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明朝无心开拓疆土?

四十方惑


你这个问题很危险,搞不好会被所谓的明粉群起而攻之哦!

关于明朝开拓疆土的问题,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曾多次分析过。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朝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朝代。主要表现为:

一是开局就已经达到极盛;

二是盛世之后就开始主动放弃大片疆土;

到明朝中期之后,大明王朝实际控制的土地面积仅有350多万平方公里,即“两京一十三省”。所以,明朝给人的印象就是无心开疆拓土,坐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明朝的内向型经济国策

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了对元朝的决战。

明朝进军神速,几个月时间就杀到大都城下,元顺帝仓皇北逃,至此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随后,朱元璋发动了对北元的不断打击,极大地摧毁了元朝的统治力量,终于在1388年,由大将蓝玉取得捕鱼儿海之战的大捷,北元彻底被消灭。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消灭了四川盆地的夏蜀政权、云南的梁王政权、东北的哈纳出大军、收复了河西走廊,将势力延伸到新疆东部、另外还降服了吐蕃诸部,继承了元朝对青藏高原的管理。

明朝疆域,在朱元璋时期就达到了极盛!

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为一般王朝建立初期,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乱,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一般王朝开国时期都比较弱,比如汉朝刘邦都凑不齐四匹颜色一样的马。所以一个王朝从这样的状况走向鼎盛一般需要几代帝王,很长时间。其中汉朝用了5代帝王70多年时间,相对较短的唐朝也用了2代帝王十多年的时间。

在历史上,有开国时期就很强盛的王朝也不是没有,比如隋朝,隋文帝杨坚时期就达到了“开皇盛世”,但是这个成就的取得是在北周数十年的积累下达成的,而且北周到隋朝的传续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战乱。

所以,对比之下,就能看到朱元璋能力的强悍!

不过,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的一系列政策势必会影响到后续的发展,比如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重农抑商”。

宋元以来,我国逐步走上了重商的道路,在这样的政策影响下,中原王朝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大减小,虽然两宋疆域不大,但是却是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

但是,八辈贫农出身的朱元璋从小就对商人十分反感,这种情感在其登上皇位后影响到明朝的国策制定。

明朝建立后,重新拾起“重农抑商”的道路,对商业发展进行大规模的打压,将农业作为立国之本。

这一举措不能说坏,特别是重视农业发展有利于安抚底层农民,打压商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但是因为过度依赖农业,所以明朝的财政收入一直十分不理想。

再加上朱元璋轻徭薄赋,所以明朝的财政收入在历朝中是非常低的。

我们知道,开拓疆土一般都是打仗,因为没有人愿意把土地拱手让给你,所以需要抢。打仗就需要钱,而明朝没钱!

过度重视农业的政策也深深影响到明朝后面的发展。因为这种情况下,经营长城之外的区域是一项非常烧钱的事,而没钱的明朝不得不将大量边疆卫所内迁,将大量羁縻之地放弃,这是明朝在盛世情况下放弃边疆的原因!

2、以文制武的社会环境

如果说“重农抑商”只是让明朝换了个行头,那么“重文轻武”就是让明朝连性子也改了。

我们知道,宋朝推行“以文制武”,所以宋朝300多年始终不能剪除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你的威胁。不仅不能消除威胁,还时常被辽金蒙古等吊打,最后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蒙。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宋朝对外比较怂,但是对内确实比较稳。两宋300年,没有出现过武将拥兵自重威胁皇权的严重事件!

这就够了!

因为这正是朱元璋所需要的!

朱元璋戎马一生,甚至“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所以在登上皇位后,对武将相当忌惮,这就是后来朱元璋掀起洪武大案,处死很多功臣的原因。

在剪除了很多功臣后,朱元璋仿效宋朝制度,进行了分权等一系列的措施。在军事上,将统管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废除,代之以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府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逢有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发布调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

在文治上,朱元璋确立了八股文,扩大了科举取士的比例,这导致文官势力逐渐壮大。渐渐的,文官势力壮大到可以压制武将!

其实这都还不是很严重,“以文制武”影响最大的,当属明朝的卫所制度。

明朝建立后,继承元朝的“诸色户制度”,即对民众进行职业的世袭制划分,这保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

在这样的制度下,明朝创立了“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是北周以来的“府兵制”的变种,军户就是卫所中主要的组成人员。

卫所中的军户,平时种地,战斗时拿起武器作战。兵农合一,自给自足,挺好的,反正朱元璋挺骄傲的,他曾志得意满地说:“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但是和优势相伴随的必然是不足。卫所制度是好,但是农民毕竟不如职业士兵地位高,这就导致了农民作战积极性不强,战斗力自然谈不上。

因为战斗力不行,所以明朝能固守就已经很好,谈主动出击那就是谈谈!

