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時候的中山國是哪?你怎麼認為?

麒麟64124


中山國是白狄建立的國家。中山國的疆域,基本在現在河北石家莊,也包括保定的一部分。《戰國策*秦策》: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



《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狄是一個範指,白狄是確指基本生活在陝北或是陝西東部的狄人。為什麼叫白狄,這個白字可能取自於姓氏或取自於生活的地名,沒有確實的定論。白狄的姮姓是非常古老的姓,來自於遠古。建立中山國的是白狄中的鮮虞一支,為姬姓。姬姓是周王族的姓氏。有種說法:六千年前,炎帝統一關中渭河以南地區時,打敗眾多異姓部落,其中,軒轅氏的一部分遷入渭北來發展。從渭北北山擴散到河套這一區域的軒轅氏,稱北狄或白狄。



從公元前555到公元前450年,關於中山國一直沒有詳實確切的記錄始見於記載是《左傳*襄公十八年》,突兀一句,“十有八年春,白狄始來。”但是這個白狄不能確定是當時的中山國還是鮮虞國。當時的中山國和鮮虞國都在現在的石家莊一帶。西周初封的中山侯國在《戰國策*中山策》裡記載了一個故事,給這個初封的中山侯國做了結局的交待,也格外讓人覺得悲辛。

中山君鄉都士(國都中的士人),因為羊羹不遍,惹怒了沒分到羊羹的中山國大夫司馬子期。司馬子期就為了一杯羹,遊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逃亡而走,只有兩個人挈戈而隨其後。中山君問這兩個人為什麼肯追隨自己。二人對曰:“臣有父,嘗餓,君下壺飧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因一杯羹而亡的中山君這時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飧得士二人。”

傷透了心的中山君連楚國這個最後的盟友也沒有了,復國無望,在史籍徹底消失。


在史籍中過了幾十年,中山國再次出現。先秦《世本》記載: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史記*趙世家》:(獻侯)十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1978年中山王墓在河北平山縣發掘,出土方壺,有銘文記載“惟皇祖文、武,桓祖,成考”從中山王方壺的銘文上看,中山國世系的傳承應該是:文、武、桓、成。後來中山國再亡於魏之手。後中山桓公復國,趙國逐漸成了中山國最大的威脅。於是中山國修長城,引水圍鄗,攻守並舉地對抗趙國。


公元前323年中山國國君稱王。公元前305年,趙國舉二十萬之眾大舉攻打中山國,攻下鄗、石邑、封龍、東垣,勢如破竹之下中山國不得不割地求和。此後,趙國不斷蠶食中山國土地。《戰國策*魏策》曰:中山數割數伐而隨以亡。趙軍攻下國都靈壽,中山王逃亡。趙立傀儡,後又黜。中山國最後亡於趙國。


沅汰


古中山國鼎盛時的疆域範圍大致在今太行山以東,拒馬河以南,河北冀州以西,邢臺以北的地區。包括了今天河北省石家莊市及所屬縣市,保定市大部分所屬縣市。


晉郭緣生《述記徵》中記錄了太行八陘:“太行山首始於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連亙十二州之界。有八陘:……第五井陘;第六飛狐陘,一名望都關;第七蒲陰陘,此三陘在中山;……”此處的中山指的就是中山國,可作印證。井陘今屬石家莊市,飛狐陘位於今保定市淶源縣北和張家口市蔚縣之南,蒲陰陘位於今保定易縣。這就是中山國依太行山立國的南北疆域大致範圍。

中山國源自鮮虞部落,自山西遷至正定、新樂一帶,在此立國,後國都三遷至古靈壽城(今河北平山縣上三汲鄉附近)。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曾長期與晉國等中原國家交戰,一度被視為中原國家的心腹大患。公元前407年曾被魏文侯滅國,公元前380年前後中山桓公復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縣上三汲鄉附近),經過努力成為千乘大國,可以比肩戰國七雄,甚至曾和趙、燕、魏、韓一起“五國相王”,五國平起平坐相互稱王。復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公元前296年趙國終於將中山國徹底滅國。

我是萊駒為右,談古論今,歡迎關注評論。


萊駒為右


古代的中山國是春秋末戰國初由北狄鮮虞部建立的政權,其區域大致在今太行山東麓的河北省中部一帶。

鮮虞中山國於公元前407年被魏國佔領。中山國被魏所滅後,逃入山區的中山桓公發奮圖強,經過二十餘年的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重新復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縣三汲鄉),中山國再次走向興盛,領土也進一步擴張,其南境與趙接壤,東南以古漳水(今薄洛河,在今寧晉縣東南)為界。中山還數次同趙國爭奪高邑。

復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公元前377年、前376年曾兩次進攻中山國,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沒有成功。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候六年(前369),中山築長城。”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順平、唐縣等地,發現了土石混築的中山長城,有三米多高,零點五至二點五米寬,沿河北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並沿石家莊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於邢臺西北。

