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古代,长城真的可以抵御外敌吗?

Llyu


大多数地方的长城都是建在山上的,所以并不高大,不要说十米,连五米都没有,有些地方甚至三米都不到。只有河西走廊现在还残存的明长城看着是比较高的,但是都是夯土墙,并不是像我们在八达岭那边看到的那种砖墙。不过,河西走廊的长城基本上都是建在平地上的,而不是在山上。

这也不难理解。在山上建长城,如果要用夯土墙,这就不太容易了,因为山上没有那么多土,运输起来不便,反而不如砖墙成本更低一些。河西走廊本来就是沙土地,夯土墙可以就地取材,运输成本低,所以也比较方便。也因为河西走廊的长城都建在平地上,容易被破坏,所以才建的比较高大一些。

那么,长城能不能抵挡得住游牧民族的入侵呢?这要分成几个情况,首先是看游牧民族是什么规模的入侵,是几十几百人的小规模、日常化的侵扰,还是几万人以上的大规模入侵?因为游牧民族并没有稳定的国家政权,都是部落联盟国家,大多数时候都是分散游牧的,不住在一起,所以组织大规模的入侵其实不太容易。

对游牧民族来说,逐水草而居,往来迁徙,这是他们的常态,哪里有水草,哪里水草茂盛,可以养活更多牛羊,可以养活更多人,他们就会到哪里去生活。而且,草原上的生态是比较脆弱的,牛羊太多,一个地方的草原很快就会退化成盐碱地。所以,游牧民族总是看上版图很大,但是人口数量总是有限。

这就是因为,一旦人口太多,生态就会崩溃,如果再遇上干旱,或者突然一个冬天特别寒冷,人祸会变成天灾,导致一个游牧部落联盟国家崩溃。所以这种游牧部落联盟国家的稳定性是非常低的,也没有农耕文明这种提前存储粮食等生活必须物资的条件,所以抗灾害能力也很低,一旦出现灾害,就会直接崩溃。

而对草原来说,长城沿线的许多地方实际上就是不错的游牧区。而且,长城沿线基本上都是既可以游牧,也可以农耕的,并不是一条绝对的自然分界线。中原王朝比较强大,能够有效控制长城沿线,这个地带就会变成农耕地区,中原王朝衰弱,无力有效控制,这个地带就会被游牧民族占领,变成他们游牧的草场。比如河套和河西走廊,都是这种情况。

所以,第一个形成对游牧民族的防御线的长城在秦朝出现的时候,大体上和四百毫米等降雨线重合,这显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单纯的为了军事防御,而是要掩护这条线以南的农耕区的汉人能够稳定持续的耕作。而且,这条长城线一直延续到汉朝前期,到汉武帝开拓河西走廊以后,长城线的西半部分才张开手臂,向西域延伸,所以这叫“张掖”,是汉朝的“武威”使然。

在长城线附近生活的游牧民族部落,对这条线以南的定居农耕汉人的劫掠是日常性的,尤其是在秋冬季节,游牧民族生活物资比较缺乏的时候,生计艰难,就会成群结队的到汉人这边来打草谷。而长城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长城的出现,让这种几十几百人规模的游牧民族骑兵队伍难以逾越,可以禁止这种常态化的劫掠。

但长城实际上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相对而言,比较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只有汉朝和明朝两个朝代存在,其它时期都不存在。唐朝控制过这条线,但最终选择了沿着这条线大量驻扎军队来掩护内地,防御游牧民族入侵,却并没有修筑长城,最终的结果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实际控制的区域基本上退缩到了秦长城的范围。宋朝延续了这个情况,实际上宋朝有效控制的地区离长城线还有一些距离。

相对来说,汉朝的长城线防御体系还比较初级,不算特别完整,尤其是相对明朝来说。明朝的长城线防御体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整的时期,明朝不仅始终牢牢控制着长城线,而且在这条线以北也建立了一个相当宽阔的缓冲带,以致这条线以北的许多地区在明朝也变成了农耕区,比如今天的河北北部、辽宁一带,汉人人口到明末时达到了三四百万人。

