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刘备被陆逊打的落花流水,假如诸葛亮指挥战争,结果会如何?

登西麦瑞



演义中,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擒杀后,刘备为给其报仇,亲率七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江东。然而,“老油条”刘备“赔了夫人又折兵”,被“小年轻”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不但没给老二关羽报仇雪恨,还将自己的性命赔了进去。

如果诸葛亮代替刘备亲征东吴,结果如何呢?答案是不一定完胜,至少不会血本无归。以下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通过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综合能力,简要分析如下。


刘备综合能力:

刘备作为君主,最重要的能力便是识人用人,将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他在起兵镇压黄巾军时,偶遇关羽和张飞,慧眼识人,深知这两人日后不可限量,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因此,刘备和关羽、张飞在桃园义结金兰,收服了三国一流猛将。诸葛亮也是刘备发掘重用的,可见他堪称伯乐,能发现真正有才能之人。

刘备在去世时,告诫诸葛亮马谡徒有其名,只会纸上谈兵,不可重用。而诸葛亮还不以为然,重用其守卫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利,功亏一篑。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

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相比刘备的识人用人来说,他的军事造诣处于普通水平,有待提高。早年,刘备经历很多失败,投奔过公孙瓒、吕布、曹操、依附过袁绍、刘表、孙权、刘璋。他的失败和出身有关,没办法,草根出身的刘备家底薄,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没有任何优势。

刘备经过多次失败,有时输的连裤衩都没了,人称“常败将军”。就连袁绍手下上将文丑,也嫌弃刘备,怕粘上“常败将军”的晦气,只分给其三万兵马,让他负责殿后。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

文丑曰:“刘玄德屡败之将,于军不利。既主公要他去时,某分三万军,教他为后部。”


诸葛亮综合能力:

诸葛亮的识人用人相对刘备来说差远了,最明显的是他将刘备临终前的遗言当做耳旁风,没有认识到马谡是夸夸其谈之人,重用马谡为先锋,镇守军事要塞街亭。最后,马谡违背军事常识,于高山上安营扎寨,最后丢失街亭。诸葛亮也自食恶果,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诸葛亮的最大优点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为报三顾茅庐之恩。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位爱岗敬业的好同志。这是他的优点,也是最大的不足,军中就连责罚二十军棍的事情,也亲自过问。就是神仙,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啊。司马懿凭此断定诸葛亮操劳过度,身体大不如前,即将病逝。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者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然而,他的军事能力和孙武、吴起、韩信之类的超级军事家是有很大差距的,还做不到百战百胜。他一生用兵谨慎,不求立功,但求无过,即使碰到不利局面,也会果断撤军,保证自己有生力量。

如六出祁山,诸葛亮胜多负少,失败也是力争保存实力,主动撤退。还有一点,刘备时期,诸葛亮一般是军师参谋,和主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不一定能独立领兵作战。这通过马谡失街亭就可以看出懂兵法,不一定是优秀的指挥官。

通过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优缺点,得出刘备识人用人,军事属于普通水平,早期常常失败,有很多实践经验;而诸葛亮的理论水平很高,实践相对较少,有“纸上谈兵”之嫌,但他有一个刘备没有的优点,即用兵谨慎,不会像赌徒一样输个精光。


还有一点,诸葛亮一生用火,曾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孟获、司马懿等。如果诸葛亮代替刘备讨伐东吴,第一想到的就是怎么避免阴沟里翻船,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只要蜀汉大军别被陆逊抓住机会,火烧连营七百里,就不会大败而归。最差的结局也就是,蜀汉和东吴相持不下,粮尽而还。

因此,夷陵之战,如果诸葛亮领兵讨伐东吴,不一定完胜,至少不会血本无归。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还会被陆逊打的火烧连营吗?

