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梁诗正的《十宫帖》真的对启功先生的书法影响很大吗?你怎么看?

惊龙轩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关于启功先生的书法受梁诗正、成亲王、英和等人影响的说法都有,但其实都是对启功先生的不了解,是误传。

启功书法渊源非常清晰,有他的亲自口述和诗为证,不必以讹传讹。

作为顶级文物鉴定专家,见过上面这些人的字是可能的,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次都没有练过”,更不用说受他们的影响了。

(启功书法)


1、启功先生曾经在接受《书法》杂志采访时,深入谈到过他的书法入门、取法和渊源问题,脉络比较清晰。他在《论书绝句》里也写到:“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从这首诗看,对启功先生书法影响最大的是赵子昂、董其昌、欧阳询、柳公权(字诚悬)等人。


(梁诗正书法)

2、启功深入临习的第一家算赵子昂。他给《书法》杂志记者讲述:六岁入家塾,最早学的是先祖自临的欧阳询《九成官醴泉铭》,十一岁见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但年少时还算不上深入学习。直到二十多岁时得到赵子昂书《胆巴碑》,特别喜欢。学了一段时间,别人说我的字像英煦斋(即清朝户部尚书:英和)。

(英和书法)


3、启功第二个阶段临习较多的是董其昌和欧阳询。启功自叙说,当时画画还可以,题款字难看。于是学董其昌,得写字行气,但骨力不行。后来得到罗振玉藏《宋拓九成宫碑》精印本,见它清润肥厚,认为不亚于墨迹,于是逐字以蜡纸勾拓而影摹之,这是我学书的基本功夫。


(成亲王书法)


4、第三个阶段杂临碑帖以及历代名家墨迹,其中又以临习智永《千字文》墨迹时间最久,下功夫最深;为了增强字的骨力,又深入临习柳公权《玄秘塔碑》。这样经过多年努力,偶尔给人用楷字写对联,人见了就说我是学乾隆时成亲王的,实际上成亲王的帖我一次也没有临过。


(启功书法)


看过以上启功先生自述的学书法历程,不难看出其书法渊源。说他的书法受梁诗正、成亲王、英和等人影响的说法都是误传,一点依据都没有,不必再以讹传讹。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关于启功先生书法的师承确实有很多的流言蜚语,特别是其书风非常接近的梁诗正的书法、成亲王的书法,很多人都说启功先生是学了他们的书法。

说这些话的人肯定是对书法不是很深入学习过的,因为在启功先生的这个水平,他的书法取法不可能这么低。与其说启功先生是学梁诗正和成亲王的书法,倒不如说是因为他们有着相近的书法取法对象,所以造就了风格上有些相近。

梁诗正是雍正八年的探花,清人李元度在《国朝先正事略》提到过梁诗正的书法师承:“公书初学柳成宫(柳公权),继参文(文征明)、赵(赵孟頫),晚师颜(颜真卿)、李北海。”梁诗正的师法对象和启功先生的师法对象是几乎一样的,只不过是先后的顺序不一致而已。

启功先生早年是跟其祖父学习欧阳询的《九成宫》,但那时不太理解笔法,后来从颜真卿的《多宝塔》中领悟到了用笔的起始转折,还被他的祖父称赞。二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学习赵孟頫的《胆巴碑》,但后来自认为不解用笔之趣,所以又受到董其昌的书学影响,开始学习董其昌的书法。这时他的书法给人一种流丽、飘逸的感觉,但发现缺乏骨力,于是又回头学习《九成宫》。这在他的诗句中可以得到验证“先摹赵董后欧阳”。

启功先生的书法是先从赵孟頫和董其昌的清秀、飘逸转向欧阳询的端稳和严谨。“晚爱诚悬竟体芳”之后启功先生又临柳公权的《玄秘塔》,取柳楷体势上的劲媚与骨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稳定的书法风格。

赵孟頫、董其昌、欧阳询、柳公权这四家是启功先生在他的论书绝句中提到的四个主要师法对象。而从启功先生的临帖汇总目录和不同阶段的风格来看,除了以上几位之外,楷书于“二王”、苏轼、颜真卿、唐人写经、《张猛龙碑》、虞世南等用功较多;行书及行草书则学习“二王”诸帖、米芾、杨凝式、《阁帖》等;草书学习的是怀素、张旭、黄庭坚等人。

在启功先生的临帖目录中,根本就没有发现过梁诗正和成亲王的影子,他们因为有着相近的取法对象,因此书体风格有相似点也很正常。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说过“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 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因此别再说什么启功先生学梁诗正和成亲王了。


翰墨今香


惊龙轩在前面的文章中特别提到过启功先生与清朝书法名家梁诗正书法的关系,其实就用笔、结体甚至是章法来看,启功先生的诸多作品的确受到梁诗正书法很大的影响。大概是因为梁诗正在书法史上毕竟声名不够显赫的缘故,在启功先生学习书法经历的记述中很难找到梁诗正的影子。甚至有些书家还以此为由头,说启功先生书法学了清朝一位不知名书生的书法,格调不高。

其实这些都是误读,启功先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与梁诗正颇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具备扎实的柳楷功底,继而受到赵孟頫、文徵明等人的书风影响,大概审美习惯也比较接近,启功先生对梁诗正书法又多有揣摩、借鉴,使得启功书风与梁诗正书风颇为接近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无论是清朝的政坛还是书坛,梁诗正绝非籍籍无名之辈。他是雍正八年的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诗文书法都在当朝享有盛名。其长子梁同书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朝四大家”。

乾隆四十五年,梁诗正去世多年之后,皇帝还念念不忘梁诗正,御制诗怀旧时,将梁诗正作为五词臣之首。


我们现在看到这件梁诗正的书法作品《十宫帖》,是为当时宝亲王(乾隆)的七绝诗所书。书风清润典雅、卓尔不俗,堪称梁诗正代表作品之一。

当然,就艺术底蕴来说,梁诗正的书法的确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梁诗正书法的可取之处。这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十宫帖》行书作品,虽然整体书风保持了赵孟頫、文徵明清丽秀美的特点,同时也明显融入了颜真卿、李邕的浑厚笔法,当属上乘之作,值得细细品味和揣摩。


书法艺术之所以历经几千年仍然魅力独具,恰恰是因为有不同的审美思维和审美习惯在不断完善着这朵艺苑奇葩。或清秀、或稚拙、或温婉、或豪放……我们应该包容在艺术范畴内的各种争议,也应该允许不同的艺术思维百花齐放,这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将会大有裨益。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各位书友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