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世界歷史上的刺殺事件《暗殺局》第五期:阿拉伯帝國的割痕

世界歷史上的刺殺事件《暗殺局》第五期:阿拉伯帝國的割痕

623年,徙志麥地那的次年,穆罕默德將最喜愛的女兒法蒂瑪許配阿里,稱這是奉真主降示。自此阿里又成了先知的愛婿,地位更加尊崇,但他仍保持本色,生活清貧卻樂善好施,常傾其所有來賙濟求助者,不惜自己捱餓忍飢。

穆罕默德在世時,曾將自己與阿里的關係比作“穆薩與哈倫”,穆薩就是《舊約》裡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的摩西,哈倫(《舊約》中稱亞倫)則是他的兄弟和重要助手,穆罕默德以此做比,足見推重。不過阿里本人卻很恬退,雖然他自信具備這樣的資質,但並不爭競,相比世俗權力,阿里的熱情更多傾注於宗教,提到哈里發之位,他曾說“對我來說那不值我這雙棗椰樹皮編的鞋”,這真正是視若敝屣。

穆罕默德逝世後,他的岳父艾卜·伯克爾和歐麥爾先後擔任哈里發,阿里都未提出異議,直到歐麥爾遇刺後,包括阿里在內的六人小組“舒拉”選舉繼任者,阿里不滿小組提名奧斯曼,認為自己才是最優之選,並列舉三十多條證據來論證,在場諸人無言以對。但最終,奧斯曼憑藉與其他舒拉成員更親近的關係以及年齡優勢勝出,阿里不十分情願地與他握手錶示效忠,後來他在演講中承認當時的失望。

奧斯曼遇害時,阿里已經54歲,再沒人能以“年輕”來質疑他,繼任哈里發對他來說可算是水到渠成。

但此時的局勢,其實他是被架在爐火上,因為叛亂者也聲稱要擁立他,這意味著一旦他接過這個位置,就難免和叛亂扯上瓜葛,被視為某種利益同盟,對善後問題的處理會變得十分被動,而他對奧斯曼的不信服眾所周知,這也會被政敵抓住無限發揮,令他不得安生。

但若是退縮,則當時的麥地那確實沒有比他更能控制局面的人,局勢動盪將更加惡化,他自己也將坐失良機。

終於,阿里選擇了當仁不讓。656年6月25日,麥地那的先知清真寺,阿里就任第四任哈里發,年高德勳的聖門弟子亞西爾主持儀式,麥地那的政教要人都向新的哈里發宣誓效忠。短暫的空位期結束了,但阿里和整個帝國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此時的敘利亞,大馬士革。總督府內,穆阿維亞·本·阿布·蘇富揚,正看著擺在面前的幾樣物事:一襲長袍、一本《古蘭經》,還有四根被切斷的手指,血漬已變得發黑,但仍顯得淒厲可怖。

袍子和經書,正是奧斯曼遇害時的隨身之物;四根斷指,來自他的妻子納伊萊,當奧斯曼被人圍砍時,她伸臂相護,手指應刃而斷。面對這些讓人揪心的遺物,穆阿維亞卻明白,這是他手中最有力的武器。

奧斯曼任用的家族親戚中,固然多是庸碌之輩,但如果說有一個例外,那便是穆阿維亞。從他的名字不難看出,他是昔日倭馬亞家族首領阿布·蘇富揚的兒子,也就是奧斯曼的堂侄。早在奧斯曼時代之前他就已揚名立萬。633年,他隨父兄參加過重創拜占庭的雅穆克河谷戰役,那是阿拉伯人里程碑的一戰,羅馬帝國古老的東方行省敘利亞在戰後永久地被納入了阿拉伯世界的版圖。穆阿維亞兄弟也因功受賞,歐麥爾任命穆阿維亞的兄長耶齊德為大馬士革總督,耶齊德去世後,穆阿維亞兄終弟及,並以大馬士革為中心拓展勢力。奧斯曼擔任哈里發後,晉封穆阿維亞為敘利亞總督,其實這只是個形式上的授權,因為整個敘利亞,早已在他控制之下。