诸葛亮与陆逊两个人指挥军队作战,将会演变成持久的消耗战。

首先,大家不要小看陆逊。

陆逊可不是《三国演义》里的毛头小子,他很早就出仕了,一直是孙权的幕僚,私下里为孙权出谋划策。吕蒙攻取荆州,其中也有陆逊在里面出谋划策,甚至可以说是,两个人合谋夺取的荆州,所以说关二爷死得不冤啊。

所以,后来在刘备伐吴的时候,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可不是没有人才可用、匆忙间下的决定,而是图谋已久。

陆逊也确实担当得起东吴大都督这个职务。

刘备大家都比较了解,一生穷困潦倒,一直都在到处逃窜。直到晚年,才有了荆、益二州作为安身之地,有了一点资本。可以说在刘备的一生之中,没有指挥过大规模的军队,进行对战。

再加上,刘备确实是报仇心切,所以中了陆逊的算计,也是应有之意。

但是大家可以再想象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物。

反正在我的印象之中,诸葛亮,就是一个特别谨慎的人物。各种事情,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治理朝政,都要治理的井井有条,非常的细致。而且,在诸葛亮对曹魏的战争中可以看出,明明蜀汉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后勤补给方面,都不如曹魏。但是诸葛亮宁愿稳扎稳打,就是不采用魏延的奇兵之计,可以说是稳重到了极点。

所以,如果诸葛亮带兵与陆逊两个人打起来,结局应当是来回的拉锯战,两人开始排兵布阵,一点一点的拼消耗,直到有一方承受不住了,也就都退兵了。

绝对不可能存在一方打败另一方,甚至火烧连营的的情况。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一、首先刘备是不会让孔明挂帅伐吴的,原因如下:

A、孔明的战略规划能力,后勤保障能力、行政管理能力为刘备所欣赏,但孔明的战术指挥能力并没有为刘备所认可。夺益州,刘备的参谋长是庞统、法正;抢汉中,刘备的参谋长是法正,可以佐证。



B、刘备伐吴一战,倾尽全国战略部队,说白了几乎拼尽全部老本,刘备交给谁都不放心啊。

C、刘备兵败白帝城,托孤孔明,只是想孔明守住蜀汉领土,并非北伐或者东征。

二、假如孔明东征,结果一定会比刘备好得多。

诸葛一生唯谨慎,关羽大意失荆州。孔明后来六出祁山,胜多败少,即便败北,仍能全师而退。

孔明绝不会让全军上山,让陆逊红烧,孔明在历史上留下“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典故,他擅长火攻,一个用火的祖宗绝不可能被小辈再放火烧了,让后人笑掉大牙。

孔明的战略设想是进攻到一定火候,逼着孙权交还荆州的部分领土,蜀汉大军全身而退。因为和东吴彻底翻脸,两败俱伤,让曹操渔翁得利,是孔明不愿意看到的,这和《隆中对》也是相抵触的。


这一战略意图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刘备手下纠集的是四海精锐,陆军战力总体是胜过东吴的。

孔明发明的诸葛连弩在撤退时还是很管用的,这种相当于古代自动步枪似的器械在大军失败时,还是可以保命的!

刘备的强项是识人之能,如发现孔明、法正、魏延等人才,作战能力只能用屡败屡仗来概括,征战一生拿得出手的是两场半胜仗,一是大战赤壁,算半场(刘是配角,第一主角是周瑜),一是攻益州(对手刘璋心太软、脑浸水),一是和法正夺汉中,其余都是败仗,老婆、儿子、女子多次沦落对方之手,这一点和乃祖刘邦有一拼!孔明缺少的不是军事才能,而是独挡一面的机会!像南宋中书舍人虞允文第一次带兵,采石矶一仗,指挥一万八千人的宋军大败金兵四十万,烧毁完颜亮战船三百艘,间接导致完颜亮被杀,新帝金世宗完颜雍被逼言和,南宋朝得以苟延残喘。纵观历史,唐朝的刘仁轨、明朝的王阳明、卢象升,现代的毛泽东、粟裕,“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的儒将比比皆是……刘备一手好牌,被关羽和自己打得稀烂,弄得忠君爱国的孔明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孔明成了悲情丞相!


