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傳統文化是怎樣起源和發展的?

大順自然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中國傳統文化起源於易經,易經起源於宇宙自然。中國方塊字是伏羲氏用陰陽符號畫出八大自然現象,始造天地水火山澤風雷八個字。開啟了中國文明之門,中國文化始於對自然的認識。周文王演化六十四個自然現象,三百八十四個社會爻象。新字,新名詞不斷創造。造字根據自然現象內涵來造,延伸至天地人的關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說:觀察天道運行規律,以認知時節的變化。注重人事倫理道德,用教化推廣於天下。是孔子形象地描述中國文化產生的過程,大自然創造了需求,人就學習自然創造需求。大自然創造豐收,人就學習自然的豐收。大自然創造的需求,豐收都無私奉獻給人類。中國人就理解做人要學大自然天下為公,天下是指大自然,為公是指萬物和人類。為人民服務就是天下為公的翻版,中國文化後世的文化發展都是以易經為源頭。但當下人早忘記源頭,文化呈現出亂象,中國文化回到源頭,正本清源。才能走向文化復興,文化復興中華民族才能復興。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諦貝天普


中國傳統文化起源於易經,易經起源於宇宙自然。中國方塊字是伏羲氏用陰陽符號畫出八大自然現象,始造天地水火山澤風雷八個字。開啟了中國文明之門,中國文化始於對自然的認識。周文王演化六十四個自然現象,三百八十四個社會爻象。新字,新名詞不斷創造。造字根據自然現象內涵來造,延伸至天地人的關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說:觀察天道運行規律,以認知時節的變化。注重人事倫理道德,用教化推廣於天下。是孔子形象地描述中國文化產生的過程,大自然創造了需求,人就學習自然創造需求。大自然創造豐收,人就學習自然的豐收。大自然創造的需求,豐收都無私奉獻給人類。中國人就理解做人要學大自然天下為公,天下是指大自然,為公是指萬物和人類。為人民服務就是天下為公的翻版,中國文化後世的文化發展都是以易經為源頭。但當下人早忘記源頭,文化呈現出亂象,中國文化回到源頭,正本清源。才能走向文化復興,文化復興中華民族才能復興。




經常高鳴


天下一統,一統天下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在那天經地義的地球時空演化過程中得了“斜月三星洞”而起源和發展來的。在“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上善若水”。天上面出現了朝下傾洩洪水隕石通天河天朝漏洞的上古帝女媧煉五色石補天說之前,來龍去脈尾巴的龍的傳人就已經出現,這也就是天朝華下大中華中國龍的傳人——下里巴人正堂人歷史的冥頭!總歸,惟有做過周朝的管理修復上古歷史文獻竹簡玄覽《守藏史》書吏老子,在晚年刻寫來的《道德經》傳承著“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的冥正延順中國及人類歷史根基、巴基文化。若是沒有紫氣東來的“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國東來渭水流”的風月文化?夜裡成人,東成西就的現代人們已經難以來理解《黑夜傳》夜郎自大說了


蓋天宣夜說


中國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舜帝生於公元前2184~2084年,名重華,字都君,自小表現非凡的才能,得到堯帝賞識並傳位於舜。舜執政期間“孝順友悌,施政仁和,勤於民事,明哲賢能,大治方略,安邦立國,睿哲文明,萬世崇尊。” 舜倡導“只有蒼生不為身”,以德化人的精神,是中華民族之精髓,被後人尊為中華道德文化人始祖。



《史記》載“舜帝南巡狩,崩於蒼梧,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湖南永州九疑山又名蒼梧山,舜帝獵殺惡龍,為民除害,逝後葬了九疑山舜帝陵。


堯帝二女娥皇、女英嫁舜帝為妻,夫妻形影相隨,舜帝走到那裡,二女跟到那裡。

相傳九疑山有九條惡龍,侵猶百姓,舜前去獵殺,因路途遙遠,舜要二女不要相隨。舜二年未歸,二女千里尋夫來到九疑山,見丈夫已逝,在墳前哭了九天九夜,淚水滴在竹子上成為斑竹,然後在湘江投河自盡。

舜帝“只為蒼生不為身”的道德精神,影響整個東方文化。現代雷鋒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做好事,只為他人不顧自己。



大順自然


中國傳統文化是怎樣起源和發展的?

