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簡要論述“唐宋變革論”?

以史為心


唐宋變革論是最早由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所提出的理論。他認為唐代和宋代無論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都有顯著的不同點。

例如,政治方面:唐代中後期之五代十國軍閥割據,而宋代重文輕武,加強了中央集權。社會方面:普通百姓得以從軍閥,地主中得以解脫,並有成為土地所有者的可能。經濟方面:工商業開始發展與繁榮,一度取代了農業,成為主流行業。


北方有佳人的知識庫


唐宋變革論,是一種對歷史時期的劃分,最早由內藤湖南提出,主要內容是“唐宋變革期”。

在唐宋時期發生的轉變,有些足夠大的變革以至於可以把唐和宋分成兩個不同的時代,唐屬於中古,宋屬於近世。唐宋變革是中國歷史從中古踏入近古的一系列重要轉變,唐宋變革期是這些轉變所發生和逐漸固定的時期,一般認為上起中唐,下迄宋初或北宋中葉,也有說兩宋之際。

唐宋變革論的提出,一開始有政治目的,但作為一種學說發展幾十年,早已不是那麼狹隘的、生搬硬套的“平民社會”、“近世衰落”了,不能僅僅因為日本人最初的政治目的就否認唐宋間的巨大變化以及唐宋變革論。




伊桑Ethan


內藤湖南唐宋變革論的核心,其實是對唐宋這段歷史時期的統治結構和社會結構變化的性質的概括,簡而言之,就是從唐到宋是一個從貴族政治轉向君主獨裁體制的過程。這個過程在他看來並不只是體現出唐和宋的不同,而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大轉向,也就是從中世進入近世。所謂君主獨裁,就是把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並通過與之配套的官僚體制來展現這種權力。

正是因為這種權力的高度集中,統治對象之間的等級差異反而變得不那麼明顯了。在內藤看來,這種特殊形態的君主獨裁製貫穿了宋以後的中國社會,成為中國社會最突出的特點,而君主獨裁下的社會階層反而相對平等,也就是平民社會取代了貴族社會,平民社會的結果是社會流動的大大加速。跟平民社會相對的前一個階段是貴族社會,貴族社會的特點是有一個群體,即“由地方有名望的家族長期自然相續”,從而產生具有極高社會地位的“世家”,它擁有的社會資本使它得以壟斷政治權力,並足以抗衡君主的權威。雖然帝制一直存在,但在這種常態裡面,貴族制度能夠分享部分統治權。內藤湖南這一看法就影響了他對唐朝制度的認識。迄今仍有很多歷史學者將唐朝的三省制視作較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內藤對三省制性質的理解就大不相同,認為體現了貴族力量和君權的妥協。按照皇帝意旨由中書省寫下來的詔書,門下省有權審閱、駁議,因此門下省就代表了貴族的意志。這一看法後來為許多有代表性的日本唐史研究者所接受。

內藤湖南以來,日本和國際學界對唐宋變革的認知產生了種種新的看法,關注的層面也不斷變化,但總起來說,這一視角有兩個關鍵點,一是類似剛剛談到的從貴族社會轉變為君主獨裁之下的平民社會這類比較具體的論斷;二是幾乎所有強調唐宋變革的學者都有一個或明顯或隱含的預設,即這一變化是整體性的,而且變化前後的各個層面相互間有一種對應關係,即一個方面變了,另一個方面也跟著變。第一個關鍵點是學界通常關注的,常常通過實證性的深入研究來修正或批判;

但第二個關鍵點則未引起足夠的反省,比如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會影響到政治的變化、社會精英意識的變化,但歷史的邏輯未必存在這種對應關係。這裡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社會的不同層面,其歷史變化的節奏並不一樣;二是不同層面之間的關聯其實很複雜,比如學界常提出唐有哪些特點,宋又有哪些特點,彷彿那些特點是相互吻合、相互促進地造成了一個全盤的變化。這種分析模式其實是靜態的,彷彿選取唐宋社會的某一個節點,各做一個橫切面,然後比較他們的肌理,但實際上那一橫切面中的各種成分,都有各自的發展脈絡。


翁子涵


我是史地紋身,我來回答。

唐宋之際,確實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分界點,許多史學大家都從不同角度發現並闡述了這個分界,並形成了共識的“唐宋變革論”。

簡單說就是:唐宋之交,正值中華第三帝國向第四帝國的轉變。唐之前的三個帝國,其面臨的核心矛盾和挑戰,與宋之後的三個帝國完全不同。


在史地紋身的中國歷史觀中,

戰國之後的歷史,二十五史體系的“家國史觀”太過侷限,而劃分為六個帝國的“帝國史觀”更科學合理:

