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年级语文老师让把全书课文都背了,有没有必要?

唐志宪


首先,我认为在这个年段多多背诵绝对是有必要的。

三年级是学生重要的转折时期,学习知识由简单的识记要逐渐过渡到由此及彼和举一反三,要靠自己亲身感受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更主要的是习作的要求开始变得具体,且字数要写的更多,这就需要启用到孩子们脑袋里的储备知识,能够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而知识的来源便是日常的背诵积累和懂得感受。



教科书里的课文是经过教授们和专家们精心挑选的,每一单元把相同主题的文章综合在一起,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同样感情,每一单元制定不同的课程学习标准,每一篇都值得反复诵读和学习,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学习课文的内容,来学习作者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能够熟练运用,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学生在学习一遍课文之后能够掌握的东西并不多,如果课文内容不能熟记,那么课文所承载的知识点更是不能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的。三年级二十七篇课文,其中略读课文七篇,其余二十篇还含有两篇是古诗词,剩下十八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背诵并不是很大的问题,长久坚持是会体现在成绩上的。


说文写作


这个事儿,也没有什么必要与不必要的。能够把全书课文都会背下来,那当然是好得很了。

我有一个同事,他就是这么干的。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分寸,要求的是面对全班同学,要求是这部书全背熟。不过,肯定有少数不太会背,这就可以“捉一把,放一把”了。(这点,老师都懂)

以前的农村孩子,几乎没有课外书籍可读,家里人也不买书给孩子,不像现在的。见的天地,也仅局限于本村,一个大队。眼界很不开阔。所以,这个,让学生把课文全部读熟,读透,让学生把课文全部背下来,就是一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妙招。

我也曾经采用过,略微宽松一点,我会选择性地让学生多背一些课文。教材中,没有要求背的,我也要求学生去背。比较长的课文,背其中的一些段落,句子。别的不说,至少让学生通过读背,多掌握一些字,词,句,段。在读背过程中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

虽然这种让学生通背全书课文的方法,有点笨有点不近人情,似乎给学生加重了学习负担。但,好处多多的,我是有切身体会的。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笨笨潮爷1


首先,背诵肯定是好的,但是,所花的时间和产出是否成正比还需权衡。我女儿一年级的时候,我就要求她每篇课文都背下来,她也做到了。那有好处吗?有的,一是提高记忆力,二是增加自信心。至于对她的语文理解方面有没有帮助,我只能自我安慰说是潜移默化的,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

到了三年级,要学的东西并非只是语文课文,作业多了。这时候花大量时间在全部课文的背诵上,值得吗?我觉得要抓重点,古诗、经典的课文、好的句子,背一背即可。

回到问题,是语文老师要求背诵的,那么从家校合一的教学理念来讲,家长应该配合语文老师,花点时间背一下吧,毕竟背了也是好事。最好不要和老师背道而驰,导致小孩不知道听谁的,学习迷茫和松懈。


金牌教育100分


要求把三年级语文全册课文都背出来,我觉得这位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并没有错,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的。只是在提倡减负的当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一)背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

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是衡量语文水平的标尺。传统语文教学非常注重朗读、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强调的是读、背对语言理解的功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是读、背对运用语言(写作)的重要性。因此,背诵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背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

所谓“语感”,即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能力。用夏丐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具有敏锐语感的学生在接触到语言材料时,就如“如水入口,冷暖自知”,能迅速地把握语文材料的“情”和“意”。语感强的学生,语文能力必然不会差。

而增强语感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大量的读背。通过大量的背诵,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的“三感”:

①“语言的畅达感”,即学生表达时文通句顺,文意连贯;

②“语言的形象感”,即学生表达时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③“语言的分寸感”,即学生表达时用词准确,表达精妙。

(三)三年级课文精挑细选,文质兼美。

现行使用的部编版三年级语文课本,每篇课文都是经过语文教育专家、编者和一线的老师精挑细选、沙里淘金、反复斟酌、不断修改之后形成的文章,可谓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如三下《语文》第11课《赵州桥》一文,粗略一看,除了第3自然段写得很美之外,其余的几个自然段在语言运用上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其实并不然。如第1自然段的“它(赵州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中的“参加”一词,是否可以删去这个词呢?显然不行,因为赵州桥的建造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李春一人建造是完成不了的。类似的文中用词准确还有,这里就不再赘述。


(四)三年级学生是背诵记忆的黄金时期。

古语云“少年读书,如刀刻”,意思是说,小时候读的书印象深刻,不易遗忘。背诵也是如此。小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很强,正是大量背诵的黄金时期,因此,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孩子的背诵,有助于孩子打好语文的底色。毛毛(即邓小平的女儿肖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的回忆录中,就谈到了父亲邓小平小时候在私塾里背诵了《三字经》、《百家姓》等大量的文言文,这为他今后从事革命生涯、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语言这东西不容易学好,须下苦功夫不可”(毛泽东语)

