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銀行嚴格監督貸款用途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rammstein69


我在銀行做信貸二十年,銀行信貸規律是,松一會,緊一會。松的時候,審核標準也放鬆,信貸用途也不是很嚴格。緊的時候相反。

至於信貸用途規定,在1996年貸款通則就有規定,不是新鮮東西。一句話,檢查貸款用途,根本是對銀行監管強化了。

近年以來,整體的金融監管在逐漸強化,不是簡單的銀行監管,信託監管,保險監管都在強化。重新強化信貸資金用途,也就是整體強化監管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對金融監管強化,我有幾點看法,不到之處,歡迎交流。

1,強化監管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經濟已經到了新經濟和舊經濟轉變的零界點…只有良好的金融才能有利於經濟徹底轉型。

2,強化監管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需要……把金融定位於服務實體經濟,迴歸本源是非常正確的。金融不能學習某國,做資本寡頭,要服務實體經濟,而不是掠奪實體經濟。

3,強化監管是配合改革的需要……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到了關鍵時刻,穩定的金融秩序和金融環境是重大改革必不可少的要求。

4,強化監管是應對世界經濟動盪的需要……外國雖然股市履創新高,雖然一片繁榮,但是積累了巨大風險…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解決,只是掩蓋了……我們把金融做實在,才能抵禦外來風險。

說了半天像教科書…對於韭菜和屌絲而言,主要就是幾句話,注意積累,合理負債,不要投機取巧,以免撞到槍口。

我專門寫了一個關於應對消費貸檢查的文章,有興趣可以看下。

注…本人在銀行信貸部門工作二十年,炒股二十年。有興趣加關注… 1,微頭條發“腦洞新聞”,快樂生活,快樂人生。 2,發關於情感和成功學內容


飛刀47號


貸款審批嚴格之後貸款企業就會少,尤其是房地產公司,這樣會抑制房價再漲。但是有些人你認為找銀行貸款,只要我能還得起不得了!為什麼還要管“用途還管的那麼嚴?

銀行在運營過程中所要面的風險之多,比如我們常見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聲譽風險等等。這麼多的風險,靠什麼來得到保障?當然是要對貸款人進行嚴格的監督和審查,才能確定,貸款人是否有能力償還貸款。

對於嚴格監督貸款用途,也是銀行為了避免風險的一種措施。因為早在2008年就發生過市場風險事件。當時國內有不少企業挪用貸款資金炒股,對市場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之後,有關部門就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對貸款的資金用途進行監督。

但是,要想較準確的對一個貸款客戶的資金去向進行跟蹤,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這個和國外相比,似乎國外更省心了不少。國外基本上是不追究資金流向的,銀行的貸款在基本上放完之後,就不怎麼管了,他們實行的基本都是信用貸款。但是這如果在中國,是根本很難實現的。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銀行實行貸款資金跟蹤的同時,許多企業也有著自己的辦法。比如在貸款時,假象交易對手,在銀行核實合格發放貸款之後,資金轉了一圈,又會回到貸款企業手中。對於這一方面,銀行很難對資金流向進行跟蹤,久而久之,在一些地方,逐漸就成了形式。如果說有深層次原因,肯定是為了收縮資金,緩解市場物價上漲。

綜上所述,銀行的貸款資金流向跟蹤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立意,也在相對程度上避免了許多的風險。但是,這一項任務執行起來的難度還是很大的,也許等到中國人真的達到了像國外人的那種自覺和習慣時,這一個問題才能更好的解決吧!

你好,商函雜並論,一個以客觀視角解讀商業的偽ceo


商痕筆記


銀行的貸款,最合理的用途是投放給急需的企業,其次才是個人貸款。個人貸款主要是房貸,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限制房貸是防範金融風險的唯一選擇。

至於貸款企業,如果是製造業用於原料採購或者生產環節,最終能夠產生附加價值,創造新的利潤空間,最後還上貸款。這是最好的一種模式,這種情況下銀行的貸款就是雪中送炭,為製造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但是實質上,銀行的貸款大量流入了房地產市場,甚至被某些容易低成本得到貸款的企業轉手高息貸給民營企業,至於流入股市和金融市場的更是不知凡幾。


這種情況,一方面影響到宏觀調控,影響了產業升級和國家整個經濟規劃,另一方面,則為金融風險埋下了隱患。


以房地產市場來說,雖然能夠解決部分就業,消化一些過剩的產能。但是鋼筋水泥不會產生新的價值,過度建設只會消耗經濟體的發展潛力。當國民收入和財富大半都要用於購買房產時,社會消費就會大受影響,造成一業興百業衰的情況。

最後,改變用途的貸款往往是投入當前回報率較高的領域,非常容易出現問題。

比如炒房者通過貸款不斷加槓桿購買房子,甚至首付都是通過信用卡套現或者貸款來的,一旦資金鍊斷裂,還不上貸款,最後銀行就會變成房東。而這種情況一旦大規模發生,金融危機就不可避免。


所以說,銀行嚴格監督貸款用途,是為了經濟體的穩定和長期發展。


財智成功:加百利網創立者,20年農村生活,北漂十年,跨IT、企業培訓、媒體職業經驗,長期每天閱讀30萬字+,民間經濟思考者,公眾號(加百利點靠木)


