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孫權晚年為什麼性情大變,成為了昏君?

是瓜不是菜


縱橫年少的時候特別喜歡《三國演義》,經常在英語課上讀三國,也因此多次被找家長,回想這些年,大學英語四級222分,現在天天解讀三國曆史,也當真是沒誰了。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的筆墨很多,但是關於孫權的並不多,小學時候一直以為孫權是個垃圾,完全是憑藉其父親和哥哥的根基,坐鎮江東。

其實,不然,後來在語文書中看到了《孫權勸學》這篇文章,他勸呂蒙讀書,使得呂蒙在孫權的影響下,也喜歡看兵書、學習,成為東吳名將,由此再也不敢小窺孫權這個人物。

曹操為何會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江東政權草創於孫堅,發展於孫策,卻最終鼎盛於孫權手中,孫權的哥哥號稱江東小霸王,卻被刺客刺殺,孫策主政的時候霸業難成,當時孫家在東吳的政權並不牢靠。

首先,孫氏家族不是世家大族,是江東一個寒族,孫氏家族發家於江西,所以江東的世家大族是不認可孫氏家族的,這是孫權面臨的統治難題。

其次,孫權隔壁就是劉表,劉表有一大將叫黃祖,而孫權的父親孫堅就是劉表的部下黃祖殺的,況且當時袁紹和曹操在打官渡之戰,不論是誰勝誰敗,矛頭都會對準孫權,這對剛剛即位的孫權而言,實在是內憂外患。

年僅18歲的孫權就全面的接手了江東大權,對孫權而言,其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在當時能夠幫助孫權的只有周瑜和張昭,孫權在兩人面前放低姿態,訴諸自己的不易,兩人決定幫助這個18歲的孩子。他們率先表明忠心,帶頭行禮。他們的表態具有重大意義,代表著與兩人相關的集團會支持孫權,孫權這就有站穩腳跟的可能。 孫權他知人善用,重用呂蒙、周瑜、魯肅,這些人物在當時都是忠義之士,不管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他們都會認真輔佐孫權,孫權早期的成就,離不開他當初任用賢才的戰略眼光。

後來孫權起兵西進,收服甘寧,圍剿了黃祖,同時為了在江東站穩腳跟,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擊潰了曹操軍隊,又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等等,這就足以看出孫權的果敢和智慧、知人善用,所以早期孫權取得的成就還是很大的。

建安十八年,曹操再次起兵號稱四十萬南征孫權,兩軍在濡須口對峙月餘,曹操望著孫權的軍隊,嚴肅整齊,自知無法打敗孫權,因此心生感嘆,說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後引兵北還。

從父親、哥哥手中接過江東大權,並且能夠在三國鼎立的局勢下,守住這份基業,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對孫權而言也是很不容易。 三國鼎立之際,孫權一直都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即使是在波雲詭譎的三國鼎立時期,孫權還能夠冷靜從容面對,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果。那為什麼到了孫權晚年,他卻成為了昏君呢?

首先,孫權年事已高,難免昏庸

主要原因是孫權年紀比較大了,很多事都稀裡糊塗,孫權去世的時候已經71歲了,這在古代算是個長壽老人了,俗話說人是越老越糊塗,而孫權到死也是一直把握著東吳的政權。

讓一個“老小孩”把握著一個國家的政權、並決策所有的大事小事,孫權難免有任性妄為的時候,所以,導致孫權做的決定也並不都是正確的,但是舉國上下又不得不聽命於孫權,所以孫權昏庸有他年紀大了的因素。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皇帝老年之後都會犯昏庸的毛病,就像唐玄宗一樣,早期聯合太平公主誅殺韋后集團,任用姚崇和宋璟為相,開創了“開元盛世”。晚年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為相,貪圖享樂,極盡寵愛楊玉環,荒廢國度,放任安祿山自由發展,最終爆發“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所以晚年皇帝會昏庸就像是歷史必然一般。

其次,身陷奪嫡之爭當中,沒能妥善兒子間的關係

自古以來身為皇帝,必定多疑,孫權亦是如此,主要表現在他選擇繼承人上猶豫不決,導致孫權晚年沒有合適的繼承人。

在太子孫登去世後,他選擇立孫和為太子,但是他對孫和並不是很寵愛,相反寵愛魯王孫霸,這不是有意激起兩人爭儲麼?

