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是怎麼成為宿敵的?

世界人文通史


巴基斯坦小,與印度各方面差距甚大,國土、人口、經濟、軍事,等,都差了一大截,因是自從兩家分開,印度始終在惦記著它,不只一個克什米爾。巴基斯坦作為南亞第二大國,與印度較量幾十年,不曾沾過便宜,曾經吃過很大的虧,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被肢解,肢解出去一個東孟加拉,國土面積佔了16%,想來也是無奈,也不再惦記,國力不濟,所追求的目標自然務實,未來不致被印度吞併。現在的印巴,都是實事上的擁核國家,誰再想吃掉誰不太現實,誰也不想打一場核戰爭,然而國力不對稱,巴基斯坦不遺餘力發展軍力。

宗教矛盾重重。曾經流血千里,正是不共戴天,骨子裡互相仇視,穆斯林曾經的國教,一朝讓位印度教,如肉中之刺,蒙巴頓英國有名的浪蕩公子,他的方案,你可以說草率,但符合老英國人分而治之的想法,兩家倒是接受了他的方案,但衝突開始了,在旁遮普的衝突,至少有50萬人喪生,1200萬人無家可歸,影響之大,仇恨之深,以致於今日。加之被肢解之苦,克什米爾紛爭,兩家的樑子算是結下了。

流血克什米爾。不能兼併此地,印度還說哪裡話來;不能沒有克什米爾,絕不能讓印度世俗主義得到勝利。印度說,巴方逮住機會就會襲擊它,印度亦非善茬子,正如此,每年兩國在此地的衝突不下幾百次,絕不相讓,每隔幾年有了氣力便會大打出手。一次不成功會更加努力,因此一次次兵戎相見,為了國家榮譽,唯有槍炮說話。絕不會暫忍一時,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腳,時常小動作不斷。

砍掉了腦袋。沒有擺脫頭痛,這是尼赫魯的名句,巴基斯坦的獨立,使印度無法接受,一直視為大國理想的重挫,所以,縱然殺得山河失色,也要完成“統一”。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印度以為再沒有了大的威脅,登頂南亞霸主寶座,更風光了,絕不能容忍巴基斯坦這個政權長期存在下去,因而有機會便收拾,一山不容二虎,然而形勢越來越不由自家左右,前有大國支持,後面各自發展自核武,印度大業變得虛無飄緲,越來越覺得遙遙無期。


魂舞大漠


如果有人將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仇恨歸咎於宗教間的衝突,只能說他是自己蠢。這種矛盾是民族國家中,“謀求純淨化”導致仇恨最典型的例子。

今天我們就從這個視角分析一下,次大陸板塊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

在印度次大陸謀求民族獨立的運動中,三位最有影響力的領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巴基斯坦國父)、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印度國父)、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印度開國總理),本來是一個戰壕中的戰友。

雖然三位領袖的背景千差萬別,真納是穆斯林的精英階層、甘地代表著印度教最底層的人民、尼赫魯則是印度教的富裕階層。但至少在謀求民族獨立這一大命題下,三位的目標是一致的。

真納和甘地

因此,少在獨立運動初期,三位都是比較純粹的民族主義者,而不是種族主義者(這兩點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

尤其是真納,早期曾是印度國大黨的重要成員之一,雖然在1913年受邀加入了“全印穆斯林聯盟”(簡稱穆盟)。但在加入之初,便表示“對穆盟和穆斯林的利益的忠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妨礙他忠於民族的利益。”

由此可見,他對於全民族利益的考量是置於穆斯林種族利益之上的。對於真納的立場,國大黨領袖們曾多次表示讚賞,尼赫魯曾稱讚真納“不像大多數穆斯林,……而和我們一樣,是真正的民族主義者。他為他的種族指明通往印——穆團結的道路。”

尼赫魯和甘地

公允的說,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對獨立共同的訴求,催生了印度這個國家。

但兩個群體,在利益訴求上的巨大差異是有目共睹的,英國政府也是政治取向上有意製造摩擦。

當末代印度總督路易斯·蒙巴頓拋出他的“印巴分治”方案後,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已經不存在能夠和平公共處的機會了。

蒙巴頓方案的核心是,印度人民根據自己的宗教信仰,分別成立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構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權”後享有獨立地位,可分別談判加入印巴任何一個自治領。

用信仰區分人群本就是一條毒計,必然會造成印度族群之間的撕裂。但更可怕的是從宣佈到開始實施,蒙巴頓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根本沒有給國大黨和穆盟留下仔細協商的時間。

路易斯·蒙巴頓

最可笑是劃分印巴邊境的人,居然是一個毫無經驗的倫敦律師西里爾·雷德克里夫。

這哥們坐在總督府的辦公室裡,在事先沒有跟任何印度人協商的前提下,找了一份非常模糊地圖,就割裂整個印度人民的命運。

什麼國大黨、穆盟、甘地、真納、尼赫魯,你們這些印度人都沒權利發表意見,在地圖上劃線這麼重要的事兒,只有英國老爺說了算。

這份直到獨立當天才公佈國境線造成了巨大的混亂,英屬印度東部的孟加拉地區被分成東西兩塊,西部被印度佔據,東部變成了東巴基斯坦,並再次分裂成獨立的孟加拉國。

西部的旁遮普地區分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之後又分為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和昌迪加爾)分別納入了印巴兩國的版圖。