公元前327年前後,中山王錯繼承王位。此後十餘年間,中山國富兵強,雖為“千乘之國”,但其影響力卻逐漸增強,成為與戰國七雄並列的國家。公元前323年,公孫衍倡議,聯合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其中就包括中山國。中山桓公遷都靈壽,中山國趨向鼎盛,成為戰國時期備受矚目的諸侯國之一。

但是中山國的繁盛似曇花一現,約公元前295年徹底被趙國擊潰。

從此,中山國消失在歷史舞臺。

後世,雖然有被封為中山王的,比如劉備的那位祖先,但都跟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沒有關係了。


歷史有妖氣


中山國(前414年—前296年),春秋戰國時期由白狄鮮虞人所建立的國家,雖千乘,卻能與七雄並稱為戰國第八雄。

或許,有的朋友壓根就沒有聽說過這個國家,也難怪,因為這個國家著實不大。鮮虞中山國,以武力著稱,善戰;因盛產美女,遂又以美女而聞名於各諸侯國。

白狄鮮虞人最初乃生活於歐亞草原的遊牧部落,後因氣候變化等影響而一路東遷,進入中國,被中原諸國稱之為戎狄。

進入中國後的白狄最初生活在陝北綏德一帶,後由於受到晉國的壓迫而遷徙到太行山區一帶,鮮虞人之得名出自鮮虞水,鮮虞水即今源出五臺山西南流注於滹沱河的清水河,而清水河一帶的白狄人,便被稱為鮮虞人,因此這一帶成為鮮虞最早的發祥地。

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中山國強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地區南部、石家莊地區大部、邢臺地區北部及衡水地區西部,南北從鄗至鴟之塞約200公里,東西從井陘到扶柳約150公里。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滅中山國,將其王尚遷徙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350餘年時間,宣告滅亡。

而今天的部分易姓人氏,就是末代中山王,尚的後裔。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點贊評論,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Mr農村大姚


真偏見!屈原死了,有人記錄;中山滅了,沒人關注

百家爭鳴、群雄逐鹿、問鼎中原。這些今天流行的詞語,均來自那個諸侯紛爭而文化璀璨的——春秋戰國。

這個時代,奠定了後來許多著名區域文化,如三秦與陝西,齊魯與山東、三晉與山西、燕趙與河北、吳越與江浙、巴蜀與川渝、湘楚與兩湖。

公元前296年,出了一件大事!被小人陷害、被國君驅逐的屈原(也稱羋原),在流浪途中寫下了《涉江》,然後投江自盡。

▲《大秦帝國》屈原劇照 楊志剛 飾

在同一年,其實還有另外一件大事!那個實行“胡服騎射”的趙國武靈王,滅掉了一個叫“中山”的國。此前呢,這個位於太行山與華北平原交界地帶的神秘諸侯國,曾經兩度被他國所滅,但都重新復國,這一回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兩千多年後,屈原先生和他的楚國有口皆碑。但中山國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用屈原《涉江》詩句中的話來說,中山國的歷史就是“迷不知吾所如”,用白話說:好迷糊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中山國曆史,就是這個狀態。

▲《大秦帝國》屈原劇照 楊志剛 飾

河北地區,擁有燕、趙、中山三個戰國諸侯國的故地,但是人們關注河北歷史文化時,往往只知道燕趙,而忽略二者之間夾縫中這個神秘之國——中山。

這個中山,比孫中山,比廣東那個中山,早了2000多年就出現了。當時大部分諸侯國,都是一個字,像晉啊,齊啊,秦啊,楚啊,這個疆域已經進入中原腹地(今保定、石家莊之間區域)的遊牧後裔建立的諸侯,偏偏就叫兩個字。

光從名字看,就讓人隱隱約約感到:這個國不大,但是有個性,不太按套路出牌!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先後“僭越”稱王的諸侯有11家,位列正史之首的《史記》為其中十國立傳,沒有稱王的諸侯魯、衛、晉、鄭也有一席之地。那時候衡量國力,用的是“戰車數量”,七個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戰車萬乘以上,為“萬乘之國”。中山國實力低一檔次,但僅次於七雄,戰車九千,屈居“千乘之國”。

這個第二檔的中山,不管那套規矩,跟諸大國一塊從“公”升級稱王。

中山雖不是七雄,但很重要,司馬遷卻沒給它寫傳記。關於“中山”的記載,偶爾跳躍出現在《左傳》、《戰國策》、《呂氏春秋》等文獻中,多數情況下,是別國討論軍國大事,捎帶著提到它。

比如,在公元前506年春季的一天,多國諸侯匯聚今河南省漯河市,大家來這裡商量著去如何討伐屈原老師的祖國——楚國。晉國權臣荀寅在大會發言:“水潦方降,疾症方起,中山不服。棄盟取怨,無損於楚,而失中山。不如辭蔡侯。”此事記載於《左傳》,白話就是:天降大雨,瘟疫肆虐,中山這個國家肯定不服,如果我們出兵等於放棄盟,招致怨恨,不但無損於楚國,還要失去中山的支持。所以呀,我國別聽蔡侯瞎嗶嗶了。

