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至今仍被人唾骂,到底是什么遗愿?

福垊


公元1908年(即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在掌管大清朝最高权利接近半个世纪之后在仪鸾殿崩逝,享年74岁。

据说慈禧在临死之前还向手下人吩咐了她的三大遗愿,结果让后人直到今天仍然唾骂不已。那么慈禧在临终前到底颁布了什么懿旨,以至于让人如此反感厌恶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一、慈禧在光绪身后册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大清新君。

对此史书《清史稿》是这样记载的:

(光绪)上疾益增剧。壬申,太后命授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癸酉,上崩於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

抛开光绪为何在三十八岁壮年突然逝世的死因暂且不谈(事实上2008年光绪帝忌辰一百周年的时候,科学家通过对光绪遗发进行检测,发现了大量的砒霜成分,足见光绪是死于非命的,而下令毒死他的是何许人也也就不言自明了),慈禧在大清朝内有民生凋敝,国运不昌,外有列强环伺,时刻准备鲸吞我大中华的情况下,居然为了自己的私利(慈禧害怕选择其他宗室子弟自己死后无法控制,他们会给光绪帝平反挖自己墙角。

而选择溥仪为帝她却不用担心这一点,因为溥仪的母亲苏完瓜尔佳氏正是慈禧心腹大臣荣禄之女,更是她名义上的养女,将来即便溥仪长大成人想要替光绪说话,考虑到他母家的情面,溥仪也势必会手下留情),遗命溥仪这么个年仅三岁少不更事的小孩子上台做皇帝,也足见慈禧直到死也没有丝毫悔改,古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看来这一点在慈禧身上并不成立。

二、慈禧遗言强调自己身后后宫嫔妃不得干政。

这条遗言说来就有些滑稽了,“后宫不得干政”这本来就是大清朝列祖列宗吸取古往今来数千年“牝鸡司晨”的王朝血泪史总结出来的祖训家法,而慈禧自己本人就是一个带头违反此训示的人,现在她倒是把权利玩够了,祖宗江山也玩烂了,却留下这样一条遗言给子孙后人,又如何能让人信服呢?可以说慈禧“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无异于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也难怪后人会对她恨之入骨了。

三、今后帝王不得过于宠信宦官,致使其干预朝政

慈禧这条遗言也是让很多后人咒骂不止。明末年间,皇帝宠信太监,致其乱政(魏忠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惹得朝野党政不断,内乱频仍,这也是清朝能够入主中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此前清朝皇帝一直对宦官的权利不断的进行限制,就是为了避免明朝的悲剧在清王朝重新上演(当然效果也是斐然,从清初到咸丰朝这二百多年间,清朝也没有出现过太监干政的局面),同样这条家法也毁在了慈禧的手里。

慈禧掌权的这48年中,曾经有两个宦官一直伴随在她左右,先是安德海,后是李连英。此二人帮助慈禧出谋划策,以满足她各种权利以及物质欲望,导致晚清政府更加的危在旦夕。他们因为慈禧太后自然也就成晚清政坛红极一时的人物,所以他们手中握有的权柄也不在小(他们二人随口在慈禧面前说上别人两句坏话,他就随时有可能性命不保)。

因此即便是当朝的一品二品大员见了他们也得巴结着(光绪为了讨好李莲英,一般都不敢直呼其名,只能恭恭敬敬地唤他一声“李安达”,安达则是满语师傅之意,用在太监身上自然是一种尊称),所谓打狗还得看主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这生死关头,慈禧却厚着脸皮不让后人效法她一般宠信太监,真说的上是无耻已极。

也正是因为慈禧种种无耻的言行,所以在1928年军阀头子孙殿英盗取其坟墓时,除去满清遗留贵族之外,其余人均称得上是拍手称快,甚至还有人时不时地感慨“苍天有眼”,说上几句“恶人自有恶人磨”之类的话,虽然孙殿英此举不值得效仿,但也足可以看出民心向背了。

不过就事实来说,慈禧弥留之际留下遗言的说法在史书中并无提及,反而是坊间传闻和野史附会比较多,可信度还是不大高,咱们看看就好,还是不要太过当真。

参考史料:《清史稿》、《国闻备乘》、《清朝野史大观》


历史漫谈君


慈禧太后在临终前,立下了三道遗言。这三道遗言,要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遗言极其可耻,让人听完后咒骂不止!

