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朱元璋为啥不让其他儿子继承皇位,而让自己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呢?

读史论人生


简单来说,当时立朱标的儿子(注意不一定是朱允炆)是最平稳,也是对初建的大明王朝最容易平稳过渡的方案。

皇明祖训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女皆封郡主,赐诰命。

以上是《皇明祖训》里关于明朝皇位继承的相关规定,当然这个规定可以说是朱元璋鉴于元朝没有一个明确的皇位继承制度,从而皇室内讧激烈的一个拨乱反正。所以大明一开国就明确的回到了儒家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上来。

并很早就树立了朱标的储君地位。而且朱标这个储君和朱元璋一代雄主之间可是相得益彰。朱标可从来没有像他的前辈刘据、孙登,后辈胤礽那样备受父亲提防,最终悲剧收场。

可惜的是1392年,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太子朱标病死。这既是朱元璋这个古稀老人的悲剧,更是大明王朝的悲剧。

于是这个操劳一辈子的老人,不得不开始重新布局大明王朝的权力继承机制。

根据先例,这时候无外乎两种情况:在其他儿子里另选一个或是培养朱标的儿子做隔代继承人。

最终我们知道他选了第二种方案,而且把这个结果用《祖训》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那为什么他会这样选择呢?

选儿子怎么选都是错

朱元璋建国以后,为了避免前朝兄弟相残的从惨剧发生,一开始就确定嫡长子在京做继承人培养,其他所有亲王到年龄就之国的制度。而且洪武年间的各王爷在封国每个人都是承担了一定的国防任务,手握重兵的。换句话说都相当于边疆地区军区司令。

这时候如果选择其中某个儿子,一是打乱了刚刚开国布置完整的边疆布防形式。而我们知道明朝初年北方边疆的蒙古可是不太安分的。二是本来大家都已经安分的做一个亲王了。结果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看起来大家都能公平竞争的机会,如果朱元璋但凡放风出去要在诸王里面重选继承人。会不会导致诸王明争暗斗大洗牌。三是诸王已经早就封国。大家其实在中央都没有什么根基。如果选择某个王爷。那朱元璋要花更大的代价给他重新在朝堂培养势力。

退一万步讲,朱元璋决定了选儿子,那选哪个儿子呢?朱元璋可是有名的高产皇帝。就算给他缩小选择范围,在嫡子里面去选。当时还在世的嫡子有秦王、晋王、燕王、周王(暂且忽略燕王的身世争议)。

我知道很多人的想法是根据后面的结果来推如果是朱元璋选择传位给燕王的话,可能就没有靖难之役这样的皇室内讧了。可是站在那时候的朱元璋的角度,凭什么就要选燕王?秦王、晋王是无争议的比燕王年长的嫡子。本来立嫡以长就是要按顺序来才不会出现混乱。你跳过这两人算怎么回事?

选择朱允炆的理由

刚才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就是站在已经晚年的朱元璋,出于朝廷权力交接的平稳和不精心构造的权力平衡不被打破。选择皇太子朱标的儿子是最佳结果。那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朱允炆呢?

朱允炆是朱标在世的孩子里面年龄最大的,而且他家后族不会导致外戚专权。

其实朱标的嫡妻是常遇春的女儿,而且常妃还有一个儿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两岁,其实按礼法来说才是更纯粹的嫡子。毕竟常妃一进门就是朱标的嫡妻,而朱允炆的妈在常妃还在的时候只是妾。虽然后来吕妃被扶正,但这个嫡子的纯度比起朱允熥来其实要打个折扣。

但谁叫朱元璋是开国之君,他说朱允炆是嫡子就是嫡子了呗。其实朱元璋有他的想法,如果立朱允熥,他舅舅是常升(常遇春之子),而常遇春的老婆又是飞扬跋扈的蓝玉。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熥到底能不能镇得住这些个亲如一家的大功臣,会不会有外戚专权?

