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覺得什麼是“家風”、“家訓”、“家規”?

SuperRong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風、家訓、家規,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期望和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是家族的傳統、規範及習俗。舊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家風是上輩人對下輩人的言傳身教,是靠自身的行為影響下一代。

【家規】是祖上對家族內人的行為規範。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


【意義】

大家為國,中家為域,小家為宅。聖人三家一文俱言,庸人言小家,目的是指導治國之道,為臣之道,做人之道;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詮釋】

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也就是說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即構成了家風。顧名思義,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換一句話說,當一個家庭的家規、家訓形成家庭的公眾行為習慣即構成了家風,家風也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家文化。家風即是承載家文化的工具,互聯網家風是新一代承載家文化的工具。

家規是指一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為規範,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就是指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規矩;這個家庭的規矩就相當於國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家庭要想興旺發達,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講規矩。家人違背家規就要像國民觸犯法律一樣受到處罰。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即是家人做人的要有道德標準,違背家訓就會遭受道徳的譴責。



【典句】

1、吃虧是福,自己的路自己走;

2、孝在當前,莫要子欲孝而親不在;

3、本分做人,踏實做人;

4、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5、晚輩必須尊重長輩,弟弟妹妹聽哥哥姐姐的話;

6、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7、自尊、自強、自立;

8、珍惜生命,愛護自然;

9、尊老愛幼,勤奮好學;

10、老老實實做人,勤勤奮奮做事;

11、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12、天下作偽是最痛苦的事;

13、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14、百善孝為先,誠信為本,以和為貴,以德服人;

15、誠實、善良、孝順、寬容、有責任心;

16、孝為先,和為貴,誠待人,親持之;

17、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18、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才;

19、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20、與人為善,於己為善。


BX情感百寶箱


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一、【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歷經數代所形成的傳統風尚。包括生活方式、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家庭的公眾行為習慣。也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家文化】。

比如:勤儉節約、勤勞致富。助人為樂。

二、【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道德規範。“訓”就是“教育、訓誨”。如誠信、中庸、孝道。家有家訓,校有校訓。

它不僅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道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家訓屬於家庭美德的範疇。家國同構,一個家庭的家訓相當於一個國家的道德標準。如曾國藩家訓、朱子家訓、顏氏家訓等等。家訓即是要求家人做人的道德標準。

如名人家訓:

l 劉備《敕後主辭》: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賢,能服於人。

l 北宋) 邵雍《戒子孫文》: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三、【家規】也叫【家法】,是指一個家庭的行為規範。一般是家族所傳承下來的規範教育後代子孫的準則,家人如違反應受到相應的處罰。

有的把【家規】說成:家法、家儀、族規、族約、祠規、祠約、戒諭等,說法不同,卻都是家庭所立的規矩。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庭如國家一樣也要有家庭的規矩,“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家人違背家規就要像國民觸犯法律一樣受到處罰。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講規矩,家庭才能興旺發達。

當然現代社會首先要遵守國法,對家庭成員違犯家規,應以教育為主,絕不能違犯國法施以暴力。






水墨丹青工坊


家風家訓家規是這個家和家族的信仰和正能量的指導思想。

我家的族訓家風是,

激勵家人,

敬祖尊賢,勉讀勸耕。

淳化民風,丕振家聲。

行善積德,友好睦鄰。

奉公守法,進取創新。

堅毅奮進,健體強身。

文能著書立說,

武能安邦衛國。











丁德忠1


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春秋時,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是德行高尚的人,小時喪母,閔損受到繼母虐待,繼母為自己所生的兩個兒子製作的是棉衣,給閔損是蘆花衣,閔的父親發現後,決定休妻,閔損跪求父親,把繼母留下,這樣他們三兄弟才不會無衣寒冷凍死。繼母見閔損如此寬容,也知錯而改,待他如親生。這就是蘆衣順母的故事。

家規是行為規範,如潘家三樂八德:勤勞而且憩息,一樂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樂也;讀書聲出金石,三樂也。八德:勤、儉、剛、明、忠、恕、謙、渾。。

