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世界历史上的刺杀事件《暗杀局》第五期:阿拉伯帝国的割痕

世界历史上的刺杀事件《暗杀局》第五期:阿拉伯帝国的割痕

623年,徙志麦地那的次年,穆罕默德将最喜爱的女儿法蒂玛许配阿里,称这是奉真主降示。自此阿里又成了先知的爱婿,地位更加尊崇,但他仍保持本色,生活清贫却乐善好施,常倾其所有来周济求助者,不惜自己挨饿忍饥。

穆罕默德在世时,曾将自己与阿里的关系比作“穆萨与哈伦”,穆萨就是《旧约》里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的摩西,哈伦(《旧约》中称亚伦)则是他的兄弟和重要助手,穆罕默德以此做比,足见推重。不过阿里本人却很恬退,虽然他自信具备这样的资质,但并不争竞,相比世俗权力,阿里的热情更多倾注于宗教,提到哈里发之位,他曾说“对我来说那不值我这双枣椰树皮编的鞋”,这真正是视若敝屣。

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岳父艾卜·伯克尔和欧麦尔先后担任哈里发,阿里都未提出异议,直到欧麦尔遇刺后,包括阿里在内的六人小组“舒拉”选举继任者,阿里不满小组提名奥斯曼,认为自己才是最优之选,并列举三十多条证据来论证,在场诸人无言以对。但最终,奥斯曼凭借与其他舒拉成员更亲近的关系以及年龄优势胜出,阿里不十分情愿地与他握手表示效忠,后来他在演讲中承认当时的失望。

奥斯曼遇害时,阿里已经54岁,再没人能以“年轻”来质疑他,继任哈里发对他来说可算是水到渠成。

但此时的局势,其实他是被架在炉火上,因为叛乱者也声称要拥立他,这意味着一旦他接过这个位置,就难免和叛乱扯上瓜葛,被视为某种利益同盟,对善后问题的处理会变得十分被动,而他对奥斯曼的不信服众所周知,这也会被政敌抓住无限发挥,令他不得安生。

但若是退缩,则当时的麦地那确实没有比他更能控制局面的人,局势动荡将更加恶化,他自己也将坐失良机。

终于,阿里选择了当仁不让。656年6月25日,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阿里就任第四任哈里发,年高德勋的圣门弟子亚西尔主持仪式,麦地那的政教要人都向新的哈里发宣誓效忠。短暂的空位期结束了,但阿里和整个帝国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叙利亚,大马士革。总督府内,穆阿维亚·本·阿布·苏富扬,正看着摆在面前的几样物事:一袭长袍、一本《古兰经》,还有四根被切断的手指,血渍已变得发黑,但仍显得凄厉可怖。

袍子和经书,正是奥斯曼遇害时的随身之物;四根断指,来自他的妻子纳伊莱,当奥斯曼被人围砍时,她伸臂相护,手指应刃而断。面对这些让人揪心的遗物,穆阿维亚却明白,这是他手中最有力的武器。

奥斯曼任用的家族亲戚中,固然多是庸碌之辈,但如果说有一个例外,那便是穆阿维亚。从他的名字不难看出,他是昔日倭马亚家族首领阿布·苏富扬的儿子,也就是奥斯曼的堂侄。早在奥斯曼时代之前他就已扬名立万。633年,他随父兄参加过重创拜占庭的雅穆克河谷战役,那是阿拉伯人里程碑的一战,罗马帝国古老的东方行省叙利亚在战后永久地被纳入了阿拉伯世界的版图。穆阿维亚兄弟也因功受赏,欧麦尔任命穆阿维亚的兄长耶齐德为大马士革总督,耶齐德去世后,穆阿维亚兄终弟及,并以大马士革为中心拓展势力。奥斯曼担任哈里发后,晋封穆阿维亚为叙利亚总督,其实这只是个形式上的授权,因为整个叙利亚,早已在他控制之下。

奥斯曼时期,为进军地中海而着力发展的海军计划中,穆阿维亚也是重要人物。就在一年前,他率领的舰队在列西亚(今土耳其南部)海面全歼君士坦斯二世皇帝亲统的拜占庭海军,阿拉伯人称之为“船桅之战”。战后,穆阿维亚踌躇满志,打算直捣君士坦丁堡,就在这当口,奥斯曼的亲信带着凶讯和他的血衣,赶来投奔。

作为一代枭雄,穆阿维亚立时看出,奥斯曼的血将赋予他强大的政治资本,他可以以此为凭向麦地那方面问责,从而获取对方更大的妥协,必要时甚至可以打起“为哈里发复仇”的旗号,直接问鼎帝国权力中枢。

随后,当穆阿维亚听到阿里继任的消息,变得紧张起来。对他来说这是最糟的结果,因为阿里与他的家族宿怨很深。如前所述,在与穆罕默德敌对期间,倭马亚家族丧命于脊柱剑下的不乏其人。当时的阿拉伯社会盛行血亲复仇观念,虽然后来都团结在了伊斯兰大旗下,但彼此芥蒂未消。此外,穆阿维亚也深知阿里对奥斯曼任用亲族素怀不满,他相信阿里掌权后,必将采取行动,从倭马亚家族手中收回这些权力。

果然,阿里以哈里发身份写来的信函,寄到了大马士革,他要求穆阿维亚表示效忠。同样的信也被送给库法、埃及等地的行政长官,不少人望风而降。穆阿维亚却不甘就范,凭借在叙利亚的多年经营,他有意与阿里一较高下。

大马士革清真寺,奥斯曼的血衣挂在旗杆上迎风招展,穆阿维亚在讲坛上激烈指责阿里不肯惩办叛乱者为奥斯曼复仇,不配担任哈里发,更暗示说,若姑息这种罪行,在麦地那以及埃及的乱局将迟早波及叙利亚。穆阿维亚极具演说天赋,叙利亚人的狂热果然被唤起,支持者们随着他一同高呼:讨还血债!