支持太子孫和的以陸遜為首,支持魯王的以呂岱為首,孫權知道兩人奪嫡、拉幫結派後,十分生氣,最後孫權廢掉太子,賜死魯王,改立7歲的兒子孫亮為太子,結束了二宮之爭。

其實我個人覺得二宮之爭是孫權為了掣肘孫和與孫霸,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力,否則他不會給了一個人太子位,又疼愛另一個孩子。

再次,孫權手下的文臣武將相繼去世

在這場奪嫡之爭當中,孫權趁機打壓位高權重的陸遜,我們知道陸遜跟隨孫權40多年,一直忠心耿耿,為東吳政權的穩固付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收復荊州之戰,以及夷陵之戰中,陸遜都有著極好的表現。

然而在奪嫡之爭當中,本來想置身事外的陸遜,最終被牽連進來,觸犯了孫權的忌諱,於是孫權就首先拿陸遜開刀,將自己的怒氣發洩到陸遜身上,陸遜最終因為憂傷過度去世。 其實在陸遜死之前,魯肅、呂蒙都相繼離世。強國都是靠人才,但是東吳一直在流失人才,等到陸遜死後,東吳徹底失去了活力,沒有統一全國的可能性了。

最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後,孫權過於安逸了

另一個原因就是曹操、劉備先於自己去世,東吳疆域大致確定,政治環境相對平和,自己的前半生都在算計著過日子,沒睡過安穩覺,三足鼎立的格局少了兩個重要的人,孫權自然可以鬆懈下來了,享受帝王生活了,孫權也由此變得驕奢淫逸,喪失了原有的自我警惕意識。 就像鯰魚效應一樣,因為三足鼎立局面的存在,不安全、不穩定的因素一直存在,孫權為了生存會不停地籌謀規劃、算計比較,但是一旦沒有了生死存亡,鯰魚效應就失去了意義,再也激活不了孫權的鬥志,孫權領導的東吳就像一潭死水一樣,沒有了生機與活力。 所以,俗話說“酒飽思淫慾”,沒有緊迫的局勢,再加上權利的高度集中,讓孫權沒有了早期的意氣風發,晚期的孫權,也難逃昏庸的晚年。


史論縱橫


孫權並不是晚年才變得刻薄多疑,殘忍好殺。他從來都是如此,只不過早年間打天下,要籠絡人心,不得已才裝的人模狗樣、寬宏大量。

有幾件事情可以證明。

第一是周瑜之死。

赤壁大戰之後兩年,公元210年,年僅35歲的周瑜暴斃而亡。這個事情非常蹊蹺。我們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就是孫權下的手,但有一些側面證據。

周瑜想要攻打益州,專程去覲見孫權。孫權表面上答應,交口稱讚。背地裡,卻試探劉備,讓劉備評價周瑜。劉備說周瑜精明強幹,氣度恢弘,時間長了肯定不會屈居人下!

孫權有沒有聽劉備的話呢?恐怕是聽了。因為周瑜見了孫權以後,回去沒多久就突然病逝了。讓人不能不有所聯想。

為什麼孫權要害周瑜

因為周瑜之才,勝過孫權十倍。周瑜的功勞又太大,整個江東,是周瑜和孫策兩個打下來的。赤壁之戰,是周瑜打贏的。但是周瑜的官職卻非常小,只是一個偏將軍、南郡太守。這不是扯淡麼?

