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能短期内灭了蜀国吗?

LJ141594858


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魏国别说短期内灭亡蜀汉,长期内灭亡蜀汉都有困难。

魏国灭亡蜀汉的战役,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如果诸葛瞻,不贸然出击与邓艾军队决战,而是选择稳妥的固守待援,消磨邓艾的士气。

如果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刘禅能够再强硬一些,如果益州本土派能够和刘家政权一条心,共渡难关的话,邓艾的这只奇兵,未必真的能够收到奇效。

如果没有邓艾的这支部队,我想蜀汉是很难,一时间灭亡的。原因很简单,剑阁掌握在姜维的手中。

在历史上,哪怕就是蜀汉帝国已经宣布投降,钟会率领的主力军仍然没有突破姜维的防线。而事实上,在邓艾得手之前,钟会等人已经在考虑退兵事宜。

在当时的战场形势是这样的,作为主力军的钟会部队被姜维,廖化,张翼等人的部队挡在了剑阁之外,不能寸进,此时钟会部队的粮草已经不多。

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那就是粮草不济,原因就在于后勤补给线过长,加上秦岭运粮困难,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往往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不能克尽全功。

(钟会剧照)

此番攻守易位,作为魏军统帅的钟会,终于也体会到了诸葛亮当年的苦恼,所以面对此等情况,钟会不得不向诸葛亮学习,准备逐步退兵。

如果钟会真的退兵,那么同时进攻蜀汉帝国的另外两只人马邓艾的西路军以及诸葛绪的中路军也不得不采取退却动作,以避免孤军深入被敌人包饺子。

然而,自古以来打仗好进不好退,在退兵的时候往往士气低落,无心恋战,这极大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一旦遇到追击,很有可能出现大的崩溃。

(姜维剧照)

作为姜维来说,只要魏军出现了撤退情况,他会毫不犹豫的派遣军队尾随追击,瞅准机会就狠狠的在钟会身上,咬下一口肉来,这种操作对于老于行伍的姜维来说,简直就是撒撒水啦。

但是对于曹魏帝国来说,此方进攻蜀汉虽然未能打下蜀汉帝国,也算是有一定的收获的,那就是蜀汉的东大门汉中基本落入了魏国之手。这使得曹魏帝国对抗蜀汉的前沿阵地,向前推进了不少。

只要有足够的军队驻守在汉中地区,进一步的压缩蜀汉帝国的生存空间,为将来蜀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块跳板。得到汉中这块地盘,对于司马昭来说已经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司马昭已经心满意足,所以钟会退兵退的理直气壮,退得毫无心理负担。

(邓艾剧照)

所以如果没有邓艾偷袭阴平,蜀汉帝国将大概率不会灭亡,但是丢失汉中这块战略要地几乎不可避免,汉中门户的丢失,这为将来蜀汉帝国最终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历史评说


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的神来之笔,蜀汉会比魏国活得更久。


司马昭发起灭蜀之战的动因决定了:灭蜀之战,见好就收,不会死磕。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自司马家夺权后,一直忙着处理内部问题,对外征战不多。

经过镇压淮南三叛,弄死高贵乡公曹髦,司马昭篡位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可是,尽管司马昭大权在握,但其功绩不过只有寿春之战,要想篡位,显然是难孚众望!

这种情况下,尽管遭到群臣的反对,司马昭依然决心发起灭蜀之战。

因此,司马昭的灭蜀之战,必须部署得有相当把握。否则,一旦受挫,威望受损,得不偿失。

鉴于此,司马昭的灭蜀方案包含两个渐进式目标:1、必须夺取汉中;2、争取灭蜀。


司马昭灭蜀计划的关键:关城、剑阁

262年夏,司马昭向群臣提出了自己的灭蜀方略。

思路如下:

1、蜀汉总计9万将士,其中,成都及地方各郡军队不下4万,能机动作战的姜维部不过5万。

正是姜维远避沓中,才给了司马昭取汉中的绝佳机遇。

2、将5万姜维军拌在沓中,使其难以东援。

3、大军出骆谷,以绝对兵力优势直攻汉中3万守军。如果蜀军据城而守,兵力必然分散,魏军可以集中以屠城,分散以掠野。

4、如此,蜀军来不及守剑阁之险,来不及保关城之固。

5、刘禅昏暗,外面的边城失陷,内部的士族震动,灭亡是毫无疑问的。

显然,司马昭的战略企图是:抑留姜维在沓中,主力攻取汉中及剑阁等险阻,一举灭蜀!

