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沒有人在上著班心卻想著創業的?為什麼?

秀秀79565283


我認識的幾個朋友現在都是三四十歲的樣子。在職場上已經打拼了十幾年,所以都有自己創業的打算。創業應該說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的衝動,所以有創業的想法並不奇怪。

但是,離職創業之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打算。首先就是要選擇好的行業,行業是一定是要有發展前景的,就像現在經常說的,要處在風口上,豬也會飛上天;第二,就是要在這方面的經驗和市場準備,以及人員的準備等等。第三,就是自己要有一定的積蓄,要能夠確保創業一段時間不盈利,也能夠讓你沒有生存和養家餬口的壓力。還有,就是當前這個經濟狀況不太景氣的情況下,我建議先穩一下,等到經濟稍微有所起色的時候,再選擇創業也不遲。

創業是一個風險很大的選擇,就像有些人說的,創業成功就像抽大獎一樣,幾率是非常小的,所以在創業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要衝動和意氣用事。


盧博管窺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先講一個朋友的創業故事。

我一位朋友,真的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創業典範。

從大學畢業後上班不到兩年,05年的時候他的親戚叫他一起在東莞開工廠創業,就是那種幾個人的小作坊,把全部存款幾萬塊錢投入買了一臺二手機器,那個時候工廠還比較好做,他的親戚在一家臺資工廠有資源。每個月收入比上班強一些,相比之下也相對自由一些。到了07年經濟危機,突然業務直線下滑,價格也越來越低,也就不賺錢了。堅持到08年,把機器轉賣關廠了。

關了之後又回到工廠打工,這個時候結婚生子,老老實實呆了3年。

到了11年的時候孩子兩歲了,突然又不安分想創業了,於是說服妻子帶著少的可憐的存款回到老家做淘寶,跟建材相關的。那個時候淘寶還是可以做,一年收入也有十來萬,也不會比打工差。

做了一年淘寶後想做大,然後用所有的資金盤了一個店面做實體店生意。裝修之後就沒錢了,又去貸款。

然而生意並沒有那麼好,反倒是店租人工等開銷很大,經濟也是一年比一年差,開到17年最後負債累累。他說太累了,只想有一份踏踏實實的工作不用每天醒來就負債幾百塊。

熬到17年年底,實在撐不下去,用很低的價格把店子盤出去,老婆在老家找了一份工作,他又回到廣東這邊工作,憑著他還算聰明的頭腦,兩年時間從員工做到經理,工資也從幾千元到升級後近2萬元。

過年回家見到他,他說現在只想踏踏實實賺錢把債還了,40歲了經不起折騰了。

我覺得他內心不是這樣想的,從他欲言又止和閃爍的眼神可以看出來,他一定還會再創業。

忘了和大家說,他是湖南人。

創業的人到底是一群怎樣的人呢?

其實都有幾個共同點:

1.身邊的朋友都在創業,不乏成功的。

2.嚮往自由的,不想受約束。

3.收入低的,想實現財務自由。

4.不想在外漂泊,回老家又沒有合適工作。

我給各位想要創業的朋友幾個小建議:

1.保證家人的生活水平和子女的教育水平不受影響,生活費用不能拿來創業,這筆存款至少能支撐三年。

2.有一筆應對家庭突發事件的保障。

3.取得家人的支持。

4.興趣和資源,必須佔一樣。



低級管理


這是正常的心理,我堂弟家境不錯,大學的選擇的專業是自己喜歡的,會展策劃,大學的時候也積極參加各種創業活動。

大學畢業的時候,覺得自己需要磨鍊下,於是就來了深圳,找了一家公司做下來,剛來的時候,面試了三家公司,最後選定的一家,堂弟告訴我,這家老闆跟他談的時候,比其他老闆有魄力,所以選定這家。

堂弟進去以後,一個月轉正,三個月以後,由於主管離職,直接替換了主管,工資也從基礎工資到每月上萬。

兩年以後,堂弟離職,去創業了,他的目標很清晰,去到公司就是學習,為了自己開公司做準備,在公司裡面,積累了人脈,一起創業的時候,帶著設計師一起。還有就是第一個客戶就是原來的老客戶。

上班是常態,創業看機會

正常來說,上班是常態,如果只要上班,有文憑,或者簡單的四肢健全都可以,付出自己的時間,拿到工資。付出自己的努力,拿到更多的工資。

可是,創業就沒有那麼簡單,創業需要自己的產品,供應商,客戶,這些每一個環節都是很重要,然後把他們串聯起來,這幾年不但需要時間,資本,才華,還需要機會。

互聯網發展的時候,網絡上點餐一直有人在做,可就是沒有人做起來,一來有電腦的人少,只有上班族,這樣點餐頻率就低,限定到中午一餐了。二來沒有人送,自己僱人太貴,管理太麻煩,沒有一定的量支撐不起來。

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美團,餓了麼做起來了,首先人人都有手機,一下子應用場景就豐富了,隨時都可以點,二來直接開通送餐,這樣相當於所以得店共用送餐員,融合智能路線,提高效率。於是現在外賣成為了重要的一環,甚至國慶大閱兵的時候還出現了外賣小哥。