而且朱标一死,朱元璋为了权力继承的平稳和继承人掌握大局,已经准备把留给朱标的蓝玉给弄死了。要是选朱允熥,这事情还怎么干。

所以朱允炆就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最佳二选择了。


丁强888


如果朱标没有死的话,估计也没有后面的朱棣造反,首先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而生育他的正是朱元璋同甘共苦的马皇后,所以朱标是皇位的继承人理所当然,而且朱元璋对朱标是十分的重视,朱元璋特意为他选了闻名天下的人才做他的老师对他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可是朱标却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

朱标的死对朱元璋的打击可谓是非常大,一向勤政的朱元璋甚至一个月都没有上朝,除了丧子之痛,朱元璋对自己建立的国家前途命运非常担忧。所以他需要尽快选出继承人。

当时朱元璋选择的目标有:秦王,晋王,燕王以和孙子朱允炆。剩下的儿子要么是没出身,要么就是没能力,所以只能从四个人之中挑选。

秦王虽然也是马皇后的儿子,但是他整天荒淫成性,秦王曾犯罪朱标为他求情,朱元璋放过了他所以他的王位得以保持,所以秦王绝不可能成为继承人。晋王虽然性格和朱元璋很像,手段残忍,但他天生懦弱,所以他也不可能成为继承人。

那么朱棣为什么也不可能成为继承人呢?朱棣的能力在朱元璋所有的儿子中是最出色的,但他却不是马皇后所生,明史中关于朱棣的记载也是经过他的篡改的,他是另外一个妃子所生,所以他根本不符合继承人的标准。

所以朱元璋只能把眼光放在朱允炆身上,并且朱允炆一方面是血脉纯正,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他性格和善,这一点他和朱标的性格非常相识,这些朱元璋心知肚明,有着这么一个仁善的孙子朱元璋还是非常满意的,并且建国需要强硬的政治手段,但是治国却需要像朱允炆这样的性格。所以最后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

为了帮助朱允炆建立统治地位,朱元璋不惜在自己的晚年将那些对皇族有威胁的势力一一产除,为朱允炆铺好了路,可是朱元璋却忽略了手握重兵的朱棣。从结果来看朱元璋的选择是错误的,历史最终相信的还是实力。


公元前


第一点就是朱允炆是嫡长孙,占的一个嫡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传下来的古制,虽然太子朱标早逝但是朱允炆还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朱元璋爱屋及乌把对儿子的爱转嫁到了孙子身上,再者朱元璋这样的做法是得到文武百官的支持的,毕竟朱允炆是嫡长孙,属于正统,朱元璋同意文武百官拥立,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打天下用武治天下用文,如果说太子朱标常怀仁爱之心忠恕之道的话,那么朱允炆则就是个翻版的小朱标,甚至比朱标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小就在儒家文化当中长大,更加仁爱一些,这点也是朱元璋觉得欣慰的地方。

其实朱元璋的儿子当中也有有才能有胆识有谋略的儿子,例如儿子朱棣,但是唯一一点就是占不到嫡字,之前败给了朱标,之后败给了朱允炆,其实如果不是朱允炆一心想要削藩的话,朱棣也许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个藩王不会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反,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婉兮历史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儿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朱允炆天资聪颖,得到文物百官的推荐;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长子,嫡长子死后由长孙继承皇位这在当时也是传统;三是因为朱元璋不想看到儿子们因为皇位产生争斗而手足相残。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也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个儿子,可惜的是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便将对朱标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孙子朱允炆的身上。他对朱允炆有一种爱屋及乌的感情在里面,以至于这种偏爱让他忽略了同样优秀出色的儿子朱棣。

朱元璋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朱棣,而是直接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其实这其中既有对已逝的太子的偏爱,也受到了当时传统制度的影响。当时社会特别看重“嫡长制”。也就是说嫡长子去世之后可以由嫡长孙来继承皇位,朱元璋又是那样封建传统的一个人,再加上满朝文武百官都支持朱允炆,所以朱元璋也就顺理成章的传位给了孙子朱允炆。


有李行天下


大概三个原因,我不去长篇累牍地过度解释,简单罗列如下。

一、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在朱元璋尚未称帝,还是吴王身份的时候,就将他立为世子,对他悉心教导、寄予厚望。朱元璋坐拥天下以后,也没有耽搁,洪武元年正月又将他立为太子,正式确立为接班人。这是前因。