明朝的长城防御体系除了作为防御工事的长城,还在这条线上配置了大量的驻军,也就是明朝习惯上所说的九边。换句话说,明朝的长城防御体系是汉朝的纯粹工事防御和唐朝的纯粹军事防御的结合,是最为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正是依赖这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明朝在对蒙古的防御中始终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不只是被动挨打,而且可以用禁止朝贡贸易来对蒙古进行军事封锁。因此也导致了整个明朝时期,蒙古始终四分五裂,无法统一。

即便明朝建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对游牧民族始终居于优势地位,但在明朝的历史上,也出现了多次游牧民族攻入这条线以南,长驱直入进入中原地区的情况。一次是瓦剌也先时期,在土木堡之战中击败明军之后,在大同附近拆毁长城,进入内地,围攻北京。到明末,皇太极时期,清军也多次绕开关宁防线,从古北口、居庸关一带拆毁长城,深入到北京周围进行劫掠。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在这几次深入内地的大规模入侵中,无论是也先还是皇太极,率领的都是几万人的部队,有能力在某个地区拆毁长城,直接进入内地。但是,几十几百人的游牧民族常态化的入侵,在明朝总体来说是比较少的,就是因为他们无法逾越长城防线。即便是人能翻越长城,马也进不来,而游牧民族一旦离开马,在面对汉人农民时,也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

总结起来说就是,长城无法抵御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入侵,但是可以阻止常态化的、小规模的劫掠,以此来掩护长城以南的农耕地区可以稳定持续的进行开发和建设。


萧武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万里长城是可以阻挡外敌入侵的。

众所周知,秦王扫六合后就派蒙恬大将率领三十万大军跨过雁门关,河套会战,秦军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修筑起了万里长城。

在当时看来,万里长城是军事防卫系统,长城上设有烽火台,也有重兵把守,所以长城对于守城将士来说就是一面防护墙。

冷兵器时代,长城修筑的高度,长度,以及坚硬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在外敌入侵前,首先要破外城。

因此,长城就是外城,用来抵御入侵者的防御城墙。

不仅在秦朝、包括后来的汉朝、明清时期,每朝每代的皇帝都会派人重修,或者对长城做加固、修检工程。如此看来,长城是可以抵御外敌入侵的。

直到热兵器的出现,长城才渐渐失去了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火炮、导弹、轰炸机、核弹、这些先进的武器出现,长城也就渐渐的成了一个摆设罢了。

不过,万里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其历史价值无法估量,因此,长城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性建筑。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引以为傲。

时光书简

欢迎关注,喜欢历史,喜欢文学,谢谢!


用户58547133614


长城在在古代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外地。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时常入侵中原王朝的边境,在边境地区杀戮汉族的子民,掠夺汉朝的金银财宝,给中原王朝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为了抵御匈奴对于边境的袭扰,秦始皇开始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六国修建的旧长城的基础上,整合六国的资源开始修建长城,抵御匈奴的入侵。之后的封建王朝都在陆续修建长城,增加长城的长度。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时候为了防范少数民族军队入侵中原大地而修建的军事堡垒。长城最长时候连绵上万里,它并不只是一堵墙,而是一个以城墙为主体,设置了大量的障碍、烽火台、卫所、关城、亭子结合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修建关隘的地址一般是选两山之间的峡谷、或是河流转弯之处,这些地方往往地势险要,有少量的兵力驻守,足以抵挡数万大军,另外长城一般修建在山脊上,骑兵是很难越过长城的。

长城除了抵御外敌的功能之外,还有预警的作用。在古代的时候通讯功能非常的落后,而北方少数民族全民皆兵,下马能放牧,上马能打仗,机动能力非常的强,让中原王朝防不胜防,但是修建长城之后,可以有限的抵御少数民族的骑兵进攻,而且长城上每十里修建一个烽火台,烽火台内都有驻军,如果遇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烽火台的驻军边可点燃放置在烽火台的干柴和湿柴,产生滚滚的浓烟,向附近的烽火台示警,传递敌军的兵力的多寡,通过信息的传递,边境的军队可以快速的了解地方的军情,抵御敌军的入侵。


