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时候的中山国是哪?你怎么认为?

麒麟64124


中山国是白狄建立的国家。中山国的疆域,基本在现在河北石家庄,也包括保定的一部分。《战国策*秦策》: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



《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狄是一个范指,白狄是确指基本生活在陕北或是陕西东部的狄人。为什么叫白狄,这个白字可能取自于姓氏或取自于生活的地名,没有确实的定论。白狄的姮姓是非常古老的姓,来自于远古。建立中山国的是白狄中的鲜虞一支,为姬姓。姬姓是周王族的姓氏。有种说法:六千年前,炎帝统一关中渭河以南地区时,打败众多异姓部落,其中,轩辕氏的一部分迁入渭北来发展。从渭北北山扩散到河套这一区域的轩辕氏,称北狄或白狄。



从公元前555到公元前450年,关于中山国一直没有详实确切的记录始见于记载是《左传*襄公十八年》,突兀一句,“十有八年春,白狄始来。”但是这个白狄不能确定是当时的中山国还是鲜虞国。当时的中山国和鲜虞国都在现在的石家庄一带。西周初封的中山侯国在《战国策*中山策》里记载了一个故事,给这个初封的中山侯国做了结局的交待,也格外让人觉得悲辛。

中山君鄉都士(国都中的士人),因为羊羹不遍,惹怒了没分到羊羹的中山国大夫司马子期。司马子期就为了一杯羹,游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逃亡而走,只有两个人挈戈而随其后。中山君问这两个人为什么肯追随自己。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因一杯羹而亡的中山君这时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伤透了心的中山君连楚国这个最后的盟友也没有了,复国无望,在史籍彻底消失。


在史籍中过了几十年,中山国再次出现。先秦《世本》记载: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史记*赵世家》:(献侯)十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1978年中山王墓在河北平山县发掘,出土方壶,有铭文记载“惟皇祖文、武,桓祖,成考”从中山王方壶的铭文上看,中山国世系的传承应该是:文、武、桓、成。后来中山国再亡于魏之手。后中山桓公复国,赵国逐渐成了中山国最大的威胁。于是中山国修长城,引水围鄗,攻守并举地对抗赵国。


公元前323年中山国国君称王。公元前305年,赵国举二十万之众大举攻打中山国,攻下鄗、石邑、封龙、东垣,势如破竹之下中山国不得不割地求和。此后,赵国不断蚕食中山国土地。《战国策*魏策》曰:中山数割数伐而随以亡。赵军攻下国都灵寿,中山王逃亡。赵立傀儡,后又黜。中山国最后亡于赵国。


沅汰


古中山国鼎盛时的疆域范围大致在今太行山以东,拒马河以南,河北冀州以西,邢台以北的地区。包括了今天河北省石家庄市及所属县市,保定市大部分所属县市。


晋郭缘生《述记征》中记录了太行八陉:“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此处的中山指的就是中山国,可作印证。井陉今属石家庄市,飞狐陉位于今保定市涞源县北和张家口市蔚县之南,蒲阴陉位于今保定易县。这就是中山国依太行山立国的南北疆域大致范围。

中山国源自鲜虞部落,自山西迁至正定、新乐一带,在此立国,后国都三迁至古灵寿城(今河北平山县上三汲乡附近)。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公元前407年曾被魏文侯灭国,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上三汲乡附近),经过努力成为千乘大国,可以比肩战国七雄,甚至曾和赵、燕、魏、韩一起“五国相王”,五国平起平坐相互称王。复兴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公元前296年赵国终于将中山国彻底灭国。

我是莱驹为右,谈古论今,欢迎关注评论。


莱驹为右


古代的中山国是春秋末战国初由北狄鲜虞部建立的政权,其区域大致在今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中部一带。

鲜虞中山国于公元前407年被魏国占领。中山国被魏所灭后,逃入山区的中山桓公发奋图强,经过二十余年的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再次走向兴盛,领土也进一步扩张,其南境与赵接壤,东南以古漳水(今薄洛河,在今宁晋县东南)为界。中山还数次同赵国争夺高邑。

复兴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前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没有成功。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候六年(前369),中山筑长城。”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顺平、唐县等地,发现了土石混筑的中山长城,有三米多高,零点五至二点五米宽,沿河北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并沿石家庄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于邢台西北。

公元前327年前后,中山王错继承王位。此后十余年间,中山国富兵强,虽为“千乘之国”,但其影响力却逐渐增强,成为与战国七雄并列的国家。公元前323年,公孙衍倡议,联合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其中就包括中山国。中山桓公迁都灵寿,中山国趋向鼎盛,成为战国时期备受瞩目的诸侯国之一。