克什米爾則成了懸而未決的土地,成了印巴兩國的火藥桶,這道傷口直到今天還在不斷流血。

這份草率而成的分割方案公佈後,引發了災難性的後果。

祖祖輩輩生活在一起的印度人民,迅速被撕裂成了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以及主體教民和異端。

就像我們最開始說到的,一旦種族主義被煽動起來,追求種族純粹化變成了所有人心中的惡魔。誰都本能的不願意和異族生活在一起,即便彼此可能已經在一起生活無數年、無數輩。

短短几個月裡,無數人被迫背井離鄉逃走,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區的伊斯蘭教徒逃亡伊斯蘭教徒地區,與之相反,伊斯蘭教地區的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區,其中不少都是曾經和睦的鄰居逼著遷移而淪為難民。

現在可能永遠無法統計出,英國人導演的災難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在兩教間無以計數的衝突和暴動、屠殺以及報復中,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在旁遮普地區也有,至少一千二百萬人無家可歸,50到100萬人被殺。

最可怕的是,兩國、兩教的人民都認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並從此結下了血海深仇。以至於,在衝突中呼籲民眾保持和平的甘地,都被極端的印度教徒刺殺。

這就是挑動種族對立,謀求民族“純淨化”的惡果,當這朵血腥妖豔的惡之花在印度盛開時,即便是深沐平和安寧宗教理念的印度人都瞬間化身迫害對方的惡魔。這難道還不值得我們警醒嗎?

其實,除了印巴兩國的例子以外,歐洲的波蘭、南斯拉夫也發生過類似的例子,追求民族國家“純粹化”的結果,必然是種族之間的仇殺和報復。



要是點了贊,發現沒懷孕,再來個關注唄!嘿嘿嘿!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英國殖民時期,克什米爾是一些名義上依然獨立,但實際上依附英國的印度國家之一。英國從印度撤軍後,從英屬印度獨立出來的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要求克什米爾加入它們。克什米爾土邦主哈里·辛希望保持其獨立地位,因此推遲對這個問題的決定。英國撤軍後一支由親巴基斯坦的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組成的軍隊從巴基斯坦西北邊省進入克什米爾。哈里·辛倉促逃離克什米爾,逃往印度,印度藉此機會也進軍克什米爾,由此導致克什米爾戰爭的爆發。


印巴戰爭

交戰簡述

入侵克什米爾的巴基斯坦力量稱自己為“克什米爾解放軍”,它是一支受巴基斯坦幫助的地方軍,它在戰爭中有一定的優勢:

戰前克什米爾本土的軍隊分散在整個地區來維持當地的秩序,它的部署不適宜抵抗全面入侵。一些克什米爾本土軍隊後來加入了印度軍隊。克什米爾解放軍不斷受到巴基斯坦正規軍的支持,而且隨著戰爭的持續越來越多巴基斯坦正規軍士兵加入克什米爾解放軍。有可能英國軍官幫助計劃巴基斯坦的入侵。


因此克什米爾的正規軍很快就被入侵的克什米爾解放軍擊潰。但是入侵軍未能儘快利用其優勢,印度使用空軍加強克什米爾的抵抗。1947年底巴基斯坦的入侵受阻,除喜馬拉雅山脈高地地區外入侵軍未能繼續進軍。1948年6月在喜馬拉雅山地巴基斯坦入侵軍在列城外郊也被擊退。1948年內雙方未能取得更多的戰略優勢,戰線固化。1948年12月31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

1947年10月22日至26日

1947年10月22日一支強大的非正規軍從巴基斯坦入侵卡克什米爾,其目標是克什米爾的首都斯利那加,克什米爾軍隊很快被擊潰,通向斯里拉嘎的道路敞開了。局部也發生了克什米爾正規軍倒向克什米爾解放軍的現象。克什米爾土邦主哈里·辛向印度政府求援。印度政府對辛說:只有在辛簽署加入印度聯邦的情況下印度才能夠向克什米爾出兵來保護其聯邦領土。辛立刻簽署了加入印度的聲明。印度立刻出兵克什米爾,抵擋住了克什米爾解放軍的進攻,防止了斯利那加被佔。巴基斯坦的非正規軍紀律敗壞,許多士兵在掠奪了被佔領的城市後就回家了,因此巴基斯坦也未能及時加強它的進攻。在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朋區谷的克什米爾退入城市,這些城市被包圍。



1947年10月27日至11月17日

印度軍隊被迅速通過空軍投入斯利那加的防禦戰,很快就擊敗了市郊的非正規軍。在這場防禦戰中尤其印度的裝甲車的側翼行動起了巨大的作用。克什米爾解放軍敗退到巴拉穆拉和烏力,這兩座城市均被印軍收復。在朋區谷克什米爾正規軍依然受困。就在此時吉爾吉特的軍隊倒向巴基斯坦,使得克什米爾解放軍獲得了克什米爾的最北部地區。吉爾吉特受到了奇特拉爾地區軍隊的幫助。奇特拉爾在此前就已經決定加入巴基斯坦了。由於奇特拉爾與吉爾吉特之間文化與歷史的聯繫奇特拉爾的首長決定幫助吉爾吉特,出兵克什米爾。

1947年11月18日至26日

印度軍隊沒有追擊被擊潰的克什米爾解放軍,而是向南試圖解朋區的圍,但是這個行動沒有成功,主要是因為偵探不足,對當地的道路的困難的低估。雖然印軍到達了朋區,但是未能達到解圍的目的。另一支從南面過來的解圍軍只到達了克特里,營救了當地的困軍返回,米爾布爾被克什米爾解放軍佔領。

