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朱棣篡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等称呼?

dyp呵呵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想要解释起来也很麻烦。纵横想要借此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国祚断续的问题,欢迎评论。

相信大家读书的时候,会背过不同版本的朝代歌,我背的是这样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

其实,要想了解古代真正的断代,这首歌肯定是不够的。

很多朝代从地理范畴上还分东西南北,也就是迁都后的方向。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政权位置发生变换,结果就变了朝代。

这并不是说,当时的后继政权不承认前面的政权,比如东汉的刘秀,一直坚持自己承自西汉的政权,但是这种坚持是没有意义的,毕竟西汉为王莽所篡位,国祚都已经断了,尽管很多人不承认,事实上王莽的新朝应该也算是东西汉中间的朝代。

两晋的争议不大,西晋为胡人所灭,西晋的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史称东晋。

其中争议最大的应该是南北宋应不应该分来,靖康之难后,北宋的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都被金人掳走,于是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即位,后迁都临安,以赵构的跟徽钦二宗的血缘关系来说,是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中朝政的班底还是北宋的班底。

当时的抗金名将岳飞甚至提出“迎回二圣”的政治口号,按照当时的情形,仿佛迎回二圣后,赵构还要让位给徽钦二宗,可以说,北宋和南宋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国号也不曾改变,很多人都认为宋朝的国祚应该是320年,是历史上国祚最长的朝代。

史学界也展开了很大的争论,此中关系之复杂,很难解释得清,目前来说,主流史学家还是将南北宋分开,北宋就是北宋,南宋就是南宋。

宋朝这样紧密联系的两个政权都不能够称为一个朝代,为何朱棣篡位朱允炆后迁都北京,为何没有被称为“北明”呢?

对比东西周、东西汉、东西晋,朱棣篡位不分南北明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出现在对比宋朝上。

这里再跟大家叨叨几句宋朝的事,其实赵构也算是一种篡位,从本质上来说,朱棣篡位与赵构篡位没有什么差异。

靖康之变的时候,金人包围开封,钦宗任命赵构为兵马大元帅,起兵勤王,结果这个赵构不但不去救援,反而将兵力集结起来,看着金人将北宋皇室一网打尽,这样赵构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当了皇位。

其实,加入赵构不当皇帝,而是“监国”,这样等徽钦二宗回来一个,还能够算是国祚延续,但是赵构这属于另起炉灶,被人推举为皇帝,这个皇位没有接受徽钦二宗禅让的皇位,相对于北宋来说就是非法的。

尽管,从徽钦二宗被俘,到赵构宣布即位只有几十天,这也表明国祚断了。

这一点可以再对比安史之乱后的李亨灵武即位来看,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走到马嵬坡的时候发生兵变,李亨掌握大权,随后李隆基和李亨分道扬镳,李隆基前往四川,而李亨到灵武去整军备战,到灵武之后,李亨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政变,唐朝时期政变是很多的,这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种,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没有特别的,如果唐玄宗不承认李亨的政权,双方开战,甚至割据起来,这就要变成两个政权,但是唐玄宗事后对李亨的即位进行了追认,使得李亨的即位拥有了合法性。

同理,假如赵构遥尊徽宗为太上皇,徽宗还有能力承认他的帝位,那还算靠点边。

我们再来看朱棣的政权,从我们后世的角度来说,是承认朱允炆的皇位的,也是间接的承认了朱棣是篡位登基的。

但是从历史上来说,朱允炆在明朝时期是不被承认为皇帝的,甚至是整个明朝时期都不承认的,朱棣为了彰显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将建文年号废掉,改为洪武后续,以证明自己是继承朱元璋的皇位,这样就合法了。

在庙号上,朱棣的庙号被定为太宗,也是符合继承朱元璋政权的样子,后来嘉靖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有些映射旁支夺嫡是合法的。

所以,在明朝时期,朱元璋的政权和朱棣的政权是连在一起的。

但是南明时期,弘光政权为了彰显自己也是合法政权,追封了朱允炆庙号,后来到清朝乾隆时期,彻底承认了朱允炆的皇位。

然而后世承认朱允炆的皇位,最多是否定朱棣即位的合法性,甚至还不能否定,这是历史争议的地方,也更不能说明整个政权的延续性,往无赖处说,即使朱棣篡了朱允炆的位,也不能将明朝分割成两部分。