但是中山国的繁盛似昙花一现,约公元前295年彻底被赵国击溃。

从此,中山国消失在历史舞台。

后世,虽然有被封为中山王的,比如刘备的那位祖先,但都跟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没有关系了。


历史有妖气


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春秋战国时期由白狄鲜虞人所建立的国家,虽千乘,却能与七雄并称为战国第八雄。

或许,有的朋友压根就没有听说过这个国家,也难怪,因为这个国家着实不大。鲜虞中山国,以武力著称,善战;因盛产美女,遂又以美女而闻名于各诸侯国。

白狄鲜虞人最初乃生活于欧亚草原的游牧部落,后因气候变化等影响而一路东迁,进入中国,被中原诸国称之为戎狄。

进入中国后的白狄最初生活在陕北绥德一带,后由于受到晋国的压迫而迁徙到太行山区一带,鲜虞人之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而清水河一带的白狄人,便被称为鲜虞人,因此这一带成为鲜虞最早的发祥地。

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中山国强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地区南部、石家庄地区大部、邢台地区北部及衡水地区西部,南北从鄗至鸱之塞约200公里,东西从井陉到扶柳约150公里。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灭中山国,将其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350余年时间,宣告灭亡。

而今天的部分易姓人氏,就是末代中山王,尚的后裔。


喜欢的朋友请多多点赞评论,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Mr农村大姚


真偏见!屈原死了,有人记录;中山灭了,没人关注

百家争鸣、群雄逐鹿、问鼎中原。这些今天流行的词语,均来自那个诸侯纷争而文化璀璨的——春秋战国。

这个时代,奠定了后来许多著名区域文化,如三秦与陕西,齐鲁与山东、三晋与山西、燕赵与河北、吴越与江浙、巴蜀与川渝、湘楚与两湖。

公元前296年,出了一件大事!被小人陷害、被国君驱逐的屈原(也称芈原),在流浪途中写下了《涉江》,然后投江自尽。

▲《大秦帝国》屈原剧照 杨志刚 饰

在同一年,其实还有另外一件大事!那个实行“胡服骑射”的赵国武灵王,灭掉了一个叫“中山”的国。此前呢,这个位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带的神秘诸侯国,曾经两度被他国所灭,但都重新复国,这一回则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两千多年后,屈原先生和他的楚国有口皆碑。但中山国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用屈原《涉江》诗句中的话来说,中山国的历史就是“迷不知吾所如”,用白话说:好迷糊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山国历史,就是这个状态。

▲《大秦帝国》屈原剧照 杨志刚 饰

河北地区,拥有燕、赵、中山三个战国诸侯国的故地,但是人们关注河北历史文化时,往往只知道燕赵,而忽略二者之间夹缝中这个神秘之国——中山。

这个中山,比孙中山,比广东那个中山,早了2000多年就出现了。当时大部分诸侯国,都是一个字,像晋啊,齐啊,秦啊,楚啊,这个疆域已经进入中原腹地(今保定、石家庄之间区域)的游牧后裔建立的诸侯,偏偏就叫两个字。

光从名字看,就让人隐隐约约感到:这个国不大,但是有个性,不太按套路出牌!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先后“僭越”称王的诸侯有11家,位列正史之首的《史记》为其中十国立传,没有称王的诸侯鲁、卫、晋、郑也有一席之地。那时候衡量国力,用的是“战车数量”,七个大国齐楚燕韩赵魏秦,战车万乘以上,为“万乘之国”。中山国实力低一档次,但仅次于七雄,战车九千,屈居“千乘之国”。

这个第二档的中山,不管那套规矩,跟诸大国一块从“公”升级称王。

中山虽不是七雄,但很重要,司马迁却没给它写传记。关于“中山”的记载,偶尔跳跃出现在《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等文献中,多数情况下,是别国讨论军国大事,捎带着提到它。

比如,在公元前506年春季的一天,多国诸侯汇聚今河南省漯河市,大家来这里商量着去如何讨伐屈原老师的祖国——楚国。晋国权臣荀寅在大会发言:“水潦方降,疾症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此事记载于《左传》,白话就是:天降大雨,瘟疫肆虐,中山这个国家肯定不服,如果我们出兵等于放弃盟,招致怨恨,不但无损于楚国,还要失去中山的支持。所以呀,我国别听蔡侯瞎哔哔了。

这一幕,在纷争的春秋时期,司空见惯,但对于缺少史料的中山国来说,这段话很重要,这是“中山国”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露面。它以突兀的方式进入历史视野,却没有任何文字交代它是如何诞生的。

