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致命野味!!!舌尖上的病毒庫之蝙蝠


致命野味!!!舌尖上的病毒庫之蝙蝠

蝙蝠可攜帶烈性病毒簡介


SARS病毒:(暫無針對性藥物治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於2002年在中國廣東發生,並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漸消滅


埃博拉病毒:(暫無針對性藥物治療)非洲為主要疫區,不定期爆發


馬爾堡病毒:(暫無針對性藥物治療)非洲為主要疫區,不定期爆發


尼帕病毒:(暫無針對性藥物治療)南亞為主要疫區,不定期爆發


亨德拉病毒:(暫無針對性藥物治療)澳大利亞為主要疫區


MERS病毒:(有針對性藥物治療)中東地區,不定期流行


蝙蝠,被稱為“活體病毒庫”,現在已經從蝙蝠體內發現約140種病毒,其中61種都是人獸共患病毒,其中甚至還有一部分隱而未發。而蝙蝠的生活習性,使之本身就是一件飛行的生化武器。蝙蝠喜愛群居,居住空間擁擠加速了病毒在蝙蝠之間的傳播,偏偏蝙蝠還有著長距離飛翔的能力,病毒就搭上便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蝙蝠取食的地方多是選在人類居住的地方,蚊蟲豐富、瓜草茂盛,更在無形中就增加了蝙蝠體內的病毒跨種傳播的機會。


或許你很好奇,為什麼蝙蝠作為“活體病毒庫”,自身卻不會被病毒反噬。


研究發現,蝙蝠作為最古老的哺乳動物之一,基本保持著這副模樣度過了500萬年的漫漫進化史,而亨尼帕病毒、狂犬病毒等就與蝙蝠一起共同進化,彼此之間早已很好地相互適應。


蝙蝠基因組學研究在《科學》上所發表的,蝙蝠有著異於其他哺乳動物的基因表達。


它們體內有著一類自然殺傷性細胞,形成了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和腫瘤的第一道防線。並且,蝙蝠體內的干擾素水平也相對高,能促使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防止進一步感染。對於已經受到感染的細胞,蝙蝠體內的MHC-組織相容性複合體起到重要作用,它能識別細胞是否感染,並瞬間擊穿消滅感染細胞。


獨特的抗病毒能力構成極強的固有免疫抵抗系統,對有危害的病毒迅速做出反應,將病毒維持在一個安全的水平,達到持續排毒效果。


正如鳥類因為飛行導致更高的代謝率,蝙蝠相比同體積的其他哺乳動物,也擁有三倍的代謝強度。代謝率高同時會導致氧化應激水平相應提高,(為了對抗氧化應激水平升高,蝙蝠進化出了高水平的DNA損傷修復能力)而不斷代謝就能使蝙蝠體溫持續維持在40°,這也對病毒的複製起到一定抑制作用。長時間保持高溫本會誤傷其他細胞,不過蝙蝠的細胞卻能抵抗熱壓力,較高的體溫配合免疫系統反而更能有效抑制病毒。


因為諧音,在中國蝙蝠入家門被認為是“福到”。如此福分很多人則更願意讓蝙蝠入口來消受,殊不知這致命野味,下次又會掀起怎樣的波瀾。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不知你瞭解這段史實後又有何想法,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