1947年11月25日至1948年2月6日

克什米爾解放軍進攻並佔領了江格,併成功地攻擊了那奧歇拉,對烏力的進攻未成功。與此同時在南部印度成功地解圍尚貝。由於印度軍隊不斷進入克什米爾,戰線開始固定化。

1948年2月7日至5月1日

在南方印軍反攻重佔江格和拉賈烏里,在克什米爾谷克什米爾解放軍繼續攻擊烏力。在北部克什米爾解放軍開始圍攻斯卡都。

1948年5月1日至19日

印軍在江格擊退多次受到巴基斯坦正規軍加強的克什米爾解放軍的進攻,在克什米爾谷印軍重新佔領底斯威爾。在喜馬拉雅山高地上克什米爾進展迅速,其滲入的軍隊圍攻列城,攻破卡吉爾,並擊退了一支援救斯卡都的印軍。

1948年5月19日至8月14日

在克什米爾谷印軍繼續進攻並開始向北擴展,攻克克蘭和古拉伊斯,印軍還擊退了一次向底斯威爾的反攻。在朋區被圍的軍隊得以突圍,一都與外交獲得聯繫。克什米爾正規軍在斯卡都低檔了吉爾吉特軍隊的進攻,因此吉爾吉特軍隊無法繼續對列城的攻擊。8月奇特拉爾軍隊使用炮兵攻破斯卡都後吉爾吉特軍開始向拉達克進攻。

1948年8月15日至11月1日

此時雙方的行動都開始減少。印軍進攻德拉斯的企圖是唯一的一次大的軍事行動,但是失敗。朋區依然受困。

1948年11月1日至26日

此時印度開始占上手,在被圍一年後朋區終於解圍。吉爾吉特軍隊在喜馬拉雅山高地終於被擊潰。印軍一直追擊到卡吉爾,然後因補給困難停止追擊。使用坦克印軍克服了祖吉拉山口重佔德拉斯。這是第一次在這樣的高地上使用坦克,印度的坦克戰術是基於1945年在緬甸獲得的經驗總結出來的。

1948年11月27日至12月31日

巴基斯坦認識到它無法獲得任何進展,因此決定停火。聯合國出面調停了一個於1948年12月31日生效的停火協議。但是就在停火前數日巴基斯坦突然進行反擊,割斷了朋區與烏力之間的道路。在再次協商後雙方同意停火。停火條件是聯合國於8月13日提出的一個決議,於1949年1月5日生效。巴基斯坦必須撤出所有它的正規和非正規軍。印度可以保留小部分軍隊維持秩序。同時決定由公民投票來決定克什米爾的未來。

戰爭雙方共有約1500名士兵陣亡。巴基斯坦獲得了克什米爾約2/5的地盤。

交戰結果

克什米爾喪失了其獨立,1948年的停火線實際上成為克什米爾的分裂線,巴基斯坦佔據克什米爾的2/5,印度佔據3/5。印度佔據克什米爾比較富饒、繁茂和人口密集的克什米爾谷。1956年這個地區成為印度的查謨-克什米爾邦。

第二次

庫奇蘭恩

面積約1.8萬平方千米的庫奇蘭恩,是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鹽鹼沼澤地,由於在雨季大部分地區被洪水淹沒,印度和巴基斯坦從未在這裡正式劃定國境線。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地方,竟成了這次大規模戰爭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1947年,真納(中)和蒙巴頓夫婦在一起

從1947年至1956年,該地區一直為巴基斯坦控制,巴在此建立了警察哨所。但是1956年印度破壞巴哨所並趕走了巴邊防警察,建立了自己的哨所。1965年2月,印度陸軍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佔領了庫奇蘭恩的北部地區。3月起,印度以進行“箭頭”演習的名義向庫奇蘭恩地區持續增兵,使地區的兵力達到3個旅,並奪取了巴基斯坦的幾個哨所。

巴基斯坦起初認為庫奇蘭恩是不毛之地,因此,對印軍的侵入只是提出了抗議而未採取實質性的行動。但不久傳出庫奇蘭恩地區可能蘊藏石油及其礦產資源的消息。巴基斯坦坐不住了,遂向庫奇蘭恩地區派出了第8師的兩個旅。在對峙中,雙方發生了對射,衝突進一步升級。印巴兩軍在庫奇蘭恩發生小規模的武裝衝突,由此拉開了印巴第二次戰爭的帷幕。

巴基斯坦又增援一個坦克連進入庫奇蘭恩。為了從印軍手中奪回失去的地方,巴基斯坦的第8師制定了代號為“沙漠之鷹行動”的作戰計劃。27日早晨6點30分,在強大火力支援下巴基斯坦軍向印軍發起了猛烈進攻,並從印軍手中奪回了一哨所。戰鬥中,發生爆炸,造成了一些傷亡。印軍在巴基斯坦坦克火力的打擊下,傷亡了大量士兵,被迫向東撤退了30多千米。

經過兩個月的有限衝突,由於庫奇蘭恩地區地勢狹小,水網遍佈,不適合大規模的作戰行動,雙方終在英國首相道格拉斯·霍姆的調停下,簽訂停火協議。

印巴在雙方初戰庫奇蘭恩雖然很快就結束了,但戰爭的火種並沒有因此熄滅。印巴在庫奇蘭恩發生的衝突,加重了兩國在領土爭端中的矛盾,表明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開始恢復了戰爭的爭奪,預示著衝突將發生連鎖反應和將進一步升級。