虽然长城在抵御外族的入侵上有很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在防御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长城毕竟是不动的,而且长城上补给也非常困难,不可能大规模的驻军,因此总会有薄弱之处被敌军攻破。另外敌军如果选择越过长城去进攻中原王朝,长城也是无法起到抵御的作用的。


大秦帝国铁骑兵



长城这种线性国防工事要做的其实并不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通过烽火台-敌台来确定敌人入侵的位置和攻击方向,然后通过在敌人预期的入侵地区预先修筑的堡寨部署的少量兵力迟滞敌军大部队的推进为后方疏散人员物资,调集兵力包围和反击敌军争取时间。



同时绵延的城墙也可以为部队的快速机动提供一条不会被伏击的安全道路,让精锐部队可以快速插入到敌军后方,切断其后路,最终配合正面战场上的我军部队聚歼敌军入侵部队。草原生态系统很脆弱,无法迅速、大量的获取生产资料,一旦人员特别是青壮年大量损失就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来恢复元气因此大量杀伤对方有生力量是中原农耕政权防御游牧民族的袭扰的不二法门。
汉长城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建造的,它也的确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曾经逼得刘邦依靠女人才能活命的匈奴人就是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失血中彻底消失了。


砺剑堂


其实长城的作用很多人误解了。

一、长城可以防贼,但不能御敌

从战国时期,秦国、赵国、燕国都修了长城,秦始皇把它连接加固,就成了万里长城。后来的各朝代都有修长城的历史,长城当然是有用的,否则历代的皇帝修它干嘛!难倒脑子进水了?

不过,看一下长城要防御的敌人,就知道,长城也没能防住游牧民族南下,甚至灭亡中原王朝。其实中原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并不是每天都在发生由最高领袖指挥的战争。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是他得狩猎本性,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存模式决定的。只要遇到了灾年,就潮水般从北方高原上冲下来,到汉族人的地盘上抢粮食、抢金钱、抢女人。不过这些不一定是国家行为。因为游牧民族的组织方式是部落模式,每个部落都是一个独立体,很多部落联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帝国。其实就是一个部落联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在冷兵器时代就没有平息过。但绝大多数的冲突,都是小股部落到边境的袭扰,他们的目标是资源,不是中原王朝的政权。

长城的作用就是防御这些北方游牧民族的小股势力从未间断的袭扰。如果没有长城,北方游牧民族一支起兵风驰电掣般到来,风卷残云般离去,边境地区可就永无宁日。但有了这道长城,一支小型打劫队伍可没有那么容易突破,及时打过来了,还不一定走得了。从而大大降低了游牧民族南下抢劫的频率。真要是北方匈奴帝国发动了大规模兵团作战,一道长城怎么可能防御得了?也就是说长城防寇很有效,但面对大规模战争,它的防御能力远远不及一座城池。

二、长城不是墙,而是一条高速公路

很多人认为长城是一堵墙,把对手挡在北边。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念。再高的墙也没有梯子高,稍懂些攻城战术,攻城器具的,这堵墙顶多相当于地主家的寨墙。但长城不在于它得坚固,而在于它能给部队带来的机动性。古时守卫长城的士兵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城上有执勤的队伍,城内有驻扎的营地,五里一哨、十里一营。城上士兵发现敌情,就会点燃烽火台,城下驻军马上登上长城展开部署。哪个地方受到攻击,城上、城下的部队就会顺着长城机动到那个地方,实则,长城就是一条古代的军事专用公路,大大提升了部队的行军速度。

三、长城在抵御外敌方面,还体现在经济作用上。

长城不光是在军事上抵御外敌,它还可以在经济方面发挥本来不属于它的作用,来营造边境的安宁。

因为有了长城的存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小规模骚扰就变少了,但并不代表两边的民间交流就隔绝了。边境贸易开始在长城各个关口繁盛起来。从而让长城产生了一个治理和守护边境贸易的作用。内地的商人把商品运输到长城关口,在边关守军的震慑之下,这种交易是有秩序的,于是催生了边关贸易的发展和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只要你动粗,长城就是一个和平的而交易场所。