如果朱棣在北京称帝,并且与明朝中央对峙多年,形成两个政权,那么的确应该称北明,但是朱棣是打着“靖难”的旗号,到北京后夺位的,并不是一开始就称帝,然后打到北京的,这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再简单来说,迁都与国祚的关系。

从东西周,东西汉,东西晋,南北宋来说,国祚的变化是与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但是并不能说迁都就要变国祚,中国历史上迁都的事情经常发生,商朝曾经六次迁都,不能因此就将商朝的国祚断六次。

实际上,南京作为明朝的开国都城,并不具备长期大一统政权的根基,在朱元璋时代就有迁都的打算,只不过朱元璋没有完成这个计划,直到永乐19年的时候,才完成迁都计划,难道以永乐19年为分界线,之前称为南明,之后称为北明,大家看到这个说法是不是感觉想笑,所以,迁都跟国祚变化没有绝对的关系。

国祚的划分挺麻烦,争议也比较大,但是详细的看,还是能够梳理明白的,你们认同我的说法吗?


史论纵横


说到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翻看明朝时期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他在登基之后,倾尽全力来建造北京的紫禁城。从来没有像他这么一位皇帝,为了迁都付出如此多的精力,他耗费了十几年和无数的钱财,来修建北京。那时他已经在南京定都,那为什么还要将都城迁到北京,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北京,而将南京作为陪都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朱棣剧照

一:迁都背景

在朱元璋登基之时,他虽然元朝给驱逐出了国门。但剩余残存势力仍然在北方地区活动着,并没有将他们彻底消灭,甚至建立北元。在北元退出中原之后,依然拥有着广大的领土和强大的兵力。虽然朱元璋在位期间,发动过八次的北征,大将军蓝玉也曾经击破过北元,但没有彻底的将北元连根拔出,之后北元又划分成几个小部落,时不时来骚扰大明王朝。

朱棣剧照

二:守国门

朱元璋登基之后,他就将各个儿子分封为藩王,不仅能够享受荣华富贵,还要镇守王朝最重要的边疆地区。而朱棣接手的就是北方,北京最重要的地方就是防范蒙古军队的进攻。朱棣手中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也是后来朱棣能够夺取皇位的重要基础。公元1399年,朱棣与他的侄子朱允炆正面对抗,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在南京登基之后,称为永乐皇帝。

朱棣剧照

在朱棣往南京之后,北方就成为了无人守的地方,北方部落开始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开始进犯北方,一时间北方就成为地狱。为了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朱棣开始修建北京,目的是为了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其次也是为了能够震慑住北方小部落的民族,让他们看到明朝的实力,让他们从此之后不敢进犯明朝。

朱棣剧照

三:迁都意义

朱棣在做藩王之时,长期在北方生活,他从小就是在北方长大的,他已经习惯了当地的气候以及饮食习惯。如果在南京称帝的话,那就很多习俗就不太适应。迁都从来也不是一件简单事情,除了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之外,还要解决粮食的运输难题。北京附近它并不是粮食的主产区,需要运送粮食就从南方运送到北京,才能解决到粮食的问题。

朱棣剧照

当时隋朝修建的大运河,经过了这么几代发展,河道泥土淤积,并不能顺畅的运送粮食从南京到北京。这时朱棣就下令开始重修大运河,目的是为以后粮食的输送以及物资的输送做准备。疏通河道之后,开始从南方运送物资,船只从杭州可以到达,从这之后营建宫室的任务就开始准备,一直到迁都之后还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北京建成之后,紫禁城占地七十万平方米,在明朝以及清朝居住过的皇帝有二十四位,成为中国宫廷建筑中精华的部分一直保留到现在,都没有被损毁。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开始迁都,曾作为明朝的国都的南京作为陪都,从此之后,北京就成为了明朝的首都。

