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明明會走路,但一出門還是要抱抱,父母應該這麼做

寶寶已經學會走路了,但是出門的時候卻不願走路,強行要家長抱抱,如果家長不願意,就開始哭。這是很多家長都可能遇到的問題。

小青家的寶寶2歲半了,有一次約她一起親子游,一開始還好好的,但是半個小時過後她兒子就開始強硬要求要抱抱,不願意自己走了,小青哄了很久,讓他在走一段,但是他就是說什麼都不願意,最後小青妥協了。

孩子明明會走路,但一出門還是要抱抱,父母應該這麼做


很多家長不解,孩子沒學會走路之前一直要下來走,怎麼已經學會了卻反而一直要家長抱呢?其實這其中的原因,家長也脫不了干係。

蒙特梭利曾說過:寶寶行走路上的絆腳石,不是他們自己的“懶惰”,而是家長的“保護欲”。

在寶寶剛學會走路的前期,我們出於想避免孩子受傷的心理,會給寶寶設置一些列的“保護”措施,對他們嚴加防範,設置圍欄、設置行走區域,避免他們受傷。

孩子明明會走路,但一出門還是要抱抱,父母應該這麼做


這樣的做法雖然能讓寶寶更加安全,卻宛如像折翅的鳥一樣,限制了自由,是在以我們成人的自以為是的方式來阻止寶寶對走路這件事情的探索。久而久之,寶寶們對走路也就不再向往了,熱情也沒了,最後也就不願意走路了。要知道,走路對孩子來說不僅僅是一項技能,也關乎著孩子心理的成長。

讓孩子行走的意義

1.讓孩子擁有自信

走路可能讓孩子脫離“被動”的狀態,比如當他們想要遠處的玩具時,不需要依靠家長的幫忙,可以自己走過去拿。這種依靠自己的行為而做到的事情會讓寶寶覺得很滿足,好像自己是證據世界的大英雄一樣。他們可以依靠自己的雙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成為一個有“主動”能力的人,腦中的想法也可以自我實現,這能給孩子帶來巨大的自信,讓孩子變得更加有行動力,從而更加積極。

孩子明明會走路,但一出門還是要抱抱,父母應該這麼做


2.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

《發展心理學》中說到:幼兒的內心活動分為兩種,一種是從外界獲得觀念,一種是將自己內心所想通過外在行為表現出來。

寶寶在走路的過程中,能體會控制自己身體的感覺,而在這個過程中,寶寶的獨立意識會逐漸的覺醒。獨立自我意識的形成得益於身體對外界的控制,而前期是需要肌肉地不斷練習,才能實現與內心意志的配合。讓寶寶通過走路來形成,也能為之後自我意識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孩子明明會走路,但一出門還是要抱抱,父母應該這麼做


3.獲得感官體驗

在寶寶走路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他們變得“不老實”,有時喜歡踩著馬路牙子,有時喜歡踩水坑,有時喜歡踩路面上看到的東西等。其實這些行為都是寶寶在收集外界感官材料,通過行走來認識事物的不同。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身體的各個器官共同配合,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等等,都是在刺激寶寶自身的感官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寶寶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從而產生對事物的認知,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

孩子明明會走路,但一出門還是要抱抱,父母應該這麼做


家長要如何讓孩子喜歡走路?

1.控制腳步,等等寶寶

其實很多孩子在出門的時候求抱抱不是因為他們“懶惰”,而是家長走太快。很多時候在孩子不願意走路的時候,家長都會將其原因歸咎為寶寶太懶,卻沒有考慮過寶寶為什麼會這樣。

本身寶寶的走路速度就比家長慢,再加上孩子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所以也就走得更不快了,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腳步過快,或一直催促,那麼寶寶就會產生急迫感,就不願意自己走了,想要家長抱,因此來避免家長的催促。

孩子明明會走路,但一出門還是要抱抱,父母應該這麼做


所以當與寶寶出門遊玩時,家長要多耐心一些,當寶寶被別的事物吸引時,不妨停下來等等他,或放慢腳步,讓寶寶有足夠的時間觀察事物。

2.讓走路變得有趣

讓在寶寶的自我發展過程中,有更多機會去探索,多多觀察、學習外界的事物。如果寶爸不喜歡走,那不妨帶寶寶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比如去公園散散步,讓他們知道走路是可以玩的,從而增加他們對走路的興趣。

孩子明明會走路,但一出門還是要抱抱,父母應該這麼做


3.學走路時別呵斥寶寶

寶寶在學走路之初促使他們行走的動力就是“想要去拿某樣東西”,而這些東西里面不妨有貴重或易碎的,這個時候的家長不能呵斥寶寶,他們不懂,會在腦中形成一個“走路會被兇”的印象,這樣一來,他們可能就不願意走路了。

走路是寶寶形成獨立的第一步,所以當寶寶不願意走路時,家長認清寶寶不願意走路的真正原因,追其根源,從而讓寶寶喜歡上走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