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今天,一讀EDU先為大家分析下截至2017年末,北京大學師資隊伍的發展狀況。(文中圖表眾多,值得收藏!)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人力資源是一個組織賴以發展的根本基礎和內在動力,大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機構,其人力資源構成也有其特殊性,突出表現在高端人才密集。

不過,雖然外界一致在關注大學高端人才隊伍的情況,但難以接觸內情,一讀EDU(ID:yidu_edu)今天將以北京大學為例,為您揭開該校師資情況的神秘面紗。

自2011年起,北大人事部每年3月左右均會發布北大“人力資源發展年度報告”,滿足大眾對其人才構成及管理概況的“求知慾”。

今年3月發佈的最新版《北京大學2017人力資源發展報告》(下稱《報告》)揭示了北大的人才構成及體系、在崗人員薪酬及福利、教師培訓與管理及改革與發展等方面內容,一讀EDU(ID:yidu_edu)特選取了其中部分內容重新編輯整理,形成本文框架。

  1. 首先,本文將從人員構成、國籍分佈、學歷分佈、學緣結構等方面介紹北大教師隊伍概況;

  2. 其次,為大家介紹北大利用國家人才體系和校友捐贈等自建體系,網羅學術大家的有關情況;

  3. 再次,將重點介紹2017年北大師資隊伍改革亮點——博士後管理與服務情況;

  4. 最後,還將為大家呈現學術休假、出國研修等北大教師隊伍管理、服務配套政策。

(注:文中數據相關數據一般截至於2017年末,並向前回溯5年,並不包含2018年最新情況。)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北京大學2017人力資源發展報告

一、北大校本部師資隊伍概況

  • 校本部人員總量構成

北大校本部人員包括全職事業編制人員、非全職聘用人員、博士後人員以及離退休人員。

圖1展現了2013年到2017年的人員規模變化趨勢,但考慮到非全職聘用人員人數較少,就沒有在圖中呈現非全職聘用人員的數據。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圖1 北京大學校本部2013-2017年人員

我們可從圖1看出,與2016年相比,北大2017博士後制度改革成效顯著,博士後人員增長了18.6%,是各支隊伍中規模增長最快的。

另外,全職事業編制人員與離退休人員明顯在學校教職人員中佔有較大比例,人數也不相上下。

5年來,校本部全職事業編制人員總體規模穩中有降,而離退休人員雖然增幅較小,但從2013年以來一直在穩步增長,並在2015年超過全職事業編制,成為人員規模最大的一支隊伍。

離退休人員已然是高校不可忽視的群體,高校也應該重點研究他們的生活狀況,並採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比如建立健全各項健康制度、開展各種活動豐富離退休教師生活等。

  • 教師隊伍國籍/地區構成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教師國際化已然成為北大需要注重發展的重要一環。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國際化視野和多元價值觀,使學生開闊眼界,更具包容性。

那麼,北大教師的國籍分佈現狀又是如何呢?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北大校本部共有2624名全職教師,與2017年本科畢業生規模(2645人)基本相當。而在2624名全職教師中,中國籍教員2553人(含港澳臺22人),佔97.3%,外籍教員只有71人,佔比2.7%。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圖2 北大外籍教職人員國籍分佈

圖2展示的就是北大外籍教師的國別分佈情況,他們來自12個國家,其中,美國籍教員人數最多,有38人,其次是加拿大,有11人。

應該承認,儘管北大大部分教師已擁有一定的海外留學、研修背景,但學校2.7%的外籍教員比例仍不夠顯著,未來,還需考慮進一步加強針對外籍高水平師資的引入力度。

  • 教師隊伍學歷及學緣結構

過去10年來,北大一直致力於提高教師學歷水平,確保不斷優化教員構成。

目前,新加入北大教師隊伍的教師,已都能擁有博士學位。隨著這些新人的加入以及過去學歷並不突出的教師逐漸退休,北大校本部全體教員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已達到近9成(89%)。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圖3 北大校本部教職人員學歷結構

顯然,高學歷對北大教師而言,已經幾乎成了必備條件。而除了學歷因素外,“教師出身”對高校而言也有重要影響。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圖4 北大校本部教職人員學緣

圖4顯示,秉承著海納百川的優良傳統,北大校本部招聘的教員中畢業於國內外不同院校(56%),但本校畢業的教員佔比仍然較高(44%)。

這種“近親繁殖”現象在國內高校已屢見不鮮。

數據顯示:中國人民大學顧海兵等學者曾對17所內地大學(包括北大、清華、人大、復旦等)財經類院系做過教師來源調查,發現在987名調查對象中,有604人是在本校拿到最高學歷後直接留任,佔比62%;

而在芝加哥大學經濟學院中,有86%的教師從未在本校就讀,哈佛大學經濟學院的47名教師中,只有1人的最高學歷是哈佛。

國內外的數據對比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近親繁殖”會對國內高校的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本應“網羅眾家”卻“就地取材”,學術上的“幾代同堂”使學術思想交流僵化,甚至形成學術幫派,從而限制學術自由。

