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女兒求助被父母忽略,造成自殺悲劇,如何挽救一個瀕臨深淵的人

1

女兒求助被父母忽略,造成自殺悲劇,如何挽救一個瀕臨深淵的人

今天偶然點開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不禁為之心痛。在文章中我看到一個媽媽,在孩子絕望求助的時候,她是如何無效的回應的,悲劇發生了,看到媽媽那張滄桑的臉,我為孩子感到心痛,也為媽媽。

最近連續有幾次自殺的報道,都和欺凌有關係,聲討那些惡行的同時,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探討當有人陷入痛苦甚至自傷或者自殺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儘可能的避免悲劇的發生。

所以寫下這篇文章,我從事心理學也只有兩年,所以如有偏頗或者不足,也希望更有經驗的從業者給我補充。

2

心理學發現,如果一個人可以整合、整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者這種情感得到理解,就不一定要用行動來表達。

小到一個約會的遲到,大到殺死自己,在心理上都認為在表達某種意義,某種潛意識中的訴求和情感,而這種意義和情感,一旦被認識到,被表達,或者被理解,就可以消除“付諸行動”的需要。

諮詢師坐在諮詢室裡,明察秋毫,為的就是要發現深藏的情感,並幫助來訪者一起整理和表達。

武志紅老師說:其實生命力只有一種,當這個生命裡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好的生命力,沒有看見,它就變成黑色的生命力。

女兒求助被父母忽略,造成自殺悲劇,如何挽救一個瀕臨深淵的人

3

朋友圈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自殺的女兒,曾經試圖獲得媽媽的理解。

孩子想實施自殺,被父母發現了,對父母說,活著沒意思,母親問:

怎麼沒意思?理想的學校北大中文系都保送了,你多順啊!幹嗎這麼想?

她想要被看見,失敗了。

當一個人感到痛苦,最需要的是媽媽的理解,爸爸的保護,有了這個,恐怕經歷再多的事情也打不倒。

孩子對媽媽說,我討厭那個老師,媽媽說:

媽媽也是當老師的,別這麼大怨氣。

孩子說,算了,我不跟你說了。

她想要被看見,失敗了。

悲劇還是發生了。

這種方式,最終可以讓她被很多人看見。

4

精神分析老師南希在介紹“否認”這個防禦機制的時候說,我們常常在生活中看到“否認”的影子,比如,我們在勸慰失戀的人,會說,拒絕的人其實是喜歡你的,只是他還沒做好準備。

她還提到,過度“否認”應用否認會造成後果,比如,人們不承認伴侶的施虐行為,或者母親對女兒遭受性騷擾視而不見。

她還介紹了一個案例,有位來訪者終於鼓起勇氣,告訴母親,她因丈夫過於霸道而與他頂嘴,母親批評了女兒,認為是她多疑多慮。當女兒繼續為丈夫的所做所為憤怒不已時,她祈求女兒往好處想想,不要讓事情變得更遭。

南希老師總結說:母親本意雖好,但由於她自己年輕的時候沒能體會過被撫慰的感受,如今自然無法撫慰別人。當女兒需要求助時,她那憂心忡忡的建議和忐忑不安的預感助長了女兒的恐懼感。

嬰兒教育學家Kim老師總結說,一個人自殺可能有三個原因:

1,無能感,感到無法保護自己;

2,無法接受的性傾向和性取向,覺得自己另類;

3,為了報復活著的人。

還有一個碩士,在自殺前,也求助了媽媽,不幸的是,他見了媽媽之後,立刻衝上樓,跳了下來。

5

我並不是暗示媽媽做錯了什麼,或者應該為此負責。

但是我傾向於相信,在他絕望的時候,媽媽沒有給到他想要的,當然媽媽可能也並不知道他想要什麼,如何給。

我想起自己,大概5,6歲,有一次感覺到委屈和痛苦的時候,奔向媽媽,她冷漠的態度,讓我覺得自己就是錯了,就是應該受到懲罰。

其實我們可以多做一點什麼的,換一種表情,一個姿態,也許就會讓人看到一線希望。

這個姿態叫做同理,在心理學上叫做共情,通俗點說就是理解。

特麗薩·懷斯曼是一個護理專家,她總結同理需要這樣做:

  • 接受不同的觀點的能力

  • 看到其他人觀點的合理之處

  • 拒絕評價,這個很不容易做到,因為大多數人都很喜歡這樣做

  • 感覺別人的情緒情感,並進行溝通

女兒求助被父母忽略,造成自殺悲劇,如何挽救一個瀕臨深淵的人

女兒求助被父母忽略,造成自殺悲劇,如何挽救一個瀕臨深淵的人

所以當遇到有人輕生的時候,可以這樣:

1,傾聽他們的心聲、痛苦,幫著他們把自己的委屈、無力,整理成語言;

2,認真的的討論自殺這件事,或者尋求專業人員的介入;

3,陪伴。布琳·布朗在她的演講中說,你的回應並不會讓事情變好,讓事情變好的是,是你與他的連接

。所以當一隻手從黑暗中伸出來的時候,傳遞自己的溫暖就夠了,也不一定需要做更多。

當身邊的人表達一些求助信號時,需要重視:比如要換老師、換學校,甚至退學等。

6

女兒求助被父母忽略,造成自殺悲劇,如何挽救一個瀕臨深淵的人

其實,重視和尊重並不是在求救的時候才需要的。

所以我總覺得,也許很多悲劇可以避免,但是這樣的想法,卻讓我陷入了沉默。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