在“以文制武”的制度框架下,一般统帅都是文臣,有时候甚至是太监监军,这就让人很不爽了,先不说文臣太监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但看坐办公室的文臣能不能打胜仗都是问题,凭什么跟着你去送死?

最后,因为军户的地位低,虽然国家发给了地,给了牛,但是架不住军事地主和地方官僚的侵吞啊,谁让你地位低呢?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卫所制度在朱棣之后就难以维持了,所以明朝不得不大量放弃卫所,疆域随之缩水!

3、与众不同的周边政权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曾分析过,宋朝之所以比较怂,除了自废武功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面对的周边政权个个不是省油的灯,辽金夏蒙个个都完成了封建化改革,成为兼具游牧民族强悍和中原王朝高度集中的复合制政权,强悍程度可想而知。

而明朝面对的周边政权,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

首先,元朝北退后,史称北元。作为一个统治了中原地区近百年的政权,元朝的综合实力比辽金夏更加强大。作为曾建立地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的继承者,元朝比辽金夏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先进文明,因此元朝比辽金夏技术更先进,组织能力更强!
明朝驱逐元朝后,高丽等国还奉北元为正朔,这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而明朝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政权。

不仅如此,明朝在消灭北元的同时,还要面对元朝在西南、东北等地的残余势力。

除了西南和东北,在西域,还有东察合台汗国雄踞此地,而东察合台汗国的西部,是虎视眈眈的帖木儿帝国。

作为蒙古政权的继承者,他们的实力仍然十分强悍,这是明朝难以应对的!

不仅如此,从明朝初期开始,来自日本的倭寇就开始频频骚扰我国沿海,这是明朝国防的一项重要课题。

北方的蒙古和东南的倭寇,成为明朝不得不应对的危险局面。

而在明朝中期以后,西方殖民者也纷纷过来凑热闹,这让明朝的国防压力更加沉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固守都已经十分吃力,向外开拓真的是力不从心!

4、天下共主的危险意识

明朝作为汉人建立的王朝,也继承了万国来朝的藩贡体系。

在这样的体系下,明朝统治者包括朱元璋也对领土意识相对淡漠。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392年朱元璋赐地给李氏朝鲜。

朱元璋的赐地将历朝历代属于中原王朝的鸭绿江以东的盖马高原地区划给了李成桂,这一做法直接助长了李氏朝鲜的嚣张气焰,导致后面的一系列领土争端!

这种不重视领土的做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虽然说:“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但是明朝的皇帝放弃边疆的羁縻土地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因为明朝的宗主地位并没有动摇,所以在面子上还是过得去的!

不仅如此,在1553年,葡萄牙窃据澳门时,明朝也选择了接受,很多人说葡萄牙每年交租515两白银,不算是割地。但是这本质上仍然是丧权辱国,515两不过是遮羞布罢了,疑问葡萄牙不会允许你515两白眼去它的国土上租地!

明朝末期,荷兰占领澎湖和宝岛,明朝同样没有作为,这让明朝的疆域越来越小!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首先不是明朝无心开疆拓土,而是开国初期的太祖和成祖两人辛辛苦苦开疆拓土,后代子孙在快速败家,所以疆域来的快,缩水的更快。

今天宋安之来客观说说关于明朝的疆域的事情,在写明朝疆域文章和清朝火器问题上,宋安之是经常被人骂明吹和满遗什么的,不过早已习惯了,以历史资料为基础尽量客观诉说历史,不夹带极端民族主义观就好。

在大众笼统印象里面明朝的疆域也就是三四百万,而清朝的疆域是1300万,甚至经常有人以此来对比。

其实这种对比很是断章取义,首先每个王朝都有巅峰和衰落时期,以明朝衰落疆域对比清朝巅峰疆域是一种很小人的说法,虽然明朝疆域不比清朝大,但也不差。明朝的巅峰疆域为1100万,当然这个有争议,一说为1000万左右,还有一说为1200万。像宋安之的初中时代记得教科书上面明朝的疆域是1100万,但可以肯定的是明朝最起码拥有上千万的疆域的。

明朝的成祖极盛时期疆域包括:东北奴儿干都司、西藏的乌思藏都司、新疆东部哈密卫、今天印度尼西亚的旧港缅甸宣慰司、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的三宣六慰,这些疆域加起来怎么说也有上千万疆域。

这些疆域很多人认为有争议,其实并非如此。以西藏来说,宋安之来大概说几点。

一、明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并且设立大量卫所,进行军事化管理,由朝廷直接控制,这是区别藩属国最大的地方,以藩属国朝鲜来说,你见过明朝在朝鲜设立过军事管理机构吗?