奧斯曼時期,為進軍地中海而著力發展的海軍計劃中,穆阿維亞也是重要人物。就在一年前,他率領的艦隊在列西亞(今土耳其南部)海面全殲君士坦斯二世皇帝親統的拜占庭海軍,阿拉伯人稱之為“船桅之戰”。戰後,穆阿維亞躊躇滿志,打算直搗君士坦丁堡,就在這當口,奧斯曼的親信帶著凶訊和他的血衣,趕來投奔。

作為一代梟雄,穆阿維亞立時看出,奧斯曼的血將賦予他強大的政治資本,他可以以此為憑向麥地那方面問責,從而獲取對方更大的妥協,必要時甚至可以打起“為哈里發復仇”的旗號,直接問鼎帝國權力中樞。

隨後,當穆阿維亞聽到阿里繼任的消息,變得緊張起來。對他來說這是最糟的結果,因為阿里與他的家族宿怨很深。如前所述,在與穆罕默德敵對期間,倭馬亞家族喪命於脊柱劍下的不乏其人。當時的阿拉伯社會盛行血親復仇觀念,雖然後來都團結在了伊斯蘭大旗下,但彼此芥蒂未消。此外,穆阿維亞也深知阿里對奧斯曼任用親族素懷不滿,他相信阿里掌權後,必將採取行動,從倭馬亞家族手中收回這些權力。

果然,阿里以哈里發身份寫來的信函,寄到了大馬士革,他要求穆阿維亞表示效忠。同樣的信也被送給庫法、埃及等地的行政長官,不少人望風而降。穆阿維亞卻不甘就範,憑藉在敘利亞的多年經營,他有意與阿里一較高下。

大馬士革清真寺,奧斯曼的血衣掛在旗杆上迎風招展,穆阿維亞在講壇上激烈指責阿里不肯懲辦叛亂者為奧斯曼復仇,不配擔任哈里發,更暗示說,若姑息這種罪行,在麥地那以及埃及的亂局將遲早波及敘利亞。穆阿維亞極具演說天賦,敘利亞人的狂熱果然被喚起,支持者們隨著他一同高呼:討還血債!

大馬士革和麥地那,阿拉伯帝國的新舊權力重鎮,兩處間的對峙如箭在弦。就在此時,另一股力量提前插了進來,搶在穆阿維亞之前與阿里展開對決,並就此拉開伊斯蘭世界內戰的序幕。

阿里在麥地那就任哈里發的儀式上,觀禮的人群裡有兩位重要人物:祖拜爾·伊本·阿瓦姆、脫勒哈·伊本·歐拜杜拉。

和阿里一樣,這兩位也是伊斯蘭教的超級元老,都名列穆罕默德許以天堂之位的“十大聖門弟子”。祖拜爾是穆罕默德的表弟,脫勒哈曾在戰場上用身體為穆罕默德擋過一劍,當年選舉奧斯曼的舒拉六人小組,這二位都在其列,也就是說,他們也曾是哈里發的候選人。儀式上他們都對阿里宣誓效忠,但暗懷異志,沒過多久就以朝聖為名返回麥加,拉起了一支忠於自己的隊伍,並帶領他們去了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

這支隊伍裡有一張王牌——穆罕默德的遺孀阿依莎。她是艾卜·伯克爾的女兒,儘管與穆罕默德年齡差距甚大,但阿依莎美貌乖巧,深得穆罕默德寵愛。穆罕默德逝世後,她更被尊為“信士之母”。當時的阿拉伯社會,其實並不像後來那樣男權一手遮天,經濟或政治地位優越的女性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作為先知遺孀的阿依莎更是如此。她與阿里關係不睦,聽說阿里繼任後十分不滿,與祖拜爾和脫勒哈一拍即合,便加入他們同去巴士拉,憑藉她的號召力,很多巴士拉的穆斯林站到了他們旗下。