二、朱元璋之所以毫不啰嗦确立朱标的地位,除了朱标其个人能力原因外,朱标为人宽厚,作为长子对弟弟们也爱护有加,在朱元璋诸子中最有威望,最能服众。此外,帝王家的皇位争夺向来是一个最忌讳的事情,为使得传承有序,中原王朝一般以周朝订立的宗法制“立嫡立长”为原则,毕竟出生前后这是老天爷决定的事情,谁也无法改变,此谓天命也。唐代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宋代烛影斧声的前车之鉴犹在,天下初定的朱元璋不敢大意,他对朱标的肯定,等于变相地让其他儿子们死了心,就是为了避免他百年之后,子孙后代同室操戈。这是后因。

三、朱标早逝后,其子朱允炆悲痛欲绝,表现了古代极为看重的孝道,那么这一切朱元璋也是看在眼里、悲从心来,于是他将原来对儿子的期待,转移到了孙子身上。同时,正如原因二所述,将嫡孙子立为储君,这也是符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宗法制度,既然朱标一脉未断,大统传承自然没有旁落的道理。这是后果。

简言之,选择朱允炆继承皇位,一来出于老朱个人情感,对长子的爱延续到了嫡孙身上,二来则出于宗法制度的要求,对保持国家稳定有重要意义。



心快哉


朱元璋传位给孙子而不是自己的儿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朱元璋的皇权构想。朱元璋登基后有两项历史倒退决策,一个是殉葬制度,另一个就是分封诸子到各地。朱元璋虽然大肆屠杀功臣但他不失为历史杰出君主,前有汉七国之乱,晋八王之乱,他为什么不吸取这个教训呢?主要是他对外臣的不信任,害怕出现权臣威胁仁厚的朱标,想出了让朱标系坐镇中央,诸子率军镇守四方皇权构想。为了不破坏这样的构想,朱元璋立了孙子为帝。

二是出于对朱标的感情。朱标仁厚恭孝深受百官爱戴,对于朱元璋也没了历史上其他太子对皇位的不择手段,对朱元璋更多的是儿子对父亲的敬爱,再加上朱元璋生世悲惨,朱标是他的第一个儿子,那种感情更是无人可以替代,所以出于对朱标的感情,朱元璋选择了朱允文。

三是诸子虎视眈眈。老子英雄儿好汉,朱元璋的儿子中老二朱樉、老三朱刚、老四朱棣都不是省油的灯,由于他们长年驻守边境,练就了不俗的军事能力,立他们谁,都有可能,引起其他人的不服。





沧海一粟7528


关于朱元璋为啥不在朱标这个天选之子去世后,选择立自己更喜欢的儿子朱棣为帝,反而册立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帝,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事实上朱元璋所有儿子中,和朱元璋最像的儿子就是朱棣。当然了,这个像指的是性格和行事作风方面。而且朱元璋对于朱棣的军事才能十分的欣赏。否则也不会把燕地这么一个紧要位置分封给朱棣。但就是这么一个儿子,朱元璋却始终不提册立其为太子。朱标在世就不说了,即使朱标死后朱元璋宁愿册立朱允炆也不愿立朱棣。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朱元璋想给明朝里一个规矩。而且他还要这个规矩可以保证他朱明王朝万世传承。而这个规矩就是遵循礼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别看朱元璋是一个草莽皇帝。但朱元璋实际上却十分的讲究复兴汉人礼制。历史上朱元璋制定《大明集礼》,力图恢复汉族礼仪文化,语言方面杜绝胡语,钦定《洪武正韵》通过复兴汉文化,朱元璋成功驱除了蒙元的阴影,并建构了新政权的合法性。除此之外,朱元璋为了使得朱明王朝的皇位传承不至于出现混乱,以及流血牺牲。所以在皇位传承方面朱元璋决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

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也就是嫡妻所生的长子。具体规定为“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朱元璋为了维护来自不易的朱明王朝,他决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把他的皇位传给长孙朱允炆,而不传给他的儿子们呢?原因很简单,用嫡长子继承制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就能茅塞顿开。因为朱允炆是朱元璋嫡长子朱标的嫡子,是他的嫡长孙,而朱棣不是他的长子。选立嫡长孙为法定继承人,理由就是“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中,嫡长子是排在嫡长子之后的第二顺位继承人。

朱棣本人虽然对朱元璋册立朱允炆为太子不满,但朱棣在造反成功后,他同样舍去功勋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也是基于“长嫡承统,万世正法”的认识。这就说明,起码在继承人继承制度方面,朱棣和他的父亲朱元璋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也都在尽力的维护朱明王朝继承人的合法继承性。虽说朱棣造反一直被人诟病,但起码朱棣在造反成功也及时的做到了拨乱反正。还是有功无过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从法理上来看是皇太孙,继位肯定是比他的其他叔叔们要来的正统。