朱棣剧照

小编认为朱棣想迁都北京的原因,那主要是因为当时他在北京做藩王的时候,在北京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作风都已经习惯。对于南方的情况不太习惯,其次是因为当时夺去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如果一直稳坐南京都城的话,会被后世所唾骂,因此他一直想离开这个地方。在那时北方民族不断骚扰北方,如果迁都到北京,就能够震慑住那些小部落,让那些小部落不敢来骚扰北方地区。不管怎么说,他已经迁都成功,所作出的贡献,后世给予他很高的评价。那你觉得他为何将都城迁到北京?欢迎下方评论,与小编进行互动,喜欢小编的,请多多关注小编。


孙远远


朱棣篡位成功之后,当然他自己将这个叫做“靖难”,为什么历史上仍然以明为国号,而不是叫做“后明”或“北明”,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t朱棣认为自己是从朱元璋手上接班的,而不是从朱允炆手上抢夺过来的,所以他不惜将史书中的建文帝的痕迹都抹掉,甚至将“建文”年号的三年时间仍然在史书上以“洪武”年号记载,朱元璋泉下有知的话,看到洪武三十二年就去世的自己年号居然用到了三十五年也不知会有何感想?

第二、\t朱棣靖难成功后,并没有马上将首都搬迁到北京,而且就算迁都之后南京仍然是陪都,有六部尚书任职的小朝廷掌管南直隶地区,明朝后期实行的双都制,当年如果崇祯皇帝南下或令太子在南京监国,南明小朝廷说不定可以像东晋、南宋一样继续延续下去,因为历史中的南明朝廷因为继承权问题竟然同室操戈,干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第三、\t朱棣一系的帝王仍然以朱元璋为开国皇帝,庙号太祖,朱棣以小宗成功上位,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的传统,朱棣的庙号在明朝时期也只是太宗,并不是像光武帝刘秀那样称世祖,说明他们还是认为朱棣是守成而不是开创。

后来嘉靖时期因为天子只有七庙,也就是往上祭祀七代祖先,如果超出了就要移出太庙主殿在偏殿供奉,因为朱元璋是太祖万世不祧,所以要轮到迁移朱棣的神位,但是朱棣毕竟是以小宗入祧大宗的开创者,所以嘉靖时期才为朱棣上庙号为“成祖”,所以明朝有两位以祖为庙号的皇帝,而到了清朝时期庙号称祖就更不值钱了,清朝开国前期四位皇帝,竟然有三位称祖!


飞凡看历史


朱棣簒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分为后明和北明可能原因如下:

1、明朝定都南京,三位皇帝在此工作过。

朱元璋是在南京工作一生,1368年登基,到1398年去世。

朱允文在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

朱棣1360年一1424年,1402年在南京登基,1421年迁都北京。

明朝从1421年迁都北京,到1644年灭亡,在北京定都时间223年,绝大部分时间定都在北京。

2、朱棣攻下南京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这就等于在南京定都仅有两位皇帝了。

朱棣定都北京后,南京留有的机构同北京一样。永乐元年,北平改为北京,北平府改顺天府。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3、朱棣簒权不同于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的关系,西汉、西晋、北宋三朝是灭亡后重建的东汉、东晋、南宋三朝,朱棣的簒权不是明朝灭亡后的重建,而是明朝宗室内部的权力互相争夺的结果。

明朝在南京的皇帝少,统治时间短,而且迁都北京是明朝的继续,不是明朝灭亡后的重建,而且是朱棣在位期间完成北京建设迁都过程,因此不应把明朝叫为后明或北明。


大白白野


朱棣篡位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或者其他称呼?这个问题还真有点不好回答,不过我们可以对历史上的西周和东周;西汉和东汉;西晋和东晋;北宋和南宋进行分析对比一下,历史学家为何要这么划分一个王朝,而明朝为何不分为南明和北明或者其他什么称呼?