第一帝國:秦王國(秦昭襄王始)-秦朝-西漢-新-東漢。

第二帝國:曹魏-西晉-東晉-宋齊梁陳。

第三帝國:北魏(孝文帝始)-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武周-唐(-遼?)。

第四帝國:後周-北宋-南宋。

第五帝國:(金?-)大元-大明。

第六帝國:大清。

在六個帝國中,也會有血統的變化,並導致王朝的更迭、家姓的輪換。但這些變化通常都是上層建築的變化,是權力分配的調整,而很少是權力結構的大變革,甚至,許多前後相接的王朝之間都有很親密的關係,前後朝之間的政治經濟也有很強的繼承性。因此,這種侷限於上層建築中的王朝更迭並不重要,只有社會經濟基礎的大變動才會構成帝國的更替。

前三個帝國是政治探索期,對權力的分配機制進行了充分的實驗,至唐朝為止,把所有錯誤都嘗試完了

前三個帝國明顯帶有強烈的政治實驗屬性。權力分配在保守和激進之間、在親疏遠近之間、在宗親外戚之間、在才幹德行之間、在儒法道釋之間、在立嫡立賢之間、在中樞邊鎮之間......幾乎在每個維度上都把各種政治操作的可能性嘗試了一遍。

後三個帝國很好的緩解了內部矛盾,從宋朝開始政治上已臻成熟,卻又不得不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外部矛盾壓力

相較之前,後三個帝國的政治能力明顯變得強大和成熟起來,並系統總結和吸收了前三個帝國在政治治理上的經驗教訓(想想《資治通鑑》),基本上可以杜絕帝國內部的各種bug。但,帝國內部矛盾得到緩解的同時,外部矛盾卻越發嚴重。

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宋以後的社會形態和精神風貌,與唐以前的時代迥然不同。

各位史學大家都不斷地在論述唐之前、宋之後的差異,試圖總結其中規律,卻往往用演繹法來窮舉種種不同,鮮見點睛之筆。其實,用“帝國史觀”來看,唐宋之間的分水嶺屬性極其明顯和突出,可謂一目瞭然。


史地紋身


唐宋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處於一段高度發達時期,其中的變革,是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的使然,有君主的自我革新,也有被動因素造成的結局。對它的籠統定性,可以說通過一些變革,確實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它終究是封建君主和官僚機構內部的改革,對老百姓命運,民族的命運,社會的推動作用有限,最終還是沒有走出所謂的封建社會朝代更替的週期律,沒有產生促進社會發展的思想和技術,宋以後,中國社會逐步落後,封建統治和思想禁錮逐步加強。試著畫一條唐宋發展的路線圖,請批評指正:唐初貴族掌權,君主代表的是貴族的利益~~武則天稱帝,打破貴族君主專制,開啟代表士族利益的女皇,改天換帝,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女皇~~安史之亂,是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貴族的挑戰,也就是地方軍閥,士族與代表中央集權的君主,士族在利益,思想不統一,不協調,不平衡中的大爆發!~~唐中期以後藩鎮割據,中央難以控制地方勢力,即是代表地方的軍政人等,士族,對由來已久的貴族中央集權制的否定和長期相持!~~唐末黃巢起義,是士族階級,代表憤怒的小鳥,裹挾著地方實力派的軍閥,士族,對各類貴族,士族,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種利益的清洗,報復,打劫!那真是:我花開後百花殺。唐末的黃巢起義,是聚積三百年的一聲閃電⚡⚡,是平民對貴族,士族,以及形成的封建勢力,制度的一次毀滅性打擊!~~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勢力也在變化之中: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天竺,西藏,契丹,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紛紛興起,與唐交流密切,唐僧取經,鑑真東渡,既接收外來文化,又輸出漢唐文化~~最後,唐朝的大盤崩塌,豬🐷🐷上樹了,藉助外族的力量,把奄奄一息的大唐徹底拱倒。~😂~五代十國,五十年,大珠小珠落玉盤,最後成了趙家官人盤中餐~😜😁~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分別和遼,金,蒙古並立三百年!宋朝開國皇帝出身行伍,知兵,知民,知士,在普世價值方面,做的最好,首先把可以代表貴族,士族,和地方豪強的武將擱置,充分發揮士族精英,知識分子的才能,治理國家,皇帝更具有代表性,不再是貴族集團及其衍生勢力的寡人,平民和城市生活開始豐富,藝術文化,科學技術取得長足發展,開啟了一個相對來說以士族為中堅力量的朝代!~~由於在唐後期的紛亂,使得周邊少數民族的軍事勢力超過漢族,再加上宋對軍事力量的過分抑制,使得宋的國防,一直受到外族的壓制,最後亡於蒙古族!宋是無辜的,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宋亡以後無中原,漢族長期處於外族的統治之下,變化之巨大,是顛覆性。





