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不愿让孩子吃苦,却要让孩子成龙成凤,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不愿让孩子吃苦,却要让孩子成龙成凤,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01

你一定没听说过冯顺弟这个人,或许你还以为是个男的,其实她是个女人名。

她是安徽一个淳朴的老农民的女儿,17岁嫁给一个49岁老头,23岁就守了寡,一生坎坷,她连书都没读过。可是她却培养出了中国最牛逼的大师——胡适,胡适一生一共获得了35个博士学位,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冯顺弟19岁的时候生的胡适,可在胡适还不满四岁的时候,却传来了丈夫胡传病死他乡的消息。

二十三的冯顺弟就此成了寡妇。

作为当家的后母,大女儿却比她大七岁,大儿子比她大两岁,双胞胎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只比她小四岁,要当好这个家并不容易。

胡传死的时候,胡家尚剩下几千两的存款,放在同乡的店家生息,也可以勉强支撑不至于挨饿受冻。可偏偏大儿子从小就败家,抽鸦片烟、赌博,到处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家中总有一群讨债的,每人提着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不给钱就不走。

要讲起冯顺弟的持家来,话就长了。因为今天主要不是谈她的持家,就不细说了,总之冯顺弟吃了千般苦万般累,这个你也能想象得到。

有句话说,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是教练,一流的父母是榜样,冯顺弟仁慈大度和严守做人的底线,就是小时候胡适学习的最好的榜样。

有人说,后来的胡适为人处世也像极他的母亲,对人永远是谦谦君子,哪怕遭论敌奚落,也从不记恨于心,可在民族大义、自由真理面前,他却丝毫不会退让,哪怕是蒋介石,也敢当面批判。

胡适本人也坦然承认,他日后好脾气的养成,和他小时候那段日子的冷眼旁观很有关系。

不愿让孩子吃苦,却要让孩子成龙成凤,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很多人后来对胡适的成长经历很感兴趣,胡适在《四十自述》中也回忆道:

“我的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我又要提醒大家思考了,现在有多少孩子能被父母的眼光所“吓”住?别说吓了,就是骂、就是打,也未必“吓”得住。为什么胡适能被母亲的目光“吓”住?还是听听胡适自己这么说的:

如果犯的是小事,冯顺弟就在第二天的时候早早起来,等儿子醒来时便好好教育他,让胡适反思昨天所做的错事。

如果犯的是大错,那也绝对不会姑息,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上房门,该骂的骂,该罚的罚,该打的也要打。

原来能“吓”住孩子的背后,是分清是非的严格管教,而不是包庇纵容。譬如有一次吃饭后,胡适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件背心,小姨怕他着凉,就拿了件小衫出来叫他穿上,胡适不肯穿。

小姨说:“穿上吧,凉了。”

胡适随口回了句:“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话一出口,冯顺弟就从家里出来了,胡适便赶快把衣服穿上,到了晚上,冯顺弟把胡适叫来,让他跪在地上,重重地责罚了一顿:“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地事!好用来说嘴!”

冯顺弟气得发抖,胡适则跪在地上哭,一边哭一边用手抹眼泪,不知道擦进了什么细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得眼翳病。医来医去,都不见好。

冯顺弟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便真的拿舌头舔胡适的眼翳。

教育孩子本是最正常不过,绝大部分的父母往往觉得教育孩子是很容易的事,只要吃饱穿暖、送他去学堂读书,别的孩子去上补习班,自己也花点钱送孩子去读,认为这就是爱、这就是教育了。

从冯顺弟十分重视胡适小时候一言一行以及品德方面的教育上,她就超过了绝大部分的父母。因为没有读过书的冯顺弟知道,让孩子从小懂得厘清责任、遵守规则,是做人的根本。

不愿让孩子吃苦,却要让孩子成龙成凤,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02

很多人都知道英国有个举世闻名的贵族学校叫"伊顿公学",这所学校培养出了威廉王子、英国首相这类王室和政界精英,被人们如神灵般敬仰。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所谓的贵族学校,不是因为锦衣玉食,而是因为有优胜劣汰的如同"监狱"一般的机制。

