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臺灣經濟評論之三:蔡英文“再造臺灣經濟奇蹟2.0”的可能性有多大?

作者 王建民

近兩年來,美國發起的中美經貿戰持續發展,同時美國大打“臺灣牌”,加大推行“以臺遏華”戰略,蔡當局則藉機推行“反中親美”與“脫中融美”戰略。在這一背景下,臺灣成為中美經貿對抗的受益者,2019年臺灣經濟有較佳表現。於是,蔡當局認這一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 是臺灣經濟發展新契機,提出未來四年再創“臺灣經濟奇蹟2.0”,以此奠定未來臺灣經濟發展新格局。那麼,臺灣真的會再創第二個經濟奇蹟嗎?筆者則一點也不樂觀。

臺灣曾創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蹟”,是指在上世紀50年代初經濟恢復後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新世紀之前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超8%,甚至一度有十年平均增長達兩位數;進出口貿易更是大發展,出口額與進口額雙雙進入全球前20大之列,臺灣有許多輕工產品國際市場佔有率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於是,1979年,臺灣與香港、新加坡、韓國等一起被OECD列為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也有了亞洲“四小龍”的稱號。而且新世紀之前,不論是經濟增長速度、GDP總量還是外貿總額等,臺灣大多位居“四小龍”之首。

臺灣經濟奇蹟的創造,是早期國民黨執政時實現的,也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國民黨當局退居臺灣時,將中國大陸的黃金、機器設備、科技人才甚至古宮文物等搬到臺灣,可謂是用“全中國之力”建設了“臺灣模範省”。冷戰背景下,美國對臺軍事經濟援助與市場開放,也是臺灣經濟快速展不可或缺的外部背景。更重要的是國民黨當局及一批技術官僚及時抓住了國際產業轉移的時機,制訂了一系列較為科學與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包括早期設立加工出口區與後來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等,對臺灣經濟起飛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蔣經國推動的“十大建設”奠定了臺灣重化工業與基礎建設基礎。今日新竹科學園區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園區之一,成為臺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搖籃,在今日臺灣經濟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也是臺灣經濟奇蹟的典範。今日臺灣高科技產業代表、全球半導體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公司,就是當時國民黨高層決策所設立的。可以說,臺灣能有今日的經濟成就,國民黨貢獻巨大。今天台灣經濟還有不錯的表現,關鍵之一就在於有國民黨執政時打下的這一堅實基礎,有“老本”可吃。不料,國民黨卻成為今日民進黨等“臺獨”分裂勢力的眼中釘,被視為“歷史罪人”,成為政治追殺的對象,進行無情清算。國民黨可悲,臺灣可悲。

新世紀之後,也是臺灣政黨首次輪替之後,臺灣經濟開始走下坡路,時至今日已有20年之久。臺灣經濟發展進入低速增長期,近多年來一直在2%左右變動。即使民進黨自豪的2019年臺灣經濟表現較為優異,經濟增長也沒有超過3%。特別是臺灣還陷入了長達20年的薪資停滯時代,實質平均工資未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挑戰之一。臺灣經濟總量、外貿總額等重要經濟指標地位紛紛被許多國家或地區超越,尤其是臺灣從亞洲“四小龍”之首變為“四小龍”之尾,即使2019年臺灣經濟增長率重新位居“四小龍”前列,但人均GDP等差距卻進一步拉大。

臺灣地區要再創經濟奇蹟,而且要在未來四年實現,則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民進黨當局也沒有定義創造怎樣的經濟奇蹟,經濟奇蹟2.0的指標或標誌是什麼?沒有答案,僅僅是一種口號而,而且是許多響亮口號之一。目前民進黨當局提出的未來四年再造臺灣經濟奇蹟2.0,實際上主要是提出一些新的經濟政策主張或經濟發展規劃,而且大多是已在推行的經濟政策。就經濟增長率而言,臺灣已進入後工業化社會時代,以及過去20年的經驗,未來4年經濟增長超過3%是非常困難的,2%左右是常態,自然稱不上經濟奇蹟。臺灣經濟總量(GDP)多年徘徊在5000多億美元,2019年才突破6000億美元,紛紛被大陸不少省市超越,目前排名已退居第6位,2020年可能被福建省超越。臺灣外貿總額多年來一直在6000億美元左右波動,未有重大突破性增長。臺灣人均GDP早被亞洲其他三小龍超越,差距還越拉越大,臺灣至今還沒超過3萬美元。就經濟轉型而言,臺灣推動了幾十年,也沒有明顯轉型,經濟體質沒有實質性改變。就標誌性企業看,臺灣早期有傳統制造業企業代表臺塑,後有高科技企業臺積電,未來4年甚至10年,還看不到臺灣有更具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出現。在大陸與其他經濟體中,青年世代企業家不斷湧現,臺灣企業家則嚴重老化,未有新一代青年企業家群崛起。由此觀察,儘管臺灣經濟具有一定競爭力,甚至在某些產業如半導體產業等有很強的實力,但產業過度集中與單一,經濟發展的整體內外政比環境挑戰甚多,諸如中美貿易戰科技戰與新冠肺炎疫情等黑天鵝、灰犀牛等事件可能隨時發生,未來四年臺灣要再造經濟奇蹟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能夠有平穩的發展就是最好的結局了。(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