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在雲端,他們為地球測“體溫”——記全球海拔最高的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氣象工作者

在雲端,他們為地球測“體溫”——記全球海拔最高的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氣象工作者

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觀測員任磊(左一)和黃建青在檢修儀器。

在云端,他们为地球测“体温”——记全球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气象工作者

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瓦里關基地。圖片均由青海省氣象局金泉才提供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李琳海、耿輝凰)11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在雲端,他們為地球測“體溫”——記全球海拔最高的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氣象工作者》的報道。

初冬,瓦里關山已是白雪覆蓋,山上的五色經幡在風中獵獵作響。

本底臺觀測員王劍瓊和搭檔從車上卸下10天的食物和生活所需品,氣喘吁吁地爬上了通往“本底臺”的99級臺階。

“在這裡走路一定要慢點,不能走快,否則發生高原反應會暈倒。”王劍瓊提醒記者。

瓦里關山,靜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孤立而寂靜。山的南邊是黃河上游最大的龍羊峽水電站,北部是聞名遐邇的青海湖。

1994年,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以下簡稱本底臺)在此建立。它是世界氣象組織在歐亞大陸唯一的全球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也是全球31個本底臺中海拔最高的一個。

在值班室大廳內,掛著一幅世界地圖,上面標註著分佈在世界各地的數據處理中心和儀器質量控制中心,這些中心都在持續接收本底臺的數據並進行處理。

(小標題)他們為地球測量“體溫”

在這裡,走路如同揹著30公斤的行李,爬兩步樓梯就氣喘吁吁,嘴唇發紫,換班頭兩天幾乎睡不著覺

王劍瓊的母親是一名氣象工作者。出於對氣象工作的熱愛,高中畢業後,王劍瓊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成都氣象學院大氣科學系環境工程專業。2003年大學畢業後,他來到本底臺工作,一干就是16年。

對於大氣成分本底濃度觀測來說,瓦里關近4000米的海拔高度是開展特種觀測的理想場所。但對於處在這一環境中的人類來講,這裡卻是一個時刻需要挑戰極限的地方。

很多監測員的家在海拔2200多米的青海省西寧市,但每次換班時,他們依然要和高原反應做鬥爭。

他們說,在這裡,走路如同揹著30公斤的行李,爬兩步樓梯就氣喘吁吁,嘴唇發紫,頭兩天幾乎睡不著覺。在嚴重缺氧的狀態下,他們經常出現頭暈頭疼、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的症狀。

為了減少做飯時油煙等人為汙染對觀測數據的影響,王劍瓊和其他監測員在山上常年一日三餐食用半成品,很多人患上了胃腸疾病。

在高海拔地區的野外工作,一個小小的感冒都會讓人痛苦萬分。由於本底臺離最近的鎮子有20多公里,站上也沒有交通工具,平時在值班期間,監測員生病了也只能吃點藥硬扛。

王劍瓊清楚地記得,有一年,年輕氣盛的他帶病上山值班,工作途中眼前一黑,暈倒了。之後幾天,幾乎每晚躺下後胸口都像壓著一塊巨石,讓他喘不過氣來。白天精神狀況也很差,但為了完成值班任務,他硬是堅持了下來。

常年多次上山下山,對人體的損害很大。本底臺負責接送值班人員的一名專職司機,在本底臺工作10多年中先後上山1000多次,最後因患嚴重的肺心病,59歲時就去世了。

目前,本底臺有10個人輪流值班,每組兩人,每十天輪換一次。

(小標題)在雲端扛起氣象監測大旗

為確保瓦里關這方“淨土”不受影響,本底臺周圍方圓50公里內沒有建設任何工礦企業,飛往青海玉樹的航班也因此更改航線

時光追溯至1989年11月,那時的瓦里關山沒電沒路,一群年輕的氣象“突擊隊員”已經在這裡紮起帳篷。他們佈設儀器,在艱苦的環境裡開始氣象觀測,積累原始資料,為申請建設中國乃至歐亞大陸唯一的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做準備。

那時,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系統剛完成整合不久,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次評估報告即將出爐;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的趨勢越來越不容忽視,南北兩極等紛紛建立起大氣本底基準觀測站,但歐亞大陸腹地仍是一片空白,從已有觀測站獲得的數據尚不能代表全球氣候變化的真正狀況。

能否在中國內陸高原建一座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中國政府和相關國際組織一拍即合。

“中國正在同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在青藏高原建立世界第一個內陸型全球大氣本底基準觀測站。它的建成將有助於全球大氣觀測事業發展。”在1992年的世界氣象組織氣候變化和環境發展大會上,中國政府官員的致辭鏗鏘有力。

多年過去,對於剛建站時就在本底臺工作的監測員季軍來說,當年的故事歷歷在目。

季軍說,建設初期,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專家漂洋過海來到瓦里關山,手把手教本底臺工作人員使用儀器。

雖然條件艱苦,但是外國專家吃苦耐勞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他們。老監測員回憶起和加拿大專家一起工作時的場景時說:“有個專家長得像白求恩,總是不厭其煩地一遍遍教我們,他和建站的工作人員吃住在一起,用生菜蘸醬吃,吃飯有面包就足夠了,從來不會多提要求。”

1994年9月15日,世界氣象組織代表聯合國開發署和中國政府同時在北京和日內瓦宣佈:“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監測臭氧和溫室氣體的觀象臺將在中國開始工作!”

