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全球“最笨”的魚,花3億年才進化上岸,還沒開始跑就被端上餐桌

對於地球上各種生物的進化過程,現如今的科學家們正在不斷的探索當中,而且也猜測出了幾種變化規律,在我們有限的認知當中,一直認為生物是在不斷進化當中,而且進化速度非常慢,從人類的進化起源就能夠看得出來,而且在一些動物身上也看到了非常有意思的進化現象,但是卻有一種盤中餐,卻真正的刷新了人們的三觀。


全球“最笨”的魚,花3億年才進化上岸,還沒開始跑就被端上餐桌

這種魚曾經被人們稱之為全球“最笨”的魚,他們為了躲避自己的天敵,花了幾億年還沒有脫離天敵們的追捕,而且只是停留在上岸和泥潭中進行跳躍和飛翔。這種魚的名字叫做“跳跳魚”,也叫做“彈塗魚”,好,可能在一些生物學家眼中,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存在,因為他們不僅能夠在陸地上跳躍,還能夠短暫的飛行,因為他們的魚鰭已經長成了漂亮的翅膀,甚至還可以通過皮膚來自主呼吸,這可是彈塗魚花費了3億年的時間才做得到。

全球“最笨”的魚,花3億年才進化上岸,還沒開始跑就被端上餐桌

棲息於河口鹹淡水水域,近岸灘塗處或底質爛泥的低潮區,對惡劣環境的水質耐受力強。廣鹽性,喜穴居,穴一般為Y字形,由孔道、正孔口和後孔口構成。正孔口用於進出,後孔口用於換氣。依靠胸鰭和尾柄在水面上、沙灘、岩石上爬行或跳躍;匍匐於泥塗上覓食底棲硅藻、藍綠藻、魚食,也食少量橈足類及有機質。

彈塗魚可利用其胸鰭和尾柄在海灘上爬行和跳躍,皮膚和尾巴可作為輔助呼吸器官,能較長時間露出水面生活,對惡劣環境的耐受能力較一般魚類強。該魚有鑽孔棲息的習性,其孔道至少有兩個口,一為正孔口,另一為後孔口,正孔口較大。孔道不甚規則,一般為Y字形,深淺隨土質而異,可深達50~70釐米。彈塗魚一般獨居,在春夏繁殖季節亦可在孔道中產孵。

彈塗魚可以利用胸鰭和尾鰭在水面上,沙灘和岩石上爬行或跳躍。彈塗魚可用內鰓腔、皮膚和尾部可做為呼吸輔助器。只要身體溼潤,便能較長時間露出水面生活。是暖水性的廣溫、廣鹽魚類。彈塗魚在淡水中維持時間超過十天會引起死亡。水溫14~30℃生長較快,14℃以下隱居洞穴,索食少,生長慢。彈塗魚對惡劣環境的水質忍受力比一般魚類強,具有如淡水黃鱔同樣的習性,能鑽入孔道棲息,在灘塗中可見到眾多的孔口散佈。一般孔道必定有2個以上的孔口,一個是正孔口,另一個是後孔口(俗稱後泡孔)正孔口為出入要道,後孔口是暢通水流和空氣流通。洞穴孔道不太規則,一般常呈"y"型或"U"型。孔道的深淺和長度,依底質的性質而異。軟泥質孔洞較深長,可達50~70公分。孔穴一般是獨佔性的。但在繁殖季節常有雌雄同穴現象。在彈塗魚的孔道也作產卵室。

彈塗魚生活於近海沿岸及河口高潮區以下的灘塗上,在晴天出穴跳躍活動於泥灘上覓食,以灘塗上的底棲藻類、小昆蟲等小型生物為食。由胃含物分析結果,彈塗魚以食附著性的矽藻類為主。在退潮時或者排乾池水的池底,常看見彈塗魚取食底棲藻類的情形,即下顎接觸灘塗表面,像犁田似的,把頭左右搖擺爬行前進而索食底棲藻類。彈塗魚無互相殘食的惡習,人工養殖多用施肥來培育基礎餌料,促進彈塗魚的生長。

退潮後,彈塗魚常常要面臨著被鳥和各種陸生哺乳動物捕食的危險、地下洞穴則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環境。漲潮後,彈塗魚可躲到自己挖的洞穴內以躲避到淺海灘來覓食的各種食肉魚類的攻擊。除了用作避難所外,彈塗魚的洞穴還可用做撫育室。洞穴對於彈塗魚的安全至關重要,但是彈塗魚的洞穴同樣也面臨著危險——洞裡的水體常常嚴重缺氧。對此,雌魚和雄魚會不斷地輪流吞食空氣,將其注入它們的洞中,以便建造一個地下空氣包,緩解氧氣不足的狀況。

彈塗魚有離水覓食的習性,每當退潮時,它常依靠胸鰭肌柄爬行跳動於泥塗上以覓食,或爬到岩石、紅樹叢上捕食昆蟲,或爬到石頭上曬太陽。當它出水後,發達的鰓室充滿了空氣,並把尾部浸在水中,作為輔助呼吸之用。離水生活已經成為它的重要習性。它能在陸地上象蜥蜴一樣活潑運動,胸鰭肌柄能前後自如運動,起著爬行動物前肢的作用。為了加強在陸上爬行能力,臀鰭變得很低,尾鰭下葉的鰭條變粗。當胸鰭向前運動時,腹鰭起著支撐身體的作用。當它在作短距離蹦跳時,只依賴胸鰭的活動;而在作一米以上距離的跳躍時,就必須輔助於尾部叩擊地面。而它只在躁急或受驚嚇時,才會作遠距離跳躍。每當退潮時,彈塗魚在灘塗地方跳來跳去地玩耍和互相追逐。