1.立醇亲王之子溥仪为帝。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光绪皇帝,其时正值壮年,可是却暴毙身亡,百年后考古学家发现光绪皇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还有慈禧在逝世前就早已把光绪的“谥号”定了下来。“谥号”是皇帝死后由后人所定,而慈禧早早就定了光绪帝的“谥号”,可想而知光绪帝的死是由慈禧安排的策划的。而在当时大清的情况非常糟糕慈禧却让一个三岁的小孩当皇帝主持大局,目的可想而知!


2.慈禧遗言强调,女性不得干涉朝政,然而自己却掌权朝政48年之久,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3.宦官不得干政,这条遗言更是令很多后人咒骂不止。慈禧的一生中,曾有两个宦官伴随着她,先是安德海,后是李莲英。他们协助慈禧太后满足权利和物质欲望,导致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


历史自由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日,74岁的慈禧太后走到了她人生的尽头。当日午后三点钟,这位垂帘听政、执掌大清最高权力 、统治中国长达47年的“老佛爷”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告别了她最眷恋的权力,而一命呜呼。在她死去的头一天,38岁的光绪皇帝“龙驭宾天”,慈禧太后闻讯面无表情,随后又故伎重施,立年仅3岁的的溥仪为帝。或许这位深谙权谋、恋权如命的老妇人还在做着继续操纵朝政的春秋大梦,却没有料到死神随即降临到她的头上。

慈禧与光绪的死,仅一日之隔,因此有学者怀疑光绪是遭慈禧毒手,到今天这仍被视为晚清一大疑案。

慈禧弥留之际,留下三条遗愿,其中两条大大出人意料

据英国人濮兰德·拜克豪斯在其著述《慈禧外记》中说,光绪崩逝(1908年11月9日)的消息传来,慈禧太后面色如常,无悲无戚。彼时的她早已病入膏肓,身体虚弱不堪。她召集军机大臣载沣、奕劻、世续、鹿传霖、袁世凯到福昌殿,降懿旨授时年25岁的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宣布立载沣年仅3岁的儿子溥仪为嗣皇帝,入承大统,并即日抱入宫中教养。

第二天,慈禧太后又令军机章京拟好懿旨并当众宣布:“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指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当时在场的有光绪皇后(隆裕太后)、监国摄政王载沣、军机大臣等。

濮兰德写道,彼时的慈禧太后神志清醒,虽已至弥留时,但仍持续谈话,思路清晰,态度安详,和平日无异。读完遗诏后,她向侍从们做永远告别之语,听者无不伤心落泪。之后她逐渐昏沉,大家都以为大限已至。忽然又清醒过来,作回光返照状。慈禧太后执掌清国大权近50年,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让听者无不大出意料之外。她说:“

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说罢闭目而逝,时当下午三点。

慈禧太后权谋狠辣,手段阴毒,权势欲望强烈,她牝鸡司晨,成为彼时大清的实际掌权者,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

不料这位权欲勃发、生性强悍的“老佛爷” 临死前却留下“不能让女人干预朝政”的遗言;她当朝时重用太监小德张、安德海、李莲英,使其参预政事,势焰熏天,临终前却叮嘱“

不得令太监擅权” ,以免重蹈晚明覆辙之言 。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这大概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

三个遗愿,并非全是因循守旧之言

在此前的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慈禧太后病重,外间谣言甚多,太后见朝野訾议汹汹,言论激烈,大都与立宪有关,于是在这天下谕,宣布九年立宪期限。欲效法当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自本年起,务在第九年内,将(立宪)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并颁布召集议院之诏......总期国势日臻巩固,民生永保升平,上慰宗庙社稷之灵,下答薄海臣民之望。将此通谕知之” 。

由此可以看出,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愿不止三条,而是四条:(一):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皇帝,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二):不得让妇人参预国政;(三)严禁太监擅权干政;(四):预备立宪。

临终前疑似良心发现,因何仍留下滚滚骂名?