報紙廣告守望者


 “唐宋變革”問題自1910年由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氏正式提出後,逐步成為唐宋史領域內吸引眾多學者關注的一個問題,時至今日依然如此。近年來,對“唐宋變革”理論本身發展歷史的回顧也在進行。美國方面,包弼德(Peter Bol)先生的《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史的變化為主》一文對美國學者的研究情況做了比較詳盡的說明。[1]發表在《中國史研究動態》上的日本學者宮澤知之的《唐宋社會變革論》一文簡要介紹了戰後日本學界有關唐宋變革論中涉及經濟關係層面問題的研究情況。[2]日本學者丸橋充拓的《唐宋變革史研究近況》一文對最近的日本學者唐宋變革的研究做了分專題的說明與論述。[3]在大陸,近年來有關唐宋變革的問題正逐步吸引不同領域內學者關注的目光。一些學者開始比較全面的介紹西方和日本有關唐宋變革論的研究成果,同時在唐宋變革論的關照下對涉及唐宋史領域的一系列問題進行認識(參見張其凡的《關於“唐宋變革期”學說的介紹與思考》,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以及他的《兩宋歷史文化概論》第43—52頁的相關介紹,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值得關注的是在2002年這一年中,大陸的廈門大學與浙江大學都召開了有關唐宋歷史的學術會議,其主要議題都與唐宋社會變遷相關。在會議中,許多學者對唐宋變革論做了回顧性的探討,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對此理論作出相應探討。相對近期大陸而言,港臺學者對唐宋變革論的關注顯得並不充分,而主要集中於各相關領域內具體問題的研究。比較直接的討論唐宋變革問題的文章如錢穆的《唐宋時代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前途》十五),傅樂成的《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漢唐史論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版),邱添生的《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以政治、社會、經濟之演變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林瑞翰的《轉變與定型:宋代政治、社會的歷史特色》,《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1990年版)。


殘月閣


日本史學家內藤湖南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較早提出了唐宋變革論。唐宋變革論是如今一個熱點的史學命題,有關中國史上“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質上有顯著差異”的史學命題。內藤湖南唐宋變革論的核心,其實是對唐宋這段歷史時期的統治結構和社會結構變化的性質的概括,就是從唐到宋是一個從貴族政治轉向君主獨裁體制的過程。他的學說的確為中國研究唐宋提供出了新思路。日本京都學派最早提出“唐宋變革”是一種歷史分期。唐宋變革也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唐宋時間跨度大,也許在不同的領域,如政治、法律、經濟和社會思想等,有著發生在不同時間的變革期。

政治上,由貴族政治走向君主獨裁,皇帝成為絕對權為的主體,世家走向衰落,門閥政治全面崩潰。君權無限制地增長,到了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形式臻於完備。六朝到唐代中葉貴族政治最盛時代,政治屬於貴族全體專有,政權是君主與世家 郡望的協議體,其後由於貴族沒落,君主不再歸貴族群體所共有,君主不再通過貴族而直接面對全體臣民。中國人民從未獲得或中國從未有過人民的權力。科舉普遍化,科舉制度變化,貴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貴族之間的權力門爭走向不同政治主張之爭,關注社會問題與人民利益。人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土地屬於國家,分配人民,變成土地屬於人民,自由處分。

經濟上,在宋代,貨幣開始大量流通,貨幣經濟盛行。紡織從主要供給上層社會變為流入尋常百姓家……

文化方面:唐代中期以後,學術不再墨守儒家經學的,而是開始自我的思索,進行新的註釋;六朝以來流行的四六駢文到了唐代中葉變為散文體的古文,文章由重形式變為重自由表達;詞,使表達更加自由。六朝隋唐盛行彩色畫,五代兩宋變化為屏障畫;白描水墨畫盛行; 娛樂也從貴族逐漸走向平民,日漸迎合平民趣味。

唐宋變革論打破了孤立看待中國歷史的傳統史學視野;是對“文化斷裂”的反撥,其是一種發展的歷史觀;對中國歷史分期產生重大影響,促進對唐宋歷史期的歷史研究;使人思考歷史研究中理論和實證性研究的相互關係。

本文內容是對一些著作的參考、整理與總結。


以史為心


日本學者內藤湖南首提,“唐宋變革論”是以對比六朝隋唐貴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獨裁政治兩種政治體制為核心而展開的,然後推廣於經濟、學術、文學、藝術、音樂等層面的變化。


理性之鋒


變革在表面上是為了發展,實為統治者的工具。不僅唐宋相近,五千年皆是相近。


薛紅娟


唐的變革很成功國富民強,宋代王安石的慶曆新政施行不久,就被司馬光廢了,沒有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