从司马昭的思路看,提到了2个至关重要的军事目标:关城和剑阁。

控制关城,则汉中为魏所有,控制剑阁,则可一举灭蜀。


战役进程:魏军尽管在汉中取得进展,但灭蜀企图已被破坏

灭蜀大战开始后,大致进程如下:

1、东线:攻取天险阳安关,但因姜维成功回援, 未夺取剑阁。

钟会以10余万大军从斜谷、骆谷攻入汉中。

需要注意的是:隶属荆州的魏兴太守刘钦也自东抵达子午谷的南口。这也意味着:即使蜀军沿用魏延方略,在各处险要分兵驻扎,也难以阻碍魏军顺利进入汉中。可见:司马昭对汉中志在必得!

钟会攻入汉中后,以10余万的绝对兵力优势对付汉中蜀军3万余人。

钟会的方略十分直接,直取关键!

他攻打汉、乐两城都不能克,便直攻平阳安关。由于协防阳安关的蒋舒临阵投敌,钟会夺取了阳安关。

由此,东线的钟会打开了汉中入蜀的门户。但是:因为西线姜维的成功机动,钟会未能夺取剑阁。

2、西线:姜维摆脱围追堵截,成功回守剑阁。

魏军以6万人,牵制姜维5万军。

魏军以3路进攻姜维,并以诸葛绪插入姜维之后,切断姜维回汉中通道。

姜维灵活机动,通过佯攻诸葛绪侧后调动敌军,成功摆脱围追堵截,退守剑阁。

蜀有重关之险,其中,第二关就是剑阁!

钟会攻剑阁不利,在政治劝降无果后,准备回师。

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军——《三国志.姜维传》。

至此,司马昭趁“关城不及自固”而夺之的企图实现,但趁蜀军“剑阁不及守险”一举灭蜀的企图已破产。


邓艾计策被采纳的前提:看起来冒险,实际上有把握

此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企图:蜀军大败,应该乘胜追击。现在,我从阴平小道,出剑阁西,攻击空虚的涪城。涪城兵力不足,姜维如果去救,钟会就可以突破了,姜维如果不救,涪城兵力不足,我们就拿下!

司马昭采纳邓艾企图,有两个前提。

1、九锡垫肚子;

十月,由于各处捷报频传,魏天子已加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

因此,司马昭此次伐蜀已经建功,及时邓艾奇袭失败,也不能掩取汉中之功。

2、掌握情报,行动有把握。

邓艾的计划中,已经明确提到涪城兵力不足。

老谋深算的邓艾这么有把握,看来情报靠谱,军事行动看起来危险,实际上有把握!

正是在这两个前提下,邓艾的奇袭才得以成行。

否则,司马昭是不会孤注一掷地冒险灭蜀的!


如无邓艾奇兵,司马家篡魏当在灭蜀之前

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后面的态势会如何呢?

1、司马昭不能灭蜀,但必得汉中。

尽管此时汉、乐两城尚未攻取,但以实力之悬殊,孤城难守,也是必然。

魏军凭阳安关之固,阻击蜀军反扑,还是有把握的。

2、司马昭篡位前不会攻蜀。

剑阁天险,难以突破。魏军如果趁着姜维驻守沓中、蜀军部署混乱的局势都灭不了蜀,那短期内,恐怕失败概率更大!

而如前所说,司马昭对外征战,就是为了篡位积攒功勋。在功勋已足的前提下,打没有绝对把握的仗,那是画蛇添足!司马昭不为也!

3、蜀汉依然撑不了太久。

汉中是益州门户,无汉中则无蜀。

汉中与西川之间的大巴山虽也颇有险阻,但不能与汉中北面的秦岭之险相提并论。

当时,蜀汉国力已国库空虚、民力疲乏。而魏(晋)则国力强盛。以国力之悬殊,后主之昏庸,蜀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我认为,如果没有邓艾的偷渡阴平,钟会已经准备班师回朝。而钟会班师回朝后,取汉中之功,已可以支撑司马昭篡位了。

蜀汉短期内不会灭亡,或许会比“汉贼”魏国撑得还久一点。

各位看官,不知您怎么看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能短期内灭了蜀国吗?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我的答案是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短期内是灭不了蜀国的,但也只是短期而已。


