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朱元璋為啥不讓其他兒子繼承皇位,而讓自己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呢?

讀史論人生


簡單來說,當時立朱標的兒子(注意不一定是朱允炆)是最平穩,也是對初建的大明王朝最容易平穩過渡的方案。

皇明祖訓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並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女皆封郡主,賜誥命。

以上是《皇明祖訓》裡關於明朝皇位繼承的相關規定,當然這個規定可以說是朱元璋鑑於元朝沒有一個明確的皇位繼承製度,從而皇室內訌激烈的一個撥亂反正。所以大明一開國就明確的回到了儒家推崇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上來。

並很早就樹立了朱標的儲君地位。而且朱標這個儲君和朱元璋一代雄主之間可是相得益彰。朱標可從來沒有像他的前輩劉據、孫登,後輩胤礽那樣備受父親提防,最終悲劇收場。

可惜的是1392年,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太子朱標病死。這既是朱元璋這個古稀老人的悲劇,更是大明王朝的悲劇。

於是這個操勞一輩子的老人,不得不開始重新佈局大明王朝的權力繼承機制。

根據先例,這時候無外乎兩種情況:在其他兒子裡另選一個或是培養朱標的兒子做隔代繼承人。

最終我們知道他選了第二種方案,而且把這個結果用《祖訓》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那為什麼他會這樣選擇呢?

選兒子怎麼選都是錯

朱元璋建國以後,為了避免前朝兄弟相殘的從慘劇發生,一開始就確定嫡長子在京做繼承人培養,其他所有親王到年齡就之國的制度。而且洪武年間的各王爺在封國每個人都是承擔了一定的國防任務,手握重兵的。換句話說都相當於邊疆地區軍區司令。

這時候如果選擇其中某個兒子,一是打亂了剛剛開國佈置完整的邊疆佈防形式。而我們知道明朝初年北方邊疆的蒙古可是不太安分的。二是本來大家都已經安分的做一個親王了。結果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個看起來大家都能公平競爭的機會,如果朱元璋但凡放風出去要在諸王裡面重選繼承人。會不會導致諸王明爭暗鬥大洗牌。三是諸王已經早就封國。大家其實在中央都沒有什麼根基。如果選擇某個王爺。那朱元璋要花更大的代價給他重新在朝堂培養勢力。

退一萬步講,朱元璋決定了選兒子,那選哪個兒子呢?朱元璋可是有名的高產皇帝。就算給他縮小選擇範圍,在嫡子裡面去選。當時還在世的嫡子有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暫且忽略燕王的身世爭議)。

我知道很多人的想法是根據後面的結果來推如果是朱元璋選擇傳位給燕王的話,可能就沒有靖難之役這樣的皇室內訌了。可是站在那時候的朱元璋的角度,憑什麼就要選燕王?秦王、晉王是無爭議的比燕王年長的嫡子。本來立嫡以長就是要按順序來才不會出現混亂。你跳過這兩人算怎麼回事?

選擇朱允炆的理由

剛才我們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就是站在已經晚年的朱元璋,出於朝廷權力交接的平穩和不精心構造的權力平衡不被打破。選擇皇太子朱標的兒子是最佳結果。那為什麼最終選擇了朱允炆呢?

朱允炆是朱標在世的孩子裡面年齡最大的,而且他家後族不會導致外戚專權。

其實朱標的嫡妻是常遇春的女兒,而且常妃還有一個兒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兩歲,其實按禮法來說才是更純粹的嫡子。畢竟常妃一進門就是朱標的嫡妻,而朱允炆的媽在常妃還在的時候只是妾。雖然後來呂妃被扶正,但這個嫡子的純度比起朱允熥來其實要打個折扣。

但誰叫朱元璋是開國之君,他說朱允炆是嫡子就是嫡子了唄。其實朱元璋有他的想法,如果立朱允熥,他舅舅是常升(常遇春之子),而常遇春的老婆又是飛揚跋扈的藍玉。在朱元璋死後,朱允熥到底能不能鎮得住這些個親如一家的大功臣,會不會有外戚專權?