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言,不乏明智之语,但为何她仍然在浩浩青史上留下滚滚骂名,成为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呢?

纵观晚清历史,慈禧太后所代表的是官僚地主阶级内部最守旧、最顽固的势力,是皇权意志的维护者以及极端体现者;锐意改革的光绪皇帝以及依附于他的开明官僚群体则是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较先进势力。但由于“帝党”力量弱小而每每被实力雄厚的“后党”所压制,所以它的进步性在还未完全充分发挥出来之前就被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所扼杀。正因为如此,整个晚清朝廷的统治实质上是慈禧个人专权。由于这种专治靠血缘氏族制来维系,便造成慈禧太后这样一个顽固愚昧的半文盲得以一言九鼎,她只知计较细微得失,根本不懂治国方略,却三度垂帘听政,遂造成实际把持晚清朝政40多年的吊诡局面 。她自私卑劣,盲目排外,镇压戊戌变法,造成了晚清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与积贫积弱,因而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即便临死前疑似良心发现或幡然悔悟,仍然难逃历史罪人的万世骂名。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请勿搬运】


铁马冰河wu


1908年11月15日,这是慈禧人生的最后一天,就在前一天,光绪皇帝在剧烈的腹痛之中走完了他悲惨的一生。在此之前慈禧已经病了近一月有余,这天她像往常一样于凌晨时分起床,开启了她人生最后一天的忙碌生活。

慈禧因忙于料理光绪的后事,头天晚上睡的很晚,但凌晨起床却面色出奇的好,不但没有任何倦意,而且精神头还很足。起床后,慈禧便在宫女的搀扶下进行梳洗。门外已经有许多太监宫女静候多时,这些是给慈禧梳妆打扮的。

梳洗完毕后,按照惯例,太监将寝宫内的帘子打开,在场的人员便跪拜向慈禧问“老祖宗吉祥”。随后慈禧用早膳,早膳的丰盛程度一如既往。用餐完毕后,慈禧在早上六点召见军机大臣,在场的还有隆裕皇后和摄政王载沣等人。

会议结束后,以新国君的名义下了诏书,尊慈禧为太皇太后,尊隆裕为太后。不知不觉来到中午,慈禧开始用午膳,刚开始一切都很正常,突然间慈禧感到头晕目眩,众人忙将慈禧扶到床上,眩晕情况持续了较长时间。

此时的慈禧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立即召开会议,布置自己的身后之事,此后重要之事全由摄政王载沣裁定。说完上谕后,慈禧的病情突然加剧,她马上让军机大臣赶紧起草遗诏。遗诏起草完毕后,慈禧阅后修改了几处。

之后慈禧对身边的人感叹了几句,说道:“我一生垂帘听政数次,他人认为我是贪婪权力,实际上是形势所迫而做出的决定。”此时的慈禧突然神志清醒,旁人都没感到过她如此的和蔼可亲,没过多久慈禧便开始昏迷起来。

御医们急忙为慈禧开了一剂救急之方,内含:老米一两,人参五分,麦冬五钱,鲜石斛五钱,水煎温服。慈禧服用了一生中最后一剂药方。虽说此药剂有生津益气之功效,但它并无法妙手回春之法,不能挽救慈禧的性命。

服药一个时辰后,慈禧睁开眼睛,说出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话,也算是她的临终遗言。慈禧有气无力的说道:“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下午五时许,慈禧嘴巴微张,脸朝向南方而逝。慈禧的临终遗言总结起来共三条,一是让三岁的溥仪继位,二是后宫不得干政,三是太监不可擅权。慈禧的遗言令人震惊,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团迷雾。人们不禁要问她为何留下这样的遗言?