周瑜老老實實鎮守南郡,孫權或許還能容忍。偏偏他要去打益州。益州易守難攻,佔領益州之後,完全可以自立為王。到時候他孫權也無可奈何。

所以,孫權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害死了周瑜。

第二個例子是魯肅

魯肅是大忠臣,對孫權忠心耿耿。在赤壁之戰的危難關頭,堅定的支持孫權。結果怎麼樣?孫權表面上褒獎他,暗地裡對他十分不滿。

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

對一個老功臣,發出這樣的評價,簡直混蛋。

可見孫權一貫心胸狹隘。年輕的時候要打天下,用人之際,不得不假裝寬容。老了以後,就暴露了本性。


上將噯福斯


孫權這個人的人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當皇帝之前和當皇帝之後。當皇帝之前的孫權是曹操所謂“生子當如孫仲謀”英主,而當皇帝之後的孫權卻是“反覆無常,嗜酒好殺”的昏君。



孫權從他哥孫策手裡接過東南半壁江山的時候才18歲,作為少年英主,孫權也曾勵精圖治,多次打擊劉表與黃祖,將勢力擴大到長江中游。接著,孫權在26歲這一年,依靠周瑜等人在赤壁擊敗曹操,不僅穩固了自己的地盤,還獲得了三分之一的荊州之地。

與此同時,孫權也在按著魯肅給他制定的目標在走,只可惜,周瑜在徵蜀的途中突然舊傷復發,不幸早逝。而孫權自己也在合肥逍遙津之戰中損兵折將,北進無望。隨後,巴蜀又為劉備佔據,並且孫權與劉備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劇。此時,關羽徵樊城,曹操於洛陽坐鎮,派滿寵遊說孫權出兵荊州。



孫權因魯肅亡故,任用呂蒙為都督,結盟於曹操出兵佔領荊州,並殺了關羽。兩年之後,孫權有任用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打敗了劉備。自此,孫權的東南政權也日趨穩定。此後,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孫權在接受王爵後不久轉而向蜀漢稱臣,並出兵交州,勢力擴大到了兩廣及越南一帶。

有著如此成就的孫權在熬死了曹操,劉備和曹丕之後,終於在公元228年稱帝,建立了他的東吳帝國。然而,在稱帝的過程中,孫權也不得不向江東士族做出妥協。以顧、陸、朱、張為首的四大本土勢力成為了吳國的權力核心,作為皇帝的孫權看似至高無上,卻也要在權力上讓步,這讓英雄一世的孫權很不爽。



再加上,孫權的兒子孫登早逝,導致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開始了一場奪嫡之爭,甚至於孫權的女兒也參與進來。孫權由此心力交瘁,整日飲酒。並且在國事上也渾渾噩噩,盡然讓遼東公孫康給騙了不說,還派船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最後,衛溫與諸葛直損兵折將回到建業,卻被孫權給殺了。


傅斯鴻


主要原因是太子孫登突然病死。

孫權晚年,昏聵不堪,主要因為培養了十多年的太子突然死了,孫權不得不從兒子裡面找新的太子,此時由於孫權大女兒孫魯班的攪動,導致後宮腥風血雨,非常的慘烈。

有人說,不就是立太子嗎,孫權那麼多兒子,重新立一個就是了,有什麼難的?

非也!

這就好比一個家族企業,董事長辛辛苦苦培養一個兒子做接班人,培養了十幾年,突然兒子死了,這十幾年就白費了,幫他建立的班底也白費了,重新找接班人,一沒經驗,二沒人脈,何其難也!

孫權就面臨這種窘境,以至於後宮大亂。

(1)故太子孫登。

孫登是孫權長子,229年被立為太子,孫權培養他整整12年,但是,在241年,孫登突然病死了。

孫權當時已經60歲了,想象一下,一個年邁的老皇帝,辛辛苦苦培養了十幾年的接班人突然死了,一切要重新開始,怎麼能不令他心神大亂呢?

