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原来百年前,沈阳早有“小汤山”

新年伊始,发生在武汉的新冠疫情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病毒的厉害。正如我们早已明确的,建立隔离医院是应对病毒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用地图简要地讨论沈阳隔离区的变化情况,其目的是挖掘历史和睹物思人,怀念那些为了中华民族命运,为了东三省人民幸福健康而奋不顾身的逆行者。


(图片来自拾遗)▼

原来百年前,沈阳早有“小汤山”


不管是1910年时代的鼠疫爆发,还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亦或是2020年的新冠病毒,古老的沈阳从未失去颜色,辽河儿女从未失去白山黑水滋养的蓬勃活力。


时间在变,不变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敢于奋斗的意志。


“小汤山”由来


2003年我国非典时期,国家在北京建立了小汤山医院,作为专业收治非典患者的隔离医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2020年国家决定开展全面防治疫情的时候,“小汤山”一词变成了隔离医院的代名词。


如果你坚持看每期的老盛京,那么你一定知道,我国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多次严重的传染病,危害效果并不亚于此次疫情,这里比较著名的就是1911年奉天鼠疫。


这次疫情,小编已经讲过,这里为不清楚读者简单介绍下——

1910年秋冬季,随着从俄罗斯归国的伐木工人和皮毛收集者,他们也将发生于俄罗斯的鼠疫病毒带入中国,随后便在中国东三省肆意蔓延,死伤无数,严重危及关内腹地的安全。此次疫情的爆发,让半个中国处于危难中。


当时的清政府令伍连德博士,担任此次疫情防控的总医官。之前的文章讲过,他经过考察研究,确立了很多有效的应对方法,其中建立隔离区隔离医院就是其中应对手段之一。


作为当年疫情的防控重地,奉天(沈阳)也建立了很多隔离区。可惜此方面的文献少之又少,而民间文保调查人员也少有涉及。


不过“茅古甸”上,有篇《1911年,中国首次国际学术会议——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介绍万国鼠疫研究会的召开情况,虽然对沈阳所建立的隔离区未曾提及,但是,这篇文章里有一张配图,却是一重大发现。


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奉天驿站房为远景

自东北向西南拍,比较完整的拍到1911年

建在奉天附属地外的隔离区的样貌

这张照片可谓研究沈阳地方历史

特别是1911年奉天鼠疫的稀有照片▼


原来百年前,沈阳早有“小汤山”

(图一)


那么问题来了


这隔离区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它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又在哪里建立的?

什么时候撤销的呢?


下面,就在缺少书面文献的情况下,通过老地图的对比,对上述问题予以解答。


第一,隔离区长什么样子?


1917年地图显示,在现在和平大街的东侧,曾经的国际大街、奉天附属地分割线,有菱形和圆形两个隔离区。(见图3)图2见圆形隔离区内,多栋房屋整体做西南向东北,三列六行,呈长方形布局,外面有圆形的围墙环绕。这与1911年的照片吻合。


原来百年前,沈阳早有“小汤山”

(图二)


菱形隔离区只有划界范围,没有实体建筑标注。有文献记载,这个隔离区是只划定范围,但没有实际开工建设,似乎是作为后援准备使用。当然,这也不排除1917年绘图时,这个隔离区并没有实际使用的可能。


原来百年前,沈阳早有“小汤山”

(图三)


纵观1917年地图,除了两个隔离区外,并没有其他隔离区的标注。因此,我们谈论沈阳的隔离区,应以这个实际使用的圆形隔离区为讨论样本。


第二,讨论样本的选择


我们知道,在190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图绘制,称之为现代地图绘制。但是,通过对比1917年和1924年的地图(图4),发现二者在圆形隔离区的位置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1917年地图显示,圆形隔离区位于奉天驿正面延伸线的斜上方,就是中华路的东北侧。在1924年地图上,该隔离区则完全垂直于奉天驿正面延长线。即,隔离区垂直于中华路。


1917年的地图为奉天地方政府官方测绘,1924年地图为日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参与绘制,两方均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目前,尚无对二者之间出现差异原因的权威解释。在今天的讨论中,我们以1917年地图为参考底板,原因主要是该图的绘制实际比较早,并且内容详细,最重要的是中国人自己绘制的,使用的是现代科学绘图方法。因此,更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


原来百年前,沈阳早有“小汤山”

(图四)


第三,隔离区建设的时间

现有文献中,对沈阳隔离区的建设时间大多表述为从1910年左右开始建设,到1920年中后期取消。由于没有看到更为具体的文献,一般涉及此问题的文章很少对此具体描述,多是使用概括性的语句予以过度。


对比1907年和1917年地图,发现圆形隔离区的位置在1907年,属于沼泽地带。此时商埠地尚未开发,图示为树木沼泽。1917年的地图,在隔离区的下侧位置,标注了“奉天林务局”字样,可见该地块属于林区,远离人口聚居区。


而该区域紧邻满铁附属地,不远处就是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奉天驿站。可见,在这里建立隔离区既是远离人口中心密集区,又贴近交通枢纽,可以快速的对通过南满铁道来沈阳的旅客进行筛查,将疑似患者移送到圆形隔离区中隔离,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市中心居住生活人员的影响。其建设地点的选择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比1924年和1929年地图,1924年地图上标注圆形隔离区的位置,在1929年地图上(图4)已经没有标注,变成了南市场的一部分。由此确定该隔离区已经拆除,成为一般社区使用。


综上所述,从地图对比并结合文献,可以推断圆形隔离区的建设时间为1911年至1929年前,这与现有可查资料所论述的相吻合。


第四,圆形隔离区的地理演变


对比1907年、1917年、1921年、1924年、1929年、1946年、1965年地图和图片,可以确定圆形隔离区的大体街路位置,即位于现在的马路湾附近。具体是解放军医院的西北角,和平大街的东南侧,大体是现在的八经街与北一路交汇地带。


原来百年前,沈阳早有“小汤山”

(图五)


考察1965年卫星照片(图8),圆形隔离区的街路构造与1946年地图(图5)完全一致,与2015年卫星照片(图7)显示的街路结构完全一致。可见,该地区的地理结构具有完整的传承性,可以作为地理演变的考察依据,以此确定圆形隔离区的详细位置。


原来百年前,沈阳早有“小汤山”

(图六)


通过上述地图演化可见,曾经奉天城西南一隅的荒凉沼泽地带,为了应对疫情而建成救死扶伤的隔离医院。在疫情结束后,为了民生发展,这里又变成了热闹的南市场,随后变成了成熟的居民地区。通过不变的地理位置,发现其地表建设因为历史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土地和建筑的功能也随之而改变。


原来百年前,沈阳早有“小汤山”

(图七)

原来百年前,沈阳早有“小汤山”

(图八)


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