邓艾成功偷渡阴平

我们先来看下邓艾偷渡阴平的背景,当时司马昭兵分三路伐蜀,魏将钟会率主力与蜀将姜维相持于剑阁,因姜维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加之自古以来剑阁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地,魏军主力面临军士疲弊,补给困难的两难境地。

而就在这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险招,为什么说是险招呢,因为阴平小道太难走了,一来阴平道都是崇山峻岭,只要蜀军稍微放一点兵力埋伏,魏军都会全军覆没。二来这条路一直荒废,就算没有伏兵,自己翻山越岭进入蜀国腹地,到达涪城已经只有半条命了,那么只要蜀军开门出来收割一下,就又完蛋了。

那么这么小概率的冒险,为什么邓艾却成功了呢。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运气还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上天这次眷顾了邓艾。

邓艾是一位狠人,他肯定知道这个选择九死一生,但他却毫不退缩,一路身先士卒,披荆斩棘,途中遇到过不去的绝路,他就拿毯子一裹,带头从山上滚下来,后面的士兵就依样画葫芦,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成功的渡过阴平道,来到了蜀国腹地。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志》



涪城守将不战而降

然后就到了这次豪赌看底牌的时刻,如果城门一开杀出一股蜀军,那么不止前功尽弃,小命也就交代了。但是邓艾赌赢了,涪城守将马邈做梦也没想到此地会突然冒出了一股魏军,以为神兵天降,天要亡蜀,于是不战而降。于是邓艾得以兵不血刃的入城休整。

满血复活之后,又战胜了诸葛瞻,直接攻入绵竹,直逼成都。

谯周劝降,后主投降

而此时又出现了一位邓艾的救星—谯周,此人虽为蜀臣,却是个典型的亲魏分子,对天象很有研究,在他的煽动下,后主刘禅未做抵抗,直接献城投降了,蜀汉灭亡。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成功,那么姜维的蜀军主力占据天险剑阁,魏军是难进分毫的,等待他们的也只有退兵这一条路,事实上在邓艾提出偷渡阴平之计之前,钟会也确实想过退兵。


总结:综上所述,我认为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这一招,蜀国是没这么快灭亡的,但话说回来,就算蜀国逃过此劫,但最终还是会被灭。因为此时的蜀国积弊太深,宦官专权,内耗严重,外耗也不小,加上人才凋零,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临石观海


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以钟会、邓艾为首的十八万魏军,在短期内是灭不了蜀汉政权的,但是时间一长,蜀汉灭亡还是必然的。

先大概了解一下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此战是司马昭执意发起,为了转移国内对司马昭弑君这个大逆不道的行为,而发动的战争。

在发动战争前,只有钟会刻章迎合司马昭,因此钟会也成为魏国讨伐蜀汉军队的主帅,魏国兵分三路,西路军由邓艾率领3万人,由狄道向姜维所在的沓中进发,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3万人,由祁山向武都进发,东路军由主帅钟会率领12万人,又分成三路分别由斜谷、骆谷、子午谷向汉中进发。

当时姜维率领蜀汉中央军主力在沓中屯田,在听说魏军到来后,立即后撤,并在阴平虚晃一枪,绕过了诸葛绪,率先退守剑阁,依靠天险剑门关挡住魏军。

当时从沓中或汉中进入成都只有这一条路,也就是从阴平到桥头过白水关,经剑阁,再南下涪城、雒城,最后到成都,而阴平是不能直接过到涪城的,中间隔着七百多里的阴平险道。

换句话说,只要姜维守住了剑门关,魏军即使人再多,军队再强,也是进不来的,因为剑门关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当的天险。

钟会进入汉中后,蜀军按照姜维的部署,全部收缩防线,进入汉城、乐城、阳平关等坚城险隘防守,钟会只是将汉、乐二城围起来,留下一部分兵力围城,主力继续南下,直到剑门关被姜维挡住。

除了诸葛绪被钟会以畏缩不前为由拿掉了指挥权外,魏军18万军队中,邓艾率领3万也来到了剑门关,攻不下剑门关,又无法翻越阴天险道,魏军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

魏军最困难的就是粮食运输问题,魏军的粮食还得从关中经水路运到汉中,再从汉中往南运到剑阁,这个补给线已经被拉长了数百公里,不是魏军没粮食,只是粮食很难运输,当年诸葛亮北伐也是不好运粮,现在倒过来了,魏军从关中运粮食到益州同样非常艰难。