学者通过考证推论,形成了关于中山国族源的三种观点。第一种:由春秋时活跃于滹沱河北的“鲜虞”更名而来的。第二种:由陕西北部榆林一带的狄族部落东迁而来。第三种说法:周王朝的封国。最后一种说法最早被排除,集中在前两者。不管怎么样,基本可肯定:中山国是一个有着游牧部落背景的诸侯国。

通过他国第三者讲述,虽无法完全还原中山国全貌,但可以看出其发展脉络:

早期的中山国:公元前506年始,活动在今正定的周围鲜虞国,以“中山”为号,将都迁到中人城(今河北唐县)。公元前457年至前425年,中山国遭到赵国重大打击但并未灭亡。

▲春秋时期形势图,早期中山国

晚期中山国:到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抛弃残破的旧都都,迁都于顾(今河北定州)立国。公元前406年,魏国袭击中山都城顾邑,国灭,但宗族力量尚存,桓公率众人转入山中卧薪尝胆,于公元前381年复国,迁都于灵寿城(今河北平山三汲乡与灵寿县交界处)。直至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灵寿作都城时间长达90年。

▲战国时期形势图,晚期中山国

在群雄纷争、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神秘的中山国曾留下过耀眼的光芒。鼎盛时期的中山,有战车九千乘,仅次于号称“万乘之国”的战国七雄。作为一个小国,它最大时候的疆域也只有“方五百里”(《战国策·秦策》),但这个诸侯国极其顽强和坚韧,堪称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战国中山国核心疆域地图 绘图 @ 孟凡萌

国运颠沛流离,至少三次迁都;队伍数次被打散,又数次重建;以小国搏击强敌,多次取胜晋、魏、赵、燕;魏赵等大国君还是“侯爵”的时候,中山国君称“公”,燕赵君称王的时候,中山也跟着一起称王。

中山国人骁勇善战,尤其善于打山地游击战,专家认为:这跟其游牧民族背景有关。明代开始流传的“中山狼”,说的就是中山国境内发生的故事。清《红楼梦》有“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句,将“中山”与狼联系在一起,更说明了其游牧身份。由于受中原教化比较晚,他们比一般诸侯还不遵守礼乐限制,称公、称王,有点我行我素、先马行空。

不过,最终还是因为国土狭小难以抵挡强敌冲击,在距离战国大幕落下还有75年的时候,中山国灭亡于赵。而且,赵武灵王采用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起身”的策略,用中山人擅长的骑兵,出奇制胜地攻破了中山。

在中山国最稳定最辉煌的“灵寿都城”时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啥印象呢?我们可以用这么概括:爱玩!会玩!死了都要玩!

也许是出于对中山国游牧族源的偏见,也许是颠沛流离的中山国本身缺乏史料,司马迁的《史记》对中山着墨很少,但有这么一段生动的描写:

“(中山国)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跕屣”是一种足尖着地的舞步。)

翻译成白话:老爷们儿喜欢聚众游戏玩乐,常常高歌一曲,出门在外常常搞杀人抢劫(椎剽)的勾当,闲的时候有人干盗墓的,有人干手工活,有的人擅长冶炼金属,美男子多喜欢混娱乐圈当艺人;女孩子们,擅长演奏乐器,跳一种类似芭蕾的舞蹈,并以此吸引王公贵族,她们常去后宫工作,中山籍美女甚至遍布各大诸侯国。

战国中山国鼎盛期的都城——灵寿城考古发掘之前,这些印象停留在文字中。位于河北平山县三汲乡的中山国灵寿故城以及城内王陵的发掘,是二十世纪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大发现之一。考古人员进入之前,王墓早就被人盗掘过。即便如此,仍有两万多件文物惊艳出世。

气势恢宏的都城、精美绝伦的器物,以实物形式让不完整“中山国”变得鲜活,更是印证了中山国人的极度“会玩”的天赋和超群的艺术想象。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468836254287921678/


大地理馆


现在的河北定州市境内


LYC226655518


中山国是公元前414年由白狄中山武公建立的国家,分布在今石家庄市、灵寿、平山、晋州一带山区,因城中有山而名中山国。

公元前407年,晋国大将乐羊、吴起帅军经过三年苦战占领中山国,后中山恒公复国。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王南胜wns


定州,唐县,灵寿,平山等


梦如人生6209


中央电视台有部纪录片《中山国》很详细的介绍了中山国的历史,值得一看!


一个人的旅行678


今河北中部太行山麓一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