由于在经济交流方面发挥作用,促使长城两侧的边民生活相对稳定,交易、交流、往来都尽然有序。这也进一步减少了边民冲突,降低了区域性武装对峙的风险。这种弄带来和平稳定的非军事作用,也是防御外敌的范畴吧。

长城是保家的,不是保国的。御敌对象是流寇和强盗,而不是大规模的武装侵略。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最好的防御是国富民强的综合实力,而不是一道防御工事。强大到别人产生畏惧,才对得起“万里长城万里空”的豪迈宣言。


牧渔子


其实,长城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只是一堵“阻拦”外敌的大围墙。

最近看了一本书,对长城的解读很新颖,分享给大家。

第一,长城并不仅仅只是一条长墙,它是一套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首先,长城上的烽火台,大家都知道,在发现外敌的时候,就会依次点燃,这可是在电报之前,最快的军事预警方式!

再者,光有快速的预警方式是不够的,还得有快速的援军赶到才可以,这就要说到长城的选址了,大家都知道,长城一般都建在崇山峻岭之间,这可以大大减缓外敌的到达时间,给我方援军争取更多的时间;那么,你可能会说,这样我军到达的难度也会很高啊。那恐怕你没登上过长城,长城不仅仅是高,而且很宽,平均有5-8米宽!并且都是砖石平铺的路面,这就很方便来运兵!不管是步兵还是骑兵,都可以在长城上奔驰。当敌军还在翻越崇山赶赴长城的时候,我方的边境驻军就可以沿着烽火台,一路驰骋赶到了。所以,很节省时间成本。

虽然说“万里长城万里长”,不能再这么长的战线上,处处布防,但是有了及时的预警方式,与快速的运兵速度,长城就非常的实用,非常的节省成本。

不然,可以翻看一下历史,对长城不重视的朝代,也就唐与清,清朝就不说了,关里关外都是他家的,长城几乎用不上。唐朝是不用长城,但是却需要在边境驻扎大量的军队,以致形成了后来的军阀割据,藩镇林立,终酿苦果。还有宋朝也是类似,宋朝因为长城不在自己手里,所以不得不大规模扩军,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而且军队的战力也没有起色。

第二,长城不仅仅只是具备防御功能,对于进攻也是很有帮助的。

在战略上,中原的军队就可以把长城作为对抗草原的前沿阵地,对外出兵作战,就不用从首都(长安、洛阳)集结军队,再长途跋涉赶去边境了。再者,有了长城作为后方,中原军队就可以,依托长城主动出击草原军队,赢了就推进,输了就退回长城,你看有了长城,中原军队进攻草原更是容易;而且,草原军队一旦进攻长城的一个关隘,其它关隘还可以出兵夹击。当年秦始皇就这么来打匈奴的,对此,史书上的表述常是,匈奴一败,退却七百里。他们一点都不敢在长城附近晃悠。

有人可能会说,这么长的长城肯定有薄弱的地方,草原部队集中力量攻破这一点,长城不就没用了吗?其实,这也是一种很深的误解,只把长城作为一个围墙来看待了。

集中一点,突破长城很容易,但是你摧毁不了长城这个作战防御体系,不管你推进了多少里,你的后方始终是不安全的,只要中原军队赶到,把口子一睹,你想出去可就难了。不信你可以去看看清史,看看皇太极的遭遇就知道长城的利害了,皇太极6次越过长城,不管带多少万人来,都只是抢点东西就走,而且,往往也占不到多大的便宜。

所以,即便突破了长城的一点,攻进中原,也不能实现占领与驻军。

对于长城,我觉得我们不能脱离实际情境来评判它的价值。难道中国古人真得那么傻吗,倾尽全国的力量,去修建一个毫无用处的长城?而且历朝历代反复修缮,这怎么会是一个毫无用处的工程。