二、明朝在西藏拥有收取赋税的权力,因为西藏地区盛产马匹,于是明朝因地制宜的将西藏缴纳的赋税转化为纳马。

三、跟清朝康熙帝在西藏被尊称为文殊皇帝一般,明朝时明太祖和马皇后被西藏视为文殊菩萨和度母的化身,到了明末崇祯皇帝被西藏认为是文殊室利的化身。可见西藏民众对明朝皇帝还是拥有认同感的。

关于东北,不说努尔哈赤曾是明朝的二品龙虎将军,明朝对于东北比清朝时期控制的还要深化,像明朝就曾派遣军队上过库页岛,之前的元朝还有之后的清朝,就没有派人上去过。以清朝来说,竟然对于沙俄和日本上岛开发一无所知。此说法出处可见1969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所以像西藏和东北在明朝时期属于中国是毋庸置疑的,并非是某些所谓专业人士口中的不属于。

只不过明朝有一个巨大缺点在于,就是太祖成祖以后的皇帝不重视疆域的巩固,自明仁宗起就放弃了长城以外的一些疆域。以新疆东部的哈密卫来说,一直是断断续续的统治,到了明世宗嘉靖帝时期竟然是彻底放弃,从此明朝西去疆域只能到达了嘉峪关。

正因为这种快速的大幅度疆域缩水,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明朝的疆域也就是三四百万,其实巅峰时期的明朝疆域还是有上千万的。

当然如果非要以统治时间短等于没统治过等于不是其疆域,那么宋安之无话可说。

所以说明朝并非无心开疆拓土,这上千万疆域也算不错了。像旧港缅甸宣慰司和三宣六慰都不算是接替了之前朝代的疆域,算是真正的开疆拓土,只不过疆域缩水太快了,加上今天的政治因素,不利于宣扬这些曾经的疆域现在ta国的疆域,给后世人的印象大多是无心开疆拓土,其实明朝也算不错了。

当然明朝疆域快速和大幅度缩水这个问题的确太严重了,比之其他朝代快多了。


宋安之


这个问题真的让人有点无奈。其实具体的一些内容,一个答主已经回答得不错了。当然有些答主的立场与屁股实在成问题。

有句谚语:“鹰飞得有时候比乌鸦低,但乌鸦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

怎么说呢,有人总盯着明代末期的情况说明代如何如何惨。那清代末年都东南互保了,连起家地的祖坟都让日俄占了。而且如果不是左宗棠抬棺西征,新疆妥妥丢了。怎么算?

对一些朝代有喜好与讨厌可以理解,但双标就太恶心了。

就说明代吧!

明代怎么无心开疆扩土了?

明明是在国力和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一直在努力开疆扩土好不?

先说东北,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明平定辽东纳哈出。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在斡朵里(今吉林珲春附近)置辽东三万卫,次年内迁至开原城(今辽宁开原县北)。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廷设立兀良哈三卫。兀良哈即泰宁、朵颜、福余,指蒙古东部地区,即大兴安岭以东,直到女真地区,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

永乐元年(1403年)十一月、十二月,明廷分别在建州地区设建州卫、在海西地区设兀者卫。据《东夷考略·女直》记载:自开原东北至松花江以西,先后设置了建州、毛怜、塔山等184卫,还有兀者卫等20个卫所。次年二月,明政府即在黑龙江口特林地区设置奴儿干卫;永乐七年(1409年)设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

要知道,自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已经有六百多年没有对东北形成过有效统治了!

明帝国是在唐帝国之后唯一一个收复并掌握东北的中原王朝。

结果怎么成了“弄个奴儿干都司,还放弃了”的罪状了?