(2)第二任太子孫和。

孫和是孫權的三子,也是當時活著的最大的兒子(兩個哥哥均病死),因此孫權把他立為太子。

但是,孫權的長女孫魯班,一直和孫和的生母王夫人有仇恨,天天在孫權那裡給他母子穿小鞋,某次詆譭王夫人之後,王夫人遭到孫權責罵,鬱悶而死。

孫和也在孫魯班的不斷詆譭之下,做了8年太子被廢掉,並在三年後被孫魯班的情夫孫峻殺死。

(3)差點當上太子的孫霸。

孫權很喜歡四子孫霸,在立孫和為太子的同時,又加封孫霸,讓他的待遇和太子孫和一樣,吳國大臣們就此站隊,分別擁護孫和或者孫霸,出現了吳國的太子之爭。

孫權為什麼立孫和為太子,又加封孫霸?

是年老昏聵還是有意為之?

有意為之的可能性更多。

孫魯班本來想擁護孫霸當太子,不過孫權的二公主孫魯育不同意,孫魯班見孫權寵愛七子孫亮,就改為擁立孫亮。

孫和被廢之後,孫霸亦被孫權賜死。

(4)第三任太子孫亮。

孫亮是孫權的第七子,母子都很受孫權寵愛,他出生的時候,孫權已經62歲了,因此受到孫權的喜愛。

250年,孫亮被立為太子,時年8歲,兩年後,孫權去世,孫亮即位。

因此,孫權晚年為什麼成了昏君,原因是:

①辛苦培養的太子突然死亡。

②重新選立太子,出現宮鬥。

③長女孫魯班起到了非常大的負面作用。


師明禮


孫權,生於182年,卒於252年,享壽71歲。

人活七十古來稀,這是唐朝杜甫的詩句,孫權在三國時期能夠活過七十歲,已經很長壽了,但長壽也帶來一個問題,他執政時間太長了,從200年接掌江東到去世,孫權執政53年,這在我國曆史上都是排得上號的。

我們常說老糊塗,人老了會不會糊塗?顯然是會的,尤其是坐在最高位置久了的人,因為他們脫離底層太久,很容易走向極度利己的方向。

算算那些在位超過四十年的皇帝,如漢武帝、唐玄宗、嘉靖帝、萬曆帝、康熙帝、乾隆帝,有誰是善始善終的呢?即便是被魏徵勸諫的唐太宗,再多活幾年也不知成了什樣子。

孫權的能力非凡,這一點不需要否認,年幼時他隨四處漂泊,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十九歲更是面臨兄長去世,自己執掌江東的艱難局面。

孫權撐過了前半生的種種危難,使得東吳與曹魏、蜀漢鼎足而立,最終稱帝成為三國之一,但在孫權六十歲的時候,一個晴天霹靂炸響,太子孫登死了。

正始二年(241年),三十三歲的太子孫登病逝。在此之前,他已經做了二十一年的太子了,孫權為了培養他,可謂煞費苦心,現如今說沒就沒了,對於孫權的打擊可謂是無比巨大的。

對於太子的人才儲備、關係奠基都是眾多帝王所重視的事,孫權給孫登選的老師是元老張昭,給孫登安排的陪讀人員都是當時重臣的子嗣,將來也將成為孫登的左膀右臂。

孫權稱帝后,還注重培養孫登的軍務政務能力,在朝廷逐步代行君權,幾乎就等著孫權上天了。

然而,孫登卻先上天了,這就給孫權帶來一個巨大的問題,選誰當太子?

太子是獨一份的,孫權在確立孫登的地位後,一直著重培養他,其他兒子就沒那麼顧得上,再加上朝野歸心,其他兒子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可孫登一死,大家的心思就上來了。

同樣的難題後來也擺在明太祖朱元璋面前,他選擇傳位給孫子,並在閉眼前掀起了一場場滔天血雨,凡是可能造成威脅的,全部被他殺盡了。從這一點看,朱元璋是非常支持孫子的,但孫權卻並不堅定支持某一個兒子。

孫登去世後一年,孫權以孫和為太子,可能是因為孫和年紀最大,不過孫和的同胞弟弟孫霸獲得了跟他一樣的地位,兩人同時設立官署,委派官員,除了名分,幾無差別,孫權這是在鼓勵兩人相爭。