西周和东周

其实,西周和东周,只是历史学家为了后人方便记忆,而划分的一个历史阶段。周朝的建立者为周文王姬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都称之为“周朝”。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宜臼为了躲避北方的犬戎,迁都洛邑。由于周朝前期的都城镐京在西边,而迁都后的洛邑在东边,历史学家为了方便记忆,将迁都后的周朝称之为“东周”。

西汉和东汉

汉朝的建立者为汉高祖刘邦,都城为陕西长安。公元8年,外戚王莽废掉了孺子婴太子之位,建立了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3年,新朝灭亡,两年后汉朝刘邦的后裔刘秀称帝,并定都洛阳。由于刘邦初建立的王朝在西边,历史学家称之为“西汉”,而刘秀定都洛阳在东边,于是称之为“东汉”。

西晋和东晋

晋朝的建立者为晋武帝司马炎,都城洛阳。司马炎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弱智儿子晋惠帝司马衷,结果“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西晋很快崩溃。公元316年,匈奴人占据了长安,西晋灭亡。西晋灭亡以后,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建康(南京)。由于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史学家称之为“东晋”。

北宋和南宋

宋朝的建立者为赵匡胤,都城河南开封。公元1126年,北宋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人所灭。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南逃称帝,定都南京应天府,国号仍为宋。由于在黄河以南,史称南宋。

综合分析周、汉、晋、宋四个王朝,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基本灭亡于外族,然后迁都。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虽说篡位称帝,还迁了都城,但是没有灭亡于外部因素。虽然说,明朝灭亡以后,明朝宗室南迁建立了很多小朝廷,被称之为“南明”,但是“南明”实在是太短暂,几个流亡政府都自称是皇帝,不知道谁才是正统,后世根本不承认。如果南明能像南宋那样与清朝划江而治,存在个几十年或者百余年,那么历史上可能出现“北明”和“南明”。只是南明存在太短暂,历史学家就没有必要将明朝划分为“北明”和“南明”了。


谋士说


历史上之所以有西汉和东汉之分,还有北宋,南宋之分。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之前的政权已经覆灭。而覆灭政权的宗室子弟又建立了新的政权。所以他们属于同出一脉。后来为了方便区分所以各加了一个前缀。但事实上朝代还是那个朝代,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而朱棣造反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自立为帝,这属于皇室内部的权力纷争。宗室内部皇位的变动和朝代没有直接的关系。而迁都和朝代那就更没有关系了。迁都只是国家自身战略布局的一个调整而已。

历史上评价明朝褒贬不一。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一点确实不容否认。最早提出“天子守国门”的是明成祖朱棣。从朱元璋时期,蒙古人虽然被明朝赶出了中原,重回北方以游牧为生。但蒙古人对于中原的渴望并没有丝毫的减少。所以明朝初期在防御蒙古人问题上也是刻不容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使明朝政权万世永存。所以朱元璋决心使用藩王制,用地方藩王来拱卫中央。而北平这个防御蒙古人的重要战略要地,就分封给了燕王朱棣。

历史上并不像很多人臆测的说朱元璋不喜欢朱棣。事实上朱元璋非常的喜欢朱棣。在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朱棣属于朱元璋最看重的几个儿子之一。就是因为朱棣能力超强,所以朱元璋才把朱棣分封到北平负责防守蒙古人。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后,朱棣曾经多次策划并且实施了对蒙古的军事行动。朱棣两次亲率大军北伐蒙古,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正因为如此,朱棣声威威震蒙古。蒙古人对于朱棣也是敬畏有加。但也因为朱棣长期驻守北平防守蒙古人的原因。朱棣深知蒙古人对于中原政权的危害。所以朱棣一直都没有轻视蒙古人。

朱棣造反成功继位称帝后,朱棣并没有安逸享受,相反朱棣更加重视北方的经营,他想要全力打造北方的权力中心。况且朱棣龙兴于北平,所以朱棣开始建设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之后朱棣对北方游牧民族展开了分化瓦解。能笼络的则笼络。不能笼络的就坚决剿灭。所以在朱棣称帝自立后,曾经先后五次北伐巩固北方边境。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蒙古各部也被朱棣分化瓦解的差不多了。但朱棣依旧不满足于此,为了明朝的长治久安,永乐十四年朱棣开始在北京建立紫禁城,并在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

朱棣定都北京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北京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北京可以让明朝时刻居安思危惊醒自己注意北方胡族。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控制东北。南下又可以统领中原。所以虽然当时反对迁都的声音不小,但朱棣依旧坚持迁都。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首先我们先看历史上被分为两个时代的王朝

第一:汉王朝

汉朝统治时代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历四百年统治,其中,公元八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后绿眉军起义,汉朝旁支宗室刘秀复汉而立,建都洛阳,被后世史学家称为东汉。