苍茫大地顾炜斌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水平,其实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刘备登基前的很多战役都是诸葛亮指挥,而登基后的首战攻吴,不是派诸葛亮挂帅,而是刘备御驾亲征呢?就算是为关羽报仇,按常理也没有必要刘备亲自出马。如果挂帅出征的是诸葛亮,而非刘备,那这场战争的胜负结局又最有可能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正式称帝建立蜀汉。登基伊始,刘备以为兄弟关羽报仇为名,不顾群臣反对,决定御驾亲征吴国。蜀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深入吴国境内,随后就陷入了长时间的僵持阶段。后来,吴主孙权拜陆逊为大将拒蜀,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击败了刘备,蜀军伤亡惨重。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退入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后去世。

  1. 刘备在乱世中奋斗了大半辈子,到他称帝建国的时候,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英雄暮年,往往意味着不再具有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对此,刘备很是担心。在外人看来,身处英雄辈出的乱世中群雄皆已灭,而他居然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算是很了不起的功业了。可刘备不满足于此,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像光武帝一样重振汉室江山。如今已然垂垂老矣,再不搏一把,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同时,太子刘禅暗弱,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要给自己的孩子将江山打好基础。时不我待,必须搏一把了,于是刘备决定举倾国之兵讨伐吴国。这次刘备留下诸葛亮辅佐刘禅守两川,自己御驾亲征,是因为诸葛亮有着自己的一套战略布局,这种孤注一掷的战争,诸葛亮打从心里反对,是绝不可能答应挂帅的,即使勉强答应挂帅也会让征吴计划走了样。

  2. 刘备自信举倾国之兵能够很轻易的快速战胜吴国,除了对己方实力的自信,也来自于对吴国现状的认识。此时的吴国,周瑜、鲁肃、吕蒙已相继去世,刘备认为孙权手下已经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能臣良将,从而打心眼里瞧不起吴国。另外,吴国害死关羽本身就自觉理亏,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理由兴兵讨伐,蜀军在心理上和气势上均占了上风。在刘备看来,自己举倾国之力,沿长江一路东下,一定能够打吴国一个措手不及,吞并吴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让诸葛亮来指挥,一定会又打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知道要打多少年才能结束,说不定错失了进攻良机,给敌人以喘息从而对蜀国加强防备,使得灭吴变得更加困难。

  3. 刘备虽然在很多事情上都指望诸葛亮出谋划策,但是他自己也不傻。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是先占领两川作为根据地,然后交好吴国一起攻魏,魏国一旦灭亡,吴国自然也就成了囊中物。但刘备清醒地认识到,凭借蜀国一隅之地,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动恢复汉室的统一战争。要想获得统一所需的一切资源,必须先灭吴统一南方赢得半壁江山,最后再借助南方雄厚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动灭魏战争。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也不是战无不胜的,他的战略计划是不可取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最终都功亏一篑就是明证。刘备与诸葛亮在战略思想上暗暗发生了冲突,但又不便于挑明,因此留诸葛亮守两川,自己亲自挂帅出征,即使最后自己失败了,也还有诸葛亮保着刘禅偏安两川,以图恢复元气。

以上三点足以证明,如果是诸葛亮来指挥这场战争,虽然不至于出现被陆逊火烧连营这样战役上的重大失误,但也绝无可能迅速消灭吴国。吴国并不像刘备估计的那样不堪一击,人家只是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诸葛亮将会把这场战争打成持久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消灭吴国,对于想要在有生之年看到恢复汉室江山的刘备来说太漫长了,他已经等不及了。况且,到底是先灭吴,还是先灭魏,刘备和诸葛亮各有自己的想法,以后会很难形成合力!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或有想法偏颇和理解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笑拥江山揽风月


答:诸葛亮的军事水准,比刘备差十万八千里。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筹集个粮草,管管杂事的行政人才,事实上,刘备在时,诸葛亮还真没领兵打过仗,三国演义上那诸葛亮火烧新野,战赤壁等都是瞎吹的。

不过,没吃过猪肉,还能没见过猪走路。若硬让诸葛亮打夷陵之战,别说他谨慎不会大败,可能输得比刘备还惨。如下:

1、诸葛亮牙根就不愿向东吴开战,破坏孙刘联盟。不情愿干,必不会尽力,甚至还会背着刘备,在前线和陆逊眉来眼去。率三军之众,却三心二意,大忌。

2、诸葛亮第一次带兵,有点小紧张。众将多有不服,他就耐心的给大家讲革命理想,讲奉先精神。他处事谨慎,其率军士必无张力。在他的治理下,蜀军战斗力较刘备带,会有很大下降。再者,谨慎之人,则善守不善攻,这和他的战略目标正好相反。