雖然這種能在陸地上活動的魚類早在300年前就引起了某些自然學家的注意,但直到現在仍沒有多少人能夠了解這種魚類在地下的生活方式。彈塗魚雖然能夠離開水體來到平坦的淺海灘塗上獨自闖蕩、但對於許多彈塗魚來說,一個充滿水的地下巢穴對於它們的生存或許更加重要,它們可以潛伏在洞裡,伺機對洞外的獵物發動突然襲擊,當遇到食肉動物的威脅時,它們可以迅速縮回去。落潮後,彈塗魚常常要面臨著被濱鳥和各種陸生哺乳動物捕食的危險、地下洞穴則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環境。漲潮後,彈塗魚可躲到自己挖的洞穴內以躲避到淺海灘來的各種食肉魚類的攻擊。除了用作避難所外,彈塗魚的洞穴還可用做撫育室。洞穴對於彈塗魚的安全,無論是成體還是幼體都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彈塗魚的洞穴同樣也面臨著危險--洞裡的水體常常嚴重缺氧。彈塗魚必須能夠忍受或克服洞內的缺氧狀況,不僅是成體,還有它們正在發育的卵也必須具有這種耐受力。由於漲潮落潮會使灘塗魚的洞穴毀壞,所以每當落潮時候,灘塗魚必須用嘴巴把洞穴裡面的沙粒,石子叼出來。

有人說彈塗魚上岸是為了躲避海洋中的各種天敵,才選擇逃離海洋,但也有人說,它們只是嚮往陸地上的生活,但是他們的運氣似乎一點都沒有其它生物好,因為它們還沒有開始在陸地上奔跑和翱翔,就已經被端上了餐桌,所以被稱之為全球“最笨”的魚,畢竟它們沒有想到最大的天敵居然是吃貨。這種魚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是一種非常美味的盤中餐,不管是廣東人還是福建人,都比較喜歡食用,而且味道還異常鮮美。

全球“最笨”的魚,花3億年才進化上岸,還沒開始跑就被端上餐桌

因為這種魚在岸上生活的時候,要不停的警惕周圍的環境,而且還時不時的運動一下,不管是跳躍還是在泥潭中鑽藍鑽去,都需要非常強健的身體,就像是一個健美家一樣,所以它們的肉質非常緊緻,而且營養價值也比較高,被當地人稱之為“水中人參”,對人的身體有著很好的滋補作用,尤其是秋冬天用來燉湯,是在好不過了。

全球“最笨”的魚,花3億年才進化上岸,還沒開始跑就被端上餐桌

但是這種魚的價格比較昂貴,所以這種魚並不像鯉魚那樣被普及到大部分吃貨的餐桌上,再加上數量比較少,所以想要吃到這種魚,確實有些難度。

大彈塗魚的捕撈可用手捉法、籠捕法和吊網法等。

手捉法是捕者找到魚穴後,直接用手沿孔道捉取,其缺點是漁獲或成活率較低。

籠捕法是捕者找到魚穴後,用泥土封住後孔口,用魚籠口插入正孔口,待其從正孔口出來進入魚籠而捕獲。

吊網法是利用大彈塗魚潮水的習性,先把池水排到2釐米淺或排幹水池,在魚池注水口設置吊網,利用漲潮時慢慢注水,大彈塗魚將逆流群集進人吊網內,拉動網繩吊起捕獲。

不過現在如今有些地方專門對彈塗魚進行了人工養殖。大彈塗魚在中國以浙江南部、福建及廣東沿海灘塗產量較高,年產量約200~300噸。其食物鏈短、養殖成本低、投資少、魚病少,易於養成,活魚耐長途運輸,魚體雖小,但肉味鮮美、富於營養,有滋補功效,為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各地群眾視為滋補食品,且國外需求量很大。彈塗魚既可作為沿海港灣灘塗、圍墾區、紅樹林區和魚塭的增養殖對象,也可在泥質養蝦池中混養。但近10年來,由於沿海灘塗大量圍墾,又遭受環境汙染、酷漁濫捕等影響, 資源漸趨衰退,天然苗種有限,來源不易且不穩定,極大地影響了養殖事業的發展。為保護這一資源,尤其在5~8月繁殖季節,應限制捕撈數量。中國在1972、1982、1986、1988~1990年對大彈塗魚人工繁殖進行研究,並獲一定數量的孵化仔魚和幼魚,為今後生產性育苗提供科學依據。在日本,大彈塗魚分佈於九州佐賀縣的有明海周圍及諫早灣和八代海一帶的淺海灘塗。經調味烤燒製成大彈塗魚罐頭, 為佐賀珍貴名特產, 因而該魚被選定為佐賀縣的縣魚。大彈塗魚在佐賀年產量1964年為216噸,由於濫捕,1985年降為3噸。為挽救大彈塗魚資源, 1986年制定了限制捕撈、設立禁漁區和禁漁期,進行人工孵化和培苗研究。1989年佐賀成功地將1.4萬尾人工培育的苗種放流於六角川河口區,以增加大彈塗魚的資源量,這樣日本大彈塗魚資源不久可望復甦。

媒體上也有因吃彈跳魚而中毒事件。經疾控中心判斷,“罪魁禍首”並非“跳跳魚”,而是含有河豚毒素的雲斑裸頰蝦虎魚。雲斑裸頰蝦虎魚為暖水性沿岸小型有毒魚類,所含的毒素為河豚毒素,魚皮是毒性最強的部位。以冬季和早春含毒最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