如果機會到了,值得一博

創業的機會難得,如果碰到了,可以值得一試

這個員工有三個機會,一個是轉崗,一個是鵝廠,一個是創業。

對於他來說,隨時都有機會找到新的工作,但是創業的機會可不是隨時有,一旦抓住,成功的話,少奮鬥20年啊。

所以,上班的時候,如果有野心,有想法,很有可能會想著就業,上班只是為了鍛鍊自己,結交朋友。

歡迎關注【阿布的分享】,跨界理工男,每天分享職場乾貨,HR知識,認知成長。

阿布的分享


現在上班的人,工作越做越覺得沒意思,感覺自己的事業到了瓶頸期了。看到那些創業成功的同齡人,覺得心裡有很大落差。這年頭,誰要是不想著去創個業,不培養點有格局的興趣,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我曾經有一個同事,做了十幾年的工業設計,忽然有一天他從公司裡離開了,我問他打算跳槽去哪兒?他說哪裡也不去,想回家寫書。這才半年不到,聽友商公司的朋友說他現在又回來上班了。聽說是積蓄花完了,小說也沒出版,網上也沒什麼點擊量。不過這麼一折騰,他覺得自己還是做設計更適合自己。

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也有一去不復返的,這些多半真的是去創業了。但是,每次看到他們,他們口中談論的“生意”都不一樣,但邏輯一次比一次強大,前景一次比一次廣闊,說的一次比一次信誓旦旦,還勸我跟他一起投資,搞得我不投點錢都不好意思(還好我窮)。其實大家心裡都門兒清——

為啥還不回頭,那是因為上班時攢下來的那點錢還沒霍霍完呢。

過去是熟能生巧,現在是越熟能生“厭”——幹一行恨一行,越熟悉的東西就越討厭。

有個詞叫“職業倦怠”:只要你在某領域工作了一段時間,就會經歷這個階段。因為,當你工作做得越來越得心應手時,也就意味你在這個領域的進步空間越來越小,專業上叫做“邊際效益遞減”。

“再怎麼努力我也就這樣了”。

不止窮人會陷入“邊際效益遞減”,感到生活無聊、工作無趣。富人其實也會。

富人去年玩了個歐洲十日遊,今年如果只是去了趟雲龍湖,心裡可能會很不舒服,這也是“邊際效益遞減”;

一個銷售精英,去年做了300萬業績,超過了指標100萬,而今年指標是400萬,那麼,如果他今年做不到500萬,他就無法收穫到和去年一樣的幸福感,這亦是“邊際效益遞減”。那明年呢?明年做到800萬可能也不會讓他心裡好受——因為數字已經不能給他帶來成就感了。這時候必須要用新鮮的東西來刺激他,比如職位上升了、多了十個部下,或者負責銷售區域的變大了……不然還是會產生“邊際效益遞減”。

由此看來,“邊際效益遞減”是人生的常態,想要“邊際效益遞增”才是逆流而上,想要始終保持“遞增”,那更是難上加難。這需要人付出大量的精力。可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即便在努力工作,也無法實現更大的成就,所以,“職業倦怠”、“職業瓶頸”就應運而生了。

通過創業走出“職業瓶頸”?

創業,說得好聽是為了個人事業,但是用“邊際效益”來解釋的話,和大富豪喜歡開小店是一個道理——從零開始做事,可以得到一個更陡峭的“邊際效益遞增”的曲線。

創業是一項計算投入產出比的經濟活動,只要能賺錢的,你喜不喜歡都得做;可是,這樣做下去只有兩種可能:

1.創業成功,進入下一個“邊際效益遞減”;

2.創業失敗,花完錢後重新回來上班。

想要靠創業走出“職業瓶頸”?這兩件事目標不同,路徑也不同,如果把創業當成走出瓶頸的工具,多半會一無所獲。



大陳牛牛


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我作為人力資源從業者,由於能拿到一手數據,專門做過分析整理。通過我的兩次調查從數據說話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我調取過17、18、19年三個時間段公司離職員工的檔案記錄發現了一組有趣的現象。

在2017年公司離職員工的離職理由中,共有總計5.6%的員工在向公司提出離職時選擇了自主創業/合夥創業。而當年,市場經濟正向好,印象中那幾年VC、A輪、B輪、C輪很熱,許多資本機構投資各行業孵化企業的新聞頻出,當年最火熱的應該是“互聯網+”的概念。

2018年,離職原因中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有所下滑,為4.2%。我沒有做深入分析,如果剖析地更深入一點,大概率可以看到當年的變化曲線應該是由年初的較高逐月下滑。這種趨勢與2018年的整體環境也有關,下半年開始中美之間打起了貿易戰,經濟形勢趨於不明朗,因而職場創業的機會成本增高讓不少原本有著創業想法的職場人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

2019年,這個比例更低,在所有統計的樣本中只有2.9%的離職員工選擇了自主創業這一條離職理由。毋庸置疑,2019年創業的機會成本更高了,而且外部的投資機構變得更加地謹慎了。