從"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夸父追日"、"伏羲八卦"、"蒼吉造字"、"精衛填海"這幾個神話傳說,是中華文化的始創期,或創世期.

到"黃帝大戰炎帝"、再到"炎黃大戰蚩尤\

資料完善度低


要說起源,應該上溯到伏羲時代創造河洛易卦和以龍紀官。這在考古上可以說已經有證據,如七千年前的八山太極和六千五百年前的鹿角卦象以及濮陽的中華第一龍。

至於發展,重要環節一在黃帝時代,如隸首做數,大撓氏創甲子,等。後經堯舜時代禪讓德風,夏啇周制度發展,到春秋戰國周文化得以大發華,而有秦漢帝國,漢文明範式序化東方。

至於,三國兩晉到隋唐已經是融合東方文化的中華文化。而宋代到明則是中華文化的近代化初步演變,經元明傳播到世界影響到西方近代化。

清末以來到現在,則是無往不復地以中華文化為根基再吸收西方文化以將中華文化光大於世界。

沒時間,只好簡寫!


玄谷真人


中華傳統文化的起源是盤古創立宇宙論,再從宇宙論中收縮提練出人生論,盤古畫黑白兩條龍互補為一個圓形圖案,將他創立的宇宙論和人生論記錄下來,這個圖案就是一本書,一直流傳到今天,就是那不帶八卦圖的太極圖。盤古以後的十五聖人在太極圖的基礎上,共同完成了人文科學學問中無比深奧的物質論,所以,太極圖的內容是宇宙論、人生論、物質論,這三個內容在當時是稱為廣義陰陽,狹義陰陽,個體陰陽。這個學問的具體內容是利用陰陽糾纏、陰陽疊加、陰陽分離的特性為人們制訂人生行為規則。這個太極圖的內容在伏羲以前就遺失了,只剩太極圖,老子和孔子又把太極圖的內容找出來,因此,孔子的《繫辭》和老子的《道德經》的核心內容 ,都是對太極圖的解釋、評論、歌頌和讚美的,所以,兩篇著作的核心內容完全一樣,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二者又共延伸出《中庸》和《大學》,這些經典的核心都是一樣的,就老子說的“無為而無不為”,只要讀懂其中的一本,剩下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和魂的起源與發展情況。但是,有史以來對”無為而無不為“的解釋全錯。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中國遠古,古人在日常生活中,隨著人的智力和生產力的發展,在勞動之餘產生了對自然規律認識的慾望,慢慢更多的人產生這種想法,文化也就慢慢產生了。這個時間在兩萬年之上。中國最早文化符號為《河圖》,《洛書》,但也可能《河圖》,《洛書》是上一個人類毀滅留下來的唯一符號。

由於無數人在勞動之餘產生了對自然,社會的客觀認識與感悟至周發展到巔峰。出現了八卦,《周易》,《詩經》,等很多樸實的古人經念認識,和感悟的語言文字紀錄。這個時段的文化以遵循自然規律為主,人們自強不息去遵循他的規律的客觀文化階段。老子《道德經》有所反咉。

周公創《周禮》是主觀人治文化的開始,是你的思維和行為完全與我一樣。高度一致。這種文化在宋,明,清發到極致。與周之前成為一個分水領,老子曰“禮,忠信之溥亂之首也”。有多重豐富的意思。

所以中國文化分為兩個部份,客觀文化與主觀文化。客觀文化是極積認識自然規律,包括自身規律的客觀文化,主觀文化是以主觀自己意志編一些東西約束別人,追求華而不實的東西。獲取精神上的優越感。老子批孔子反咉了客觀文化對主觀文化的批判,主觀文化就是朽木加意淫。他對中國經濟科技發展,人類進步危害很大。


中上行


據有關資料,從距今1萬年開始,地球冰川大量融化,氣候顯著轉暖。3、4千年以來,中國氣候發生過數次轉暖、轉寒交替變化的波動,殷商時代是全新世暖溼期的最後一個時段,自此以後總的氣候趨勢是變冷、變幹。5000年前的暖溼期的亞熱帶北界從當代的淮河流域霍丘、定遠、天長一線向北推移到京、津一帶,幾乎控制了整個華北平原大部分地區。年均溫度15C、最冷月均溫0攝氏度的北界向北推進了大約5—6個緯度。兩個緯度間距為110公里。也就是說,亞熱帶北界大部分時間徘徊於山東丘陵一帶,比今天這裡的年均氣溫偏高2—3度。這種暖溼氣候期大致延續到公元前2000年的殷商時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當時的黃河兩岸長滿青翠的竹子。這是中國文明史載的第一個溫暖期。也是堯舜禹、夏、商和西周時期,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奠基期。