這一幕,在紛爭的春秋時期,司空見慣,但對於缺少史料的中山國來說,這段話很重要,這是“中山國”第一次出現在文字記載中露面。它以突兀的方式進入歷史視野,卻沒有任何文字交代它是如何誕生的。

學者通過考證推論,形成了關於中山國族源的三種觀點。第一種:由春秋時活躍於滹沱河北的“鮮虞”更名而來的。第二種:由陝西北部榆林一帶的狄族部落東遷而來。第三種說法:周王朝的封國。最後一種說法最早被排除,集中在前兩者。不管怎麼樣,基本可肯定:中山國是一個有著遊牧部落背景的諸侯國。

通過他國第三者講述,雖無法完全還原中山國全貌,但可以看出其發展脈絡:

早期的中山國:公元前506年始,活動在今正定的周圍鮮虞國,以“中山”為號,將都遷到中人城(今河北唐縣)。公元前457年至前425年,中山國遭到趙國重大打擊但並未滅亡。

▲春秋時期形勢圖,早期中山國

晚期中山國:到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拋棄殘破的舊都都,遷都於顧(今河北定州)立國。公元前406年,魏國襲擊中山都城顧邑,國滅,但宗族力量尚存,桓公率眾人轉入山中臥薪嚐膽,於公元前381年復國,遷都於靈壽城(今河北平山三汲鄉與靈壽縣交界處)。直至公元前296年為趙所滅,靈壽作都城時間長達90年。

▲戰國時期形勢圖,晚期中山國

在群雄紛爭、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神秘的中山國曾留下過耀眼的光芒。鼎盛時期的中山,有戰車九千乘,僅次於號稱“萬乘之國”的戰國七雄。作為一個小國,它最大時候的疆域也只有“方五百里”(《戰國策·秦策》),但這個諸侯國極其頑強和堅韌,堪稱一隻打不死的小強。

▲戰國中山國核心疆域地圖 繪圖 @ 孟凡萌

國運顛沛流離,至少三次遷都;隊伍數次被打散,又數次重建;以小國搏擊強敵,多次取勝晉、魏、趙、燕;魏趙等大國君還是“侯爵”的時候,中山國君稱“公”,燕趙君稱王的時候,中山也跟著一起稱王。

中山國人驍勇善戰,尤其善於打山地游擊戰,專家認為:這跟其遊牧民族背景有關。明代開始流傳的“中山狼”,說的就是中山國境內發生的故事。清《紅樓夢》有“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句,將“中山”與狼聯繫在一起,更說明了其遊牧身份。由於受中原教化比較晚,他們比一般諸侯還不遵守禮樂限制,稱公、稱王,有點我行我素、先馬行空。

不過,最終還是因為國土狹小難以抵擋強敵衝擊,在距離戰國大幕落下還有75年的時候,中山國滅亡於趙。而且,趙武靈王採用的是“以其人之道還治起身”的策略,用中山人擅長的騎兵,出奇制勝地攻破了中山。

在中山國最穩定最輝煌的“靈壽都城”時期,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啥印象呢?我們可以用這麼概括:愛玩!會玩!死了都要玩!

也許是出於對中山國遊牧族源的偏見,也許是顛沛流離的中山國本身缺乏史料,司馬遷的《史記》對中山著墨很少,但有這麼一段生動的描寫:

“(中山國)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遊媚富貴,入後宮,遍諸侯。”(跕屣”是一種足尖著地的舞步。)

翻譯成白話:老爺們兒喜歡聚眾遊戲玩樂,常常高歌一曲,出門在外常常搞殺人搶劫(椎剽)的勾當,閒的時候有人幹盜墓的,有人幹手工活,有的人擅長冶煉金屬,美男子多喜歡混娛樂圈當藝人;女孩子們,擅長演奏樂器,跳一種類似芭蕾的舞蹈,並以此吸引王公貴族,她們常去後宮工作,中山籍美女甚至遍佈各大諸侯國。

戰國中山國鼎盛期的都城——靈壽城考古發掘之前,這些印象停留在文字中。位於河北平山縣三汲鄉的中山國靈壽故城以及城內王陵的發掘,是二十世紀最激動人心的考古大發現之一。考古人員進入之前,王墓早就被人盜掘過。即便如此,仍有兩萬多件文物驚豔出世。

氣勢恢宏的都城、精美絕倫的器物,以實物形式讓不完整“中山國”變得鮮活,更是印證了中山國人的極度“會玩”的天賦和超群的藝術想象。

原文鏈接:https://www.toutiao.com/i6468836254287921678/


大地理館


現在的河北定州市境內


LYC226655518


中山國是公元前414年由白狄中山武公建立的國家,分佈在今石家莊市、靈壽、平山、晉州一帶山區,因城中有山而名中山國。

公元前407年,晉國大將樂羊、吳起帥軍經過三年苦戰佔領中山國,後中山恆公復國。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所滅。


王南勝wns


定州,唐縣,靈壽,平山等


夢如人生6209


中央電視臺有部紀錄片《中山國》很詳細的介紹了中山國的歷史,值得一看!


一個人的旅行678


今河北中部太行山麓一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