而且朱標一死,朱元璋為了權力繼承的平穩和繼承人掌握大局,已經準備把留給朱標的藍玉給弄死了。要是選朱允熥,這事情還怎麼幹。

所以朱允炆就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最佳二選擇了。


丁強888


如果朱標沒有死的話,估計也沒有後面的朱棣造反,首先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而生育他的正是朱元璋同甘共苦的馬皇后,所以朱標是皇位的繼承人理所當然,而且朱元璋對朱標是十分的重視,朱元璋特意為他選了聞名天下的人才做他的老師對他進行全方面的培養。可是朱標卻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

朱標的死對朱元璋的打擊可謂是非常大,一向勤政的朱元璋甚至一個月都沒有上朝,除了喪子之痛,朱元璋對自己建立的國家前途命運非常擔憂。所以他需要儘快選出繼承人。

當時朱元璋選擇的目標有:秦王,晉王,燕王以和孫子朱允炆。剩下的兒子要麼是沒出身,要麼就是沒能力,所以只能從四個人之中挑選。

秦王雖然也是馬皇后的兒子,但是他整天荒淫成性,秦王曾犯罪朱標為他求情,朱元璋放過了他所以他的王位得以保持,所以秦王絕不可能成為繼承人。晉王雖然性格和朱元璋很像,手段殘忍,但他天生懦弱,所以他也不可能成為繼承人。

那麼朱棣為什麼也不可能成為繼承人呢?朱棣的能力在朱元璋所有的兒子中是最出色的,但他卻不是馬皇后所生,明史中關於朱棣的記載也是經過他的篡改的,他是另外一個妃子所生,所以他根本不符合繼承人的標準。

所以朱元璋只能把眼光放在朱允炆身上,並且朱允炆一方面是血脈純正,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並且他性格和善,這一點他和朱標的性格非常相識,這些朱元璋心知肚明,有著這麼一個仁善的孫子朱元璋還是非常滿意的,並且建國需要強硬的政治手段,但是治國卻需要像朱允炆這樣的性格。所以最後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

為了幫助朱允炆建立統治地位,朱元璋不惜在自己的晚年將那些對皇族有威脅的勢力一一產除,為朱允炆鋪好了路,可是朱元璋卻忽略了手握重兵的朱棣。從結果來看朱元璋的選擇是錯誤的,歷史最終相信的還是實力。


公元前


第一點就是朱允炆是嫡長孫,佔的一個嫡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傳下來的古制,雖然太子朱標早逝但是朱允炆還在,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朱元璋愛屋及烏把對兒子的愛轉嫁到了孫子身上,再者朱元璋這樣的做法是得到文武百官的支持的,畢竟朱允炆是嫡長孫,屬於正統,朱元璋同意文武百官擁立,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打天下用武治天下用文,如果說太子朱標常懷仁愛之心忠恕之道的話,那麼朱允炆則就是個翻版的小朱標,甚至比朱標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小就在儒家文化當中長大,更加仁愛一些,這點也是朱元璋覺得欣慰的地方。

其實朱元璋的兒子當中也有有才能有膽識有謀略的兒子,例如兒子朱棣,但是唯一一點就是佔不到嫡字,之前敗給了朱標,之後敗給了朱允炆,其實如果不是朱允炆一心想要削藩的話,朱棣也許一輩子老老實實做個藩王不會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造反,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婉兮歷史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而不是兒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朱允炆天資聰穎,得到文物百官的推薦;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長子,嫡長子死後由長孫繼承皇位這在當時也是傳統;三是因為朱元璋不想看到兒子們因為皇位產生爭鬥而手足相殘。

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也是他非常器重的一個兒子,可惜的是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便將對朱標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孫子朱允炆的身上。他對朱允炆有一種愛屋及烏的感情在裡面,以至於這種偏愛讓他忽略了同樣優秀出色的兒子朱棣。

朱元璋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朱棣,而是直接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其實這其中既有對已逝的太子的偏愛,也受到了當時傳統制度的影響。當時社會特別看重“嫡長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去世之後可以由嫡長孫來繼承皇位,朱元璋又是那樣封建傳統的一個人,再加上滿朝文武百官都支持朱允炆,所以朱元璋也就順理成章的傳位給了孫子朱允炆。


有李行天下


大概三個原因,我不去長篇累牘地過度解釋,簡單羅列如下。

一、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在朱元璋尚未稱帝,還是吳王身份的時候,就將他立為世子,對他悉心教導、寄予厚望。朱元璋坐擁天下以後,也沒有耽擱,洪武元年正月又將他立為太子,正式確立為接班人。這是前因。

二、朱元璋之所以毫不囉嗦確立朱標的地位,除了朱標其個人能力原因外,朱標為人寬厚,作為長子對弟弟們也愛護有加,在朱元璋諸子中最有威望,最能服眾。此外,帝王家的皇位爭奪向來是一個最忌諱的事情,為使得傳承有序,中原王朝一般以周朝訂立的宗法制“立嫡立長”為原則,畢竟出生前後這是老天爺決定的事情,誰也無法改變,此謂天命也。唐代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宋代燭影斧聲的前車之鑑猶在,天下初定的朱元璋不敢大意,他對朱標的肯定,等於變相地讓其他兒子們死了心,就是為了避免他百年之後,子孫後代同室操戈。這是後因。

