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错字”吗?

惊龙轩


康熙为承德避暑山庄提的匾额上的“避”字,被称作“天下第一错字”,是康熙皇帝文化功底有限造成的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首先说明,“避”字中的“辛”字旁多一横的写法,并非康熙皇帝首创,大书法家欧阳询,就是如此写“避”。

事实上,我国汉字存在着诸多异体写法,并非康熙皇帝写错,抑或是造字,虽然,在封建王朝,皇帝有造字的权力。

其实,如此写“避暑山庄”匾额在史料中可以找到原因,因为我们常使用的“避”字,多用于“避难”、“避祸”等,康熙觉得非常不吉利,所以提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思索片刻,便想到了“避”的异体写法,用来告诉大家,此处并非“避祸”之所。

可康熙皇帝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几百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咸丰皇帝扔下臣民不顾,仓皇北逃承德,这个“避暑山庄”还真的成了避难之所了。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避暑山庄的“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成为天下第一错字,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书法避讳

康熙题字时,写到“避”字的时候,认为不吉利,难道到这里来避暑就是为了逃避?于是大手一挥,在“辛”字下加了一横,这在古代书法上称着是“添笔”或是“缺笔”,主要是为了避讳某种寓意或者其他因素,全凭书写者个人观念而为。

其二:故意写错

在“辛”字下加一横,主要是康熙认为皇帝之路非常艰辛,清朝能走到自己手里确实不易,加上自己8岁登基,14岁亲政,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稳定西南、驱逐沙俄等一系列壮举,实属辛苦,如今到这里来享受,这一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加了一横。

其三:造字

据说康熙题字时气势恢宏,一顿操作写完之后发现“避”字写错了,于是就将错就错,反正自己写的大臣也不敢多言,正好可以看看自己的威望。

其实这些都是后世文人揣测的。康熙临摹过很多书法,这种加一横的“避”字,康熙并不是第一个写的,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

唐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书写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其中铭文中避暑的“避”字便多了一横。

李白诗《古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两个“避”字均多一横。

元代赵子昂的《三希堂法帖》

这些在《中国书法大词典》中都是有记录的,康熙本就酷爱书法临摹,不可能不知道,虽说比不上他的孙子乾隆那样喜欢到处题字,但是也留有不少题字直到如今。比如杭州西湖里的“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就和其他人写的不一样,别人的都是四点,康熙的却是三点,这中三点“鱼”字的写法也并非康熙独创,之前就有过这种写法。其中唐代张衡、褚遂良就这样写过。

以上可以看出,这种多一笔的“避”字,其实是一种书法异体字,康熙作为书法功底颇深的书法家,并不会犯这种错误,如果真的写错了重新题过便是,为何还会流传至今。



猫眼观史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去过承德避暑山庄的游客都会发现,景区牌匾上的“避”字右边的“辛”下多写了一横,导游可能还会告诉你,这是“天下第一错字”,出自康熙皇帝之手。康熙到底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民间演绎出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个“避”是真的写错了吗?

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的消夏行宫。康熙四十一年,北巡塞外的玄烨驻跸热河上营,发觉此地“西北山川多雄奇,东南多幽曲”,气候宜人,草肥林茂,可堪利用。而且,这个地方除了有绝佳的生态环境,还兼具地利之便,“去京师至近,章奏朝发夕至,综理万机,与宫中无异”。玄烨就有了在此建行宫的打算。

是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颁布诏谕:“习武木兰,已历二十载,柔远抚民,朕所惟念……尚无从容驻跸之所。今从臣工之请,宜于热河肇建行宫,俾得北疆之安绥。”

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七月动工营建,至康熙四十七年初具规模。期间,康熙皇帝在选址、设计等方面倾注了许多心血,不但命工部和内务府“参酌南北名园供奉画稿,构设烫样,以呈御览”,竣工后还御笔题写牌匾——“避暑山庄”。

(康熙)

可是,有些人认为“避”字写错了,右边的“辛”下多写了一横。皇帝写错字了,身边的臣僚即使看出来了也不敢指出来呀,于是就被戏称为“天下第一错字”。

还有人认为这是康熙有意为之。因“避暑”“避难”共用一字,很不吉利,故增添一划,以趋吉避凶。不过,这所举世闻名的避暑行宫后来还真的成为了“避难行宫”。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被焚,咸丰皇帝被迫逃到热河避难。