家訓是家庭的道德準則:如梁氏家訓十則:一、奉祖先,二、孝父母,三、和兄弟,四、睦宗族,五、和鄉鄰,六、教子弟,七、戒習染,八、獎名節,九、慎婚嫁,十、急賦稅。


閒適人家


論什麼是“家風”、“家訓”、“家規”,這三者的邏輯關係


自伴隨偉大的中國夢與偉大的中華文化復興進程,在2017年家風建設被正式寫進《中國共產黨員廉潔自律手則》,與家風建設、家庭教育等相關課程層出不窮近年已蔚然成為一個專門的行業。

根據本問題舉一個例子,近日,有讀者在朋友圈中發現一個課堂分享,這位稱“透視生命本質的家庭教育專家”,提出“家風——被忽視的神奇教育”,分享主題為“家風是什麼?家風離我們的家有多近?”,其中一張圖片展示標題為:“家風與家教並行,喚醒全民的家庭教育意識”,吸引了讀者的關注,同時引發起心中的疑惑。

圖片僅用於本文觀點論述

圖片僅用於本文觀點論述

因為這些錯誤的家風家教理論,將會影響到大眾對真正的“家風”、“家庭教育”的理解。站在家庭的角度,在實際上會對行動有很大的阻礙,站在學術界的角度,這也不是大家想要看見的“家庭教育”。

在此,我提出與分享者不同的觀點並提出反駁,首先“家風”應涵蓋了一個家族或家庭的整體風格與行為模式,“家教”可粗略理解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詳細應表達為“家規”或“家訓”,指的是在家庭裡父母對孩子在實踐上的要求。

那麼“家風”與“家教”(涵蓋“家規”、“家訓”)首先是遞進關係,先有相應的實際上行為的“家規”、“家訓”,再從而形成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家風”。並不是題目中表達的“並行”關係。

圖片僅用於本文觀點論述

“喚醒全民的家庭教育意識”,從這點上看,想必分享者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大家通過學習從而更關注家庭教育,我也感到很認同與感激。但是,以下的內容卻使我更加疑惑了。

“家風是側重上一代的教育”?

為何要側重上一代?難道爸爸媽媽還要反過來教爺爺奶奶?使人非常的疑惑不解。

圖片僅用於本文觀點論述

再看“家教是側重下一代的教育”,如果說“家教”僅僅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那可以勉強理解,但我們上述已經談到“家教”可詳細應表達為“家規”或“家訓”,根據很多傳家案例我們可知,一般“家規”、“家訓”等家風建設都是由好幾代人代代相傳下來的,甚至是上百年、上千年的傳承,單單表述為“側重下一代的教育”未免理論不充分,在此予以反駁。

什麼是“家風”、“家訓”、“家規”,這三者之間的邏輯關係

我認為,“家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言傳身教、累經較長時間之後給予外界關於價值準則、行為模式、文化氛圍的整體印象與判斷;

家訓是指家庭或家族長輩對其後代提出並要求嚴格執行的為人處世、安家立命的期望、價值觀與行為準則;

家規則是家庭或家族中制訂的針對全體成員帶有強制性甚至懲罰性的具體行為規範。

如此,清晰表明家風應包含了家訓、家規。家規包含在家訓裡面,家規是家訓中的行為準則的具體化、規範化。

圖片僅用於本文觀點論述

再回看分享者的後半部分表述,什麼“家風是無形的教育”、“家教是有形的教育”、“家風講的是影響力”、“家教講的是親和力”……這些簡直是沒有邏輯可言,也沒有深刻的理解這兩者其中的關係,同時使聽眾迷茫不解。

首先“有形”、“無形”完全不是劃分“家風”、“家訓”(家教)的標準。說到底,教育是要切身體會,落地實踐的,不可以單單用“形”來形容家庭教育,其應是可視化的、實踐性的具體行為,從而形成一個家庭良好的家風,才可代代相傳,綿延不息。

