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抑鬱症是魔鬼,只有死去才能解脫?

抑鬱症是魔鬼,只有死去才能解脫?

請關注!每天將分享推薦權威精神心理相關的治癒經驗、科普資訊

在任何疾病面前我們人類是弱小的,在抑鬱症面前也不例外,患上這種疾病的人是不由自主的,就拿張國榮來說,他不止一次因為抑鬱症自殺,2002年的一天他吞下了安眠藥,被他的摯愛唐鶴德及時的發現搶救了過來,隨後他進行了積極的治療,和自殺作鬥爭,當時的他被診斷為生理性抑鬱症,就是說腦內激素分泌失調,導致長期失眠,幻覺纏身,全身疼痛,胃酸倒流,灼傷嗓子,種種病症纏繞著他。

抑鬱症是魔鬼,只有死去才能解脫?

最後的他終於忍不住了,在2003年的4月1日離開了我們,一個人從文華酒店的24層跳了下去。

張國榮的自殺並不是真的不想活,他曾經和自己的姐姐說:“我有錢,又這麼多人疼愛我,我又這麼開心,可它(抑鬱症)不認的。”

他死後眾說紛紜,有人說他生前出演的恐怖片和種種行跡,“撞邪”一說,甚囂塵上。16年前的香港社會,“抑鬱症”是一種不太被人接受的病症,精神疾病沒有正當存在的資格,甚至不如“撞邪”,這也是張國榮始終不敢公開就醫的原因。

花了很多年,期間伴隨著很多抑鬱症患者的發聲與離世,媒體才逐漸抹去了對張國榮死因的猜測,開始塵埃落定地正視他的病症。

2016年的時候青年學者江緒林因為抑鬱症而自殺,他也患有嚴重的抑鬱症,他留下的遺書說:沒有什麼眷戀,(奇怪麼?)卻沉滯,懼怕;我譜寫不出優雅的樂章,也就不能有期望(指點世界),我不知何為愛的擁抱(已無法體察)……”

在死亡之前,江緒林一直在為自己的赴死作準備,他設想自己要不要去香港跳海,但又因為死亡的念頭陷入矛盾。自殺於他,一定不是浪漫的,而是炙烤的,他在微博寫道,“常常縈繞腦海的是死亡:一想到他者來清掃我的屍身,以之為汙染的垃圾,一想到給別人帶來的令人厭煩的料理負擔,一想到那醜陋的不能再自主的屍首暴露在審查的冷酷目光下,我就心悸。”

沒有抑鬱症是懸空於社會的,抑鬱症不殺人,抑鬱症只是讓人容易去死。

患有抑鬱症而死亡的人,為我們所知的還有一長串:臺灣作家三毛,《死亡詩社》的主演羅賓威廉姆斯,青年歌手喬任梁……

跨過了無數年,因為許多被抑鬱症擊倒的名人,中國人對於抑鬱症的認識才逐漸普及開來。

抑鬱症是魔鬼,只有死去才能解脫?

曾經有專家調查,公眾對抑鬱症的認知情況少之又少,然而有50%的人,是因為通過一些社交平臺明星自殺或者熱門事件所接觸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抑鬱症已經成為了第四大疾病了,全球有將近3.5億的人患有抑鬱症,我們國家患有抑鬱症的數量達到了9000萬之多,在這些數據看來抑鬱症這種疾病已經變的非常普遍了,很可能你的身邊就有被抑鬱症困擾的人。

但現實情況是,抑鬱症的痛苦遠沒有被合理對待和正常表達出來。它既沒有被抑鬱症患者自己所意識到,也沒有被公眾,甚至醫療機構所重視。

曾經有一位抑鬱症患者和我講了他的故事,今天我就給大家複述一下,患者本人的性格有些孤僻敏感,有段時間因為一些事情受到了很嚴重的打擊,自己的得心情低落、情緒消極,整日提不起精神,似乎對一切事情都提不起興致。