再说西南方向,云南地区,在唐宋曾先后为南诏、大理等政权控制。也就是说云南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也有好几百年了。

而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日,朱元璋驾临奉天门,正式“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统率将士往征云南”。从而收复了脱离中原王朝数百年的云南地区。

至于越南更是如此,

后晋天福四年(939),吴权败南汉军于白藤江,自立为王,此为安南人脱离中国独立建国之始。两宋年间,安南经历丁、黎、李、陈四朝。宋太祖建国之初,吴权之子吴昌文死,安南群雄蜂起,有大小割据势力十二家,史称“十二使君”。驩州刺史丁部领平定群雄,于开宝元年(968)建国大瞿越,自号大胜明皇帝。

也就是说,到了明初当时越南独立建国都几百年了,然而明成祖朱棣还是一举克复安南。当时安南脱离中国独立,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安南人始终视明人为外人。所以,明帝国收复安南后,当地一直屡次反抗。

朱棣崩逝后,安南又掀起了新的叛乱浪潮,再加之继位者朱高炽与朱瞻基一系列的政策错误,明朝最终被迫于宣德二年(1427)十二月十二日退出安南。

然后到某些人嘴里就变成了“还放弃越南”?说得好像越南一直在中原王朝手里,是到了明代才丢的。

再说北方和西边。朱棣几次北伐,把鞑靼与瓦剌打垮了一次又一次。但对蒙古作战永远是赔本买卖,消耗大量钱粮,获得的最多是一些牛羊马匹的补偿。要不是蒙古人没事南下劫掠,你以为中原王朝蛋疼的去打他们?然后竟然有人埋怨明军不再蒙古高原上驻军。这个费用谁来掏?

至于西域,当时陆上丝绸之路已经衰落,而且拜蒙古人所赐,衰落的更厉害了。其实可不能光盯着陆上的丝绸之路啊,海上丝绸之路很兴盛的好不,郑和那么努力的下西洋怎么被无视了?

说到底,其实说到底,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活动则是因为经济原因。你开疆扩土总得有目的吧?要么是为了赚钱,要么是为了保卫自己而主动出击。这点明帝国在中前期做得其实相当不错了。

难道明帝国为了要让几百年后的键盘侠夸自己几句,就非得无意义的去打打打?消耗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不是搞笑呢吗!


冷兵器研究所


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缺乏动力,看到一些人不合历史事实或者对明朝历史采取双重标准评价,我就变得动力十足😄

1,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开疆拓土进取心比较强的一个朝代,而且是海陆兼备

先说版图标准问题,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以1640年——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的,而中国近代史是以1840年为开端的。

不管怎么算,明朝都属于古代王朝。 因此我们要以评判古代疆域的标准即汉唐模式评判明朝版图,而不应该拿着近现代领土标准评判。

按照汉唐模式标准统计明朝版图,最高可达17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元朝,位居历史第二!

就算按传统的谭其镶标准统计,明朝最大时也有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在中国数十个王朝里,位居第四!

这么大的版图,怎么能说明朝无心开疆拓土?难道都是你打来的?

中国历史上王朝数十个,大规模开疆拓土对并不多,对我国今天疆域有突出贡献的并不多,也就是秦汉隋唐元明清七个朝代,明朝就是其中之一。

跟其他朝代相比,明朝开疆拓土方向更具有海洋性,即史无前例的向东南亚及西洋方向拓展。

其他朝代今天不说,单说明朝。明朝对中国领土的贡献主要有:

改土归流贵州,并大规模移民贵州和云南,使云贵永远纳入中华帝国核心版图,让中国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大后方。

将南沙和西沙万里海疆纳入版图,至今还有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以纪念这两位皇帝的丰功伟绩。

时隔500年将安南纳入版图。

在中南半岛设置三宣六慰,占有大半个中南半岛,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

设立旧港宣慰司,将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东部纳入版图,成为中国有史以来领土的最南端,首任旧港宣慰使为施进卿。 开拓海外,经营海洋的战略眼光,符合人类由大陆时代进入海洋时代的发展趋势。

在新疆地区设置亦力把里卫指挥使司,将新疆及部分中亚地区纳入版图。

把西域纳入汉朝的依据是什么?汉朝在此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把西域、回鹘、靺鞨纳入唐朝的依据是什么?唐朝在此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东都护府等。

把亦力把里纳入明朝版图的依据是什么?明朝在此设置了亦力把里卫指挥使司。 因为西域都护府也好,安西都护府也罢,都属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同样亦力把里卫指挥使司也属于明朝的一个军事机构。

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实行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5600人。卫下有千户所(1120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112士兵)。

设立奴尔干都司和斡难河卫指挥使司,将东北及蒙古地区纳入版图,并在库页岛进行驻兵,为中国历史唯一。另外如一些史学家所言:

“元朝的后裔鞑靼被清朝人别有用心的划在了‘外国传’,其实成吉思汗子孙的可汗称号,是来自明王朝的册封,瓦剌的三大部落封号也来自明朝册封,兀良哈是明朝的都督,蒙古部落与明朝的关系,不是外国与中国的关系,而是中央政府与被册封藩王之间的关系。”