除了粮食的问题,魏军并没有受到任何强有力的阻击,魏军主力及士气毫无损伤,就算拿不下剑阁,魏军也大有收获。

汉中大部分地区都被魏军占领,蜀汉还有几座孤城在坚守,况且魏军兵峰已到了剑阁,整个益州门户大开,从汉中到剑阁一路被魏军占领,蜀汉只剩下成都及其附近,包括涪城、绵竹、雒城,以及东部的江州,东北部的巴郡和巴西郡,南部的南中等地。

如果邓艾没有偷渡阴平,那么蜀魏两国主力还是在剑阁对峙,如果确实拿不下阴平,魏军可以先行拿下汉中蜀军还在坚守的孤城,接着兵分两路,一路从汉中向东南或正南方向进入巴郡或巴西郡,再折向东往成都,另一种直接向东攻打江州,切断蜀汉与东吴的联系。

就算钟会暂时无法突破剑阁,但是魏国主力已经深入蜀汉境内数百公里,战争打的是资源、人口、物资、实力、后勤等等,蜀汉的实力已经严重被削弱,只能据险死守,毫无打开局面的办法。

如果钟会派出邓艾率领数万人往东扫险蜀汉在巴郡、巴西郡及江州的据点,那么蜀汉很难挡住邓艾,因为邓艾是从内部往外打,而不是从外向内打,蜀汉所有的防御工事,都是向外防御的,相对来说,邓艾有优势可以拿下江州、巴郡及巴西郡。

如果邓艾拿下这些地方,再向东往成都打,同时钟会率领主力已经拿了汉中的坚城,再继续攻打剑阁,那么姜维真的无法抵抗魏军,即使蜀汉有意调动各地的边防军回防成都,但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的蜀汉,肯定会引发多米诺骨牌一样的灭亡效应,边防军一调动,边境立即不安定起来,到时候蜀汉还是一样要灭亡。

姜维再有能力,也只能靠天险抵御实力不足带来的劣势,况且钟会、邓艾等人,也是当时的名将,与姜维能力不相上下,而且邓艾自从调到关中及陇右,姜维北伐再也没有打赢过邓艾。

如果真是这样,不出一年,魏军还是能击败姜维领导的蜀军,最终还是由魏国灭亡蜀汉。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姜维的主力尚在

短时间内是不会被灭,因为短时间内蜀国的军事力量尚在,有姜维这支主力还在牵制着魏国的大军,蜀军主力和魏军主力在剑门关一线势均力敌僵持不下。再加上成都还有诸葛瞻这只卫戍部队把守着,所以一时还不会灭亡,多少还能僵持一段时间。

也正是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魏军将领邓艾才想到了偷渡阴平的这招。因为根据蜀国当时的情况来看,蜀国也就只有姜维这支蜀军主力了。恰好这支主力部队被同样是魏军主力的钟会牵制住了。所以邓艾才有机会偷袭成都。

内忧外患实力问题还是会败

但如果说没有搞偷袭,蜀国可能不会灭亡的这么快,但是时间久了蜀军也还是会败,蜀国也还是会灭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蜀国的实力问题,无论是军队还后勤保障,魏国都要强于蜀国数倍。这也正印证了当年诸葛亮说过的那句话,偏安一隅定不能长久,蜀不去伐魏,魏一定会来伐蜀。


果不其然在他去世三十年后得到了应验,公元263年,魏军兴兵伐蜀。此时的蜀汉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内部有官宦庸臣当道,外部有曹魏对其虎视眈眈。所以整个蜀汉王朝真的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候,由于魏军来势汹汹,蜀国又属于防范,所以很快就攻入了蜀境占领汉中。

汉中的失守使得蜀国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屏障。所有蜀军不得收缩防线,整个主力全部退回到剑门关一线,剑门关位于今天四川省广元市的剑阁县。它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角,这里当年蜀汉政权重要的关隘要到,越过这里在继续向西南挺近就是一条康庄大道,可以直入成都平原。所以说这里是蜀国最后一道防线,因此蜀军主力全力死守这里。


姜维难支撑整个大局

但此时整个蜀国就只有姜维率领的这一支部队在这坚守。但面对数倍于己的魏军而言,姜维是双拳难敌四手,蜀汉政权的益州之地,幅员辽阔到处都是漏洞,姜维顾得东顾不了西。所以说即使邓艾没有偷渡阴平,也还有可能偷渡别处,或者还有更多其他的办法对付姜维和进攻成都。

此时的蜀国内忧外患国力憔悴,已经大势已去姜维一己之力也是坚持不了多久的。所以说蜀国躲得了初一也躲不过十五,灭亡是早晚的问题。


小程看历史


诸葛亮死后差不多三十年,公元263年,魏国又发动了大规模伐蜀之战。在司马昭的命令下,钟会和邓艾率十八万大军向蜀地进攻,由于诸葛亮的儿子挡不住邓艾的奇兵,魏军直逼成都,在益州本土势力的怂恿下和在益州百姓无意抵抗下,刘禅投降,蜀国灭亡。若是邓艾没有那支奇兵,魏国还能灭了蜀国吗?