史家爭鳴


印度與巴基斯坦衝突的直接原因,是1947年的印巴分治。

這是英國的最後手筆,堪稱全世界的毒瘤,埋下了長達幾十年衝突的禍根。

印巴關係的糾結點,往小點說就是克什米爾問題。

在二戰以後,英國由於勢力被削弱,無法維持殖民統治,所以前殖民地迎來普遍的解放,印度也在解放的行列裡。

但是,在印度獨立的問題上,英國埋下了一個雷,就是印巴分治的方案,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而印度的大多數人口則信仰印度教:

但是,在孟加拉和旁遮普地區的分割卻引發了爭議。此外,巴基斯坦的領土被分為東、西兩部分,國家狀況極其不安定。這些都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衝突埋下伏筆。

請看上面的地區,綠色部分是巴基斯坦,橘紅部分是印度。

這地圖你一看就知道問題很多了。果不其然,東巴基斯坦後來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成為了孟加拉國。

而對於西巴基斯坦部分而言,其與印度的衝突主要是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問題。

由於克什米爾主體居民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巴基斯坦希望克什米爾加入,但印度卻持反對意見,這就是第一次印巴戰爭的由來,兩國對其進行分割。

此後的所有衝突,都是圍繞著印控克什米爾的居民不滿新德里統治,試圖加入巴基斯坦所致。

英帝國堪稱是世界毒瘤,應該是沒人反對吧。


HuiNanHistory


中國與巴基斯坦之所以能成為“巴鐵”,除了“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更多的是兩國共同的鄰居——蠢蠢欲動的印度,畢竟國際關係上有個規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兩國怎麼往死裡面“較勁”,從印巴邊界的儀仗隊換崗儀式上,就可以略見一斑。

下圖,兩國士兵為拼氣勢大劈腿狠瞪眼,跺腳跺的恨不得把地面踹個窟窿,一股濃郁的火藥味撲面而來。

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的人,我倒是都接觸過,他們生活習慣類似——印度能出來留學的,基本都是中高種姓,幾乎吃素,所以不吃豬肉;巴基斯坦人是穆斯林,也不吃豬肉;吃飯都用右手抓;兩國人都喜歡大冷天上面穿羽絨服,下面光腳穿拖鞋(我們這裡供暖好,室溫高);還有就是最讓人迷惑的,兩國都是搖頭yes,點頭no!!!!
兩國人從外貌上也傻傻的分不清(不過有巴基斯坦包頭巾或者穿黑袍的女生,這個倒是比較好認,但不是所有女生都這樣穿);而且巴基斯坦的烏爾都語和印度的印地語聽起來也很像,說英語基本一個調調,很難懂。比如,隔壁的華北理工大學就同時接收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留學生,因為怕弄混了,給分別放在了公寓樓的兩頭,平時基本沒有交集,倒還相安無事。

這兩國家在1947年才正式出現的,並沒有“源遠流長”的國恥家仇,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怎麼就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敵了?

一提到印巴分治,大家想到的往往想到的是英國爸爸在一旁“壞笑”。

與大一統的中國不同,印度是一個分裂的多民族地區,幾千年來,一直處於是邦國分裂的狀態,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比如,下圖,著名的莫臥兒王朝最強盛時期的印度版圖——可以看出,印度南部還是諸多分散邦國,加上宗教民族成非常分紛雜,團結一致,抵禦外敵的能力非常有限。從17末世紀開始,英國殖民者趁莫臥兒王朝衰敗,印度四分五裂之機,成功在這片大陸上建立起殖民統治。

注意下圖,印度版圖面積的巔峰竟然是“英屬印度”時期。
英國殖民者沒怎麼浪費槍炮,用幾句空洞的許諾,幾紙瞞天過海的契約,幾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薄禮就收買了印度的王公、將軍,順利的把歷代印度本土王朝都不能順利統治的區域全納入了行政區劃,成了英王王冠上最閃亮的寶石。

到了19世紀,從未去過印度的維多利亞女王直接成了印度女皇,畫像掛滿了南亞次大陸的各種場所。印度中上層人士會也以說英語,給英國人做事兒,去英國開眼為榮。

下圖,2017年電影《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個忠心耿耿侍奉維多利亞的印度男僕形象,大讚女王和印度僕人的深厚友誼。
這期間,雖然大多數印度人都是乖乖的順民,但英國的殖民統治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19世紀中期,印度民族大起義,導火索是英國給印度僱傭軍發的子彈用了豬油、牛油來包裹,結果大家都受不了了——國家可以亡,皇帝和王公們可以被囚禁、流放,但是神靈和信仰絕不能被褻瀆。雖然起義很快被鎮壓,但是英國方面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許多婦女兒童死於暴亂中的仇殺。

英國殖民者鎮壓完起義後,開始認真總結教訓,發現,印度這片熱土上,不論種姓貴賤、或者民族歸屬,大家最重視的是“拜神”和種姓的高低貴賤。

畢竟,印度大陸上有160多個民族,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四大主要宗教;還有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種姓制度(4個種姓,外加一個等外品——賤民)