1771年,蒙古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领17万族人东归,交给乾隆一件重要物品,表达归附中华之意。这就是1409年明成祖朱棣册封前土尔扈特部首领太平为贤义王的“永乐印”。送上此物,即表达归附中华之意。

这个不为人所注意的情节,既意味着清朝从此继承了明朝对土尔扈特的统治,也同样揭开了素来不为人关注的明朝对蒙古部落的统治情况。有关明朝和蒙古部落的关系,很多历史记载被清朝康雍乾皇帝借着修《明史》的名义,刻意删除了。

“明朝三百年,蒙古、新疆、西藏都是无可争议的中国领土。现代中国领土版图,是由明朝奠定,再被清朝一点点出卖成今天形状的,这是最起码的事实。”

设立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朵甘都指挥使司、关西七卫等,将西藏、青海、克什米尔、不丹国、锡金国及新疆部分地区纳入版图。

有关明朝版图问题,请具体去看我的头条号文章。

2,回答几个网友有关明朝版图问题

1)明朝版图评判问题

晚明万历时期版图,约800万平方公里

这位网友的错误之处在于双重标准评判明朝版图,作为古代王朝,明朝版图由实际控制面积➕羁縻版图构成,而不是只看实控面积,就算按西方国家近代版图理论,明朝版图也是600多万平方公里。

同样的标准,在西方国家历史地图,清朝只有不到400万平方公里(下图)。

一些人说默克尔送的国礼,画的只不过是清朝汉地15省版图,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下图是当时我国媒体对这幅画的解释,作为中国媒体,当然不能说清朝版图就这么大了,所以就用(内地十八省)来解释。

其实这种解释也不对,因为内地十八省或说汉地十八省是都不包含辽宁省的。

西方国家意思很明确,在他们眼里,清朝实际版图就这么大。

这张图也是西方国家绘制的清朝和日本的版图,特地将清朝羁縻版图画为紫色部分,这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我们自己画的清朝历史地图,可以作为注解和说明,西方国家为什么这么画。上图是清朝郡县制也就是实行总督巡抚统治的实控版图➕未设置的羁縻版图

上图小字部分对清朝各地版图属性做了详细说明 用(实控版图)解释可能更合适,也符合历史事实。

其他诸如内蒙古、外蒙古、黑龙江、吉林、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都属于羁縻版图,类似于今天的高度自治区,虽不是实控版图,但也是无可争议的中国领土。

2)澳门绝不属于割地,属于无可争议的明朝领土

这种说法貌似正确,其实胡扯。因为澳门虽然租给葡萄牙了,但中国是有主权的,除了交租金,葡萄牙人在澳门犯法是要接受《大明律》制裁的。

比如,1608年,澳门出现混乱,大明香山知县蔡善继获知此事,单车驶澳,平息了骚乱。 事后制定了《制澳十则》,对违法葡萄牙人严厉惩处。葡萄牙人犯罪,可由葡萄牙人自行处置。牵涉华人的,需交中国官员审判。后来,常有葡萄牙人,被送去广州审判打屁股!

而且,当今世界,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在外国都有租赁海港或者基地,也没听说对方就属于丧权辱国了。怎么到了明朝同样的事情,就变成丧权辱国了?

中缅友好合作项目

清朝中国人和外国人在租借犯法,清政府都无权管理和过问,这种租界都不属于割地,澳门连租界都算不上,哪门子的割地?! 简直是奇葩理论!

如果按照此人理论,晚清境内租界星罗棋布,各国可派兵驻守,并拥有独立司法权,不受中国约束。

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全国各地都属于列强势力范围,外国可以在清朝,是不是都已经亡国了?

3)重农抑商政策并无导致明朝缺乏进取心

这又是一个奇葩理论!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重农抑商”政治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

秦汉隋唐元清等,其他朝代没因为重农抑商导致缺乏扩充版图的进取心,怎么唯独明朝就有了?只能说又一次的双重标准看待问题。

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政策始,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渐成国策,到宋元“专卖”法,乃至宋元明“海禁”,清朝闭关锁国均是重农抑商政策之表现。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所以,这种说法根本不靠谱,也属于典型的双重标准评判明朝历史。

4)倭寇问题不是从明朝开始的

这个问题也很逗,错误一箩筐,一个一个的说。早在13世纪中国就有倭寇问题了,这和日本国情有关,特别是在14世纪初的元朝早期,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劫掠中国与朝鲜沿海地区。

另外,明朝中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东来,海防压力增大是不假,但是明朝很善于学习与经验总结,所以才创造了大明对外战争300年独孤求败的奇迹!不像清朝,虽远必陪。

辛亥革命后,清朝版图就剩200多万平方公里了。此时的清朝风雨飘摇,你让它去开疆拓土?因此批判清朝对于版图缺乏进取心?