3、因谨慎,诸葛亮会在防御敌人偷袭,火攻,水攻都方面更仔细。

4、因进攻无力,刘备会派使者严加问责。加上天气炎热,军无功则士气低落,诸葛亮会渐渐丧失信心。急躁而漏出破绽。

5,面对经验丰富,冷酷无情的陆逊,诸葛亮会以两种方式败亡:一是步刘备之辙,懈怠的士卒为抵御炎热天气,最终散居树荫,被火攻而全军覆没。二是军士能被约束,在开阔地带驻扎,在太阳的多日炙烤下,蜀军都快成鱼干了,休息不好,疲惫不堪。陆逊在某夜偷袭,蜀军乱作一团,死伤无数。诸葛亮坐那独轮车在山路跑的更慢,被吴军俘虏。






文史品读


如果把刘备替换成诸葛亮伐吴,结局会出现什么变化,我个人认为有两种结论:

战争胜利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是说某人军事才能高就一定能取胜,即使攻城人的军事才能高于守城人的军事才能,那么攻城者也不一定能攻破守城者,因为攻城不是讲究战术,而是实打实的硬拼,这个攻城的损失,远比陆地上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还要严重。守城者即使军事才能不是很高,如果带领的军队能够达到死守境界,加上城池坚固,攻城者兵力多,也很难做到取胜,当初白起对廉颇,军队也远超过廉颇,也不敢强行攻城,这样的战争,即使打赢了,自己也会损失的很严重。

如果诸葛亮伐吴,第一种结局是平局,诸葛亮千里伐吴,属于疲惫之师,而且此时吴国政权非常稳定,孙权又是明君,百姓安居乐业,此时根本不适合伐吴,诸葛亮此次伐吴,属于蜀军非常的强势,作为会用兵的陆逊,肯定也一样会采取防守战略,但是诸葛亮打仗跟刘备不一样,诸葛亮打仗从来不打无把握的仗,而且诸葛亮防守根本没有破绽给敌人出奇制胜,从诸葛亮用兵一生来看,还没有人能在诸葛亮手里占过便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果不是马谡违抗诸葛亮部署,导致街亭战败,诸葛亮一生也没有败绩了,也会成为一代战胜。就连司马懿这种军事谋略家在诸葛亮面前都没有奇谋而言,还丝毫占据不到任何便宜。到陆逊这里也是一样,如果陆逊采取死守不战,诸葛亮不会强攻,很可能打消耗战,而蜀国消耗战根本抵不过吴国,用不了多久诸葛亮就会退兵,但是陆逊也不可能有机会击败诸葛亮,陆逊正面杠诸葛亮,能力还不够,三国也就曹真敢正面较量诸葛亮,司马懿正面杠诸葛亮,在卤城之战差点被全歼,张颌也战死了。而且诸葛亮也并不想伐吴,如果陆逊死守,诸葛亮必定会退兵,再次联盟东吴。

第二种结局是陆逊战败,夷陵之战双方投入兵力都在五到六万左右,如果陆逊不采取守势,那么陆逊也就会失去地利优势,陆逊正面较量,是很难抵抗诸葛亮,如果陆逊不跟司马懿一样采取守势,忍受不了诸葛亮的侮辱,主动出击,那么陆逊结局也是跟司马懿会被诸葛亮击败,然后撤退守下一座城池。即使陆逊这支五万的军队被全歼,东吴还能抽出十万大军来抵抗诸葛亮下一次进攻,诸葛亮即使击败陆逊,最多也就是把荆州夺回来,蜀国还没灭掉东吴的实力,这是因为天时时机不对,东吴还没有到灭国的地步,东吴实力还非常雄厚。

陆逊与诸葛亮同时中国儒将代表人物,也是三国有名的军事家,都是用兵高手,当这两人相遇,必定有一方守一方攻,这是两个高手之间的较量,处于弱势一方都会明白,自己打不过敌人,只能采取防守,寻找战机击败敌人。如果没有机会,就一直防守,玩消耗战,等敌人退兵。