教學也是受到波及的一方面,大師講課會讓學生很受啟發,但大師的學生可能會無法脫離其講課的思路框架,引起人才的“代際退化”。

或許,政策制度上的強制導向才能逐漸改變這種局面。

二、北大高水平人才情況

  • 國家人才體系的高端人才(自然科學領域)

高端人力資源是大學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我國在不同層級的組織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才計劃,目前,國家人才體系主要包括:

兩院院士、千人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萬人計劃(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等。

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及北京大學入選上述各類人才計劃的人才數量如以下兩張圖片所示。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備註:北京大學雙聘院士中,有1人為中科院、工程院兩院院士,總數不重複計算。(來源:一讀EDU編輯部製作)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 北大校內人才體系

與國家人才體系不同,北大校內人才體系分為6大類,分別為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講席教授、博雅特聘教授、人文特聘教授、博雅青年學者和其他青年學者。

下文將對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和講席教授進行詳細說明。

★ 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作為一所學科眾多的綜合性大學,北大除了擁有眾多自然科學領域的高端人才外,還擁有一大批哲學社會科學頂尖人才。

2005年1月,北大便設立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崗位,利用該崗位聘任了袁行霈等25位教授,給予他們與院士相當的待遇。

截至2017年12月,北大在校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還有13人,他們中已退休的被授予博雅榮休教授稱號,在職的被聘為博雅講席教授。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備註:宿白先生已於2018年2月1日因病逝世,因此,北大在世的首批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僅剩袁行霈和厲以寧。(來源:一讀EDU編輯部製作)

★ 講席教授

為了積極探索和實踐新的人才聘用管理體制,吸引和穩定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來校工作,北大於2009年3月發佈《北京大學講席教授職位管理辦法》,設立“講席教授”職位。

講席教授有3大類,分別為博雅講席教授(2016年4月發佈《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聘任辦法(試行)》),千人講席教授和其他校聘講席教授(見下圖)。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備註:本名單未含博雅講席教授及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被聘為講席教授的受聘人。(來源:一讀EDU編輯部製作)

北大冠名的校聘講席教授是2009年後,學校利用捐贈資金設立的部分學科講席教授職位。

學校會根據捐贈方意願對基金或教授職位進行冠名,因此,我們可從教授職位名稱入手,瞭解到其捐贈方是誰。

例如,新奧講席教授、瑞聲慕課講席教授分別由新奧集團和瑞聲集團贊助;陳明劉卿講席教授,是香港實業家陳明先生及其夫人劉卿女士的後人,於2008年向北大捐贈600萬元人民幣所設立。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這些講席教授職位為北大對外延攬國內外一流學術人才創造了條件。

例如,北大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是國際經濟史學會成立以來首位擔任執委會委員的中國學者,被國內外公認為中國經濟史方面的權威。此前,他本是清華大學明清經濟史研究的學科帶頭人,但2017年,他轉到北大受聘為人文講席教授。

徐淑希政治學講席教授俞可平則曾擔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因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而為公眾所熟知,2015年,經多次申請,他辭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一職,回到母校北大擔任講席教授,組建北大政治學研究中心,並同時擔任北大政府管理學院院長一職。

除了人文社會科學外,北大還在理科基礎學科設有講席教授。講席教授許晨陽就是一名北京大學培養起來的數學新星,他在代數幾何領域已成長為領軍青年數學家,曾受邀在4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鐘報告,榮獲2016年拉馬努金獎和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並被評為2017/2018年“龐加萊講席”入選者,是當前唯一入選的中國學者。

不過,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已發佈消息稱,今年秋季,他就將加入該系。北大學者被MIT“挖角”,而北大也會從海外延聘知名學者。

北大訪問講席教授約翰·霍普克羅夫特就是例證,作為1986年圖靈獎獲得者,他於2017年5月受邀在北大主持開設了首屆圖靈班,培養計算機科學技術人才。

三、北大博士後管理與服務

博士後作為介於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一種特殊高端人才,理應受到國家、高校重視。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博士後制度的意見》,將博士後申請者的年齡上限由45週歲改為35週歲,並明確要求應以高校、科研院所教學科研人員為主,嚴格控制在職人員比例,堵住了早期博士後制度的兩大漏洞——“在職”博士後和黨政領導幹部攻讀博士後,在此基礎上,又採取提高博士後日常經費(從5萬元到8萬元),鼓勵博士後公寓建設等措施。

國內各大高校紛紛響應,相繼出臺了博士後管理改革的政策。北大於2016年7月通過《北京大學關於進一步加強博士後隊伍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

為儘快落實《意見》要求,北大啟動實施了博雅博士後項目申報評選工作、落實國際聯合博士後項目,並開展了博士後年薪制改革。

2017年,北大共組織3次博雅博士後項目申報、評審工作,評選出78名博雅博士後。

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北大相繼與多所國際著名高校建立聯合博士後項目,包括北京大學-柏林自由大學聯合博士後項目和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聯合博士後項目等。

2017年,北大開始實施博士後薪酬年薪制改革,將博士後薪酬分為兩個基本檔,併為無房博士後發放3500元/月的租房補助。

那麼,目前北大博士後的情況如何呢?