而“影響力”從一個家庭或家族整體家風給社會帶來的影響的話也勉強可以理解,但此處的語境更像是表達在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產生的影響,雖然不算完全錯誤,但也沒有表述清楚“家風”所代表的整個家庭風氣的真正含義;至於“親和力”這一說法更是讓人疑惑,“親和力”最多隻能體現在家訓的表達形式之一,佔“家訓”非常小的一部分,不是家訓所表達的重點內容,甚至不需要在家訓的表達裡提及,更不可作為“家風”、“家訓”的區別。


實踐式的家庭教育

現在很多人提倡家風,卻不知家風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養成。家風體現是在一個家庭的日常行為裡,就是我們所說的“實踐式的家庭教育”(或“實踐式素質教育”)。

從會場圖片可看到一些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家風家訓的例子。優秀的家風家訓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談到怎麼做實踐式家庭教育,“耕讀傳家”這一種值得廣大家庭學習的家族傳承方法不得不提。

圖片僅用於本文觀點論述


實踐式家庭教育、作為典型的耕讀傳家奉行者——曾國藩

在此特別列舉出實踐式家庭教育、作為典型的耕讀傳家奉行者——曾國藩,其家訓:“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是指讀書、種菜、養魚、餵豬、早起、掃屋、祭祖、睦鄰八件事情。曾國藩終生要求子弟立足農耕,半耕半讀,把勤於農事看作是家業興旺的標誌,他說:“鄉間早起之家,蔬菜茂盛之家,類多興旺;宴起無蔬之家,類多衰弱。” 他在《致澄弟季弟》的家書中說:“家中養魚、養豬、種竹、種蔬四事,皆不可忽。”“家事如館內之書、園裡之蔬、塘中之魚、欄內之豬,四者皆一家生趣,餘時時掛心。”

我為何在此列舉曾國藩家訓,因為談到“家風”、“家訓”、“家規”,這些都與“耕讀傳家”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而曾國藩則是很好的將家風落地到實踐,從日常生活中嚴格要求家庭成員,核心便是“耕讀傳家”。


家風、家訓、家規與耕讀傳家的邏輯關係

耕讀傳家作為家訓史上最重要的家訓類型,此處先說明家風、家訓、家規與耕讀傳家的邏輯關係:家風包含了家訓、家規、耕讀傳家,後三者與該家族子孫後代在具體行為與價值觀的外化表現的集中性趨同,共同構成家風。

前者與後三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如果某個家族在形成家訓之外,制訂家規及明確以“耕讀”為傳家之寶的訓誡的話;在制訂家規的家族中,家規包含在家訓裡面,家規是家訓中的行為準則的具體化、規範化;然而,實際情形是,大多數家族並未在家訓之外專門制訂家規,因此,家訓與家規可以互相替代使用,此時二者屬於並列結構。

由以上定義,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非強制性模式:家訓→耕讀傳家

強制性模式:家訓→家規→耕讀傳家(尚未發現此類例子)

關於如何通過“耕”、“讀”為路徑的勞力勞心方法達至有效傳承家族的目標,在此且不展開論述,請持續關注:讀鄧簫文 頭條號,為大家解讀耕讀傳家的理論體系及深層含義。

回到我們一開始看到“家庭教育”講堂,如能結合理解家風、家訓、家規與耕讀傳家的邏輯關係,是不可能出現如此混亂、不清晰的表述,這些稱為“透視生命本質的家庭教育專家”,“家風——被忽視的神奇教育”等等這些說法,如果在各種教育機構、活動分享的內容都是這般使人感到混亂、不清晰,真是一件是眾人憂心的事情,也不是大家所想要的。但文化需要交流、互動、學習,把文化活起來,學起來,用起來才是我們最想要的看見的,以上觀點僅代表“讀鄧簫文”頭條號,歡迎交流,指正!


回答篇幅稍長,因為涉及理論體系,望能幫助大家理解“家風、家訓、家規與耕讀傳家之間的邏輯關係”,從而更好的實踐“家庭教育”。


說明:部分理論觀點引用於《耕讀傳家解密》一書。

2019年10月2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