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孩子热衷买买买,购买欲不合理、任性,爸妈这样做!

妈妈带着3岁的睿睿去超市买菜,睿睿走到零食区看到琳琅满目的糖果时,指着软糖对妈妈说“我要吃糖果!”,妈妈对睿睿说“过年家里买了很多,你再吃要坏牙了;而且我们今天是来买菜的,不能买糖果。”睿睿好像没听到一样,继续大声的说“我要吃糖果!”妈妈有点动怒了,提高音量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睿睿听到妈妈讲话变大声了,于是音量也更提高、哭了出来:“我要吃糖果,我要我要!”妈妈看她哭了出来,加上旁边有人在看,于是对睿睿说:“好啦!给你选一种,只能选一种糖果!”睿睿顿时破涕为笑,快步走到架子旁伸手拿了一条软糖。妈妈也不禁摇头叹息。

孩子热衷买买买,购买欲不合理、任性,爸妈这样做!

小孩为什么这么任性?

大脑的发展从出生后就本能的持续寻求与人连结,因此婴幼儿从出生后随时都在学习如何表达和回应对方。孩子在幼年时开始学习如何伸手拿、用手指向物品、用眼睛注视大人、用说话表达他的需求,有时候他可能想要玩具、想要食物、想要拿不到的东西,又有时候是想要大人抱、或想要大人的关注;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如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他的需要,以及如何去接受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的失落感。

心理因素

孩子坚持要做某件事,大人制止,孩子可能会难过懊恼与生气自己被拒绝、或因得不到想要的物品而失落,无法接受大人说不行,进而出现哭闹、不听话、扔东西等行为,大人可能会觉得小孩很任性,但其实孩子只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但大人给予回应的方式、如何去指导孩子,会决定孩子未来用什么方式表达他的需要。

生理因素

孩子的生理上得不到满足,例如:饿了、累了,也会比较任性、或是什么都不要,这时候建议大人先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比方先喂孩子吃东西或适度让孩子休息。

大人应如何处理?

对婴儿期的孩子,大人要学习分辨孩子肚子饿或身体不适、需要安全感等基本需求问题,并满足孩子的需求。

大约7、8个月宝宝开始四处探索环境时,大人可适度让宝宝知道有些行为不行做,比方危险的行为。之后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订定的规则可越来越具体、明确,坚定的告诉他适当和不适当的事。例如:想要鼓励孩子快点吃饭,可告诉孩子“吃完饭后,就可以玩玩具!”并搭配实际做到的约定,让孩子在吃饭后可以立即玩玩具,让孩子知道大人会信守承诺。

大人要了解孩子有语言、认知等发展的限制,他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不可能一下子就长大,要给他时间、耐心的给予陪伴。孩子闹情绪时,大人应推敲事件的前因后果(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生气或难过呢?)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包容他会犯错,理解他正在学习如何判断和了解这个世界的是非对错。

孩子热衷买买买,购买欲不合理、任性,爸妈这样做!

孩子闹情绪时,给予同理和尊重,温柔但坚定的引导、陪伴。同理孩子他有想要的东西,让孩子知道我们懂他的感受。有时候可提供孩子解决的方法,也示范如何保有弹性。例如:可和大约2岁半以上的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真的好想要吃糖果,不能吃糖果让你很失望和难过。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用平静的语气让孩子稍微冷静下来,倘若孩子的表达能力还不够好、或想办法有困难,可以试着和孩子说:“妈妈有个好方法,我们可以吃和糖果一样有甜甜味道的水果。家裡有苹果和香蕉,你想要吃哪一个呢?”(提供替代方案给孩子选择)或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妈妈陪你玩小车子玩具好不好?还是你想要画画呢?”让孩子知道即使不能吃糖果,也不会天崩地裂,还是有很多其他很棒的事情可以做。

大人自己要成为好榜样。我们希望孩子能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解决方法、不要情绪失控,父母自己也应该以身作则。有些妈妈会说:“孩子的脾气这么坏,可能是遗传我/他的爸爸啦!因为我/他的爸爸脾气也不好,生气起来像是大家都欠他似的!”固然基因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后天环境刺激是孩子大脑主要的学习来源,一个有易怒因子的孩子,再看到暴跳如雷的失控爸妈,他就更难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大人在生气或情绪激动时,如果觉得快爆发了,也可以先离开现场、让自己平静下来;等思绪理清了再和孩子说,减少在失控情绪下说出伤人话语的机会。孩子也有机会学到生气时可以先到旁边冷静,想好了再来和大人说。

对于突然情绪哭闹、激动到无法控制或冷静的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同理、但不鼓励增强他的行为;当孩子开始可以用简单词句表达时,可以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想要,拿不到这个让你很难过、很生气,但哭哭不能解决问题,等你哭完以后你和妈妈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让孩子知道:他可以用说的代替哭闹,增加大脑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询问、有可以解决的方法,而不是哭闹。

大人不应如何处理?

不应直接拒绝和制止孩子,却不告诉孩子适切的原因和理由。

不应羞辱或忽略孩子的心情。有些大人会说“怎么这么爱哭啊!爱哭鬼,羞羞脸”这不只是不将孩子的情绪当一回事,更让人觉得“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一件丢脸、糟糕的事。”可能让孩子变得退缩、逃避,错误解读,或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坏孩子,反而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不应动手打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时,适当的处罚是必要的,但处罚的方式考验大人的智慧。举例,有一个3岁小孩的妈妈说:“小孩最近会打我,他说我可以打他,为什么他不能打我?”可见孩子不见得能理解“做错事→体罚”间的关联,可能会误解为“大人生气→打人”,以为自己生气也可以打人。

若孩子已激动哭闹,大人如果为了制止孩子哭闹,而给孩子原本想要的东西,孩子会误以为“哭闹→可以得到奖励”,以后也会重复使用同样方式来予取予求,所以大人不应对原本不答应的要求轻易妥协。

孩子热衷买买买,购买欲不合理、任性,爸妈这样做!

当下忽视孩子是好方法吗?

当下忽视孩子,可分为忽视孩子的行为或忽视孩子的情绪、感受。拥有情绪及感受是大脑与生俱来的功能,某些孩子的气质本来就特别敏感、容易紧张或哭泣、受到惊吓或感到害怕。大人要接纳孩子本身的特质、所有面对事情时可能出现的情绪感受;但对于孩子在情绪下产生的躺在地上哭闹、尖叫、丢东西或攻击等行为问题时,有时候忽略的确是一个减少这些行为发生的好方法,让孩子知道大人理解、想帮助他,但孩子现在这个行为不能解决问题。例如可以说:“我知道你很生气,妈妈等你哭完,你再好好跟妈妈说。”

此外,忽略这个技巧必须搭配孩子在行为问题结束后,大人马上给予正面肯定和回馈;当孩子(发现没人搭理)主动停止哭闹、离开地板站起来、擦干眼泪,终于冷静下来好好说话时,大人要马上肯定他的努力和自我控制,例如:“哇!你从地板上站起来了、也没有哭哭了,可以跟妈妈好好讲,妈妈就知道你可以做得到!那我们下次也这样好好讲,好不好?”得到正向肯定的孩子,未来更知道在情绪下如何调控行为,也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掌控感更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