也有大臣勸諫孫權,但孫權沒聽,而大臣們很自然開始站隊,開始激勵的政治鬥爭,孫權想要制止,卻毫無效果。

另一方面,孫權的女兒全公主孫魯班跟孫和槓上了,為了搞掉孫和,孫魯班跑到父親面前搬弄是非。

當時孫和被孫權派到設在長沙的孫策廟中祈禱,孫和岳父就住在孫策廟附近,就叫女婿到家裡坐坐,兩人說了什麼不得而知,反而孫魯班轉述給孫權的就是兩人在商量後事,孫權身後的事!

老年人最忌諱談死,孫權聽後大怒,對孫和愈發冷淡。另一邊,孫霸就開心壞了,大好時機啊,趕緊指示親信們一起說太子的壞話,孫權對太子孫和更加不滿。

不過雙方還在爭鬥,孫權也越加厭煩,最終在孫魯班的建議下,他把兩個兒子全搞了幽禁孫和,賜死孫霸,立孫亮為太子,並由此引發之後孫吳的一系列問題。


平沙趣說歷史


其實孫權的患得患失感是從陸遜掌權之後才出現的!在孫權即位之後,由於他繼承的是孫策的位置,在子與侄之間的選擇就讓孫權左右搖擺不定!出於私心,他肯定是要立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的!但是他又擔心孫策的子孫會因此不憤,然後威脅他的統治!所以,孫權一直打壓孫策一脈的人。在一些重要職位之上也不給安排進去!害怕對方有非分之想!

但是陸遜就不同了!陸遜本是孫權挖掘出來的人才!陸遜跟孫氏結親也是孫權做的!按理,孫權對陸遜應該絕對信任才對!但是這期間卻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陸遜的妻子孫氏恰恰是孫策的女兒!這就變成一個很複雜的關係,孫權本是應該信任陸遜的,卻又把一個最不被信任的人許給陸遜當了妻子!因此,孫權對陸遜是既信任又防備。到後來,信任逐漸消失,變成了純防備!這也是後來陸遜鬱鬱而終的主因!

孫權對陸遜猜忌的延伸到往陸遜兒子的猜忌!陸遜僅僅只是娶了孫策的女兒,陸遜的兒子陸抗則完全就是孫氏血統,孫策的嫡親外孫!尤其是陸抗的才能又比孫權自己的幾個兒子強得多!這就使得孫權不得要為自己的腦殘兒子除威脅,這種除威脅了防陸抗還防其他權臣!這便是孫權昏庸的開始!


優己


“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孫權,三國東吳最傑出的領導人,他忍辱負重,“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而,就這樣一個人,晚年卻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昏君,這是為何?

事實上,不僅是孫權,回顧兩千年封建帝王史,年老昏庸幾乎是所有帝王的標配。有人說,這是因為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太久了,太寂寞了,前半生整天防備他人,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到了晚年,隨著精力大不如以前,昏庸局面就出現了。

古時候的封建王朝,想要發展成為強盛的國家,那麼皇帝就一定要是一個明君。但是如果皇帝昏庸,不但不能使國家強盛,甚至就連國家都有可能滅亡。而三國時期的孫權年少即位,能在亂世之中立足,並且將東吳發展成為三國之一,可以算的上一個明君,但是孫權的晚期,變得多疑,還殺死了很多有才能的人,間接導致了東吳的滅亡。那麼本來是一代明君的孫權,晚年經歷了什麼變得昏庸呢?