魏国改朝换代

蜀国占着地利优势,哪怕刘禅投降了,钟会那边也没有攻破姜维的防线,所以没有那支奇兵,姜维是能抵抗住魏国大军的攻击。但此时的魏国基本上已经不再是曹魏的魏国了,而是司马氏的天下了。没有奇兵,此次伐蜀不一定能成功,但司马氏夺魏的野心却一日日膨胀,所以也许没有熬到蜀国灭亡,魏国自己就改朝换代了。而历史也证明了,蜀国灭亡没有多久,魏国就改朝换代了。

蜀国内部瓦解和外部攻击

蜀国在姜维的指挥下,虽然短期内能抵御魏国的进攻。但是蜀国内部的局势一日比一日堪忧,姜维虽然掌握了军事指挥权,但是政治权力在刘禅手中。刘禅平平庸庸根本不会治理,原本蜀国还能足食足兵的支援前方战线,但是到了蜀汉末期,一片“经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蜀汉的百姓已经快坐不住要造反了或者不抵抗了,这点历史也证明了。但是这种状况无论是姜维还是刘禅或者诸葛亮的儿子都无法解决,蜀国当时也没有人能解决,所以最终蜀汉会亡于内部瓦解加外部攻击。



故即便没有邓艾那支奇兵,蜀国也挺不了多久,魏国也挺不了多久,只是看谁能挺的久一点。没有邓艾的奇兵,若是司马氏还不想取而代之,再命大军伐蜀,那么蜀国会因为内部问题很难再正面抵御攻击,所以还是会亡于魏国。若是司马氏取而代之,那么蜀国就不会亡于魏国,而是像吴国一样亡于晋国了。


淡看天上月


不能,邓艾偷渡阴平是出奇制胜,不出奇招就胜不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汉占据了易守难攻的巴蜀地区,复杂的地形可抵得上三十万大军,加上蜀汉前线的几万大军,就是三十多万大军在防守。魏国总共也就有个四十万大军,而且要各地驻守和防备东吴。邓艾偷渡阴平那次魏国伐蜀的兵力是十八万大军,18万兵马进攻姜维的30多万兵马,姜维的指挥能力也不弱,所以魏国大概率打不赢。所以邓艾匹夫不偷渡阴平,魏国短期内灭不了蜀国。


扬杨刘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能在短期内灭了蜀国吗?准确来说,不能,但是这并不是说魏国不能够灭掉蜀国,只是时间要花得长一些。

熟悉四川地形的人应该清楚,四川内部是盆地,周围是山地地形,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外人想要进入四川,那是难上加难,李白有一句诗就说得好嘛,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得就是四川。


当初魏国司马昭决定伐蜀,不过不是一路,而是两路。一路是长期屯守关中邓艾,邓艾可是蜀国姜维北伐的老对手,自然是伐蜀的主要一路大军,另外一路则是来自于中原大家族的钟会。这两人互不统属,直白一点各打各的,只不过钟会的兵马更多一些,大部分都是从中原抽调过来的魏军,而且还有监军卫瓘,讲究的是稳扎稳打,可是打下汉中之后,就止步不前了,原因就是阻挡他们的是姜维驻守的剑门关,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得就是剑门关。


另一路就是邓艾,兵马不多,但主要优势是近几年内和蜀军交过不少次数,互有胜负,是姜维北伐中原的劲敌。可就是这样的劲敌,却兵行险招,偷渡阴平,不到半天就兵临成都。要知道阴平可是一条险道,丝毫不亚于剑门关,只不过被蜀国忽略了,可忽略的代价就是灭国,这代价的确挺高。

但话说回来,即使没有邓艾偷渡阴平,蜀国灭国也是迟早的事。


青史回声


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这次伐蜀之战会以失败告终,魏国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第二次伐蜀。