這麼複雜的情況,夠印度人自己折騰了,他們內部折騰累了,自然顧不上一致對外。

於是,狡猾的英國人為維護自己的殖民統治,有意識的對占人口最多的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進行分化瓦解、挑撥離間,試圖利用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矛盾使其互相牽制以削弱對殖民統治的反抗。

在英國這種殖民政策的“煽風點火”下,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矛盾進一步擴大。

到了二戰結束,英國衰敗的厲害,越來越扛不住“日不落帝國”的重擔了,世界經濟中心開始由歐洲的大西洋沿岸,向美國的太平洋沿岸轉移,攔都攔不住。

此時,英國幾乎喪失了獨立干預海外事務的能力,已經無力控制龐大的殖民體系。加上戰後民族獨立的歷史潮流下,印度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在1947年,英國人決定“體面的”從印度大陸撤離。

早在前一年,英國艾德禮政府就與印度國大黨、穆斯林聯盟展開了艱難的協商。國大黨的尼赫魯堅持一個印度,穆斯林聯盟吵吵著要建立“巴基斯坦國”。像其他諸多非穆斯林國家裡的穆斯林一樣,很多印度的伊斯蘭教徒,尤其是北方邦聚集區的穆斯林,首先將自己視為穆斯林,然後才是印度人,他們對印度沒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

雖然有一些穆斯林領袖熱烈擁護國大黨,主張團結印度教徒、共同擺脫英國統治實現徹底民族獨立,但他們還是不能帶動整個教派,甚至在一些重要場合,為了拉攏人心,也逐漸傾向鼓吹分治方案。

在談判過程中,激進的穆斯林開始在印度各地挑起種族衝突。孟加拉省、尤其是印度最大城市加爾各答,發生了嚴重的騷亂,並很快升級為種族大仇殺....

加爾各答的暴亂中,在穆斯林暴力襲擊下,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也參加了騷亂,強悍好戰的錫克人手持彎刀,在穆斯林聚居區裡展開了不分青紅皂白的殺戮。在接下來的兩天裡,英印當局出動了4.5萬軍隊,才平息了暴亂。據統計,騷亂後,加爾各答清理出了3500具屍體,扔進河裡和大海里,被報"失蹤“的遇難者估計高達 2萬人。

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一方面煽動和參與仇殺,一方面又互相指責對方是種族仇殺的策劃者。英印政府在旁邊簡直看傻了眼,平日裡安貧樂道,整日拜神的阿三們互毆起來,戰鬥力簡直跟納粹有的一拼。

終於,在幾經周折之後,“分而治之”的《印巴分治方案》/《蒙巴頓方案》出臺了。將龐大的印度分成了3塊,其中一塊就是現在的印度,另兩塊是巴基斯坦。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東巴變成了孟加拉國,西巴就是當今的巴基斯坦。由於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非常的不信任,還提出了個么蛾子——劃界者必須與雙方毫無關係,要由對印度完全不瞭解的英國人進行,以保證劃界人不帶有任何的傾向性。

最終,劃界工作由一位上議院法官在總督府閉關兩月,用一張並不太精確的地圖完成的,期間未與任何印度本土人接觸過。以閉門造車的形式,硬是給印巴兩國劃好了分治的國境線。

結果,這個國界劃分的漏洞百出——將穆斯林的聚居地劃給印度,印度教徒的聚居地卻劃給了巴基斯坦。比如,旁遮普地區沒劃利落,又引發了新的一輪騷亂....

之後,基於《印巴分治方案》,英國體面的撤退,但該方案卻沒明確規定土邦(相對獨立的省市,名義上歸土著王公——”大君“管轄)歸屬問題,只是附帶說明:土邦可以基於地理聯繫加入印度自治領或巴基斯坦自治領,但不允許獨立。試想如果有土邦與印巴同時接壤,這個土邦該歸屬誰?事實上,就存在這樣的土邦——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大君是印度教徒,而大部分居民是穆斯林;克什米爾不同區域分別傾向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克什米爾大君說了也不算,何況連他自己都提前逃到了印度。期間,英國還把克什米爾問題提交了聯合國,聯合國除了磨嘴皮子,也沒什麼好辦法。

印巴都順勢想兼了並克什米爾。三次印巴戰爭由此爆發,兩國的仇恨越積越深。而且,作為兩國“擁核”國家,成了南亞次大陸最不穩定的因素。


實際上,印巴分治並不是傳聞中描述的那種單純“幸災樂禍的留下隱患”或者是英國殖民政府“強加給印度人民的後殖民主義政策”。

事實上,英國也是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換了兩套人馬,協調了印度本土各方意見後做出了協商式決定。畢竟,如果英國不能謹慎的處理好退出最大殖民地的事宜,必定給英國其他殖民地,甚至本土留下諸多隱患,甚至會撼動英國的已經及岌岌可危的大國地位和國際聲譽,被全球人民恥笑。

而且,英國對印度也是下了本的,多少有點感情。英國創建了印度的現代教育體系、修築鐵路網(現在還用著)、發展本地工業等。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印度資產階級,其精英階層最後影響了印度的未來。所謂的“帝國主義陰謀論”著實有點誇張了。

半個多世紀來,無論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跟前“宗主國”英國關係倒是都不錯,均為英聯邦的主要成員,還非常的看重這個身份。比如,巴基斯坦曾被中止會籍4年,結果急壞了,各種的表現,終於在2004年5月被恢復了身份,這才算鬆了口氣。