孫家世代雄踞江南,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孫堅和孫策兩人經過一番努力,在江南建立了自己事業。但是孫堅和孫策接連去世,兩人打下的江山就落到了虛歲才十九歲的孫權手上。孫權雖然年輕,但是卻很有抱負,他的才能主要體現在知人善用上,他前後招攬了周瑜魯肅等人,這些人的到來,使得東吳的實力逐漸變得強大,東吳在孫權手上,也超過了父親和哥哥在位的時候。

在劉備和曹丕相繼稱帝之後,孫權也脫離曹魏,在自己建立的武昌城登基為皇帝,建立了吳國,至此三國鼎力的局勢正式成型,這一年孫權已經48歲了,孫權已經從一個年輕人變成了一個睿智的開國之君。

做了皇帝之後,自然就要立太子,孫權在登基的第一天,就將自己的長子孫登立為了太子。這個孫登很有才華,也確實是一個合格的候選人,他經常提出很多有用的建議,孫權採納之後也發現這些建議確實是正確的,於是就對他十分看重,準備將東吳的重任交到他的手上。不幸的是,孫登在三十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就在他死前還在給孫權提建議,也是因為這樣,孫登死後,孫權十分傷心,以至於在以後很多年,只要提到孫登,孫權就會淚流不止。

孫登死後,孫權好像受到了打擊,性情大變。他看到了生老病死,也開始尋找長生不老之術,甚至學著秦始皇出海尋仙,每一次動輒花費鉅萬,加上還要對外作戰,這就導致東吳賦稅加重,百姓的負擔越來越沉重。加上因為立新太子,孫權還將自己的兒子孫霸處死,最終選擇了年幼的孫亮為太子,而孫亮的生母就得以參政,這就直接導致東吳的衰落。

孫權晚年已經沒有了當初知人善用的本事了,有才能的陸遜和陸抗是東吳的肱骨之臣,但是不受孫權的喜愛,甚至還險些喪命,因此朝臣們不敢隨便提意見,甚至就連重臣陸遜因為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就被孫權責罵,甚至還懷疑他想謀反,導致東吳能臣陸遜憂傷過度而死。相對陸遜不受信任,遼東的公孫淵則一直在東吳和曹魏之間遊離,而孫權執意相信他,導致了被公孫淵欺騙,還一意孤行的發動戰爭,最終使得東吳損失慘重。

其實孫權的變化不是特殊的,歷史上有很多早年英明晚年昏庸的皇帝,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這些皇帝都是很好的例子。因為剛剛得到權利的時候,皇帝們都想成就一番事業,在事業有成之後,皇帝們就覺得自己已經功成名就,就開始享受權利了,所以人都是一樣的,在前期辛苦得到成果之後,在晚年就要享受了,所以說皇帝也是人,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

晚年的孫權,可以說是運氣背到家了,北伐無一次成功並且在立儲的問題上也是昏招不斷。

由於太子孫登的離世,使得東吳的太子之位懸空,孫權三兒子孫和接任太子之位後,並沒有平息儲君之爭,魯王孫霸積極的參與到儲君之位的爭奪當中。

朝中勢力也因此分成兩大派,目睹了這一切的孫權,將孫和、孫霸都處死,重新立幼子孫亮為太子。孫權死後孫亮尚且年幼,東吳出現了諸葛恪、孫峻、孫綝先後專權的局面。在這之後一場場宮廷政變將本就弱小的孫吳推向了深淵,最後在孫皓的手中,孫吳徹底被司馬炎擊敗。











Zh上善若水W


小編在蘇州,有時候聽廣播學蘇州話,蘇州話問你貴姓怎麼說,叫“陸顧”。原因是以前陸家和顧家都是江南的世家大族,問你姓陸還是姓顧,實際上是在尊重你,相當於說“你貴姓”。江南地區世家大族的影響就是這麼牛。