小青御史台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用了仅十年的功夫就横扫六国,一统华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统一中国后将六国所有的贵族揖押到都城咸阳进行监管,又将六国原来的兵卒集中到骊山修建秦皇陵,及万里长城,六国己灭,天下一统,按理秦始皇可以高枕无忧,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然后做为一国之君,千古一帝的始皇帝却忧心忡忡,彻夜难眠,原来有方士卢生算得秦的国祚很短,将被胡所灭,所谓“亡秦者胡也”,胡不言而语,胡人也,始皇帝立刻不假思索的认为将来能使秦国亡国的是胡人,于是乎他派大将蒙恬率精兵四十万,将胡人赶到很远的地方,然后征集天下绝大多数的民力来修筑万里长城。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当年秦始皇命人修万里长城的首要目的就是抵御胡人,延长国祚,以便使秦的江山千秋万代。万世永存。

当然万里长城除了这个作用以外,还要许多其它的作用,在此不多赘述,因为这些作用都是次要的,也是后来自己想象出来的,而作为始作俑者的秦始皇我想他的主要想法还是抵御胡人。

然而一切事情都是内因起主要作用的,如果一个人,一个国家不主重内部素质提高,加强内部管理。不注重民生,那么再强大也要轰然倒掉,很快亡国的,秦始皇也如此,秦王朝也如此,由于秦国连年征战,横陈暴殓,恶习已久,传到二世时更甚也,因而终于引起来了大泽乡起义,继而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终于亡国。也许秦始皇在地宫也弄不明白,原来,灭亡秦国的不是胡人,而是自己的儿子胡亥,这大概是天意吧!




张生史话


在古代,我认为长城在抵御外敌入侵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绝对的不可逾越。说到长城都知道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为了防止北方匈奴部落对中原的不断侵扰,动用全国财力、物力,修筑了一条横贯南北的军事防御工程,由于工程巨大,当时生产力低,只能人工建造,且用的人太多,百姓都苦不堪言,民间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控诉。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真的都是秦始皇建造的吗?



一、长城的修建历史

1、长城建筑的起源

据记载长城的建造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诸侯国为了封地安全,就在封地四周建起了城墙,起到一定防御作用。到战国时期,不管大小国家都开始修建自己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时自己的安全得以保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从此,军事斗争就由中原地区转移到北方地区,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率30万大军进攻匈奴,直接把匈奴驱赶到长城以北地区,接着就开始修筑长城。



2、秦长城的路线

皇用了许多年,终于修建好西起甘肃林洮,北至内蒙古准格尔旗,再由宁夏狼山南麓而东,经集宁、张家口、赤峰、抚顺、本溪,在向南由今朝鲜平壤西北部入海的万里长城,我们称为秦长城。


3、明代修建的长城

自秦以后,从西汉、东汉、北魏、东魏、北齐一直到金,其实都修缮和新修建过长城,尤其到明代的时候,为了防止北方游牧部落的侵犯,先后十八次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明代所修建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六千七百余公里。他的特点是高度、厚度、工程质量和防御设施等方面都比秦长城好。我们现在去的北京八达岭长城就属于明代长城的遗迹。

二、长城的作用和意义

1、长城作用

秦长城到明长城,历时一千八百年。它的存在,加强了北部的防御,限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长驱直入,节省了边疆的守军数量。同时,长城对于发展北方的经济、文化,保障东西方交通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长城意义

凡事都有两面性。修建万里长城就可抵挡外敌入侵吗?其实也不一定,历史记载,秦始皇修完长城后不久,就有匈奴人越过长城,进犯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威胁西汉王朝,刘邦只好采取了和亲政策。一直到汉武帝的时期,国力强大,才将匈奴的许多部落逐个消灭。所以说一个国家只有自己变得强大了,才是最好的抵御外敌入侵的长城。唐朝时期也没有修建长城,就是因为国家势力强大,小国家智能俯首称臣,前来天朝朝拜。现在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国力增强,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就是能够抵御一切外来之敌的万里长城。


视觉黄河


关于长城,有诸多的民间传说和官方表述,秦始皇修长城,耗费巨大人力与物力,所为者何?仅凭这工事,能防御外敌吗?一个横扫六国,一统六合的雄才霸主,面对草原的落后的游牧部落,退守是其策略吗?如果不是,那为何要修长城呢?