毛泽东主席在谈到语言学习时说过“语言这东西不容易学好,须下苦功夫不可”。是呀!学哪样本领是轻松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每篇课文都背诵,固然很辛苦,但由于怕吃苦而动摇、退缩,放弃,那么语文能力是不可能形成的。

综上所述,本人赞同这位语文老师的做法。


教海一粟


我觉得老师让学生把全书课文都背会的做法,虽说不太妥当,但是学生背课文还是有必要的。

现在的作文课上,学生一听说写作文,不是皱眉头就是咬笔杆,不知从何写起。其实,学生不会写作文,主要就是书读的少,词汇量不丰富,大脑里没有储存写作必备的知识,学生拿什么去写作文?写作文得有文字积淀,可你不读书,不去记忆文学知识,怎能写出内容详实的文章?

语文书上的课文都是专家们经过反复斟酌筛选出的优秀作品,篇篇都是经典,很值得我们去朗读,去背诵,去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去记忆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我认为语文书上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得背会,即是没有要求背诵的课文,必须得熟读。学生只要有时间,语文书上的课文最好能背会,这对提高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小学阶段正是记忆的最佳时期,背诵课文不用费啥脑筋,只要用心去背就行,况且语文书上的好多课文读着都是朗朗上口,很有韵味,学生很容易就能背会。有的课文或句子即是不太懂其意,但你背会了,终生难忘。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你就会理解其意。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理。学生背书就是识记和积累语言的过程,尽可能地多背些书确实有必要。

再一个语文试卷上的按原文填空题,就是考查学生背课文的能力。你把课文背会了,不管试卷上出到那篇按原文填空,你都能准确填对。要知道按原文填空题,可是得一字不差地填对,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没有分。你说不背课文行不行?

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想提升自己的语文成绩,那就多背语文课吧!


忆梦月华


燕舞春来观点

三年级学生老师要求背诵课文,没毛病!要求把全书课文都背了,要求有些过高。

燕舞春来分析

1、小学阶段是是读文识字的关键时期,背诵课文很有必要。培养语感,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诵读,而诵读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背诵。背诵对子培养语文能力效果最佳。

2、但是,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所有同学都能达到背诵的程度,特别是全书背诵,难度更大。因此,这种要求对一部分同学来说,负担可能过重。所以,要求背诵课文的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要注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

如何要求学生的背诵?

1、精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优秀课文重点背诵。

2、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提出不同要求。

3、背诵要与听说读写多种学习形式有机结合,要与多种兴趣活动(如,讲故事,竞赛)相结合


燕舞春来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假如能背下来好处多多。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思考,学生是否知道背的是什么语文知识及这个知识的作用。我们的教学指导孩子学习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知识点指导的不够读了句话不知道这句话里有什么知识,读了一段话不知道里面有什么知识……这是学习效率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很可怕,学生读一句话没找到知识,这其实没有思维思路的问题,读了书没找到知识,这是学知识就成了空话的事。这个知识点就是有老师大人来完成的。思考一下,我们指导孩子学习都指导了什么呢?


难得糊涂李学龙


老师这样做肯定有她的道理,教材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载和修改过的,对于学生字词的写作和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一些学生课外阅读少,一到写作文总是胡写乱写一通,根本不会运用字词句,不懂文章的结构,通过背诵课本,加强对字词成语的理解,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这么运用,对于学生写作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一些写作时运用所学知识的好习惯,习惯成自然,写作时自然而然的就会用上好的字词成话,一些修辞手法也运用得当,不至于后语不达前意!


中小学学习方法


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一定是他认为卓有成效的。

三年级语文老师让学生背诵整本语文课文,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这作为家长,应该消除疑虑,配合老师。退一步说,这样的做法如果对学生学习没有帮助,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一定会调整或舍弃。

有一位老师的教学成绩曾在县级教学评比中荣获第一名,他最引以为傲的方法就是背诵课文。

许多事情做法各有不同,只要去做,就会有效。最怕的就是怀疑。如果家长不配合老师的教法,只有转班或是自己教育了。


春风绿梦田


从某种角度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某种程度来说是老师不作为,教纲中要求背诵是需要学生硬性记忆的,比如古诗词,经典片段等,也是在考试中会出现的原文题的。而其他语文文章重在阅读理解,知识结构等重在讲解。 完全要求孩子背诵,其实就是把这个理解过程转嫁到孩子在背诵过程中自行理解。还有些学校,甚至给孩子一个什么作文公式,第一段怎么写 中间如何写,结尾如何写,这个公式不是说是文章结构上的公式,是语句公式,我就见到过,要求孩子第一段 (比如 题目我的同学) 都这么写,“我的一个同学,我和他非常要好,现在我给大家说说吧”,其中 现在我给大家说说吧” 这段就是老师给的公式语句,结果全班都是 “说说吧”,后来上初中,第一次写作文,初中老师蒙圈了,怎么你和你小学同学写的作文都是 说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