后人对慈禧的遗言进行过多种解读和分析,但结果都是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慈禧早已料到大清将会在她的手中寿终正寝。她作为大清最后的实际统治者,大清在她的掌控之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因此她要用“后宫不得干政”来警示后来者。

慈禧一生对太监比较宠信,如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的权利在慈禧执政时期得到极大的膨胀,连李鸿章见慈禧都要给李莲英塞好处。太监们的飞扬跋扈,慈禧太后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临终遗言中“太监不得擅权”应是对后来者的警示。

慈禧临终选三岁的溥仪为继任者,也是无奈之举。慈禧之所以选溥仪,完全是依据大清宗法,即讲究的仁宣二脉。也就是说只能从嘉庆和咸丰两个皇帝的后代中选,除了血统满足外,还要没有袭承爵位且不是独子,溥仪皆满足这些条件。

慈禧选溥仪还有另一层打算,就是溥仪年幼,可以延续自己的训政,也不会出现百日维新的惨痛教训。慈禧选立新帝时已经病入膏肓,认为慈禧是为病好之后重掌朝政的说法应是一种臆测。但不得不说,慈禧临终遗言正是她执政的总结。


野史也是史


慈禧太后把持政局近半个世纪,期间没有励精图治,挽救病入膏肓的清朝,反而贪图享乐,阻挠光绪帝变法图强,不过说实话,戊戌变法也不是个能走通的路,但无论如何,慈禧太后当政,是进一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终于病入膏肓,但在弥留之际立了三道遗嘱,三道遗嘱啪啪打脸,更是暴露了慈禧太后自私的一面。

首先是立醇亲王的儿子溥仪为太子。

要知道那时候的光绪帝还被软禁在瀛台,只有三十多岁的皇帝,只要有可能重获自由,不一定不会有自己的孩子,立那么早太子做什么?

后来我们知道了,光绪皇帝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前面,很多人认为是老太太害死的皇帝,这就能解释为啥着急安排太子人选了,就算死也要把光绪皇帝带走。



况且溥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只有3岁,你让一3岁的宝宝去拯救千疮百孔的大清国么?就算有他爹醇亲王辅佐也是白搭。

第二个就是不得重用太监,使其擅权。

慈禧太后觉得明末就是宦官掌权导致的内忧外患,所以咱大清不能重用太监。可是看她的一生,先是重用安德海,然后则是李莲英,这两位虽然没有直接擅权,但朝臣们都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想要讨老佛爷的欢心,必须得孝敬好李莲英,所以导致李莲英及其贪婪,这中间耽误了多少军国大事,谁能说的清?

第三个便是女子不得干预国政。

这是三个遗嘱里面最打脸的一个了,她老人家是忘了这么多年垂帘听政是干什么的了,还是忘了自己是女儿身了?都没忘,可能她自己也意识到这些年自己干的事情不漂亮,所以不想再让后宫有第二个太后垂帘听政了。


虽然也算她忏悔了,但这脸打的也太狠了。

慈禧太后最后的三个遗嘱,与其让人唾骂,更多的是无语。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慈禧是一个传奇的女人,他们有受到过什么正统的教育,可以说目光也很短浅,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掌控着这个世界上曾经最庞大帝国的命运近半个世纪,而且在1908年,也就是慈禧死前曾立下三个遗嘱。

第一个遗嘱就是立载沣之子溥仪为新任皇帝,载沣代为摄政王。

这一条遗嘱很明显就是光绪之后的皇帝,帝国需要挑选新的继承人,而这个任就是溥仪,溥仪母亲是慈禧铁杆心腹荣禄的女儿,而且溥仪这一系是比较亲近慈禧的,所以立载沣一系人马,可以快速整合慈禧的政治资源,确保权力不失。

第二个遗嘱,强调后宫嫔妃不得干政

第三个遗嘱,后代帝皇不得重幸太监,以明末为戒。

事实上,慈禧他自己这俩条就都占了,她自己以皇太后的名义,把控朝政近半个世纪,而且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被别人翻案,还有弄死现在的皇帝,扶自己一系的人马上位。