3500年以前乃至更遠時期,長江流域的文明程度遠高於黃河流域,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都說明了這一點。但是恰逢5000年前這個時間節點黃河流域開始氣候變得溫暖,另外黃河流域正因為不如長江流域的大面積政權統一局面,當時分割成若干政治勢力,導致黃河流域人類之間的競爭遠比長江流域殘酷,類似春秋戰國中華大地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是一個多國混戰的局面。這種局面也會導致此局部區域人類的“經驗類認知”進化突飛猛進,遠高於其他區域的人類。

我的一個判斷,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至6000年之間,黃河流域也經歷過一次類如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和西方文藝復興般的人類思想大爆發,可以稱之為史前人類思想大爆發。因為現在已經沒有留下來歷史的記錄,所以今天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我們可以從流傳到現在的一些史前神話傳說和近現代考古看到蛛絲馬跡。

帝堯時代就有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而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描繪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形象,進而對太陽上的變化也屢有記載,描繪出太陽邊緣有大小如同彈丸、成傾斜形狀的太陽黑子。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公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舉世公認,我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我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

大約在商代,古人已經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後、下午、黃昏和夜晚這種粗略劃分一天的時間概念。計時儀器漏壺發明後,人們通常採用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後,“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後,“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後,則晝夜各五十刻。儘管白天、黑夜的長短不一樣,但晝夜的總長是不變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陶寺古觀象臺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城遺址,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和天文學家的初步結論,該觀象臺形成於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會末期。陶寺古觀象臺由13根夯土柱組成,呈半圓形,半徑10.5米,弧長19.5米。從觀測點通過土柱狹縫觀測塔爾山日出方位,確定季節、節氣,安排農耕。中國考古人員在原址複製模型進行模擬實測,從第二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冬至日,第12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夏至日,第7個狹縫看到日出為春、秋分。陶寺觀象臺的外形,酷似太極,不僅是圓形,而且是順時針旋轉,特別注意的是銀河系星空就是順時針旋轉。

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中,也有很多天才人物。伏羲是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天象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神農,也就是炎帝,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於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教人醫療與農耕,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祇。

這些傳說中的天才人物都不是長江流域,當然現在有人可以說是因為後來黃河流域的人類主掌了文明的中心,所謂歷史為勝利者書。但是傳說也往往不是無緣無故的。或許這些天才人物就是誕生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原因是因為北方處於一個多國混戰的局面,殘酷的競爭刺激了對“經驗類”認知的需求,這個如同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和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一樣,所有的突飛猛進般的經驗類認知進化都是發生在這種局部區域裡的多國混戰之時。我在之前文章也已經論證闡述了,科學的本質是經驗類認知,近現代科學的產生就是由於歐洲的多國混戰,多國混戰刺激了對經驗類認知的巨大需求,從而誕生了近現代科學。


距今5000年上下1000年,中華大地的黃河流域,出現過一次人類思想大爆發,使得文明中心從長江流域轉向了黃河流域,成為今天炎黃文化的起源。這是由於距今1萬年開始到3500年前,地球開始變暖,原本惡劣的黃河流域人類開始有能力擴張自己的生產生存範圍,使得此區域原本多個政治勢力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與競爭,多國混戰刺激了經驗類認知的巨大需求,從而產生了認知飛躍式迅猛發展。這個過程同後來的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的第二次思想大爆發、以及400多年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三次思想大爆發產生的原因是一樣的,導致的結果也是一樣的,都使得人類文明中心發生了轉移。

根據論文《公元前1920年的潰決洪水支持中國傳說中大洪水和夏王朝存在》中所述,大禹時期大概在距今4000年前,此論文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距今5000年上下1000年這段時期,黃河流域文明呈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下圖陶寺古天象臺:

發生於距今5000年上下的人類第一次思想大爆發,不僅刺激了黃河流域在農業、醫藥、天文、數學等方面巨大的發展,最終也實現了整個中華大地文明中心從長江流域轉向了黃河流域。流傳至今的《易經》就是那時最耀眼的思想結晶,經過不斷改造至西周時期定型為《周易》的結果。