最後說一句,如果當年印巴沒分治,甚至連緬甸部分地區也留在印度領土內,印度會作為一個大一統多民族國家而獨立。那麼,中國不但缺少了好鄰居巴基斯坦,而且還要面對擁有近五百萬平方公里領土、16.2億人口印度.......這個壓力,想想就後怕。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印巴世仇,這個不是最近幾十年的事,而是綿延數百年的宗教衝突。其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紀開始一直到12世紀的穆斯林征服印度,起初是阿拉伯人對印度西北部的入侵,隨後是突厥人的入侵,而最終便是莫臥兒帝國的建立。

要說的是,伊斯蘭教入侵的第一個犧牲品,是印度的佛教,就此消亡。而婆羅門教則因其本土特性明顯,頑強地生存下來。後來便成了印度教。但宗教問題並不是印巴衝突唯一的問題,請注意,歷史上印度本身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很多地域保持著很強的獨立性。尤其是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和南部高原,完全是三個不同的世界。如果不是英國人的入侵,這三個地域完全可以成為不同的至少三個國度。

但後來英國人又撤了,在撤離之前他們將南亞分治。有人說這是英國人在製造矛盾,似乎你可以這樣想。但實際上英國人的分治還是太不徹底,倘若再細分些,我們就省心很多了。世界上有種東西叫做尺度,英國人若是將南亞大陸十等分,搞出十個國家來,也許他們到現在還是和睦友好。但實際上英國人卻來了個兩分,一對一的幹事,立馬就讓這兩個國家結仇。為什麼?你知道的,兩兄弟分家產,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分得不均,就很容易反目成仇。事實上就是如此,在英國人撤離之後,印巴兩家迅速開打,連毆三場。1948年在克什米爾開打,印度佔去五分之三,巴基斯坦只得五分之二。1956年第二次開戰,巴基斯坦略有優勢,但總體變化不大。

70年代第三次大戰,巴基斯坦真正吃了大虧,印度來了個西守東攻,懸在東邊的東巴基斯坦最終分離出去,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

所以有這麼些前因後果,巴基斯坦很難與印度有友好可言,稱其為世仇,幾乎難以真正化解。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如果在網絡上做一個投票“全球各國中你最喜愛哪個國家”,我相信中國大部分網友會選擇為巴基斯坦投一票。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巴基斯坦是中國最堅定的盟友;在與印度的地區博弈中,中巴同氣連枝。為此中國網友親切的稱呼巴基斯坦為“巴鐵”。

翻看歷史,不難發現中巴之間的關係並不緊密;新中國成立後,中巴關係甚至一度敵對,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感情升溫。

為什麼中巴關係如此之“鐵”?巴基斯坦為什麼一直動盪貧窮?該國未來發展方向如何演變?讓我們從歷史和地緣角度來進行分析。

巴基斯坦國土面積88萬平方公里;1.97億人口;地處南亞次大陸東北部;作為巴基斯坦“母親河”的印度河發源於西藏高原,貫穿全境,河流衝擊形成大片平原低地,適宜發展大規模工農業;青藏高原位於巴基斯坦東北部,隔離開了印度河板塊和東亞大陸;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是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伊朗的地緣分界;東部的塔爾沙漠分隔開了印度河流域與南亞次大陸其他部分。至於南部,則是阿拉伯海。

雖然巴基斯坦的地緣結構較為完整,但依舊存在著被以恆河流域為核心的印度壓制這一問題。

這種壓制局面其實是天然形成的。作為南亞次大陸的兩大核心板塊,恆河流域較印度河流域有兩大地緣優勢:

首先,恆河流域地緣實力更強。恆河全長2510公里,長度接近印度河的兩倍;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面積相當;印度河流域乾燥少雨,但恆河中下游地區雨量豐沛,為恆河流域的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淡水資源。

其次,在地緣格局上,位居南亞次大陸中部的恆河較位居邊緣的印度河流域更具有區位優勢,是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核心。在兩大地緣板塊的競爭中,印度河流域只能眼看著恆河平原憑藉自身條件,藉助“中原”地位,整合東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干高原,得到整體實力的提升。

所以,儘管印度文明的發源地是印度河流域,但恆河大平原才是印度文明核心區域,印度教的聖河非印度河而是恆河。

印度河板塊與恆河板塊的地緣博弈,僅是南亞次大陸內部的事。通常情況下,一個整體地緣板塊內的較量並不會造成文明的分裂,如,東亞大陸的文明核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後,它們仍然同為中國和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但南亞次大陸的情況全然不同。印度河板塊與恆河板塊的博弈演變成兩大地緣板塊在政治、人文上的分裂,形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度河文明也演變為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

造成這些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因為中亞板塊強勢衝擊著印度河板塊。

就地緣隔斷的強度而言,印度板塊周邊青藏高原這一地緣屏障的隔斷能力最強,其次是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塔爾沙漠。

隔斷能力的差別,決定印度河板塊屬於南亞次大陸,同時為中亞外來勢力留下了進入的空間。

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相比喀喇崑崙山脈和青藏高原在地形上要平緩許多。興都庫什山脈西部有低矮山嶺,自古以來便是天然通道,西亞、東歐的雅利安人因這個通道進入南亞次大陸,發展成為婆羅門、剎帝利等印度高種姓白人的祖先。

在封建時代,隨著伊斯蘭文明的興起,中亞被納入其勢力範圍,穿過興都庫什山脈,與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文明發生激烈衝突。