汐水柔情


跟北伐一样,无功而返。

刘备跟他老祖宗刘邦一样,并不会打仗。

他们的长处是管理团队,而不是亲自带兵征战。

刘备一生除了镇压起义军立过功,唯一的一次胜利就是汉中之战,还是惨胜。

汉中之战几乎没有战略战术可言,就是残酷的消耗战。无论从时间、规模、主帅、消耗来看,汉中之战都是一场很大的战役,但后世评价的很少。究其原因,就是毫无军事战术价值可研究。

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七百里,曹丕一听就说;“刘备不会打仗,不久就会失败。”

果不其然,七天后,东吴打败刘备的表奏就到了。曹丕说那话时,刘备恐怕已经败了。

如果换做是诸葛亮指挥,结局绝对会不一样。

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来看,诸葛亮无论战略、战术基本都很得当。

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导致失败,后世对此存在争议,有说法是诸葛亮战术不当。

但这也是诸葛亮不得已而为之,毕竟蜀汉与曹魏势力差距很大。诸葛亮是乐观了一点,整体而言,没啥大的过错,这里就不多说了。

就以诸葛亮北伐的套路,看一下,如果他指挥夷陵之战,会是如何?

刘备之所以开始比较顺利,是由于边境地带,东吴防御比较薄弱,没有遇到强硬的阻击。仅仅在巫地与李异、刘阿干了一仗,占领秭归。进而进攻孙桓把守的夷道,始终不能攻克。一个小小的夷道都不能攻克,如何灭掉东吴。

从后期诸葛亮北伐来看,攻城拔寨,还是很有一套,也屡屡取得阶段性胜利。多是因为大军深入魏境之后,粮草不继而主动退兵。

夷陵之战,诸葛亮一定也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不会急躁冒进。

在受到陆逊大军阻挡,形成对峙、难以迅速取胜的情况下,考虑到天气炎热,诸葛亮一定会退兵,撤退到蜀吴边界休整,等待天气转凉,然后水陆并进,沿江而下。

孙权最怕的就是刘备的水军。一旦刘备舍弃水路,驻扎在陆上,水军变陆军,就失去了优势,变成了劣势,给了陆逊可乘之机。

另一个原因是刘备轻敌,认为陆逊就一个毛头孩子,没把他当回事。

这一点恐怕诸葛亮不会犯这个错误。他未出茅庐就自比管仲、乐毅,清楚自己年轻时能有多大的本事,就会相信别人年轻时也会有这个本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是说说而已。诸葛亮不会轻敌,一定会谨慎对待。

由此看来,诸葛亮不会犯刘备的错误,也就不会被陆逊火烧连营,打得大败。

但夷陵之战绝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刘备从蜀中带来三万多人马,加上武陵蛮夷沙摩柯带来的一万多,也有五万左右的人马。

陆逊是率领五万东吴精兵,来对抗刘备,双方在兵力上绝对相当。

深入吴境,蜀汉军队粮草供给就困难得多,需要大批的兵力保障供给,减少了战斗人员的数量,战斗力也就下降;陆逊方面就好得多,毕竟在自己国内,粮草补给就容易的多,军心也就更稳定。

同时,吴军是保家卫国,斗志就更旺盛。

就算诸葛亮善于用兵,急切之间也难以取胜。

因此,如果诸葛亮指挥夷陵之战,恐怕不会遭受刘备那么大损失,但也不可能取得重大的胜利。

谋略是很重要,但最终还得看实力。没有足够的实力是灭不掉东吴的。

曹操没做到,诸葛亮也不会做到。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还是整个国家的实力问题。


豹眼看历史


直接给答案,不可能胜利,我的观点有以下几点(完全个人观点)

1,孙吴不是弱国,长江天险非一日可以攻破。

2,蜀汉无水军,荆州水军已经被关羽嘚瑟没了,即使有也没什么战斗力,所以刘备两路大军顺江而下,最后水军也上岸了个人觉得除了战略以外就是这个原因,刘备对自己的水军没有自信。

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备也好诸葛也好要想胜利,唯一的出路就是速战速决,不管是曹魏还是孙吴都不会给你速战的机会。

4,兵微将寡,这个是个对立条件,和人家比就是没有实力。刘备的前将军关羽,右将军马超,左将军张飞,后将军黄忠夷陵之战哪一个还活着?法正,庞统也死了,谁来领导不都是一样的吗。