孫權的東吳政權就是建立在孫氏以軍力強行壓服江南大家族的基礎上,孫氏在東吳的統治遠沒有我們今天看起來這樣穩固。

孫氏在征服江東的過程中和江東大家族產生了嚴重的摩擦,孫策人稱“小霸王”真正的人如其名,在征服江東的過程中,作風強硬,殺戮眾多,特別對於拒絕合作的江東大族,沒有折節下士的風度,對於他們基本上都是能打就打,打不服就殺,在攻打廬江郡的過程中逼死了在江東地區德高望重的士族領袖陸康並殺死了陸家宗族數百人,激起了江東大族的強烈不滿。江東地區的世家子弟,如盛憲、周昕、王晟、鄒他、錢桐、高岱等大族也先後遭到孫策的迫害甚至殺害。面對孫策的高壓政策,江東地區最著名的世家大族,陸氏、顧氏、朱氏以及張氏採取了觀望又敵對的態度。


但是當時天下已亂,漢末朝廷已經難以在江地區實行有效的統治,江東外有豪強覬覦,內有山越等外族叛亂,這種局勢對於世家大族而言也非常不利,而孫策的出現從客觀上穩定了江東的局勢。


但孫氏政權與江東世家大族之間這種看似相安無事的平衡局面是沒有基礎的,只要孫氏失去軍事優勢,孫氏在江東的統治也會隨即灰飛煙滅,最後小霸王死於刺客之手,臨死前傳位於孫權臨終遺言非常明確:“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其實孫策也覺察到孫氏要想在江東坐穩江山就必須和江東大族和解,孫權的優勢就在於能禮賢下士,收攏人心。

自孫權坐鎮江東,江東大族的勢力在孫氏政權裡逐漸抬頭,陸遜,顧雍,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徐盛、顧邵等士族子弟被啟用,張昭,顧雍,陸遜先後為相。




之所以題主會說孫權晚年昏聵,主要是指孫權在立儲問題上左右搖擺導致兩子被殺,名臣陸遜等遭到牽連。

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孫權晚年的儲位之爭,你會發現太子一派的支持者主要是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等世家大族,特別是江東士族大都支持太子,在孫權眼中,江東士族和太子的聯合時刻都有搶班奪權,取自己而代之的實力,因此他必須扶持魯王,平衡太子勢力,結果支持魯王的大都是出身不高的孫家舊臣例如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

太子之爭發展為世家大族與孫氏寒門舊臣的黨爭,也許這是孫權計劃好的,利用兩派內鬥,削弱兩派實力趁勢擴大皇權,也許孫權也是無意造成這種可能導致政權分裂的內鬥,但是他坐收漁人之力,擴大皇權。因此,晚年的孫權根本不是昏聵,他只是在鞏固自己手中的權利,同時打擊在孫氏政權裡大放異彩的江東世家大族,特別是顧家和陸家。


醉美木瀆


孫權承襲父兄打下的江東基業,在張昭周瑜等文臣武將的輔佐下,憑藉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青中年時期的孫權雄才大略,能力出眾,被愛才惜才的曹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這無疑是對手對孫權能力的充分肯定。但是,自從孫權年滿六旬之後,孫權一反當年英明睿智的表現,開始性情大變,在東吳內部屢出昏招,盡現昏聵遲暮的疲態。主要原因有兩大方面。



一是封建帝王年老之後昏聵的常態。人們常說自己老糊塗了,意思就是說人年老以後思維不如當年敏銳,考慮事情往往意氣用事。孔子也曾說過,老而不死是為賊,意思是說年老之人如果還在掌握大權,必然處事不明,將會成為國家的禍患。在這方面,封建帝王也概莫能外。封建帝王年老以後昏聵遲暮的大有人在,如漢武帝晚年聽信讒言釀成“巫蠱之禍”,唐玄宗晚年放縱楊氏兄弟姐妹,釀成“安史之亂”。英明一世的孫權也逃不過這個怪圈。

二是太子孫登去世引發的皇室內部儲君位置廢立禍亂。公元241年,東吳太子孫登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孫權悲痛欲絕,因為孫登是孫權的長子,被立為太子十二年,孫權對孫登寄予厚望,對其精心培養。現在,著力培養多年的接班人不在了,孫權為自己身後的權力安排也落了空,不得不從剩下的兒子們中挑選太子人選。這個時候,年老的孫權在太子人選問題接連犯錯,為東吳動盪埋下了伏筆。