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

其实说到底,不是朱元璋特别喜爱朱允炆或者怎么样(可能有但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皇帝也不可以违背中国古代的一个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最早起源于西周的宗法制,众所周知,商代的继承制度很乱,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这样就会造成一个后果:政权的不稳定。因为各个儿子都想称王!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周的王侯贵族们制定了大小宗继承制来解决继承问题。规定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有继承的权利,其他嫡子和庶子都不行。这个制度也沿袭了下来。直到清朝灭亡。

强如朱元璋,他也不可能违背这个制度。

法理和血统:皇帝制度的纽带

嫡长子继承制中有一条规定,就算嫡长子意外身亡,那么也是嫡长子的嫡长子继位,要是实在找不到直系后人了(比如明武宗就没儿子),才从旁系血统中找传人!

再举个例子,朱棣篡位后,费尽心机把自己的生母改成马皇后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嫡子(就算这样也被骂)再看朱元璋的后代明神宗(万历皇帝)就是不想立自己的嫡长子为太子,就给大臣口诛笔伐,千夫所指。您说说,这制度是有多森严哪。

一句话,其他藩王是旁系,而朱允炆是直系,地位都差多了,怎么可能让其他藩王继位?

我是虔诚者路易,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虔诚者路易


明太祖朱元璋在自己的嫡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死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也许有人感觉到非常的奇怪,朱元璋当时还有很多儿子,朱标死了之后再选择另外一个儿子就是了,为什么要选择孙子呢?



朱标为皇太子是非常符合朱元璋自己的意思的,朱元璋从小就开始培养朱标,朱标可谓是他呕心沥血培养的继承人。本来朱标作为嫡长子,完全具有压服其他兄弟的实力和威望,如果他能够继承皇位,朱棣也是不敢造反的。可惜他英年早逝,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就去世了,给朱元璋留下了很大的麻烦。



因为朱元璋要重新选择继承人,那么可以选择的继承人主要是在秦王,晋王,燕王和孙子朱允炆之间选择。但是秦王晋王他们两个都不符合继承人的需求,秦王和晋王表现不好,燕王表现得非常优秀,但是燕王可能并不是马皇后所生,所以也不具有嫡系血脉,不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之内。



而朱允炆作为嫡长子朱标的儿子,血脉可谓是非常纯正的,所以朱元璋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就选择了立朱允炆皇太孙来继承他的皇位。虽然朱允炆表现的比较人柔弱,但是朱元璋认为治天下正需要这样仁厚的人,朱标之前也是那样的人。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朱元璋戎马一生,创建明帝国。后世对他的评价多是“残暴”“嗜杀”。朱元璋贵为天子,后宫佳丽无数,但他心中最爱的却只有一人,就是一代贤后马皇后。

马皇后陪伴他一路走来,历经坎坷,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多次救他于危难之中,这种感情是别的女人无法拥有的。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没有再立皇后,仅此一点可以看出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忠贞不渝,马皇后在他心里的位置无人可替。

朱标作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倍受朱元璋宠爱。朱元璋为了培养朱标,让当时的大儒宋濂对他悉心教导。朱标在他的影响下,学业日有所进。性格仁慈宽厚,礼贤下士,亲近贤臣,在兄弟诸王中威望最高,深受文武百官拥戴。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太子,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接班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392年,朱标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丧子之痛让朱元璋痛苦不堪。“爱屋及乌”朱元璋把对儿子的爱毫无保留的给了孙子朱允文。

朱允文自幼在宫中长大,和祖父朝夕相处,那种感情不言而喻。就是当今社会,很多老年人也是感觉隔代更亲。朱元璋最终把皇位传给朱允文,更多的体现了一个“爱”字。爱结发妻子马皇后,爱嫡长子朱标,爱长孙朱允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终逃不脱七情六欲,爱恨情仇。

后来朱棣起兵靖难。朱允文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撤调唯一能打的耿炳文,让毫无统兵经验的李景隆带兵。一手好牌就此打乱,几十万大军的家底也被他很快败光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个人观点,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