  • 北大博士後基本情況

北大是國家首批批准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1985年以來,共設立4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其中,校本部39個,醫學部8個,涵蓋實力雄厚的理學、工學、醫學、人文、社科等五大學部、49個國家一級學科中的47個學科。

截至2017年12月,校本部累積招收博士後5582名,出(退)站4199名,目前在站1383名。

  • 年度進出站情況

2017年,人事部累計辦理博士後進站522人。分為導師自籌經費招收、博雅博士後項目招收、博新計劃項目招收、國際交流項目招收、深圳研究生院招收、校企聯合招收等。

其中,導師自籌經費招收佔比最高,為274人,佔比58%。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北京大學校本部2017年博士後進站情況

2017年辦理出(退)站336名,博士後出站後,選擇最多的去向是高校/科研機構,佔比38%,這與做博士後的研究目的相一致;

還有較多的博士後選擇到國有企業(27%)和非國有企業(13%)就職;另外,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出國也是諸多博士後的選擇,僅有2%選擇繼續做第二輪博後。

四、北大教師管理培訓

  • 教師學術休假

2016年7月,北大發布了《北京大學教研系列教師實行學術假的規定》,規定教研系列教師取得長聘職位後,每合格服務5個學期,可以休1個學期的學術假。

如合格服務時間超出休學術假所要求的服務期,其超出部分可轉為下一次學術假的合格服務時間。連續合格服務時間超過10個學期以外的部分,則不再累計。每次學術假不得超過2個學期。

根據我國《教育大辭典第3卷》,“學術休假”定義為“某些高等學校在教師連續工作若干年後給予的一次帶薪休假,時間通常為1年或數月。”

學術休假屬於舶來品,在1880年由哈佛大學首創。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也開始相繼發佈關於教師學術休假的辦法。

例如,2012年,吉林大學明確提出實施哲學社會科學教師學術休假制度;2013年,北京語言大學人事處公佈其學術休假制度的具體實施辦法。

令人欣喜的是,2014年,16名北語教師成功享受到了學術休假制度的福利。

國內學界對學術休假的呼聲很高,但是,一項制度的運行需要相應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加以輔助,國外大學學術休假制度之所以運作成功,是因為有終身教授制度、年薪制和學術共同體等配套支撐。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如果對學術考核、管理機制不進行改革,可能一些高校會在領導推動下嘗試學術休假,但整體制度仍難以在國內建立起來。

  • 教師出國培訓

“教育者,先受教育”,北大高度重視教師的培訓體系建設與實踐,從思想政治、師德師風、教學發展、學術發展等4個方面開展教師培訓。

其中,教師出國研修項目可以說是教師學術培訓的重頭戲。

目前,北大教職工90天以上因公出國(境)研修項目可分為3大類,即國家公派出國(境)項目、單位公派出國(境)項目和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項目。

各大類涵蓋的項目如下圖所示:

北大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回望北大這些年

其中,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項目是2010年5月,由光華基金會和北大共同倡導啟動,針對中文系、歷史學系、哲學系、考古文博學院等4個人文學院的海內外高端學術交流進行資助。截至2017年底,已累計資助學者182人,資助總額共計1666.68萬元。

而近5年來,北大校本部通過公派出國(境)研修項目(包括國家公派與單位公派)因公長期出國(境)教職工共有271人,單位公派(包括研修和任教)和國家公派(包括研修和任教)的人數分別佔總人數的54.6%和42.4%,單位公派佔優勢地位。

從時間維度看,北大因公長期出國(境)的人數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有兩個。

  • 一是近些年新入職的教職工多有海外長期留學經歷;

  • 二是國內科研水平的不斷提升、信息和通訊技術的不斷髮展,使得國際交流的渠道和途徑逐漸呈現多樣化態勢,國際學術交流不再拘泥於出國(境)研修這一種形式。

五、結語

《報告》顯示,2017年,北大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數據顯示:從國家人才體系來看,去年是院士增選年,北大共有3位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喬傑、陸林、魏悅廣),有2位教授(張東曉、叢京)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長江學者等入選總人數排名也在全國領先。

從北大人才體系來看,博雅人才計劃已步入正軌,已聘任兩批次合計69名博雅講席教授;2017年新聘任兩位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李宗焜);2017年“人文傑出青年學者獎”共評選51名北大人文傑出青年學者。

同時,北大師資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穩步推行。目前,校本部絕大部分院系已經引進新體制教學科研系列人員,有一半以上的單位已進行過至少一次Tenure評估(含老體制副教授Tenure評估),Tenure評估通過率為81.3%。

2018年,北大將從構建結構合理的人才體系、依託博雅人才計劃提升人才競爭力、改善教職工待遇、推進非教師隊伍改革等4個方面,發展建設其人才隊伍。

此文內容來自:申請方https://www.applysquare.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