中華文化很多思想,如太極陰陽五行,從清末至今被有些人認為是糟粕,究其原因是因為早期經驗的認知被後來逐漸增加了觀念的內容。這個過程也是人類意識進化的過程,我在文章《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易經論述過,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從早期的經驗類認知逐漸增加觀念的內容,所有人類早期認知大都是如此,無論是醫藥學,還是天文學,都是如此。有人說中國的古天象學不是科學,我想說的是他根本不明白什麼是科學,如同有人說中醫不是科學一樣。當然這樣說也有道理,古經驗學說從某種意義上說,的確不是我們今天定義的“科學”,但是科學也是一種經驗類認知,從廣義上說,都是經驗認知的一種。

科學是一種經驗類認知工具,是意識工具化的結果。科學理論,是一種經驗認知工具。而早期經驗類認知,是意識隨機性、模糊性下的經驗認知(從商高說出的勾股定理特例可以看出,這種認知是隨機性的,並未達到工具性)。早期經驗和現代科學,本質都是經驗類認知。

人類意識從早期的模糊性、隨機性到固定化、系統化,也就是早期人類對經驗類認知通過思維進行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觀念形成的過程,意識的固定化形成概念,意識的系統化形成觀念,成為當時認識宇宙自然的觀念,即宇宙觀。太極符號的誕生就是這樣從經驗到觀念的過程。可以說象形文字也是同樣的過程。

人類經歷過多次思想大爆發,達到了今天人類的群體性認知水準。同時,我們應該找回最初人類那段意識隨機性時代的經驗碎片,包括中醫,也包括數學、天文學。我們更應該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抓住歷史機遇,創造下一個偉大時代。


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再次出現了第二次思想大爆發,百家爭鳴,其中對今天文化有深遠影響的有老子和孔子。

深刻了解儒之起源,追尋儒之中華文化的影響,是我們審視、反省的基點。隨著考古學的發展,字源考證法成為探究儒之起源的一歷史性方法。據以考證到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師、儒人,子儒的記載,可以看出,至少在殷商時代,儒已經是高貴的職稱。

在西周的金文中有“需”字,其形體上為雨,下為天( “天”和“大”都是人的正面形) 。 “需”屬於會意字,人在雨的下面。徐中舒在《甲骨文中所見的儒》指出, 儒在甲骨文中寫作“需”或者“濡” 。他認為,濡本指“齋戒沐浴” ,整個字像是以水沖洗沐浴濡身之形。 《周禮·天官·太宰》鄭玄注曰: “儒,諸侯保氏有六 藝以教民者。 ” 《周禮·地官·大司徒》鄭玄注曰: “儒,鄉里教以藝者。 ” 《禮記·儒 行》孔疏引鄭玄《三禮目錄》又說: “儒之言優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 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許慎《說文解字》說: “儒,柔也,術士之稱。 ”

由此可見,儒生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在社會中存在,並且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擔任重要職務。但是也只有到了孔子,將之前的儒家思想集大成,並且總結出與之前不同的理論。孔子在向諸國國君推廣自己的思想屢屢受挫後,開始展現了超人的商業才能,他招收了超過3000人的收費受眾,3000人在當時信息、交通不發達的時代應該是相當的多了,這3000多人都是真實線下付費受眾,形成了一個當時的超級知識型社群,社群核心有將近一百人的骨幹,也就是72賢者。這個超過3000人的社群還不斷向未收費用戶宣傳孔子思想,讓當時遍佈天下的儒生信服,達到所謂人心所向,特別注意的是天下的儒生是很早就存在的有廣泛數量基礎的一種人。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 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孔子弟子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十哲: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顏淵)、閔損(閔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冉有)、仲由(子路)。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予(宰我)、端木賜(子貢)。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十哲以外,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顓孫師(子張)、曾參(子輿)、澹臺滅明(子羽)、原憲(子思)、公冶長(子長)、樊須(樊遲)、有若、公西赤(子華)。

孔子弟子有三千多人,都是直接付費受眾,我想可能還要更多,加上遍佈天下的儒生,孔子思想的影響力在當時應該說已經是很大。孔子既是思想生產者又是思想經營者,可以說孔子在商業上是個天才,實現了物質和思想在商業上的的完美統一。更主要是孔子的弟子中有很多做出了巨大的成績,並且可以將孔子的學說從思想到實踐,從魯國到天下,從當代到後代都通過傳播和運營發揮到了極致,可以說孔子的思想商業化之路是非常成功的。