其次,慈禧她自己垂帘听政以后,所宠幸的太监如李莲英,安德海等人,虽然李莲英没有还算老实,没有干政,但是安德海的死不就是因为在地方上作威作福被人给杀了吗。

可以说,慈禧立的这三条遗嘱没有一条由考虑到如何让中华再次强大,都是为了自己一系的任抢占到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如此行径,怎能不被后世人所唾弃。


这个历史很正


慈禧弥留之际应该是颁布了两道懿旨,

第一,后宫不得干政,

第二,防止太监乱政。

在光绪死后还颁布了两道懿旨(在自己死的前一天):

第一 册立溥仪为大阿哥,继承大统,

第二 ,因为年龄小,所以由其父醇亲王载沣作为摄政王处理政务。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在光绪死后颁布的两道懿旨,我们可以归为一类,就是接班人。



那我们就来先来说说慈禧的这三个遗愿

第一,册立溥仪为大阿哥,继承大统。

其实这都是慈禧老佛爷的规划罢了。只不过慈禧没有料到自己很快就归西了。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皇帝软禁在中南海瀛台的时候,就有了废除光绪的念头,只不过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吧了。所以在载沣的婚姻上,慈禧就开始打起了算盘,将自己的心腹大臣荣禄的女儿嫁给醇亲王载沣(不顾醇亲王已与其他富贵家女子有了婚约),以此达到拉拢与监控的目的,也方便在找一位年幼的皇子,好实现自己的再次垂帘听政。不料自己却突发疾病,为了防止光绪等人的肆意报复,于是毒害光绪皇帝,下诏溥仪进宫。临死的时候,册封溥仪为大阿哥,载沣为摄政王,处理政务。



第二,后宫不得干政。

这一道懿旨应该是老百姓最为愤怒的吧!你慈禧老佛爷独揽朝政长达48年,在你死后还下了这么一道懿旨。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但我个人认为对于慈禧的这道懿旨我们要分两方面来看。

先说反面:慈禧统治时期,确实骄奢淫逸,劳民伤财,颠龙倒凤等。这是不可否认。外国列强的侵蚀,慈禧只顾自己性命,不管国家存亡,这都是不能饶恕的。

在说说正面:从光绪皇帝说起,光绪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性情变动较大的人,而且能力只限于书本文章,对于外面的世界心向往之,但没有实现之能力。终究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但慈禧统治大清朝已经许久,也早已知道没落王朝的危机。所以会循序渐进的处理某一件事情。因为有能力,所以她才去争夺权力。但鉴于隆裕皇后的才干,只好下一道后宫不得干政的诏书了。



第三,防止太监乱政。

慈禧掌权期间,安德海,李莲英等得宠的太监,确实有过贪财之过,也有过卖官鬻爵的行为。但是绝对没有左右慈禧老佛爷的能力。但对于后人是否有能力掌控这么太监们,慈禧是打问号。所以下了这么一道懿旨。



从这三道懿旨上来看,慈禧老佛爷是把国家两字看错了。统治者必须要有现有国,才有家的思想。但慈禧终究围绕着先家后国上做事罢了。女人中就是女人呀。


蛏子历史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大家都知道慈禧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她临死留下了三个遗嘱,说来非常滑稽,所以被世人嘲笑与唾骂。

首先第一条遗愿就是: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就在1908年慈禧去世前一天,慈禧下令提前用砒霜带走了光绪,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也与当时光绪维新变法有关,为了让她遗留的的势力不倒,所以慈禧继续让溥仪当傀儡,而不是放出光绪。三岁幼儿怎能堪当皇帝大任,实际掌握朝政大权的还是以慈禧为首的实力。身为太后,完全不顾忌朝廷危亡,一心想着自私自利,怎能不让人唾骂?