由於孫權的次子早逝,孫權先是把第三子孫和立為了太子,但同時又把自己喜愛的第四子孫霸封為魯王,享受與太子相同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在封建王朝歷史上,但凡是沒有把太子儲君的地位和其他皇子區分開來的,必然使得其它皇子惦記儲君位置,魯王孫霸也不例外。果然,在不久之後孫霸和孫和之間就發生了爭執,孫霸想要取而代之。這個時候孫霸和姐姐孫魯班聯合起來,一起來陷害孫和,讓孫權也對孫和產生了極大的顧慮。在孫和當了八年的太子之後,最終孫權廢除了孫和的太子之位,孫和數年後死於非命。

正常情況下,接下來孫權應該立孫霸為太子。可是,孫權也沒有把孫霸立為太子,並賜死了孫霸。而是把自己的小兒子孫亮扶上了太子之位。可是孫亮只有七歲,短期內沒沒有能力掌握權力,在朝堂上也沒有朝臣支持,而孫權已老,難以支撐到孫亮成年。果然,在孫亮被立為太子三年後,孫權就去世了,留下十歲的孫亮無力應對來自朝堂內外的權力爭鬥,淪為傀儡,也為自己敗亡埋下伏筆。


滄海拾遺錄



縱觀孫權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時間段,一個時間段時當皇帝之前,一個時間段是當皇帝之後,當皇帝之前,他是在一線明星的行列,一線大咖的IP,當皇帝之後,他活生生跑起了龍套,將自己活成了個PI。


孫權18歲開始接手父兄的產業,論年齡,他算是曹操和劉備的侄兒了,但要論手頭的產業,劉備還在給袁紹打工時,孫權已經大公司的老闆了,而且實力還不俗,接連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夷陵之戰大敗劉備,活生生一個有碾壓二位的之勢。


孫權雖說接手的是父兄的產業,但他接手時,這個公司並不太好管理,孫權在接手之後,留任了以孫堅、孫策舊部為代表的淮泗將領,像周瑜、程普;也留任了為躲避戰亂,而投奔江東的一些謀士,如諸葛瑾、張昭等;在用人上,孫權比哥哥孫策厲害,孫策靠的是“槍桿子力出政權”的方式,用的是強硬的武力,但孫權卻不是,以至於周瑜經常性的而將孫權與孫策進行比較。孫權用人,充分信任將士,周瑜在赤壁之戰大勝之後,有傳言周瑜會因此而反江東,孫權不為所動,繼續對周瑜委以重任;有人告發諸葛瑾與蜀漢的諸葛亮是一家,有串通的嫌疑,孫權依舊不為所動,並對外人說道:我與諸葛瑾有“死生不易之誓”,他不負我,我不負他。


也難怪易中天在評論三國時期時,說曹操的政府有點像“沙龍”,劉備的像“幫會”,而孫權的像“家庭”,也正是憑著孫權的治國方式,孫權在位時間超過了曹操和劉備。


可就是如此厲害的一個人,卻在稱帝前後,判若兩人,稱帝后的孫權,各種任性驕逸,好大喜功,昏聵猜忌,感覺是忍了很久之後的大放縱。孫權是三國中最晚一個稱帝的,感覺是特意忍到了最後,以至於在稱帝之後,立馬變了一個人,晚年時孫權如一個普通的帝王。


而引發孫權如此的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太子孫登的去世,在孫登去世後,他選擇了立孫和為太子,但他對孫和並不寵愛,他更喜歡魯王孫霸,由於他在兒子們之間的不堅定,導致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鬥爭,孫權在得知兩個兒子的鬥爭後,廢掉了孫和,賜死了孫霸,最後改立7歲的兒子孫亮為太子。造成了東吳後繼無人的一個原因。


孫權去世時時71歲,這個年齡在戰亂的三國時期,算是長壽之人,但人老了,就容易喪失鬥志,更容易產生昏庸,這感覺是年老的帝王難逃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