1912年,清末帝溥仪宣布退位时,只剩下半个故宫了,明末帝崇祯自杀时,南方还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版图。

下图是崇祯帝去世7个月后,南明还拥有的版图。

再说了,历朝历代基本都是前期开疆拓土,后面版图不断丢失,你要求明末开疆拓土,这不是搞笑?

面对内忧外患,哪一个王朝末年不是苟延残喘,还开疆拓土?


可汗说事


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明朝是农耕文明,在明朝国土周围除西南方向外适合耕种的土地基本上都已经在大明朝势力范围内了,而西南方向的各小国(越南、泰国、缅甸地区)又都奉明朝为宗主国,再加上当时医疗手段和后勤地域的限制,已经征无可征了。

第二:明太祖朱元璋在世的时候立下了十几个不可征之国的祖制(包括朝鲜、日本在内),限制了后代对外战争的手脚。

第三:从明朝开国之始,对外的首要战略方向一直是北方蒙古,永乐皇帝甚至迁都到北京,主要就是就近抵御北边的威胁,終明一朝都是基本上和北方蒙古和后期的女真打打停停,外敌数次打进关内,明朝根本没有精力对外开拓。

第四:土木堡之变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全面压制住了功勋集团和武将集团,武将越来越没地位,到后期武将集团基本沦为文官集团的附庸,彻底限制了武将们的战争意志,而文官士绅们根本就没有开拓意识,只知道对内兼并土地,压榨农民。

所以,明朝建国后除永乐皇帝有过对安南的征讨战争外,基本就没有过主动对外的开拓战争。其实这种收缩战略从宋朝就开始了,宋、明的开拓性远不如汉、唐的根本性原因就是文官集团彻底压制住了武将集团,武将们根本就没有万里觅封候的机会。至于孰是孰非就看各人见解了。

如有不同看法请关注《种花家孤寡老人》并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种花家孤寡老人


明王朝一统天下,对其周边不在其实际统治内的政权,主要沿袭元朝旧制,对东北女真人(现满族)进行管理。由于狭隘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斥敌视异族在统治者心里作崇,故而对东北女真人推行“以夷治夷”、“分而治之”“分其枝,离其势”等错误、反动的民族羁縻政策;挑唆女真各部互相火拼、仇杀,导致女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极大地遏制了女真社会的发展。此外,女真人还要饱受地方职官、边将的欺压、盘剥、蹂躏。这些人的民族歧视行为,激起女真人的强烈不满,民族矛盾与日俱增。对此,明王朝并未从民族政策中找到矛盾的症结,采取行之有效化解矛盾的方法,而是迷信“穷兵黩武”;一次又一次述诸于武力,对女真人进行残酷镇压和疯狂的打击。对女真人采用经济封锁和军事镇压的策略,动不动就将整个部族消灭,尤其是古勒寨之战,全城之人连同努尔哈赤的舅舅、祖父、父亲一起被明军屠杀,所以努尔哈赤之后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后颁布七大恨檄文,举兵讨伐明朝,使得明朝丧师失地,而明廷加派三饷,加重明朝人民负担,引发明末农民大起义。

对待蒙古人,一直视其为夷狄,与其围绕长城内外交战,到女真崛起后,不懂得拉拢蒙古各部,不支持察哈尔部,结果林丹汗败走打草滩,不支持兀良哈三卫,结果三卫借道给皇太极,引发己巳之变,六入中原。

明朝在处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上是失败的。服就要给明“朝贡”,这种朝贡关系真的是平等自愿稳固的吗?不服就要被干涉本国内政,被血腥镇压,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以大欺小吗?

最后说一句:大明天下第一。周边的国家都是渣渣。


eeyhcsaw


说实话,提这个问题的人,不得不让我认为他有专门挤兑明朝的嫌疑,尤其是看描述部分时,也不得不让我对题主提这个问题的居心感到些许质疑。


明朝真的无心开疆拓土吗?我认为这个答案是否定的。明朝恰恰是在它有能力开疆拓土时大规模开疆拓土的。虽然明朝对于领土的保持做的并不是最好,也不用这么专门针对明朝吧?什么叫就放弃了越南?唐朝灭亡后500年来有汉人王朝重新收复越南吗?什么叫就取消了奴儿干都司?明朝是第一个全部占据东北并对其实行有效控制的汉人朝代。该怎么说呢?题主说的这些好轻描淡写啊。虽然我不是明粉,有些事还是要说实话、讲良心,拍拍自己的胸脯。