孔子在商業化上的天才,還表現為他順應繼承了周朝的傳統主流思想。我在之前的文章《孔子思想和老子思想的根本區別》之中說到,孔子是推崇周禮的、推崇祭祀的,也就是說推崇周朝統治思想的。他將周朝巫術思想中的“觀念”部分進行提煉,上升到“絕對精神”層面,那就是“仁”。天地、個人、國家等萬物歸一於“仁”,由此演生出仁義禮智信等規則。

順應當時國家主流思想,再根據實際情況發展出自己的思想,這是孔子順應了時勢。


在司馬遷的《史記·老子列傳》中: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那麼“楚苦縣”在什麼地方?《史記·正義》明確說苦縣與“彭城相近”,同時引《括地誌》雲: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廟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縣也。從歷史地理學方面的考察,安徽省渦陽縣正是春秋時代宋國相縣,宋國相在楚國佔領後改稱苦縣;今渦陽縣與彭城(今徐州)相近,地域屬沛。所以,史料中有老子是“宋國相人”、“楚苦縣”人、“沛”人,等等,都是同一個地方,這地方就是今安徽省渦陽縣渦河北老子廟之基。另外《左傳》有“宋有老佐”,老子的父親就是老佐。

今天的專家解釋說,是楚國強大滅了宋國,老子籍貫原本是宋國,但是那塊地區後來成為楚國的一部分。要知道,楚國的面積很大。而孔子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是無疑問的。

我在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從文明中心的轉移看夏商與西方崛起的相似性》中提到,在距今5000年上下的時期,中華大地文明中心在長江流域,這是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研究做出的結果,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和位於今天湖北的石家河文化無論從勢力區域範圍還有技術水平都明顯領先於黃河流域文明。由於距今5000年左右的時期,地球氣候開始轉暖,黃河流域人類可以加大生產生活範圍,使得原本分散的多個政治勢力開始產生類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多國混戰的局面,劇烈的競爭刺激了經驗類認知的巨大需求,產生了黃河流域人類認知的絕對領先性。終於使得中華大地在距今5000年以後的時期,文明的中心從長江流域轉移到了黃河流域,這個時期大致應該在殷商時期,距今3500年左右。殷商時期,存在以今天安陽為中心的商朝,另外湖北石家河文化也具有和北部王朝同樣甚至更加強大的勢力。但是最終,以黃河流域文明取代了長江流域文明成為當時乃至以後2000年世界的中心。

至西周後期春秋時代,當時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孔子的思想明顯是西周主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即儒家思想是西周祭祀思想的再改造,將多神崇拜變為一神崇拜,尊崇絕對的“仁”。而老子生活的地域,相對於中原來說,屬於南方。老子的思想,是楚文化北進,與中原文化相碰撞、相融合的結果。老子思想明顯反西周傳統主流統治思想。關於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區別,請看我之前的文章《孔子思想和老子思想的根本區別》。

總之,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區別,有他們兩人生活地域的因素。生活在西周晚期文明中心區域的孔子,明顯受到商周主流思想的影響,仍然推崇祭祀等禮儀,不過孔子的貢獻在於將巫術祭祀的多神崇拜改造升級為尊崇唯一的絕對精神崇拜,即“仁”的崇拜。孔子的所有思想都是由絕對精神“仁”來推演的。而老子作為周朝守藏史,包攬歷代和天下的書籍,對國家演化和天地自然有著深刻理解,加上其自小生長和受教育的所在區域深受南方楚文化的影響,在南北思想激盪下也必然有與主流思想不同的新思想。老子和孔子不同,是完全反對巫術祭祀的,推崇宇宙自然有自己的規律(有出於無,宇宙萬物根基在“無”),而個人和國家按照這個規律,即“道”來做,就會有更好的生存,達到“無為而治”、“不爭之爭”。

而老子《道德經》(其實應該叫《德道經》,現在還是用人們習慣的叫法)中提出了全新的說法“有出於無”。這個闡述就不僅僅是隻有“無”這個觀念了,而是一種經驗的歸納概括,是一種經驗類認知,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歸納得出的適用性極廣的經驗認知。