世界氣象組織助理秘書長張文建說,雖然是蹣跚起步,但在全球大氣本底基準和溫室氣體觀測等領域,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話語權,有著無與倫比的價值,這也代表當時中國已開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25年!風華正茂。

通過25年的建設和完善,目前,該本底臺實現了溫室氣體、滷代氣體、氣溶膠、太陽輻射、放射性物質、黑碳、降水化學和大氣物理等30個項目、60多個要素的全天候、高密度觀測,每天產生6萬多個數據,基本形成了覆蓋主要大氣成分本底的觀測技術體系和技術系統。

為了確保瓦里關這方“淨土”不受影響,當地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該本底臺周圍方圓50公里內沒有建設任何工礦企業,飛往青海玉樹的航班也因此更改了航線。

(小標題)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中國力量

“每一份職業都充滿艱辛,但我堅信我們的觀測數據將是恩澤後世的,為了保護地球,我們在高原付出,這是一份崇高的事業”

高海拔地區的極端環境致使本底臺的觀測儀器頻頻遭受自然災害的威脅,尤其是雷電、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極易造成觀測設備的損壞。但凡山上觀測儀器設備出現故障,王劍瓊總是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故障儀器面前。

為了儘可能縮短儀器故障時間,保證數據的連續性,獲取更多的有效觀測數據,很多時候他們排除設備故障時已到深夜,回家時飯館已經打烊,餓著肚子到家已經是半夜三四點。

久而久之,連單位的司機聽說王劍瓊要上山檢修,都會做好深夜回家的思想準備。

本底臺的觀測儀器繁多,五花八門,基本都是進口的,一旦出故障,返廠維修成本很高。2008年,本底臺剛買的一個新儀器隔年就壞了兩次,每次返廠送回美國維修,需要三個月時間。

“這麼好的設備擱在那裡,半年採集不到數據,多可惜啊!”王劍瓊想自己幹。儀器正常運轉的時候他不敢動,等到一出故障、有專家上山檢查或維修時,他無論在哪兒,都要跟上來一探究竟。

如今在臺裡,他已是維修儀器的高手。

2010年10月,王劍瓊到北京參加完氣相色譜儀培訓,帶著一大堆零部件和圖紙回到瓦里關,一個人連著幹了4天,每天忙到凌晨3時。最終,本底臺成為全國四個本底站中最先安裝運行氣相色譜儀的本底站,而這種儀器至今依然是臺上最複雜的設備。

25年來,一批批本底臺氣象工作者前赴後繼,已經形成了長時間序列的溫室氣體濃度觀測資料。用本底臺觀測資料繪製的二氧化碳變化曲線,被人們稱之為“青藏高原曲線”或“瓦里關曲線”。

“我們所建立的這條曲線圖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有價值。中國政府在印尼巴厘島、丹麥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以及其他國際性氣候變化談判會上,理直氣壯地支持氣候變化觀點,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在於我們擁有這一曲線圖以及相關的觀測數據。”青海省省長劉寧說。

劉寧說,本底臺所觀測的溫室氣體資料,也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支撐數據,其結論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指示作用。

目前,該本底臺提供的觀測資料已進入溫室氣體世界數據中心和全球數據庫,用於全球溫室氣體公報,並用於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等多項科學評估報告中。

本地臺的多名監測人員,也主動參與了南極科考等國際性科學研究工作。42歲的李德林曾在海拔4400多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清水河氣象站工作,如今他已是該本底臺最資深的監測員之一。

2012年至2014年,他曾在南極參與了歷時一年半的科考。“每一份職業都充滿艱辛,但我堅信我們的觀測數據將是恩澤後世的,為了保護地球,我們在高原付出,這是一份崇高的事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說:“瓦里關氣象工作者終年堅守在這山巔,耐得住艱辛和孤寂,他們進行各種觀測,一絲不苟,使中國對大氣研究的貢獻享譽全球。在這裡,我們見證了科技工作者應有的本色,找到了科學精神的當代基準。”

目前,總投資980萬元的本底臺業務用房建設項目已經審批通過,本底臺將建立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的實驗室,做到業務區與生活區完全分開,徹底改善本底臺目前工作生活環境,促進大氣監測業務。

“常有朋友問我,瓦里關在哪裡,我笑著說,在雲裡。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經過我的解釋後朋友們釋然了。海拔高、氣壓低,瓦里關經常被雲霧包圍。然而這座山頂聳立著一座建築,播撒著一片希望。每當我們拿起行李,背上足夠的水、蔬菜、食物爬上山頭的時候,總有一種歸屬感。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夢想在雲端裡”。本底臺一名老同志如此寫道。(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