增强山区“造血”功能,管委会按照边规划边招商边建设的工作思路,多渠道开展招商工作。中铁集团、开元集团等一大批有实力的投融资主体来访产业园。

去年7月,产业园举行首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花田小镇就是其中之一,该项目由海宁与武义携手打造,一批“飞地”产业园正在推进中。花田小镇由我市浙江鸿翔控股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15.2亿元,旨在构筑“景区+温泉+酒店+营地+……”的旅游结构,导入温泉酒店、婚庆庄园、疗养基地、汽车营地等度假业态,打造复合型度假系统,形成武义花卉旅游第一园。

与此同时,王宅镇14个经济薄弱村用县脱贫资金入股了花田小镇项目,每个村每年可增收5万元以上,有望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飞地经济”打开了山海协作的新境界。

山与海携手同行,不仅为“山”这一边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也为“海”那边拓展了发展新空间,两地勠力同心,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山海协作的新篇章徐徐展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