第二:晋王朝

晋朝公元280年统一天下,可建国后不久就爆发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政变。于公元三一七年,晋怀帝于永嘉之乱被俘,江淮之地以北的土地晋也全部丧失。晋朝亲王司马绍衣冠南渡,于建业定都称帝,史称东晋。

第三:宋王朝

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国攻破宋朝国都汴梁,北宋灭亡,同年,宋康王赵构于汴梁即位称帝,国号仍称宋,不过由于宋金战争中宋连连失利,秦岭淮河以北的土地基本丧失,所以赵构以后的宋朝称为南宋。南宋实力远逊于北宋,建国百余年一直对外称臣纳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被分为两朝的王朝,要么国家被外敌攻灭后重新建立,要么国土沦陷,丧城失地,要么帝位由远支宗室继承。总之,整个国家的内部情况和国际格局发生较大改变,所以才被史学家分割开来。

而明朝则无以上三点问题

首先,明朝末亡于外人篡夺,而是由建文帝四叔燕王朱棣靖难篡位,皇帝还是朱家人,还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嫡亲第四子。所以不存在远支宗室继位问题和外敌入侵问题

其次,继任者明成祖朱棣继续贯彻洪武帝的治国方案,明朝的治国方针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像东汉东晋开国时就出现仕族坐大问题,南宋开国时先和金人打了二十多年仗,由重文抑武向倚重文武发展了),国际形势也无变化,明朝依旧维持着亚洲宗主国地位

第三,明朝领土并未缩小,反而经过朱棣的治理版图不断扩大,并最终发展至巅峰。

总之,汉,晋,宋三朝分为两个时代主要因为后继者的实力变弱了,而明朝经过靖难实力反而增强了,这才是主要原因


大话史说


朱棣篡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因为情况完全不一样,不符合那么称呼的条件。

首先,“后明”肯定不可能。

一般在某个王朝或者国号前加一个“后”字,这肯定是在时间上与原来国号完全隔开的两个朝代,加上“后”字是为了与原来的朝代进行区分。比如,东汉又称后汉。五代的后梁、后唐等等,都是为了与历史上的梁和唐区分开来。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血统没改、国号没改、时间上前后相继,因此不可能被称为后明。

其次,把地理方位词加在朝代或国号的前面,一般有几种情况。

第一中情况:割据时代,在时间上相同或相近,存在着同一个名字的国号,此时为了区分,就根据其在中国的大致方位,加上方位词。比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北凉、南凉;南燕、北燕。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北汉。

第二、多政权长期并立时代,一般根据其位置加上方位词。比如三国时期的东吴、西蜀;宋辽夏并立时期的西夏。

第三,王朝被其他力量侵袭,导致丢失了大片国土,其皇帝或者皇室成员迁移到他地重新用原来国号建立王朝的情况,一般根据迁移前后的都城相对方位,在王朝名称前面加上方位词。这种情况一般也会打乱正常的皇位继承统序。

比如晋朝,原来都城在洛阳,但因为被北方胡族灭亡,逃亡的皇室成员在建邺(今南京)重新建立了晋朝。历史上就把他们区分称为西晋和东晋。类似的情况是北宋和南宋、元和北元。

第三,朱棣迁都以后,明朝为什么不应该叫“北明”?

我们注意上述第三条,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必要条件:丢失大片国土、异地重建王朝。

朱棣起兵靖难,为了自保而起兵夺取皇位,但是并没有丢失国土。

第二条也不符合。朱棣虽然不符合正常皇位继承统序,但是他是在夺位之后的有计划地迁都,而不是四处漂泊之后决定异地建都。这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综合起来看,朱棣夺位迁都,与北宋南宋、西晋东晋、元和北元的那种情况都不同。

因此,朱棣篡位并且向北迁都,历史上并没有给之后的明朝改称为北明。

结束语:

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的情况屡见不鲜,汉朝有七国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都险些篡夺皇位,但在朝廷的强势力量之下总逃不过失败的命运。