历史上在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之时,钟会已经因为粮尽准备退兵。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为了建立功勋,为篡夺皇位做铺垫,决定发起灭蜀之战。司马昭命钟会率10多万大军进攻汉中,邓艾率3万多人进攻在甘松、沓中,牵制在那里屯田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多人进攻武街、阴平桥头,以切断姜维退回汉中的退路。此外刘欣从新城、上庸方向沿汉水西进,配合钟会进攻汉中。

在汉中战场,由于蒋舒的叛变,钟会进展顺利,成功的攻占了汉中的大部地方,只有黄金城、汉城、乐城等地的蜀军坚守不降,但是也被魏军优势兵力围困。而在沓中,邓艾虽然击败了姜维,不过姜维还是成功的用计骗过了诸葛绪,成功的通过阴平桥头,和刘禅派来增援的张翼、董厥、廖化各路人马汇合,退守剑阁。

剑阁地势险要,钟会集中了本部人马和诸葛绪的军马累攻不克。由于魏军在汉中集结了10几万大军,粮草消耗巨大,而蜀道艰险,运粮不便,此时魏军的粮草已经出现了问题,在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钟会都在和部下商议撤军了。

如果邓艾不去偷渡阴平,而是和钟会汇合,一起攻打剑阁。他所部只有3万多人,而钟会原来就有10多万人,加上诸葛绪的3万人,起码有13万兵马,邓艾这点部队显然不会对战局产生太大的影响,魏军还是无法攻克剑阁。

所以如果没有偷渡阴平的话,钟会无法攻克剑阁,只能撤军。

如果此次伐蜀失败,魏国短时间内无法发动第二次伐蜀战争。

姜维集结在剑阁的部队有4、5万人,而在魏军后方汉城、乐城等地坚守的蜀军也有1万多人,加起来就有5、6万人。魏军在撤退前,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自然不用担心蜀军的反击。但是撤退时由于蜀道难走,只能分批撤退,这最后撤退的几批部队就有点危险了。

当然,钟会、邓艾也都精通韬略,擅长用兵,他们如果要撤军肯定也会做出相应安排。姜维能否抓住战机,这个也要看大家的临场发挥了。不过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对国力损耗肯定不会小,魏军即使能全身而退,短时间是不可能伐蜀了。

而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伐蜀之战是司马昭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大力推动的,除了钟会之外,支持他的人不多,连邓艾都表示反对。如果伐蜀失败,司马昭在政治上会很被动,此时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安定国内的政局,而不是第二次伐蜀。

所以短时间内,司马昭不会再冒险攻打蜀汉。

结论:综合看,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那么蜀汉可以击退魏军的攻击,而且短时间内也不用担心魏国的第二次攻击,更不会灭亡了。


不沉的经远


趣谈答案: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根本灭不了蜀国,最起码短时间内灭不了。

邓艾的小机缘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详细阐述了邓艾偷渡阴平时候的诸多可能性,以及蜀汉所面临的灭顶之灾。

在此再简单阐述一下吧,其实就是一个概率问题。

我们发现邓艾率领着他的部队走过阴平的时候,历经了千难险阻,毫不亚于唐僧取经。因为阴平这个地方非常特殊,特殊就特殊在:非常难走,非常非常的难走。我们之所以用三个非常,如果大家拿出地图来看一下就明白了,高海拔不说,还都是山路崎岖的,这样的山路将士们来回一走,保不齐就掉进山涧里去了。

但是请注意,非常难走并不是第一道坎,也不是最后一道坎,事实上诸葛亮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蜀汉没有软肋,唯一的软肋就在阴平。

既然诸葛亮明白这一点,那么诸葛亮是怎样做的呢?答案也很简单,他命令一支特殊部队,日夜的守在这个地方,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过来。

但是呢,就这么巧,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正好赶上这个地方没有士兵,士兵去哪儿了?调走了,调到哪里去了呢?谁也不知道。

不妨来个小假设

我们不妨假想一下,如果当他率领着部队气喘吁吁的来到了阴平,然后在阴平等待他们的是一群虎狼之师,那么邓艾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同样的道理,如果在这个阴平根本没有办法发起有效进攻的话,那么短时间之内就根本进攻不了蜀汉,短时间之内曹魏也没有办法把蜀汉怎么样。

大家都知道古代讲究的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走了这么长的时间早就没了,如果这个时候再坚持打仗的话,恐怕士兵们就只能吃死人了。

所以邓艾在阴平一旦失了手,曹魏的大幅度进攻将会告一段落,当然至于三五年之后或者三两个月之后再进攻,一切都是未知数。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