伊顿公学最让人觉得恐怖至极的是它的学习氛围,伊顿公学秉承着"绅士是在忍耐、约束甚至折磨中造就的"法则,伊顿公学对于学生的要求近乎到严苛的程度,这绝对让那些把脚翘在课桌上听课、上课睡觉的中国学生无法想象。譬如伊顿公学的上课作息时间极为严格,近乎于军事化管理,时间会精确到分钟,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样日复一日的作息确实是一项极大考验,甚至有伊顿的老师也在抱怨这种严苛的作息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自虐。伊顿公学还用压力激发潜力,这是伊顿公学深信的原则。因此,学生们最害怕的就是分班制度,伊顿会根据学生单科成绩将班级分为快慢班,这就如一场生存游戏,哪一科优胜就能进入快班学习,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和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看似普通的分班等级制度无形中让学生记住了优胜劣汰的残酷,激发了成功的斗志。"这所学校太过强调优秀了,以至于那些没有什么特殊天赋和骄人成绩的学生很难生存下去。"

曾经有一位伊顿学生接受《时代周刊》记者的采访,直言在伊顿的精神压力前所未有。年过半百的艺术家亚历克斯·阿克斯布里奇至今不愿回忆他在伊顿公学的生活,一次接受采访时他说,那简直就是惊悚片,现在他路过伊顿还心有余悸。英国前财政部首席大臣乔纳森·艾特肯被指控作伪证时,为了表明自己不畏牢狱之灾,竟说:"我几十年前在伊顿待过,什么苦没吃过?"据说,哈里王子在参加完伊顿公学毕业典礼之后做出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将双手握成拳,并且高呼:"棒极了!"

不愿让孩子吃苦,却要让孩子成龙成凤,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今年七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John G。 Roberts Jr)在儿子初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也在网上广为传播。在演讲中,罗伯茨祝儿子拥有苦难和不幸,以更好获取幸福。他说:“我希望你不时地被人不公正对待,因而你会知道公正的价值;我希望你会遭受背叛,让你感受到忠诚的重要性;我希望你时常有孤独感,让你不会把朋友看作理所当然的存在;我希望你有时会倒霉,让你意识到运气的重要性,并且发现:你今日的成功并不完全实至名归,而他人的失败也并不完全是活该;我希望你的对手对你冷嘲热讽,让你意识到有风度的竞争多么重要;我希望你时不时被忽视,让你意识到倾听他人的重要性;我希望你遭受刚刚好的痛苦,让你学会同理心。”

此言一出,惊呆了在座的各位学生家长,没人想到大法官的“祝福”如此特别,却又如此现实。

我们做父母的,一方面要求孩子成龙成凤,成为今后国家的栋梁之才;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让孩子吃一点苦,经受一点挫折,拥有一点苦难和不幸。

天下哪有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

不愿让孩子吃苦,却要让孩子成龙成凤,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03

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文字,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要么自己管教好孩子,要么让学校来管教好孩子。如果父母不管,老师又不敢管,最后吃亏的终究是我们的孩子自己!

前几天,我看到一则学生和老师互扇耳光的视频惊爆网络,视频中女教师对男生进行批评教育,男生顶撞老师,女老师被激怒,猛扇男生一耳光。男生也不甘示弱,回击了老师一个耳光。

我并不评论其中的谁对谁错,只是担心一件事:如果老师在“一朝被蛇咬”后都不敢管教学生了,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只好不闻不问,那吃亏的是谁?

过去父母管教孩子,老师管教学生,自古以来天经地义,初会学话的小儿都会念“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师没有惩戒权,靠苦口婆心?这个道理,连没有读过书的冯顺弟都知道不可能。当年冯顺弟送胡适上私塾读书,学费是一年2块大洋,她给老师6块大洋,目的就是要老师对胡适要更加严厉、更加严格要求。当然那时私塾老师手上也有戒尺,学生不听话老师可以打其手心,而不用担心家长会找上门来理论,更不用担心学生会回击老师一个耳巴子的。

有人曾问李双江打孩子吗?李双江说:“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很多家长都是这种心态,偶尔因孩子顽劣发了回火,过后还忏悔不已。

现在,很多父母不愿教,老师又不敢严,结果是很多孩子骂也骂不得,动也动不得,脾气越来越大,任你怎么给他讲道理都不管用。那些问题孩子就更加骄横跋扈,我行我素,甚至于自毁前程。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就因涉嫌轮奸被判刑10年。

不愿让孩子吃苦,却要让孩子成龙成凤,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做过一次演讲,题目叫《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其中有一段话我很认同:

“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

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担的……”

我不怕教师有打孩子的冲动,但我怕教师没有了管孩子的意愿。当所有教师都学会了自保,教育就危险了。

所谓教育,一是教给孩子们知识,二是教给孩子们规则。而知识和规则里,背后都是严格教育的身影。

不愿让孩子吃苦,却要让孩子成龙成凤,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