但是朱棣不一样,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藩王身份逆袭成功夺取皇位的人。这是历史在特定条件下的各种机缘巧合造成的,正所谓偶然之中存在必然。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主要原因在于朱棣的夺权并未导致国家发生大规模的混乱和分裂,而是维持了大明的统一,本质上讲是一个朝代,自然不用以后明、北明等方式来称呼。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经历了两个时期的朝代:汉(西汉和东汉)、晋(西晋和东晋)、宋(北宋和南宋)。虽说国号不变,但实际上已经算是两个不同的王朝,因为性质已然发生了改变。

西汉与东汉之间存在一个由王莽创建的新朝,那时候乱世纷争、群雄割据,最后由刘秀建立起了东汉。刘秀虽然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是与西汉的嫡脉皇族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而由他建立起的王朝自然与西汉要有所不同。

西晋统一三国后建立,但是短短几十年便经历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使得北方落入了少数民族手中,中国进入分裂时期。虽然姓氏一样,东晋的皇帝与西晋皇族之间关系也没有那么紧密。经历了分裂亦算是两个王朝。

北宋和南宋就不更不用说了,靖康之难,北宋国都开封被破,宋徽宗和宋钦宗成为了金的俘虏,此时北宋就已然灭亡了。后来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偏安一隅,无力北伐,和北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是两个不同的朝代。

而明朝就不一样了,朱棣虽然发动了政变,但是国未破,也未分裂,更没有形成乱世和割据。况且朱棣和朱允炆是亲叔侄,这样一来明朝只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其他的种种都未改变,而且明朝才刚建立几十年,我们后人看去,自然不需要给 其冠一个新的称呼。

归根结底,是王朝的性质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由何须多此一举呢?


历史消消乐


朱棣篡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等称呼?

  咱没专门研究明史,简单地说说个人意见,如有不当,请方家指正。

  在朱棣一方看来,朱棣没有篡位。

  建文帝上台以后,采纳了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提出的削藩意见,开始对付叔叔们。他在北平周围部署兵力,把燕王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等一系列操作,准备除掉燕王。

  朱棣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他杀掉建文的内应,派亲卫夺取北平九门,占下北平,接着以尊祖训,诛奸臣,为国靖难之名,发动战争。四年后,终于夺下了南京,顺利即位,即明成祖。(网络图)

  朱棣为什么迁都?其实原因也不难猜,因为朱棣的老巢在北平,何况北有猛敌,在北平,比在南京要方便得多,出个家门不远就能灭敌,是为天子守国门。

  一般意义上的迁都,的确是王朝更名的原因之一,但是朱棣的迁都很特别,这事看起来唐突,想来却在情理之中。北平建成都城,花了不少时间,在此之前,朱棣和一套班子,仍然是在南京,就算是迁都之后,南京的地位也不过是略降,比其他城市要高太多,它的性质仍是陪都,朝廷该有的配备比如六部尚书之类的,都有,基本上是属于一国双都,说白了,南京本就是个小朝廷,皇帝们祭祖的时候,还得把南京排在前面。

  为什么历史上没有定性为后明或者北明呢?因为它原本就是大明。

  对老百姓而言,朱棣是谁?他是朱元璋的儿子,姓着朱皇帝的姓,身上流着朱元璋的血,他住在朱元璋建的宫殿里,朝堂上坐着的,也都是朱明的臣子,虽然后来迁了都,但南京仍然是都城。

  对于臣子来说,朱棣的继位没有什么问题。他虽然不是从朱元璋手上接过的皇位,但是他的继承没有法理上的毛病。朱棣当初起兵,不是为了造建文帝的反,他是要把侄子皇帝身边的奸臣给清除,还大明江山一片安宁,是一片拳拳之心,至于建文帝不小心没了踪影,那是人力不可控的因素,他建文帝也没办法。何况当初朱元璋选立太子的时候,是考虑过把他朱棣列上的,只是因为老爷子偏爱长子,爱屋及乌,否则,他朱棣早就是太子了。换句话说,他朱棣其实也是可以当皇帝的人,既然他曾是太子人选,当上皇帝,自然也是说得过去的。

  法统上没什么问题,民心上也没什么问题,如此,还要费什么事定性呢?他朱棣就该是皇帝。既如此,就是大明,没必要费什么心思,定为后明北明的。

珠玉在前,得巴几句,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