其次第二条遗愿就是:今后女子不得干政

女子干政,明明就是自己做的事儿,却偏偏不让别人做,从慈禧干政的那些年,不得不承认她的野心和贪婪,要说她做出的贡献,也确实近似于没有。想想甲午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居然是为了给太后置办奢华的生日宴会,而搁置了军费。真是可笑不已。


慈禧一方面享受着掌握大权的刺激,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无奈,可若是以她来代表全部女子,那真的是不以为然,毫无实际意义。

最后一条遗愿就是:不得重用太监

宦官作为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存在,也是参与朝廷权力之争的重要力量,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慈禧太后自己重用的太监。李连英作为慈禧一手提拔培养的太监,在慈禧身边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实这一条遗愿和第二条是相辅相成的。不让女人干政,说白了也就是不想让太监专权,这两者配合对于朝中政权的把控。

不仅仅是慈禧太后,明清等多位帝王已经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利用太监确实可以取得控制权,但其狭隘性和局限性很难让国家有长足的发展。慈禧太后,已经不是在其位不谋其政了,而已经发展成为不在其位,却谋其政,最终才发现自己谋不了的尴尬,也算是慈禧临终前的肺腑之言了。


江水趣谈


慈禧太后执掌大清王朝近半个世纪,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着大清王朝,死前连下六道圣旨,并在自己死的时刻说出自己的遗言,却被人终生唾骂,这是为何?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随着光绪皇帝的绝后,慈禧太后也深知自己的年龄逐渐增大,在选择继承人上,慈禧太后和权臣们的想法却不一样,

而对于慈禧太后来说,立谁为帝,是关系到自己在朝廷中说话的分量。

但是,这一年的夏天,慈禧太后开始闹病,经过精心调理,好不容易好点的慈禧太后,自己七十四岁生日时候贪嘴,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从而加重了自己的病,一连三天没有参加任何政务事情,这时宫中很多人也知道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病重,那皇位的继承人是迟早要选择的,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与权臣庆亲王奕勖却相互勾结,想要立奕勖的儿子载振为皇帝,这让慈禧太后知道之后,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首先,慈禧太后把奕勖调走,然后让袁世凯亲信全部换防,换成忠心于清王朝的部队,然后开始召集权臣张之洞、世续共同商讨继承人之事,名义上的商讨,实际上慈禧太后早就有了自己的选择。尽管张之洞和世续反对慈禧太后的选择,但是却没有能力改变慈禧太后的想法,于是在一些其他条件上得到了一些允许之后,同意慈禧太后的最后选择。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连下三道圣旨:

一、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二、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三、朝令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载沣著在诸王之前。

这三道圣旨一下,很多人心里都清楚,刚刚完成任务回京的奕勖,得知这一消息,才明白这一切都在慈禧太后的掌握之中,这个女人真是可怕,选择年仅三岁的孩子继承皇位,想要执掌大权的心依然不变。

醇亲王载沣也没有想到会天降这么大的好运,既要谢旨,前去拜见慈禧太后,又要去庆亲王奕勖府上前去讨好,以免发生冲突。而醇亲王府接到这个圣旨之后,也开始忙碌起来,正在吃奶的溥仪死活不想去皇宫,着实让一家人费尽周折。

一直折腾的溥仪终于住进皇宫,还没有睡醒的溥仪却被人吵醒,因为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撒手人寰了,于是深感不适的慈禧太后,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来不及考虑,又连下三道圣旨:

一、立摄政王载沣之子为嗣皇帝;

二、宣布溥仪既为同治帝嗣子,又为光绪帝嗣子;

三、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

这三道圣旨一下,正式确定了皇位人选,同时也正式确定载沣的职责,人们心中的所有悬念都落下了。

但是此时慈禧太后的身体状态却令人堪忧,本想继续统治大清王朝的慈禧太后,却没有想到,十月二十二日的清晨,自己的身体状态急剧恶化,这时候的慈禧太后做出一个决定,给摄政王载沣栓上一个“紧箍咒”,那就是:处理重大事件,必须由隆裕太后裁定。这是慈禧太后给自己侄女叶赫那拉氏的最后一份重要的权力,从而限制摄政王载沣。

中午时分,慈禧感觉不适,说出最后的遗言,那就是:“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段耐人寻味的话,却成为慈禧太后被人唾骂的缘由。因为慈禧太后本身自己执掌清朝大权,却要后人以此为鉴,何德何能让人信服,加之慈禧太后给予隆裕太后的权力,更是打脸自己所说的妇人不得干政,再有慈禧太后所说的太监不得擅权,而李莲英能官居二品,完全是因为慈禧太后的赏识,更是破坏清朝规定的太监不得超过四品的规定。