三、朱標早逝後,其子朱允炆悲痛欲絕,表現了古代極為看重的孝道,那麼這一切朱元璋也是看在眼裡、悲從心來,於是他將原來對兒子的期待,轉移到了孫子身上。同時,正如原因二所述,將嫡孫子立為儲君,這也是符合“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宗法制度,既然朱標一脈未斷,大統傳承自然沒有旁落的道理。這是後果。

簡言之,選擇朱允炆繼承皇位,一來出於老朱個人情感,對長子的愛延續到了嫡孫身上,二來則出於宗法制度的要求,對保持國家穩定有重要意義。



心快哉


朱元璋傳位給孫子而不是自己的兒子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朱元璋的皇權構想。朱元璋登基後有兩項歷史倒退決策,一個是殉葬制度,另一個就是分封諸子到各地。朱元璋雖然大肆屠殺功臣但他不失為歷史傑出君主,前有漢七國之亂,晉八王之亂,他為什麼不吸取這個教訓呢?主要是他對外臣的不信任,害怕出現權臣威脅仁厚的朱標,想出了讓朱標系坐鎮中央,諸子率軍鎮守四方皇權構想。為了不破壞這樣的構想,朱元璋立了孫子為帝。

二是出於對朱標的感情。朱標仁厚恭孝深受百官愛戴,對於朱元璋也沒了歷史上其他太子對皇位的不擇手段,對朱元璋更多的是兒子對父親的敬愛,再加上朱元璋生世悲慘,朱標是他的第一個兒子,那種感情更是無人可以替代,所以出於對朱標的感情,朱元璋選擇了朱允文。

三是諸子虎視眈眈。老子英雄兒好漢,朱元璋的兒子中老二朱樉、老三朱剛、老四朱棣都不是省油的燈,由於他們長年駐守邊境,練就了不俗的軍事能力,立他們誰,都有可能,引起其他人的不服。





滄海一粟7528


關於朱元璋為啥不在朱標這個天選之子去世後,選擇立自己更喜歡的兒子朱棣為帝,反而冊立了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為帝,一直以來都是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話題。事實上朱元璋所有兒子中,和朱元璋最像的兒子就是朱棣。當然了,這個像指的是性格和行事作風方面。而且朱元璋對於朱棣的軍事才能十分的欣賞。否則也不會把燕地這麼一個緊要位置分封給朱棣。但就是這麼一個兒子,朱元璋卻始終不提冊立其為太子。朱標在世就不說了,即使朱標死後朱元璋寧願冊立朱允炆也不願立朱棣。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朱元璋想給明朝裡一個規矩。而且他還要這個規矩可以保證他朱明王朝萬世傳承。而這個規矩就是遵循禮制,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

別看朱元璋是一個草莽皇帝。但朱元璋實際上卻十分的講究復興漢人禮制。歷史上朱元璋制定《大明集禮》,力圖恢復漢族禮儀文化,語言方面杜絕胡語,欽定《洪武正韻》通過復興漢文化,朱元璋成功驅除了蒙元的陰影,並建構了新政權的合法性。除此之外,朱元璋為了使得朱明王朝的皇位傳承不至於出現混亂,以及流血犧牲。所以在皇位傳承方面朱元璋決定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

所謂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也就是嫡妻所生的長子。具體規定為“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種嫡長子繼承製度從誕生之日起,就有效地避免了統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而引發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定。所以朱元璋為了維護來自不易的朱明王朝,他決定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

朱元璋為什麼一定要把他的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而不傳給他的兒子們呢?原因很簡單,用嫡長子繼承製度來解釋這個問題就能茅塞頓開。因為朱允炆是朱元璋嫡長子朱標的嫡子,是他的嫡長孫,而朱棣不是他的長子。選立嫡長孫為法定繼承人,理由就是“皇孫世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繫心”。在嫡長子繼承製度中,嫡長子是排在嫡長子之後的第二順位繼承人。

朱棣本人雖然對朱元璋冊立朱允炆為太子不滿,但朱棣在造反成功後,他同樣捨去功勳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也是基於“長嫡承統,萬世正法”的認識。這就說明,起碼在繼承人繼承製度方面,朱棣和他的父親朱元璋是完全一致的。他們也都在盡力的維護朱明王朝繼承人的合法繼承性。雖說朱棣造反一直被人詬病,但起碼朱棣在造反成功也及時的做到了撥亂反正。還是有功無過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兒子,從法理上來看是皇太孫,繼位肯定是比他的其他叔叔們要來的正統。