那時的伊斯蘭文明相比印度文明,在規模、發達程度、軍事能力等方面都要強大很多;同時伊斯蘭文明的攻擊因印度文明本身具有的分裂屬性顯得更為強悍,導致印度文明的勢力範圍逐漸萎縮。在16世紀,伊斯蘭化的突厥人擊敗土著政治勢力,建立了著名的莫臥兒帝國。

從伊斯蘭文明擴張的傳統來看,在取得勝利後,一般會覆蓋式的替換當地原有文明。

伊斯蘭文明的核心在西亞對南亞的影響力較小加上印度文明體量大底蘊深厚,因此印度文明並未被覆蓋替換。但伊斯蘭文明仍給西亞核心區印度河流域、孟加拉、當地印度土著留下了較深的痕跡。

近代時期,英國取代了衰落的伊斯蘭文明成了印度新的統治者。英國為更好的盤剝利潤便於自己的殖民統治,防備印度教族群的反抗,大力扶植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少數派,加大這些族群之間的衝突。

隨著二戰結束,英國勢力退出南亞次大陸,以及印度的獨立。因伊斯蘭文明的紐帶關係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三角洲聯合組成了巴基斯坦。

印度作為南亞次大陸的主體國家,意圖主導該區域的新次序。但因歷史積怨、領土紛爭、文明不同以及印度河、恆河兩板塊的地緣矛盾等,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爭端是避無可避的。

巴基斯坦僅靠孟加拉三角洲和不相連的印度河板塊難以抵抗雄踞南亞次大陸的的印度。兩次印巴戰爭均以巴基斯坦敗北收場,同時第二次印巴戰爭導致東巴基斯坦拜託伊斯蘭堡控制獨立成為孟加拉國。

當然,印度是希望將巴基斯坦像錫金一樣徹底吞併。但巴基斯坦具備一定國力,同時印度文明並不比伊斯蘭文明強悍多少,再加上國際政治環境,印度想徹底吞併巴基斯坦絕非易事。

巴基斯坦在如此環境下也十分難受。塔爾沙漠作為印巴地緣的分隔並非難以逾越;印度野心勃勃想一統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板塊實力的制約,難以同印度抗衡。巴基斯坦要對抗印度,必須引入外力。

伊斯蘭文明的衰落,英國勢力的退出,這讓巴基斯坦一開始把希望寄託在美國身上

巴基斯坦選擇美國作為依靠,是考慮到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同時是印度洋的海上霸主。這種地位,與印度獨霸印度洋的地緣結構存在著天然的衝突。

在冷戰大背景下,聯巴制印,對美國百利而無一害。不僅能壓制印度洋上的非美勢力,還可以打壓蘇聯勢力。這樣美巴同盟水到渠成。

背靠美國的巴基斯坦並沒有獲得預想的好處。在印巴衝突中,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非常有限,這又是什麼造成的?

首先,蘇美爭霸的主戰場因其二國的地理位置而集中在歐洲、東亞;海上爭奪也集中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印度洋屬於冷戰邊緣地區,故美國不會投入過多精力。

印度洋在四大洋中與美國地緣最為疏離,若美國在巴基斯坦身上投入過多,一是力有不逮,二是容易導致印度報復,對美國控制中東帶來嚴重影響。因此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極其有限變得順利成章。

美國對巴基斯坦的口惠而實不至,讓巴基斯坦選擇中國。

青藏高原阻斷東亞與南亞的聯繫在現代文明條件下已不能成為一個難題,這成為中巴合作的保障;同時因青藏高原的分隔作用,巴基斯坦並不擔心中國有能力佔領南亞,這也為巴基斯坦吃了一顆定心丸,成為中巴深入合作的前提。

對中國而言,以巴制印,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印之間的矛盾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成為結構性矛盾;中國經營印度洋必然衝擊印度利益,進而引發衝突,以巴制印,勢在必行。

中國擁有一個印度洋國家成為合作伙伴,為中國在印度洋區域的戰略推進帶來巨大價值。

美國出於利益考慮不會過分幫助巴基斯坦;但中國會不惜血本幫助巴基斯坦,這種投入會因中國利益的擴展而加深。美強中弱是不爭的事實,但中國對巴基斯坦更有幫助。中巴關係不可逆轉,除非巴基斯坦強大到足以消滅印度。

不過,雖然來自中國的支持,讓巴基斯坦得以獨立自主。但一個國家,總不可能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全部寄託於他人。

所以,自強自立,一直是巴基斯坦所追求的目標。但是在自強方面,巴基斯坦卻一直不是太順。這麼多年過去,巴基斯坦依然相對貧窮落後,不僅和中國沒得比,就是與印度,差距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巴基斯坦始終發展不順呢?下一節中,雲石君從內政方面著手,解剖巴基斯坦政治混亂和經濟落後的原因。


雲石君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問題,其實就是個個歷史問題。具體的樓上的已經回答的很具體了。