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所说的话,完完全全是打自己脸的行为,着实让人唾骂和笑话。


历史文武君


慈禧两次次垂帘听政,在清朝叱咤风云整整48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1908年11月15日)慈禧被痢疾缠身,已经奄奄一息。而在这前一天,38岁的光绪皇帝突然暴毙,他和慈安太后死的一样突然,令人始料不及。最终,慈禧太后走完了自己74岁的人生路程,她在临终前,立下了三道遗言。


一、立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的长子、才刚刚3岁的溥仪为皇帝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的权利受到威胁,她就开始计划要废掉正值壮年的光绪皇帝。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12月24日,慈禧太后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jùn,慈禧亲弟弟的外孙)做“大阿哥”,准备取代光绪皇帝,改元保庆,遭到西方列强的反对,慈禧的计划未遂。

她这次又故伎重演,1908年冬,她把3岁的溥仪接进皇宫,准备把他塑造成第二个“光绪帝”,她让溥仪遵自己为太皇太后。这样相比38岁的光绪皇帝,溥仪这个3岁的小朋友自然更好操纵。


光绪皇帝不死怎么能让3岁的小朋友溥仪顺利登上皇位呢?于是光绪皇帝就“暴毙”了。光绪皇帝百年之际,考古专家在对光绪帝头发检测后,确定光绪皇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目前多方认为慈禧太后就是毒死光绪皇帝的凶手。

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慈禧在死前就把光绪皇帝的“谥号”定了。皇帝的“谥号”必须是在他去世后才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他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来高度概括他的生平。慈禧那么早就给30多岁的光绪皇帝定了谥号,居心何在,她自己知道光绪皇帝要早崩?慈禧的这条遗言可耻可恨。

二、慈禧的第二条遗言,强调不许女人干政

慈禧第二个临终遗言说: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女人不得干涉朝政”,慈禧早就知道这是祖训。1861年咸丰帝驾崩之后,26岁的慈禧与恭亲王奕訢联合发起辛酉政变成功的夺取了实权,开始掌控清朝,慈安太后暴毙后她独揽朝政。在48年内操控着两个傀儡皇帝,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把大清朝这只破船驾驭的摇摇欲坠。现在她却留这么个遗言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她自己要死了,无法再继续干涉朝政了,还想做个“后无来者”,这就有些厚颜无耻了。




三、第三条遗言,严禁宦官专政

她说:

“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条遗言中,慈禧明确认定宦官当权必定误国。明末年间,宦官掌权导致国家内忧外患,明朝灭亡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所以清朝对宦官更加严厉打压。在清朝开国之初,顺治皇帝就立了一个铁牌规定:“太监不许干预朝政”。慈禧明知故犯。


1、她宠爱太监安德海。利用太监安德海免除了已成为议政王的恭亲王奕的职务,握有实权的慈禧根本不把小皇帝同治看在眼里,专横跋扈。慈禧的大红人安德海持权作恶。他也敢对皇帝大不敬,在慈禧面前经常说皇帝的坏话。同治帝对安德海充满仇恨,但又无可奈何。后因其过分张狂,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头。


2、她宠爱另一个宦官李莲英。李莲英协助慈禧太后满足权利和物质欲望,让慈禧越来越奢侈、变态。慈禧赏他戴二品顶戴花翎。早先雍正皇帝规定太监以四品为限,可见李莲英手段不一般,和慈禧的关系也非同寻常。



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刘兴桥说:

“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莲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



在慈禧西逃过程中,李莲英敲诈勒索地方官员,财源滚滚。曾任怀来县知县的吴永曾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说,到山西后,一次没有个一百两左右是绝对打发不了李莲英的。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慈禧立过遗言后,在西苑的仪鸾殿死去。在李莲英的主持下,她的谥号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同时也超过入关后满清所有皇帝的谥号。一年后慈禧被风光大葬。20年后慈禧的坟墓被孙殿英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