即便是這樣,當外圍環境不利於個人創業者大膽投資時,仍然有著不少有想法的年輕人選擇投身創業這條路,上班期間心猿意馬想著自己的創業項目。其實創業最關鍵的兩個要素是項目和資金,許多人創業不成功主要在於項目沒有選對,或者資金鍊斷了。而對於本身手上就具有優勢項目的個人或資金相對充裕的個人來講,他們創業的成功幾率就大了很多。因而對於有著此類先天優勢的員工,當他們不滿足於企業或個人發展現狀的時候,便可能投身到創業的道路上。


職場HR老王


我參加工作21年,中間也有過兩、三次創業的衝動,遞交過辭職報告。

從畢業只換過一次工作,是因為河北旭日集團的倒閉。第二份工作至今,對企業有種難捨難分的情感;創業的衝動一直被這種情感化解。如果想創業就去搏,一邊上班一邊想創業,我的思想中還不太喜歡;愛一行、幹一行。



老楊共創共享室


你好,我是楊小光,很高興回答這個視頻。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社會也越來越提倡萬眾創新,人人創業。很多之前上班的人都開始想著提高收入和自由時間,閒暇之餘都想著自己如何成就一番事業。

其中最流行的就是自媒體,直播。很多人也收貨了百萬粉絲,更是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常言道,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目前藉著互聯網的風口紅利,很多人都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那些沒有行動的肯定要問自己了,為什麼我不可以呢?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也希望人往高處走。

只要確定了方向和目標,我相信努力過後也一定能夠達到成功的彼岸。也願大家心想事成。



楊小光


現在是萬眾創新創業的時代,每個人都想去創業,甚至有句話說寧可窮討飯,不可服打工,說的就是這個創業。不過現在創業的人主要分為3種。

第一種是生活所迫:這類人創業的沒有辦法才去的,首先他沒有一技之長,其他的本事一般,家裡又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每天早上從睜開眼睛開始就是各種生活開支,沒辦法只能去博一下。 這類人主要以35歲左右的人為主。

第二種就是為了創業而創業的人,這類人往往自視清高,好高騖遠,在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公司上有一段時間就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幹,一天到晚的牛逼,哄哄的。這種人創業十個就有九個半死翹翹了。

第三種萬事具備性的:這類人是有野心的人,想自己成就一番事業,但是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平時就像一枚釘子一樣,老闆讓訂哪裡就在哪裡,不顯山不漏水。暗中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就等一個機會。








1打不倒的不倒翁


你好,我是小維姐姐,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下面我用視頻的方式說明一下。
對於兼職,副業,我相信很多在職人員都有在做,為什麼會產生大量的副業現象,我覺得有下面兩個原因:
1、生活壓力大。現在的家庭,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老人的養老問題,孩子的成長教育問題,平時的人情禮節等等,都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而對於一個普通的公司職員,或者大眾勞動力,比如快遞員,外賣員,商場裡站櫃檯的小姐姐等等,金錢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再加上房貸車貸,那麼自然而然的想要多賺些錢。


2、增加社會經驗。這說的是對於一些有需求的人群,比如學生,他們會在課外時間做一些兼職,一是為了賺點零花錢,不給父母增加額外的負擔,二就是增長自己的社會經驗,為畢業以後找工作,做積累。還有就是一些技術人員,在崗位上有點力不從心,就會找份跟自己職業相似的兼職副業,去更多的獲得知識等等
我自己曾經做的兼職就非常多,在公司的時候,我做過作文老師,在做銷售的時候,我又開過淘寶店,在自己出來創業的時候,我白天做食品類的,晚上又幹著晚班客服,現在我在幹著晚班客服的同時,我在做自媒體。
所以,兼職,副業在我看來,都是一種需求,有需要,才去追求。
好了,就說到這裡吧,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9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5357e6ad967549b19077541a9ce5002a\

二月糖豆


上著班,想著幹其他的,這就是總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在跳動!說句實在話,這不是一個好的兆頭!為什麼這麼說,我來跟你認真的分析一下:

第一,不要總想著能發財!畢竟在這個社會上真正能從萬千大眾中脫穎而出的僅僅是極少數,你要明白一個道理,錢生錢永遠比力生錢要來的容易來的快。想想是李嘉誠賺100萬快,還是你賺100萬快?沒有資本就不要去任性。

其次,穩定才是最大的幸福!隨遇而安,這個詞,真的很真實,不得不說,追求幸福的願望每個人都有的,但真正的幸福往往就在自己身邊,不要把最重要的最珍貴的錯過了。

第三,你自己的工作幹好了嗎?三心二意,是永遠幹不成事的,也許你會說,說現在的工作我不喜歡幹,去創業我會拿出120%的幹勁出來,但真的是這樣嗎?不要到了釜底抽薪,堅壁清野的時候,把自己逼上絕路的時候你才猛的發現這樣的生活你承受不來。

第四,最後就是確定好自己的目標。搞清楚目標是什麼?為什麼定這個目標?怎麼完成這個目標?要給自己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但絕對不要想著一口能吃成胖子!把目標分解了,分段去完成,堅持才能勝利!

也許我說的都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大話,但我想最核心的,還是

珍惜好現在,展望好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