財智成功


複雜的我就不說了,簡單講,就是希望這些錢能用給真正需要用錢的實體企業上。前些年金融大爆發,金融同業機構之間層層嵌套,資金相互流轉,最終都是空轉空,各方在中間吃轉移風險的那筆收益,導致通道業務越發猖獗,銀行的錢,不是去了實體企業,而是在券商,信託,保險,期貨等機構中跑了一圈。在2017年底出重拳整治時,大資管的資金規模已經接近100萬億!做實業的,還是貸款難,缺錢,成本高企,這怎麼行呢。出於防範風險,國家絕不允許銀行不嚴格監督貸款用途。從年初開始,連續開了好幾張罰單,幾億到幾十億的都有,可見上面的決心。


資管老六


銀行歷來都是會監管貸款用途的,可能有人會說,銀行貸款就如同找人借錢一樣,只要能按時歸還,管我借錢去幹什麼,乍一聽,覺得似乎有點道理,可實際不然。我來分析原因:

一是銀行作為債權人約束資金用途是合理的。有會計基礎的人都知道企業的財務報表由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組成,三表之間互相關聯,而資產負債表左邊是資產,右邊是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對於企業來講,銀行貸款計入負債,投資人投資計入所有者權益,而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都是表明了資產的來源,所以負債的債權人和所有者權益的投資人具有相同的權利,試想下,投資人投資後是不是必須要關注資金流向,確保資金專款專用,不能挪作他用,而作為同等權利的債權人-銀行來講,監督貸款用途,從會計學角度來講,完全是其權利和義務,如果信貸資金挪作他用,銀行還會受到監管機構處罰。

二是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監督貸款用途是政策的需要。國家隊房地產的調控,對批發、零售行業的調控,對鋼鐵、煤炭的調控,對農業、林業的調控,對光伏產業的調控,無不是依靠銀行,而銀行會依據國家產業佈局和調控思路制定相應信貸政策,而監督信貸資金用途就是為了防止信貸資金進入“兩高一剩”行業和限制類行業,金融關乎國家命脈,必須積極響應國家政策。

三是銀行作為債權人監督貸款用途是保證信貸資金的安全。正如文章開始時所舉例,雖然個人之間借錢不需要約定用途,但起碼借錢之前得打聽下要借錢的人是否有不良嗜好,如果有,肯定不會借錢,因為借了可能還不上。銀行也一樣,貸款前得知道用途,這樣才可將風險控制,以測算其還款在理論上是否有保障,如若信貸資金流向國家限制類行業甚至非法行業,還款必然沒有保障。

所以,銀行監督貸款用途,既是權利和義務,又是經營所需,更是國家政策規定!


藍色的草666


你問銀行嚴格監督貸款用途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實際上你想問的問題是為什麼銀行要管貸款的用途?因為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是:我貸款我還款你就不要管我做什麼用。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觀念誤區。

銀行貸款本身就應該有嚴格的用途,過去我們講銀行貸款的用途是專款專用,也有人通俗地說是打醬油的錢不能用於購買醋。但是後來由於金融創新和企業經營管理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人們對貸款用途雖然有規定但並沒有嚴格按照貸款規定的用途執行,導致貸款被挪用,也就是把貸款用於打醬油的錢最後卻用於購買醋,導致一些項目資金難以為繼,導致一些企業高槓杆投資,導致企業的貸款用於嚴重的投機行為,甚至有的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那麼,為什麼銀行要嚴格監督貸款用途呢?

首先是國家的產業政策的需要。

銀行是國民經濟的核心,同時銀行的信貸政策也承擔著國家產業政策的執行任務,所以銀行信貸政策必須確保國家產業政策目標的實現,如國家對兩高一剩行業的限制,就是那些高汙染、高能耗的資源性的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也就是總供給量與總需求量相比出現過剩的行業,銀行的信貸貸款就不能給這些企業和行業貸款。這是執行國家的產業政策。

其次是要執行國家調控政策。在每一個階段,國家都要對國民經濟進行一些調控,以保證國民經濟健康發展,近幾年大家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政府對房地產的調控,如限購、限售、房地產開發等許多政策,而這些政策的配套金融措施銀行都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還有就是信貸資金不能流入如股市、期貨市場,這個也要求銀行必須執行。

其三是經濟結構調整,有保有壓。國民經濟要健康發展,必須經常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有的是要進行產業升級,比如目前政策鼓勵的高科技產業、人工智能產業、互聯網產業、生物技術等國家大力發展的產業銀行就要大力支持,而對那些政府限制的產業就堅決不能貸款。

其四是確保銀行的資產質量。銀行的貸款畢竟是有借有還的,所以銀行在貸款項目的選擇上就要考慮企業的項目是不是有前途,會不會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企業的流動性和負債率是不是合理,要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進行評估,要確保貸款的項目有充足的資金保證,從而能夠順利實現預期的效益。

所以,銀行嚴格監管貸款用途有政策上的要求,有監管的要求,也有銀行自身經營即確保資產質量的要求。這就是銀行,不像民間借貸那麼簡單,也不是銀行想給誰就給誰,更不能把銀行貸款想幹什麼就什麼。

我是文化評論,財經金融文化分析評論,歡迎關注並留言


財經文化評論



核心:擠泡沫.

熟悉信貸政策朋友應該就明白.

貸款用途目前銀監的審查非常嚴格.

資金禁入:房地產、股票.

而這兩塊恰恰是泡沫最大的地方.

往前3年,國內的房價泡沫非常之大、

而很核心的原因就是太多人利用槓桿,

用現有房產作為抵押,獲得資金後再次購買房產.

這類型的操作,實際風險非常之大.

所以限制資金用途最大目的就是從根源上控制房價過快上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