其实,无论是笔误之说,还是有意为之的说法,均是民间的臆测。笔者甚至怀疑这种以讹传讹的说法是不是避暑山庄景区为了进一步扩大知名度的刻意炒作。

大家知道,中国汉字字形有个演变的过程,在未出台规范汉字之前,有些字有好几种写法,现在看来是“错字”的在历史上可能是一种异体字。“避”字就属于这种情况。

这是南北朝时魏碑的写法,多了一横:

这是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的“避”字,学欧体的书法爱好者绕不过的字帖。

同是唐代大书家的颜真卿在《东方画赞碑》中的“避”也是多了一横的。

那么,康熙皇帝这么写“避”字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清朝皇帝自顺治帝开始,对中原文化就情有独钟。康熙帝尤其酷爱书法,临摹名家数十年。他曾说:“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

前人书家写“避”字多一横,可见是被世人认可的一种写法。康熙帝心摹手追,沿袭这种写法,自然不能视为错字。岂能因为帝王之尊和名胜古迹的缘故而随意演绎所谓的“历史典故”?



听三哥说历史


首先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里的“避”字并非错字,也不是所谓的天下第一错字,在古代,这个字就是这样写的,这样写是正确的,这个字也可以说是“避”的异体字,是另外一种写法。

从魏晋时期就有书法家这么写了,如图这是一幅魏晋时期的碑刻,到了唐代欧阳询也曾经这么写过,当时的很多大书法家都这样写,包括后来的颜真卿、赵孟頫、黄庭坚等等。

我们现在的规范字里面,“避”字右边是两横,所以很多人认为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里的“避”是一个错字,但是如果你以现在的规范字为标准,古代的很多字都是错字。

你不能以现在人为的标准去评价古人。

其实,像这种类型的题字还有很多,比如兰州火车站的牌匾,就让很多人大跌眼睛,因为它和国家规定的规范字不一样。很多书法家是不写规范字的,写了规范字就会少了艺术性。

规范字就是固定一个写法,包括哪一横长一点,哪一横短一点,都有固定的写法。而书法里则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去变化,只要能从古代碑帖了找到出处,都可以去写。

甚至为了需要,还可以去掉一部分,比如北京故宫里的“门”字,所有带“门”字的牌匾都没有钩,据说是因为皇上认为门字带钩不吉利,这个钩是火钩,容易引发火灾。

古代的消防设备不是很好,那么大的建筑群落,其实最害怕的就是失火,这也是皇上最忌讳的,所以从明朝开始,故宫的牌匾上,凡是有门字的,一律没有钩。

这个你说他是错字吗?

我觉得也不是,在当时这个字就是正确的,还是最合适的一个字,没有别的写法可以取代它。

但是你要是拿现在的标准来说它就是错的。所以是不是错字还要看当时的标准,用当时的标准来评价才行。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之所以有人将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中“避”字作为“天下第一错字”,我认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从字面上来看,是以当代简化之后的汉字作为参照标准来评判的,二是因为书写这是千古一帝康熙大帝,自然就会对其所写之字关注的多,吹毛求疵的也多。



在我认为,康熙将“避暑山庄”中“避”字中将“辛”字下放多写了一横,并没有错误,而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康熙被称为千古一帝,学识丰厚。他的学识、阅历、知识可谓十分的丰富,再说,作为皇子他们很小就开始读书识字,并且开始练习书法,对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掌握非常精通,字面字里了解的是相当的透彻。同时,作为汉字的“避”字,不是一个生僻字,是一个经常用的字,作为满腹经纶的康熙大帝不会写错的。



【2】避字中“辛”字下面两横古代早就有这种写法。通过查询《中国书法大词典》,发现在康熙帝之前,很多人甚至是一些书法大家在写“避”字的时候都是写成辛字多加一横的避字,如北魏郑道昭、郑文公碑,唐朝欧阳询记录发现醴泉之事的铭文,还有宋代米芾的三希堂法帖,以及元代赵子昂的三希堂法帖等。





【3】今人的过渡演义。中国文字自古以来就博大精深,一字多解,单字有单字的意思,组成词语后在固定的语境中又有其他的意思,况且再联系一下写字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国家社会情况等等综合因素等后,那个字就不是它本身了,它包含了包罗万象的意义。就如康熙帝写的“避暑山庄”的避字,本来避暑山庄听起来就是供皇帝休息娱乐,就像现在休假功能的场所,也就是现在的娱乐会所,而且这还是皇帝专供的,这避免不了民间百姓对皇帝,以及朝廷的认识,认为大清王朝,以及皇帝就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天下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那么多吃不饱穿不暖的贫民百姓,他们却躲在承德避暑山庄里吃喝玩乐,不顾民间百姓的疾苦与死活。所以,康熙帝为了避免民间对其有所误解,将普通大众写的避字,写成了辛字下有两横的避字,以避开逃避、躲避的意思。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的小,纯属后来文人墨客的私自扩大化杜撰,即便在辛字下面再加一横,人们对于这个字还是读bi,老百姓听到这个音后,想到的第一个字还是躲避的避,这岂不是掩耳盗铃。