5,政治上孙吴和曹魏交好,放于禁回去,主动讲和,得到了支持,最起码可以保证不会后院起火。

6,诸葛非将略之才,三国志记载刘备死后,曹魏都以为会投降于他们,根本没几个人知道有诸葛亮这号人物。说明诸葛亮基本没有打过仗,可能参与过谋略,诸葛是后勤部长啊。

7,陆逊是英雄,出将入相的人物不是英雄谁是。


红桃JQKA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待。1.诸葛亮能指挥这场战役的可能性不大。2.诸葛亮指挥应该情况会好许多。

诸葛亮指挥的可能性不大

1.刘备在成就霸业的过程中,指挥的战役众多。攻打黄巾贼,斩杀蔡阳,火烧新野等战役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即使后期有了庞统,法正等谋士,刘备也基本上都是亲自带兵,会亲自指挥,众谋士都只是出谋划策,真正做决定的还是刘备本人罢了。

2.刘备自始自终都看重的是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刘备在世时,基本上都是刘备在前线作战,诸葛亮在后方负责后勤工作。而且如果诸葛亮派到了前线,后方将无优秀之人作后勤。所以,刘备不会让诸葛亮指挥。

3.伐吴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不一致,诸葛亮始终认为,应该联吴抗曹,伐吴不是明智之举,诸葛亮劝谏刘备不要伐吴。

4.这次伐吴,算得上是倾巢出动,皇帝刚登基,刘备怎会放心把家业交给别人的,肯定要自己亲自出马。

那如果真的交给诸葛亮指挥会怎么样呢?(虽说这种假设不成立)

诸葛亮为人谨慎小心,又熟读兵法,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都很得其要领。伐魏时,即使兵少缺将少粮也能全身而退,有时还能撤退之时,斩将立威(王双,张郃)。而且以诸葛亮的特点和用兵之道,定不会犯刘备的错误(七百里连营)。

在刘备开始伐吴之时,孙权就曾派人求和。所以如果诸葛亮带兵伐吴。应该会见好就收。

在战争的前期诸葛亮势如破竹,迅速占据了江东的一些领土,并进行一些很好的安顿。但在战争的后期,孙权启用陆逊,陆逊严阵以待,双方开始打起了消耗战。

诸葛亮(客场)VS陆逊(主场)

陆逊占据地理优势和主场优势,后勤压力小,诸葛亮这边客场作战,后勤压力较大,没有地理优势。不过诸葛亮应该会凭借自身的实力尽可能的减小双方的差距,但陆逊也绝非吃素的。

应该说双方会有小范围内的功伐,互有胜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作战和伤亡。双方的将士都疲惫不堪,但又都要防范曹魏的进攻。

或许在某个时刻,孙权一方面会派人求和,愿意让出荆州部分领土,以希望双方继续联合。而也会暗通曹魏(虽说是暗通,但也会想办法让诸葛亮知道,你再不和我谈和,我就和曹魏一块灭了你)。诸葛亮也是聪明之人,加之为人谨慎小心。所以见好就收,得了一定的领土后就缓缓撤退。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补充与说明。


遨游文史世界


唉,看到大家都没说到点子上,那我就来说两句吧!仅仅是就事论事哟。

首先,从诸葛亮来讲,是不赞同伐吴的,从魏蜀吴三国之势来讲,魏独大,注定了吴蜀必须联合抗曹,这是大战略。假如,让诸葛亮挂帅,他也不会违背这个大战略的。假如,孙刘死干,曹操得利最大。若如此,就算刘备诸葛亮把孙吴灭了。恐怕以疲惫之师,难抗强大的曹操。

所以,既使诸葛亮带兵打江东,必不会真打。既使打败了东吴,也会如陆逊一样,放过刘备!故尔,就算诸葛亮亲上,也不会打败陆逊的。此其意也!

其次,诸葛亮用兵,兵行稳,也注定了他的军事才能弱于政治才能。而陆逊的军事才能,不比诸葛差,相信,真正对阵,也会如诸葛与司马之对阵一样的,平局!

最后,刘备是帝王之才,挟兄弟之仇,注定了他会亲自带兵,一争天下,他不会带诸葛亮的。况且,留下诸葛亮亦是留了后路,此其高明之处!

故尔,若诸葛亮挂帅,是胜不了陆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