反正就是方方面面的勢利為了各自利益。苦的是百姓。

我上次去巴基斯坦 去印巴邊境看了場降旗儀式,。也是歷史的一種延續

下面用圖片帶大家去看看那震撼的現場

嘹亮激昂的歌聲在周圍圍繞,人們揮舞著手中的國旗。

氣氛,那麼的熱烈,彷彿置身於大型體育場的球賽現場。你的心,隨著巴基斯坦人們的歌聲一起激昂。

這就是我在巴基斯坦經歷的最好玩的一件事,就是在瓦卡邊境口岸觀看那場邊境的降旗儀式。

降旗儀式在每天的傍晚舉行,但有時間可以儘量早點到。應為儀式正式開始前的前奏活動一樣精彩,一樣激動。

靠近邊境,沿途的檢查還是頗為嚴格,但看到中國人給個微笑迅速通過。

儀式開始前,身穿綠色國旗服裝的巴基斯坦人揮舞著巨大的旗杆來回跑動,四周人聲鼎沸,場內巨大的音響放著巴基斯坦的國歌,調動著觀眾的情緒

看臺分男女各一邊,我們到的時候,看臺已經基本坐滿,但中國人還是給了優待,直接給了內場最前面的座位。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兩國每天日落時分都會在瓦卡邊境口岸舉行閉關降旗儀式。這樣頗具特色的降旗儀式逐漸成為具有表演性質的旅遊項目,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前往觀賞。

儀式開始前,身穿黑色儀仗軍服的巴基斯坦儀仗兵整裝待發。這些儀仗服亮麗威武,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頭飾,如怒放的雞冠花一般

旗儀式在雙方嘹亮的號聲中開始,雙方各有一隊身高在1.85米以上的儀仗兵,共同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進觀眾視野。兩隊的排頭兵幾乎在同一時間甩頭,大吼一聲,踏著高抬腿步伐,顯得非常誇張,氣勢洶洶地向對方的國門“衝”過去,到了邊界線旁,一個猛的大力跺腳,突然剎住。雙方都鼓足了勁要把對方的氣勢壓下去,從而將“對抗”表演一次次推向高潮,直到降旗儀式完成。

士兵們行走飛快,手臂前後擺動差不多到水平的位置,步子也邁的特大,然後嘎然停住,開始跺著向前走,踢起可比肩的正步,靴子狠狠砸向地面,像雄雞一樣腦晃動袋,前胸一起一伏,怒目圓睜,雙手握拳,一副要衝過去和印度人打群架的樣子,看得大家不禁啞然失笑。更有士兵叉腳叉腰,昂首挺胸,宛如中國京劇的武生亮相,贏得看臺上掌聲和笑聲一片。而對面印度士兵顯然也在做著同樣的表演,這些動作虛張聲勢地顯現著雙方故意呈現的敵對狀態。

儀式結束的時候,雙方還是會微笑握手。


拍照的阿步


第一,禍根在英印時期產生的民族仇恨,英印殖民時期,印度地區(注意那時可沒印度國)民族意識覺醒,於是大家聯合起來和英國鬥爭,在聯合過程中,印度教徒人多,有意無意的造成了印度地區穆斯林邊緣化,權利得不到保障,鬧得印度教和伊斯蘭信眾之間的對立,最終分道揚鑣,印巴分治,印度教徒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由此在獨立時產生了大量的移民,遷徙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相互屠殺,成村的人遭到滅門,這種仇恨根植在了印巴兩個新生的 國家之中。

第二,克什米爾系列領土爭鬥,分家時不僅產生了民族仇恨,還有很多地方沒分清楚,尤其是克什米爾,穆斯林佔多數,但由印度教上層統治。雙方為此大打出手,數次激戰,最終差不多一人一半,當然印度佔的更多點。巴基斯坦心中不服,而印度也覺得自己吃了虧。在民族仇恨之外,現實領土糾紛及釀成的戰爭,更加重了兩國的國家仇恨。

第三,巴基斯坦被肢解,印度自視是英殖民者繼承者,真把自己當做英國走了之後的南亞霸主了,邊上有個巴基斯坦太礙眼,總和自己對著幹十分影響自己霸主形象,於是千方百計削弱巴基斯坦,趁著巴基斯坦內亂,順勢手起刀落,從巴基斯坦身上剁了一大塊成立了孟加拉國。這種被肢解的仇恨,則又加重了印巴之間的仇恨。

都是世仇了 ,很難一世解決,不弄個幾生幾世,解決不了的。


北玄武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亞大陸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他們現在之所以成為死敵,和英國有重要關係。從廣義上來說,印度地區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裡在歷史上多次受到外族入侵,四分五裂是常態。莫臥爾帝國於1526年建立後,基本統一了印度地區。到了近代,印度地區又淪為英國殖民地。


由於巴基斯坦在歷史上多次受到阿拉伯人的統治和影響,伊斯蘭教在這裡佔統治地位,而印度則盛行印度教。英國殖民者便利用這一點,不斷挑起雙方矛盾,對巴基斯坦和印度實行“分治之”的策略。

兩次世界大戰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江河日下,印度地區民族獨立運動不斷高漲,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受到極大挑戰。1947年8月,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迫於無奈,只能承認印度獨立。

但是英國人耍了個鬼點子,他沒有讓印度整體獨立,而是以印巴分治的原則讓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獨立。同時,把現在的孟加拉國劃給了巴基斯坦,又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未做處理。這就讓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圍繞領土問題產生了巨大矛盾。

獨立後僅僅兩個月,巴基斯坦和印度就因為克什米爾問題開戰,1965年,又進行了第二次戰爭,結果是巴基斯坦得到該地區的2/5,印度得到3/5,並一直延續到現在。1971年,因為東巴基斯坦問題,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了第三次戰爭,結果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
所以印巴之間因為宗教、領土問題成為死敵,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英國殖民者一手挑撥製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