大马士革和麦地那,阿拉伯帝国的新旧权力重镇,两处间的对峙如箭在弦。就在此时,另一股力量提前插了进来,抢在穆阿维亚之前与阿里展开对决,并就此拉开伊斯兰世界内战的序幕。

阿里在麦地那就任哈里发的仪式上,观礼的人群里有两位重要人物:祖拜尔·伊本·阿瓦姆、脱勒哈·伊本·欧拜杜拉。

和阿里一样,这两位也是伊斯兰教的超级元老,都名列穆罕默德许以天堂之位的“十大圣门弟子”。祖拜尔是穆罕默德的表弟,脱勒哈曾在战场上用身体为穆罕默德挡过一剑,当年选举奥斯曼的舒拉六人小组,这二位都在其列,也就是说,他们也曾是哈里发的候选人。仪式上他们都对阿里宣誓效忠,但暗怀异志,没过多久就以朝圣为名返回麦加,拉起了一支忠于自己的队伍,并带领他们去了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

这支队伍里有一张王牌——穆罕默德的遗孀阿依莎。她是艾卜·伯克尔的女儿,尽管与穆罕默德年龄差距甚大,但阿依莎美貌乖巧,深得穆罕默德宠爱。穆罕默德逝世后,她更被尊为“信士之母”。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其实并不像后来那样男权一手遮天,经济或政治地位优越的女性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作为先知遗孀的阿依莎更是如此。她与阿里关系不睦,听说阿里继任后十分不满,与祖拜尔和脱勒哈一拍即合,便加入他们同去巴士拉,凭借她的号召力,很多巴士拉的穆斯林站到了他们旗下。

本来祖拜尔、脱勒哈、阿依莎都曾是奥斯曼的反对者,但此刻,他们打出“为哈里发报仇”这面象征政治正确的旗帜,要求阿里惩办凶手,更含沙射影,指称阿里与叛乱者是同谋,以此施压。

阿里有苦说不出,因为,一方面这确系诬指,阿里不服奥斯曼,但在他被围困的危急关头,也曾出面救助他,警告叛军侵犯哈里发是大罪,还派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去奥斯曼的卫队里帮忙,对于当时手上无兵无将的阿里来说,也很难做得更多;但另一方面,阿里又确是奥斯曼之死的获益者,现在他的军队里,有不少人曾参与叛乱,要阿里与之完全剥离,并不现实,更可能激起新的变乱。

所以,阿里一直试图同祖拜尔等人和解,他们去往巴士拉的途中,阿里已在麦地那得报,但并没阻拦,直到他们拉起队伍,阿里才不得不作出回应。经过此前的大扩张,新征服的土地已取代半岛,成为阿拉伯人最重要的兵源财源,除穆阿维亚经营的叙利亚和祖拜尔等人占领的巴士拉外,有实力与之抗衡的,就是伊拉克的库法,因此阿里也筹划将帝国首都由麦地那迁出,他向库法人保证将他们的城市提升为首都,换取了他们的支持。之后,阿里从麦地那提兵北上伊拉克。

656年底,两军对垒于巴士拉城外。直到此时阿里还试图争取和平,他与祖拜尔单独谈判,后者有些被他说动,但此时他们都无力控制全局,反对阿里最有力的阿依莎,已决心拥立祖拜尔之子阿卜杜拉继任哈里发,因此坚决反对和议,而阿里手下参与过围攻奥斯曼的人也担心双方和解后自己被清算,他们不待阿里命令就夜袭了巴士拉军,战事终于不可避免。

这一天是12月9日,阿里的军队约有1.2万人,巴士拉军约有2万,祖拜尔和脱勒哈上阵指挥,阿依莎坐在一顶驼轿里亲临战场,为她的战士们鼓舞士气。战事惨烈,交战双方许多都来自同一部落,但此时各为其主,毫不容情。最终,双方共有超过一万人战死,以寡击众的阿里军取胜。脱勒哈中箭伤被抢救回巴士拉城,很快不治身亡;祖拜尔在逃跑途中被叛变的部下杀死。阿依莎被生擒,在阿里的严令下,未受伤害,但她那头显眼的骆驼是众矢之的,被射成了刺猬,这场战役也因之被称为“骆驼战役”。

战后,巴士拉向阿里投诚,阿里隆重礼葬了祖拜尔和脱勒哈,宽恕了被俘的祖拜尔之子阿卜杜拉。

苏联时期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政治笑话,说斯大林在被列宁遗孀普鲁斯卡娅指责时回答她说,“你再说,我就宣布你不是列宁的妻子!”阿里显然不同于故事中的斯大林,他仍对阿依莎保持礼敬,将她送回麦地那以礼相待。此后这位信士之母享受了二十多年优越体面的生活,不过再不能涉足政治。

骆驼战役是穆斯林之间的第一次内战,并且交战双方都有穆罕默德十分亲近之人,这次流血割开了伊斯兰教的第一个裂痕,但这还仅仅是序幕。

暗杀局

世界历史上的刺杀事件《暗杀局》第五期:阿拉伯帝国的割痕

定价:45.00元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世界历史上的刺杀事件《暗杀局》第五期:阿拉伯帝国的割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