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

其實說到底,不是朱元璋特別喜愛朱允炆或者怎麼樣(可能有但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皇帝也不可以違背中國古代的一個制度——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最早起源於西周的宗法制,眾所周知,商代的繼承製度很亂,有時父死子繼,有時兄終弟及,這樣就會造成一個後果:政權的不穩定。因為各個兒子都想稱王!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西周的王侯貴族們制定了大小宗繼承製來解決繼承問題。規定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才有繼承的權利,其他嫡子和庶子都不行。這個制度也沿襲了下來。直到清朝滅亡。

強如朱元璋,他也不可能違背這個制度。

法理和血統:皇帝制度的紐帶

嫡長子繼承製中有一條規定,就算嫡長子意外身亡,那麼也是嫡長子的嫡長子繼位,要是實在找不到直系後人了(比如明武宗就沒兒子),才從旁系血統中找傳人!

再舉個例子,朱棣篡位後,費盡心機把自己的生母改成馬皇后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嫡子(就算這樣也被罵)再看朱元璋的後代明神宗(萬曆皇帝)就是不想立自己的嫡長子為太子,就給大臣口誅筆伐,千夫所指。您說說,這制度是有多森嚴哪。

一句話,其他藩王是旁系,而朱允炆是直系,地位都差多了,怎麼可能讓其他藩王繼位?

我是虔誠者路易,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虔誠者路易


明太祖朱元璋在自己的嫡長子,也就是太子朱標死後,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來繼承自己的皇位。也許有人感覺到非常的奇怪,朱元璋當時還有很多兒子,朱標死了之後再選擇另外一個兒子就是了,為什麼要選擇孫子呢?



朱標為皇太子是非常符合朱元璋自己的意思的,朱元璋從小就開始培養朱標,朱標可謂是他嘔心瀝血培養的繼承人。本來朱標作為嫡長子,完全具有壓服其他兄弟的實力和威望,如果他能夠繼承皇位,朱棣也是不敢造反的。可惜他英年早逝,在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就去世了,給朱元璋留下了很大的麻煩。



因為朱元璋要重新選擇繼承人,那麼可以選擇的繼承人主要是在秦王,晉王,燕王和孫子朱允炆之間選擇。但是秦王晉王他們兩個都不符合繼承人的需求,秦王和晉王表現不好,燕王表現得非常優秀,但是燕王可能並不是馬皇后所生,所以也不具有嫡系血脈,不在朱元璋的考慮範圍之內。



而朱允炆作為嫡長子朱標的兒子,血脈可謂是非常純正的,所以朱元璋在經過一番考慮之後,就選擇了立朱允炆皇太孫來繼承他的皇位。雖然朱允炆表現的比較人柔弱,但是朱元璋認為治天下正需要這樣仁厚的人,朱標之前也是那樣的人。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朱元璋戎馬一生,創建明帝國。後世對他的評價多是“殘暴”“嗜殺”。朱元璋貴為天子,後宮佳麗無數,但他心中最愛的卻只有一人,就是一代賢后馬皇后。

馬皇后陪伴他一路走來,歷經坎坷,始終如一不離不棄。多次救他於危難之中,這種感情是別的女人無法擁有的。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沒有再立皇后,僅此一點可以看出朱元璋對馬皇后的感情忠貞不渝,馬皇后在他心裡的位置無人可替。

朱標作為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嫡長子,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倍受朱元璋寵愛。朱元璋為了培養朱標,讓當時的大儒宋濂對他悉心教導。朱標在他的影響下,學業日有所進。性格仁慈寬厚,禮賢下士,親近賢臣,在兄弟諸王中威望最高,深受文武百官擁戴。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太子,正式成為大明王朝的接班人。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392年,朱標視察陝西回來後,因風寒病逝。喪子之痛讓朱元璋痛苦不堪。“愛屋及烏”朱元璋把對兒子的愛毫無保留的給了孫子朱允文。

朱允文自幼在宮中長大,和祖父朝夕相處,那種感情不言而喻。就是當今社會,很多老年人也是感覺隔代更親。朱元璋最終把皇位傳給朱允文,更多的體現了一個“愛”字。愛結髮妻子馬皇后,愛嫡長子朱標,愛長孫朱允文。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終逃不脫七情六慾,愛恨情仇。

後來朱棣起兵靖難。朱允文采納了黃子澄的建議,撤調唯一能打的耿炳文,讓毫無統兵經驗的李景隆帶兵。一手好牌就此打亂,幾十萬大軍的家底也被他很快敗光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個人觀點,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