明朝前期领土爆发式增长



明代前期领土承爆发式增长。在短短半个世纪内明朝由原来汉地十八省增加至汉地、内蒙、东北、西藏、安南(即越南)、缅甸北部等。虽然王朝前期是领土增长期,这等领土增长速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存在,能与之相媲美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只有秦、唐、元。虽然中后期领土逐渐丧失,亦不能掩盖前期开疆拓土之奋进精神。这恰是有心开疆拓土的表现。

明中后期领土渐丧,但并非最快的


明朝并不是一个多么十全十美的朝代,单从中后期领土渐渐萎缩可以看出,但这也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兴衰周期律,其领土丧失的速度在历朝历代来说不算最慢,但也不是最快。秦大一统后存在时间只有短短十数载,西晋作为大一统王朝只存在了半个世纪,隋从建立到灭亡的时间为三十七年,唐最大领土时期仅仅持续了三年,之后便逐渐萎缩,自武周后领土已不如前,在一个半世纪经营后遇安史之乱,唐的领土更是逐渐沦丧。北宋经一百六十余年即丧一半领土,元朝也不过仅有九十八年的国运。反观明朝虽逐渐失去东北、内蒙、安南、缅北等地的控制权,其领土的丧失速度并不是很快,也属正常。至崇祯一朝时明尚有汉地十八省,这样的领土保持度实际上在古代王朝中算得上很不错的了。在领土丧失速度慢及基本领土保持方面能和明相较的,一是汉,二是清。汉经一百年后方大规模开疆拓土,国皆以弱灭,独汉以强亡;清的开疆拓土是一个漫长战争期的关系,占据东北和汉地后,它在长时间的战争后渐渐将青海、蒙古、西藏、新疆纳入国土,而台湾则是同一国家内清和郑氏两个政权间的争斗。而它的领土保持和控制也是较强的,在以前的问答中我提到过,就不详细说了。

越南的放弃与未得日本



先说越南。1406年越南国内发生政变,陈朝被胡朝替代,越南王室向明成祖朱棣求救,明朝派大军攻占越南,并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实行统治。但由于越南国内有许多人怀念陈朝统治,加之明朝派遣官员对民众劳役剥削,统治残暴,且不堪同蒙古的战争压力,最终使得明朝于1427年撤回大军,取消对越南的统治。有明一代,中国始终没有攻占日本,最初朱元璋曾将日本设入十五个不可攻占的国家之一,而且纵观中国历史,各个大一统王朝都没有成功攻占日本。汉、唐、元、清这些水军强大的朝代都未将日本纳入中华领土,元曾三度率水师攻日,但都碰上奇怪的海风风暴,只能无功而返。明朝未占领日本,并不能说是它的错。

周边政权威胁


明前期虽多次征伐蒙古,使蒙古分裂,但蒙古实力仍在,对明朝存在巨大威胁。“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不仅仅从军事、更是整个国家政策从攻势进入守势的开始。明英宗打算征伐蒙古瓦剌时,首先是统帅即皇帝本人的独断失策,加之明朝国内承平日久,军队战力变弱,轻视了也先时期实力变强的瓦剌,使得几十万大军纷纷折戟,内蒙领土沦丧。此役后明朝武勋集团覆灭,明朝进入守势。而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也因当地政权的强大渐趋丧失。

经济封闭说


有明一代的确是“重农抑商”的朝代,但这个“抑商”并非是对商业施以重税的意思,而是几乎不受商业税,有点放任商业的发展,这也使得明朝中央政府的财政不是很好。另一方面商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更自主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代不是封闭式的经济,起码相当长时间内明朝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政策上起码要比清开放,而清领土大面积丧失是在入关两个世纪以后;宋代倒是十分开放、对外贸易极为发达的,而它在一个半世纪后便和金划江而治。所以经济封闭说不成立。

理学阻碍开疆拓土说


这个说法有点搞笑了。既然理学会阻碍明朝中后期开疆拓土,那明前期国家持续半个世纪开疆拓土时的统治思想就不是理学了吗?理学确有不足缺憾处,但它同时教人坚强,否则于谦、戚继光这些铁骨铮铮的官员将领又是如何保家卫国的呢?理学阻碍开疆拓土,实在荒唐。


明朝后来不是无心开疆拓土,而是无力开疆拓土。事实上明朝的战争并不少,对蒙古、东北地区的战争及对抗倭乱伴随着明朝。至明神宗时期仍有针对蒙古、国内西南夷、援朝抗日的万历三大征。最后拖垮明朝的是腐败、大规模土地兼并及民变,以及同时期的后金、蒙古多方威胁。