一開始他只認為自己只是心情不好,誰沒遇到過挫折呢?誰沒有心情低落的時候呢?身邊的人看出他情緒不好來安慰他,但是奇怪的是他的心情真的沒有再好起來過。

這倒不是說他陷入了全然的悲傷之中,也不是不會笑,只是,他發現自己沒有情緒了。沒有大悲,亦感覺不到大喜、大怒,他徹底失去了活力,也失去了生的慾望,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不再是享受,而變成了“不得不”。那種感覺,就好像他渴了,桌上有一杯水,但卻伸不出手。又好像,他跌入了深不見底的黑洞,根本無力爬出來。

這種狀況持續了幾個月之久,無事時,他就癱倒在床,什麼都不做。終於,直到他被沒完沒了的生理疲憊和身體疼痛折磨得無法堅持,他才意識到要看醫生。

他的情況在抑鬱症患者中是如此普遍,而他又是如此幸運,能被診斷、治療。

抑鬱症患者往往有“病恥感”,他們會因為自己所患的是抑鬱症而感到恥辱。醫院裡,多的是不願接受自己患上抑鬱症的人,因為那樣就意味著自己有“精神病”。許多病人和家屬,哪怕去醫院就診,哪怕在吃了抑鬱症藥後病情緩解,依然不願承認抑鬱症的現實。

真正的危險也往往出在這種病人的服藥期間,因為如果沒有從心底接納抑鬱症,就很容易在治療期間稍有好轉後便立馬停止服藥、治療。而如果治療突然停止,抑鬱症患者將很容易再度深陷於自己的封閉世界中,這期間的一次離家出走,就可能意味著,他永遠都不會回來了。


抑鬱症是魔鬼,只有死去才能解脫?

2020年抑鬱症就會成為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超過癌症、中風、心臟病,到2030年甚至會上升為第一。

對於這件事,我們似乎真的無能為力,因為我們既無法解決造成抑鬱症患者絕對數量不斷增加的社會和生理根源,更無法真正抑制抑鬱症患者體內深植的自殺傾向。

目前,唯一容易做的,只是普及公眾對於抑鬱症的認知,端正社會對於抑鬱症的態度。


要知道,在已知的抑鬱症患者中,只有少量得到專業的救助和治療,同時,還有相當多的患者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患有抑鬱症,更沒有進行過診治。

不久前,由世界精神病學協會主辦的網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有抑鬱傾向;同時,超過45%的網友表明患了抑鬱症時“不會去看醫生”;超過36%的人選擇去“綜合性醫院,由全科醫師診斷”,只有不到18%的人選擇去專科精神病醫院就診。

相當多的抑鬱症患者會認為,被迫害妄想、鬱鬱寡歡、狂躁焦慮不是病態表現,只是自己心情不好,脾氣不好。在公眾那裡,抑鬱症在很多時候則被看成“中產階層矯情病”、甚至被歧視性地看作“精神病”。

所以,單單因為心理問題自主求醫的很少,大多是因心理問題導致的生理問題,才去醫院,而只要解決了生理問題,就會停止治療,但其實根本問題並沒有解決。抑鬱症患者仍然在自己的封閉世界裡與病痛苦苦對抗。

抑鬱症是魔鬼,只有死去才能解脫?

一位抑鬱症患者曾如此自述:我看起來表現正常,但其實具備了兩個軀殼。一個軀殼是沒有患病之前的正常狀態,一個是毫無生氣,充滿絕望的抑鬱世界。

由於自身的性格,由於社會的冷漠,為了不受傷害,不給人添麻煩,我會盡量長期保持那個正常的軀殼,只是在夜深人靜,或者身邊無人的時候,把自己負面的軀殼拿出來,用自殘等物理疼痛方式去緩解自己難以控制的精神痛苦。

我們都需知道,能打破第二個軀殼的,不只是藥物,還有愛,以愛來化解病恥感,無疑是走向抑鬱症療愈的第一步。

願每個抑鬱症患者都能被溫暖相擁,更願世界充滿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