关于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中是否有错字,争论由来已久。大多数人认为,康熙本人并未意识到有错,一众大臣虽然看出有错,却无人敢提。这么说也有道理,就算康熙笔下有误,又有谁敢触怒龙颜?但是也有人认为,康熙题写的“避”字并未写错,只不过是个异体字而已。孰是孰非?我们来分析一下。



大家都知道,避暑山庄乃是清朝从事外事接待的重要场所,康熙御笔题匾,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从康熙流传下来的诸多书法作品来看,他的书法具备相当的功力,端庄厚重而力道十足,颇有王者之气。康熙书法中流露出来的沉雄和霸气与其帝王身份十分吻合。既然“避暑山庄”如此重要,康熙又接受过极为严格的汉文化训练,怎会轻易犯下写错别字这么低级的错误?


事实上,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并没有错字。“避”字的写法不过是个异体字,早在一些魏碑当中便出现过这样的写法。最为人熟知的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里也有着同样的写法。另外,米芾和赵孟頫等书法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写法。由此可见,康熙写出“错”字,并非一时笔误,而是有着充分依据的。

类似的情况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花港观鱼”、“风流宛在”等等,因为能够找到合理的解释,大多传为佳话。我们在欣赏古人的书法作品时,应该多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免得闹出笑话来。


惊龙轩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承德避暑山庄有一块著名的牌匾,就是避暑山庄的题字,为康熙皇帝所写。但是避暑山庄的"避"字比我们常写的多了一个横,所以有人说它是天下第一大错字。

这个字是不是错字,还有待商榷。

后世有一种说法,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笔,是他认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皇上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笔一挥加上一横,这样就没有“逃避”之意了。可结果并非如此,从下面古代留存下的字画中我们可得到答案!

宋徽宗写过千字文,其中有几句,“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这个壁字,如果抛开下面的土字,其上半部分,也就是“辟”字,它与避暑山庄的“避”字,应当是相同的结构,因此,赵佶的"漆书壁经"可以作为参考的。很显然,“壁”字的右半部分,出现了与康熙相同的表达方式,辛字多了一横。


唐代有一个大家,就是薛稷,薛字和避字除了草字头和坐车偏旁不同,造字的主体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只要重点观察其中的“辟”字的写法似乎就足够了。在这幅书画的后跋当中,北宋的文同用隶书给出了最为清晰地表述,“唐薛稷传世真迹,丁丑春,文同与可鉴定”。同样,薛稷之薛一样在“辛”字上多了那么一横。

如果这是个错字,康熙不会让它堂而皇之地挂在门上,最不济也应该晚上悄悄把正确的牌匾换上去,怎么会让所有人看到这个奇怪的呢。慈禧当年写"福"字,因为多了一点,李莲英立马提醒,慈禧赶紧又写了一幅。

康熙是个皇帝,受过正统教育,他的书法老师都是大家,怎么会写出这样的字。事实上,这个“避”字有好多种写法,多了一笔也是可以的,很多名家如米芾、赵子昂,他们的书法作品里,都有两横的“避”字。乾隆还写了一幅“花港观鱼”,"鱼"字下面也只有三点。

康熙可能是用这个错字来考考臣子们的忠心。

赵高把持朝政,想测试群臣们是否愿意支持他,于是把一匹鹿牵到秦二世面前,说这是马,秦二世哈哈大笑,说这明明是鹿。大臣们有的说这是马,有的说这是鹿。赵高暗暗记下大臣们的回答,之后想方设法杀了那些说这是鹿的人。康熙可能也想用这种方法考验属下,属下知道关窍,自然不会指出。

还有人说康熙认为“避”字有避世、逃避之意,因此为了避讳,特意把“避”字多写一横,就像古人为避名讳,把父母名字写错一样。


江水趣谈


在曲阜孔府门前有副对联,上面有两个很著名的错字:章和富,如下图

此二字是故意写错的,是在玩文字游戏,寓意文章通天贯日,富无尽头,富不出头。




而在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惠风和畅”的“和”字,右边的“口”写成了“日”。

这种增减笔画的情况在古人书法中比较常见,这是为了书法艺术的需要,寻求变化,古人认为这是正常的,不是错别字。

还有一类字,古人刻碑时,因很多工匠文化水平不高,笔画出现错误,但出现的频率多了,古人也认可了,这类字称“碑别字”,前人还曾出版碑别字专著。






乾隆的这个“避”字,就是一个碑别字。王羲之在《东方朔画像赞》中就这样写过:



欧阳询、颜真卿、黄庭坚等都曾这样写过:


古人写碑别字多少有卖弄的意味,就如孔乙己敲着桌子说,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

这个“避”字,其实只要你临过《九成宫》,就明白它是有出处的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和简体字,所以现代人和古人在说话写字方面一定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在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学过文言文,而文言文中也有很多通假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学时候所学的古文其实只是皮毛而已,所以看到一些有争议的古代汉字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就认定古人所写的是错别字。关于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中错别字,确实引发了很多争议,还有人将这称之为天下第一错字。

康熙皇帝并非汉人,可是他在出生之后就一直学习汉语,因为这是清朝皇子们的必修课。而且皇家所用的老师都非常专业,康熙做接受的自然是顶级的教育,所以他不仅精通汉语,对汉语的熟悉程度甚至要高于满语。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非常擅长书法,他的汉语水平很高,所以写错别字的可能性极低,在题字的时候更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引发争议的字就是“避暑山庄”中的“避”字,按照康熙当年题写的字,这个字多了一横,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皇帝写了错别字。其实康熙皇帝所写的这个字不是错别字,而是一种书法体,所以他所题写的“避”字和我们所认识的字不同,这是一种艺术形式,不能将其归为错别字的范畴。后来也有人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个人意见,例如有的人认为,康熙当时认为“避暑山庄”中的“避”这个字有逃避的意思,不是很吉利,所以就故意加上一横,这样虽然发音相同,但是却起到了避讳的作用。

另外也有人认为,康熙皇帝当时题字的时候确实笔误了,但是皇帝已经写好的字不能反悔,否则就是承认自己写了错字,这多没有面子。康熙后来就将错就错,直接就用了这个字。现在关于错字原因的说法很多,但是这些都没有任何根据和道理,其实对于康熙皇帝来说,他是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的,而且就算他不小心写错了字,也会人及时提醒他,毕竟他身边有很多大学士,所以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不是错别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古人在题写匾额的时候,一般都会用书法体字来写,这样既庄重,也很独特,所以康熙的题字不仅没有错,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


历史课课代表


话说康熙皇帝在公元1703年,康熙42年开始,在承德地区筹建避暑山庄,开拓景区,筑洲岛,修堤岸,建宫殿,和亭阁和宫墙。然后挥笔就写下了避暑山庄几个大字。

有好事者称,承德避暑山庄的避是个错字,因为避暑山庄中的辛多了一横!所以被人称之为天下第一错字。

有人为这个错字,找了许多说法,其实很具代表性的一种说法就是,康熙皇帝是故意将这个避写错的,因为皇帝忌讳,弟子有逃避的意思,对皇家来说不吉利,所以故意在加上一横,这样就没有逃避的意思了。

事实上这种说法基本上是不了解书法的体现。

因为在书法中来说,避暑山庄的那个字根本就不是错别字。在古代很多大书法的作品里都有这个避,和康熙皇帝写的一样。包括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的避字,赵孟府三清殿记的避字。

其实在历史上有很多地方是故意用错字来表示不同的寓意的。比如说在孔庙里有一副对联,中有一富字,但富字没有宝盖头上的点,这个写的就比较有寓意了,它的寓意是,富贵无头。

还有一个章字,而这个章,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它代表的意思是文章通天,这就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却又巧妙之极的地方了。

除这个案例之外,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鱼字,繁体字中鱼的下面是四点水,西湖的十景之一,花港观鱼,有块碑上的4个花港观鱼,其实就是康熙皇帝的御笔,但碑上的鱼字,下面的四点变成了三点。

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体现,它的意义在于,四点为火,三点为水,如果鱼下有火,则鱼就没法生存了!既充满文化气息,又体现康熙皇帝的仁君之风!

还有一个就是湘军著名的将领,后来的湘军统帅之一刘坤一,在做两江总督的时候,曾经为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题了一个匾,这块匾是致敬当时宋朝时期的扬州太守欧阳修的,因为欧阳修生性风流,被称为风流太守。

但是刘坤一写的是风流宛在,但是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多了一点。他的意思是说,希望后任者风流少一点,实在多一点。这其实也是非常有趣,有历史的历史故事了。

像我们这样比较没文化的,只能拍手称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