總結,中華傳統文化,起源於距今5000年上下黃河流域,當時該區域出現了一次思想大爆發,成為今天炎黃文化的起源(包括極致之作易經、以及中醫藥、農業、數學、天文、軍事等)。至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再次出現了第二次思想大爆發(孔子思想和老子思想為兩大主流,其中孔子的思想在後來成為統治思想,這是世界範圍內的萬物崇拜向一神崇拜進化的結果),將第一次思想大爆發的核心精華通過升級。今天中華傳統文化,主要是這兩次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思想大爆發而形成並流傳至今。


探索貓


什麼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好好在那裡,不好又不好在何處,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冷靜思考,不能因情勢不同而作牆上草任意褒貶,使國人無所適從。


所謂傳統文化,廣義上看應包括中國有史以來的所有文化,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狹義上主要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的中國儒釋道文化,特別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學。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從漢武帝始分為前後兩個不同的階段,前期諸子並存、百家爭鳴,後期一儒統天下,雖然也有釋道參雜其中,個別時候甚至蓋過儒術,但總體上是儒家獨步天下,無有能與爭雄。前期,應該說是積極的,各種思想學術觀點相互交流碰撞,在春秋戰國時期緣於當時的社會形勢達到極盛,開創了中國文化發展的高峰,比肩於歐洲之古羅馬和希臘文化。後期,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封建國家以政權強行推崇,雖然在當時和後來起到了鞏固封建統治、強化中央集權的作用,但從總體上看文化學術被束縛,人們思想被禁錮,儒家學說自身也在皇權的籠罩下不斷式微、沒落、保守、落後,成為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官方學術。就儒家文化本身來講,也有個發展階段問題,漢武帝之前大致為先秦儒學,武帝至宋為漢魏經學,宋以後為程朱理學。先秦儒學只是當時的一個著名學派,在當時諸子百家並立的情況下,為中國社會文化的繁榮起到了積極作用,後來的兩個發展階段不斷官方化、程式化,終於成為鉗制人們思想、制約社會發展的教條,於明清之際登峰造極。國人現今所言之傳統文化,一般即指漢武帝后的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特別是程朱理學。

從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發展脈絡,我們不難看出,總體上中國傳統文化相較於世界近現代文化,三綱五常、仁義道德的空洞說教相較於自由、民主、人權的現代價值觀,已經是一種落後文化、腐朽文化,儘管這種文化在其總體落後中仍有其合理的成分和精華部分,但作為一種文化主體,它顯然已不能再適應我們近現代社會的發展,更不能適應當今信息時代的需要,用以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這個問題實際上早在戊戍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時即已解決,甚至在明清之交黃宗羲、李摯、顧炎武等人即已洞明此事,卻為何在近現代特別是在今天仍有人在此問題上步嚴復、張勳之後塵不斷尋釁。一則由於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現代社會的轉軌一波三折、反反覆覆,使國人對新文化的先進性產生了疑問;二則由於一些人的教條主義思維作怪,看問題簡單片面,一但社會發展遭遇挫折,不是克服困難向前進,而是向後尋找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迷戀於過時的文明、昔日的輝煌,袁世凱、張勳如此,吳佩孚、蔣介石如此,建國後一些沒有遠見的領導人和現代的一些偽學者如此。

任何一種落後文化都有其積極的成分,任何一種先進的文化也有其消極的地方,我們說先進落後是指總體而言,而不是一概而論,毛主席不是也講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嗎?難道我們能因為傳統文化有些合理的成分就視為金科玉律嗎?難道我們能因為現代文化有其消極的地方就棄之不用嗎?難道我們能因為東南亞和西方一些國家的學者鼓吹和提倡我們的一些傳統文化就認為這種文化從總體上仍然有生命力嗎??中國傳統文化是有其精髓,有些地方將會閃耀其千古不變的光輝,但這並不能掩蓋它作為一種文化主體的沒落性,狹義的中國傳統文化從根本上看是一種封建意識形態,必須革而除之。現而今我們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恰恰在現實中繼承的是一些封建糟粕,而中華民族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反而沒有繼承到,致使國人的思想越來越狹隘,國民道德素質愈來愈低下。反而是港澳臺和海外華人華僑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發揚廣大。近年來海外和東南亞熱炒中國傳統文化,實際炒的就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而不是所有的傳統中國文化,更不是現今我們一些人所言之傳統文化;即便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要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也有賴於東南亞諸國的民主化改革,同樣是儒家的一些優秀文化成分在我國古代和近現代就很難發揮其作用,此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