本來祖拜爾、脫勒哈、阿依莎都曾是奧斯曼的反對者,但此刻,他們打出“為哈里發報仇”這面象徵政治正確的旗幟,要求阿里懲辦兇手,更含沙射影,指稱阿里與叛亂者是同謀,以此施壓。

阿里有苦說不出,因為,一方面這確係誣指,阿里不服奧斯曼,但在他被圍困的危急關頭,也曾出面救助他,警告叛軍侵犯哈里發是大罪,還派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去奧斯曼的衛隊裡幫忙,對於當時手上無兵無將的阿里來說,也很難做得更多;但另一方面,阿里又確是奧斯曼之死的獲益者,現在他的軍隊裡,有不少人曾參與叛亂,要阿里與之完全剝離,並不現實,更可能激起新的變亂。

所以,阿里一直試圖同祖拜爾等人和解,他們去往巴士拉的途中,阿里已在麥地那得報,但並沒阻攔,直到他們拉起隊伍,阿里才不得不作出回應。經過此前的大擴張,新徵服的土地已取代半島,成為阿拉伯人最重要的兵源財源,除穆阿維亞經營的敘利亞和祖拜爾等人佔領的巴士拉外,有實力與之抗衡的,就是伊拉克的庫法,因此阿里也籌劃將帝國首都由麥地那遷出,他向庫法人保證將他們的城市提升為首都,換取了他們的支持。之後,阿里從麥地那提兵北上伊拉克。

656年底,兩軍對壘於巴士拉城外。直到此時阿里還試圖爭取和平,他與祖拜爾單獨談判,後者有些被他說動,但此時他們都無力控制全局,反對阿里最有力的阿依莎,已決心擁立祖拜爾之子阿卜杜拉繼任哈里發,因此堅決反對和議,而阿里手下參與過圍攻奧斯曼的人也擔心雙方和解後自己被清算,他們不待阿里命令就夜襲了巴士拉軍,戰事終於不可避免。

這一天是12月9日,阿里的軍隊約有1.2萬人,巴士拉軍約有2萬,祖拜爾和脫勒哈上陣指揮,阿依莎坐在一頂駝轎裡親臨戰場,為她的戰士們鼓舞士氣。戰事慘烈,交戰雙方許多都來自同一部落,但此時各為其主,毫不容情。最終,雙方共有超過一萬人戰死,以寡擊眾的阿里軍取勝。脫勒哈中箭傷被搶救回巴士拉城,很快不治身亡;祖拜爾在逃跑途中被叛變的部下殺死。阿依莎被生擒,在阿里的嚴令下,未受傷害,但她那頭顯眼的駱駝是眾矢之的,被射成了刺蝟,這場戰役也因之被稱為“駱駝戰役”。

戰後,巴士拉向阿里投誠,阿里隆重禮葬了祖拜爾和脫勒哈,寬恕了被俘的祖拜爾之子阿卜杜拉。

蘇聯時期有一則流傳甚廣的政治笑話,說斯大林在被列寧遺孀普魯斯卡婭指責時回答她說,“你再說,我就宣佈你不是列寧的妻子!”阿里顯然不同於故事中的斯大林,他仍對阿依莎保持禮敬,將她送回麥地那以禮相待。此後這位信士之母享受了二十多年優越體面的生活,不過再不能涉足政治。

駱駝戰役是穆斯林之間的第一次內戰,並且交戰雙方都有穆罕默德十分親近之人,這次流血割開了伊斯蘭教的第一個裂痕,但這還僅僅是序幕。

暗殺局

世界历史上的刺杀事件《暗杀局》第五期:阿拉伯帝国的割痕

定價:45.00元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世界历史上的刺杀事件《暗杀局》第五期:阿拉伯帝国的割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