事实上,修长城,背后的原因,并没那么简单。

明面上,塞外地域广阔,逐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彪悍枭勇,善骑射,战斗力强,从周末烽火戏诸侯,到赵武灵王学习他们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可见一斑。他们的骑兵具有机动灵活的特性,每逢灾害,这些部落牧民呼啸而来,虏掠而去,对中原以农耕为主的文明是巨大威胁。他们既可单兵,又可规模大小不一的汇集,在漫长的边界线上,仿佛幽灵,神出鬼没,防不胜防。而中原的步,战车重兵集团,无用武之地。所以秦统一以后,这成了国家最大的威胁。

修长城并不能完全阻止胡人南下,但可以破坏其机动性,阻缓他们进入的时间,为中原重兵集结围追,提供机会。正如后来抗战时扒铁轨,挖深坑等破坏道路之类,阻止机械化部队推进速度。

其次,修长城,可断绝边民与胡人交易,由于游牧民族经济单一,许多生活用品依赖与中原交易而得,比如必需的盐,衣服等用品,修长城,相当于经济封锁制裁,对其实力壮大起到制约作用,这是最厉害的。

而暗地里,六国一统,人心不服,易生反叛之心,通过劳役,破坏反叛力量,削磨意志,达到臣服目的,同时,秦国国民,自商殃变革,以军功论赏,爆发巨大战斗力,现在战争结束,一大群要论功行赏,安享荣华富贵,那哪还有战斗力?国家哪有这么多的赏赐兑现?所以只好继续四处征战,外修长城,内修阿房宫,把这些人耗干耗死,就不必兑现了。

这是深层次的原因。


古今中外奇人异事


历史很长,不妨有趣些!

的确,长城的高度不足10米,在历史上尤其是古代那个上午风起尚武风气的前提之下,想要翻过这样的墙头似乎不是很困难。当然了,即便翻不过去,搭个梯子,从10米的高度跳下去,好像也出不了什么大事情,只要角度安排的好,不是脑袋落地的话,有很大概率只是崴一下胳膊和腿罢了。

事件回顾

首先需要点明一点,长城的历史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都要长,因为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抗胡人的,而胡人作为打不死的小强存在于历史的多个时间、多个角度、多个跨度。

我们非要去较真的研究的话,长城在秦王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部分迹象,而在明朝达到了巅峰,到了清朝则基本上没有太大用处了。

原因也很简单,毕竟清王朝本身就是一个外来王朝,他的老家就在北方,总不能自己建一道围墙来防御自己人抢自己的东西吧,如果清王朝真有这样的脑回路,那估计也统治不了200多年。

长城在秦王朝建好了,有效的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而且在隋唐时期,以及明朝的时候,长城一而再再而三的扩充,其扩充速度难以想象。大家不要觉得10米的高度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工作量,哪怕时至今日用现在的科技手段去复原整个长城的总长度,并且达到当时的要求的话,没有个三五年头也很难完成。

整个秦王朝的长城前后一共用了10余万人,耗时多年才打造出个模型来,后世又修修补补若干年,总算是有了点长城的样子。

没错,这就是事实

长城用来防御谁呢,最开始就讲过了,但凡是个爬墙小能手,或者类似于古代葵花宝典、轻功、等诸多优秀武功的武林高手,可能左脚踩右脚想蹦就蹦上去了。

身材比较好但是并不擅长武术的人,搬个梯子好像也能够爬上去,但是在古代几乎长城没有毁坏的年代,游牧民族想要清洗边境的老百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来无回或者压根就进不来。

因为游牧民族并不是自己进来的,单枪匹马想爬梯子就可以爬梯子,往往游牧民族是骑着马来的,为什么骑着马来呢?

因为他们需要抢东西,需要运输东西,在抢完东西并且运走之后要及时的撤退,要不然封建王朝的大一统国王肯定会率领军队前来,截击阻挠自己的。

问题是人可以爬上墙头,你怎么让马爬上墙头呢?即便个个都是的卢马,都可以跳上个三五米的墙头,它跳上城墙之后又怎么跳下去了?这些都是需要胡人所考虑的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城并不是阻挠胡人的出路,而是阻挠包括战马、运输器具等所有的与人相关的物资,储备的出入。

长城一盖,胡人的马和战车根本开不进来,想要一路顺风的去做抢劫的买卖,也大打折扣。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