时光易老人常别


明朝无心开拓疆土?严肃地讲,明朝开疆拓土的雄心不亚于任何一个朝代。明朝的领土相比于元朝的确缩水很多,但第一,评价一个国家的领土大小不能全看国界,元朝大归大,它对国土的控制力其实要远远弱于明朝,真要从实际统治力来看,元朝是远远比不了明朝的;第二,明朝虽然自朱元璋开始就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但这些国家元朝也没有攻下来啊!明朝的领土与北元相加,基本就是元朝领土的面积了,而北元并没有被列在不征之国里,有明一朝,明朝的北伐可是此起彼伏,试想一旦明朝真的收服瓦刺鞑靼了,你还会认为明朝疆土小吗?

先说说越南,明朝一直没将越南真正当成自己的土地,派过去的官员也都将其任命当做流放,所以到了越南之后也很难行仁政,后来越南起义,明朝几番征讨之后还是承认它独立了。要知道,越南可是属于不征之国的,这祖训依然没有拦住后人的扩张雄心。

而奴儿干都司,放弃也是无可奈何。朱棣大帝可是很看重东北亚的,不然也不会设奴儿干城,可是这里毕竟太遥远苦寒了,到宣德一朝,这一片从财政来看已经成了累赘,最终将官员治所内迁,但名义上外东北还是明朝的羁縻地。至于万历朝鲜战争,更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历朝有几个皇帝能做出来?怎么能说明朝没有开拓疆土之心呢?


隐语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全盛时期的疆域辽阔,版图约为1000万平方公里。若用《明史》中的原话说,就是:“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但明朝后期版图缩水严重,实际控制地域已经收缩回传统的汉地,幅员也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因此,并不是明朝无心开疆拓土,而是后期失土太严重。



明朝的版图一共有3个显著变化的时期。第一,是明太祖到明宣宗时期,这一时期的明朝版图基本符合明史描述;第二,则是明英宗到明世宗时期,这一时期的明朝版图经历了由全盛到衰落的过程;第三,是明光宗一直到明朝灭亡,这一时期的明朝版图基本维持在“两京13省”。

明朝的疆域是由“汉地+羁縻地区+卫所”的形式组成的,所以对边远地区的控制能力很弱,这也为后期版图崩盘埋下了伏笔。明代全盛时期的疆域可分为6部分:传统的汉地(两京13省)、乌斯藏都司(西藏羁縻)、安南(越南)、奴儿干都司(东北羁縻)、关西7卫(西北羁縻)、三宣六慰(云南外围的西南羁縻)。

在经历了明成祖时代的东征西讨以后,明仁宗、宣宗开始一昧追求稳定的保守战略。明宣宗(宣德)在位时期,明朝国力虽然达到极盛,但为了减少战事和维持统治,先后撤置了安南(越南)、奴儿干都司(东北),还停止了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标志着明朝由开放进取变成保守维稳。

明宣宗宣德8年(1433年)

明神宗万历10年(1582年)


而明英宗时期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折点,同时也是明朝版图大崩盘的开始。明朝中后期,西南羁縻地区(三宣六慰)不断遭到缅甸蚕食,至明末已经收缩回云南。此外,明世宗嘉靖年间,明朝的关西7卫全部被吐鲁番汗国夺取,帝国的西北地区已收缩回嘉峪关。因此,并不是明朝无心开拓疆土,而是明朝后期版图收缩极为严重。


世界人文通史


明朝建立后,周边国家已经无法对大明构成威胁,明朝以东方大国自居,周边国家相比明朝来说,相对落后。

由于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明朝需要修养生息,等明朝国内稳定后,周边国家也已强大。



明朝随后的几次对外战争,已经说明问题,或者说,明朝以后的皇帝不思进取,有的连朝都不上,以为家大业大,坐吃山空,甚至有些看不上周边那些不毛之地,不慎与那些野蛮人为伍。

郑和下西洋,船队十分庞大,所过之处,无不受到欢迎,但他们并不是开疆拓土去的,而是弘扬大明国威,震慑海内外,附带贸易的关系。



问题是,臣服并不等于什么都听你的,而是一种敬畏,一种暂时的妥协,至少国家还是自立的。明朝只是表面上风光,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好处,

长此以往,就像一个人一样,迷惑了自己,感觉自己一直很强大,是不是很自大,历史就是这样,不进则退。

文明对于野蛮,如果没有压到性的优势,等待自己的,将是毁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