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华侨城“大手笔”投入乡村旅游,城市下沉意指战略重心转移?

华侨城“大手笔”投入乡村旅游,城市下沉意指战略重心转移?

华侨城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巅峰怡广产业基金总经理 吴彤

作为国内大型旅游集团之一,专注于城市旅游、以主题公园起家的华侨城集团,近年来提出“乡村旅游”新战略——将围绕自然文化类景区进行投资运营,计划在国内打造100个5A景区。

这是否意味着主题公园的发展速度已趋于放缓,而主题公园+地产的商业模式也必将面临转型升级?对于乡村旅游,华侨城集团在投资和运营方面有怎样的逻辑与思路?在将城市旅游的运营模式向乡村渗透的过程中,是否也遇有难度?

这是《TBO大咖说》第33期,主要回答以上问题。

本期讲述者:吴彤

职位:华侨城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巅峰怡广产业基金总经理

华侨城“大手笔”投入乡村旅游,城市下沉意指战略重心转移?

近些年,华侨城集团开始聚焦于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类的景区资源,但这并非意味着重心的转移——通过对相关景区的运营投资、整体打造与升级,最终形成一个旅游网络,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重点战略方向,但主体定位依然是城市旅游,这是华侨城最有优势的部分。

聚焦乡村旅游:不是调头,而是延伸

至于对乡村旅游的关注,我们认为作为央企,有社会责任和政治任务来做这个事情,当然集团企业自身也有做大的想法——相关景区的拓展,将对集团原有产业规模和产业链条进行延伸,形成新增与补充。

Q

TBO:华侨城以主题公园起家,多元化的布局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主题公园的发展已趋于饱和,且主题公园+地产的模式存在一定问题?

吴彤:整体来看,中国主题公园实现盈利的不超过10%,20%基本持平,70%处于亏损,很多是运营和投资产生脱节造成的。而华侨城的欢乐谷,尽管盈利性相对较强,但也不完全是盈利的状态。

从历史逻辑看,华侨城在一个区域内有一个欢乐谷,但其实后面有很多房地产。其产生的利润会沉淀在主题公园上。而主题公园通过运营产生的现金流,可以满足集团后期的盈利性和相关发展。

不过,未来房地产可能不会有强劲的增长,因此如何增加主题公园项目和产品运营的盈利性,可能是将重资产和旅游相结合的企业,眼下所共同面临的课题。

华侨城“大手笔”投入乡村旅游,城市下沉意指战略重心转移?

大家可以注意到,近些年,华侨城有比较大的举措。比如我们在西安投了2380亿,并购了西安的几家公司(平台公司、上市公司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偏重城市概念,而且以文化类景区为主,跟华侨城原来的方向比较类似。

但云南有所不同。我们此前投了1500亿,合并了几个云南省的平台公司,并控股上市公司云南旅游,更多偏向自然型景区。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将原有的、较高水平的城市运营模式向下渗透,依然存在一定难度。

如何下沉布局?

华侨城目前关注乡村旅游,但坦率来讲,乡村旅游还未成为华侨城现阶段真正实操的主题,因为乡村旅游不是一个点,而我们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先布点,然后布线,最后才是布面。

具体而言,我们希望将原有经验和资源,向自然型景区渗透,因此会更多聚焦于有一定基础的景区。从另一方面来看,集团投入比较偏向市场化,盈利与经营情况等等,也会是主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对于山水资源丰富、有一定资产投入,以及资本回报的景区,华侨城是不惜重金投资、打造的。我们希望几年内,通过并购或者合作运营、运营提升的形式(比如将4A景区提升到5A景区,或者有些景区本身就是5A景区),在国内打造100个5A景区,并形成华侨城自身的自然型景区节点。

Q

TBO:如何为景区运营?是否具备相应人才?

吴彤:模式上有轻有重,现阶段会以轻资产模式为主。实际上,这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比如合作条件、景区本身的产品需求、景区是否有在空间上扩大、在时间上延长的诉求,如果有,投资量就会比较大。而投资回报,还是靠轻资产运营的模式。

我们可能会进行一些收并购,也有可能就是运营合作的方式,但比托管运营更为深入。其实,我们并没有特别统一的标准,而是会根据不同资源属性,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

华侨城的资源比较富集。华侨城在以往的旅游产业运营中,积累了运营资源、人才资源,目前大概3万多名从事旅游运营的员工。

华侨城“大手笔”投入乡村旅游,城市下沉意指战略重心转移?

那么,华侨城要如何借助原有城市旅游的经验?我们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城市生活边地的概念,乡村需要承载城市便捷和城市舒适生活的元素。为什么这样说?城市人到乡村,他们的诉求是有转移的——希望住在舒适的地方、享受便捷服务,但这并非是传统乡村本身的要素能够匹配的。

比方说,当地人自发做民宿,可能并不清楚游客想要什么,最后就有可能被城市人做的民宿取代掉。而华侨城对于城市旅游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整合能力,可以渗透、拓展到乡村旅游中。

乡村旅游要有核心引擎:人流+吸引物

华侨城会更多关注亟待提高的景区。在我们看来,乡村旅游需要引擎。当目的地有核心的旅游吸引物,在人流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就会有基础。如果没有这些,乡村旅游的发展靠高举高打很难实现。它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核心企业,以及周边企业共同打造。

无论是依靠重资产还是核心标的,首先要解决的是为目的地引流的问题。这是区域旅游运营的前提。但现状是,一个地方游客量本身有限,无法调动更多产业跟整体旅游进行有限的合作,即旅游相关的产业在本区域内不容易形成有效的合力。

在人流问题解决后,接下来则是要带动产品供给,形成与核心产品能够配套的、同标准的产品供给体系。当游客被吸引过来,发现目的地有很多产品,形成综合性的感受和文化认知的时候,地方的旅游发展才能在市场的横向竞争中保持优势。

但乡村旅游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是,由于资源本体相差不多,很容易被其他乡村取代。但如果游客感知到的整体氛围不同,它可能就不会过时。参看国外案例,比如北海道,其整体体系的形成并不是依赖于单一产品,而是雪、稻田等等诸多元素的集合,给游客带来的整体观感。

所以,并不是说乡村有了油菜花海,就变成了乡村旅游,因为它只是单一产品。国内的乡村众多,本身也不是稀缺资产。此外,不同民族、不同风情,为乡村赋予了不同的特色,这意味着彼此处于横向竞争的状态。如果能形成综合性的文化体系,传递有差异性的观感体验,或许不容易被超越。

华侨城“大手笔”投入乡村旅游,城市下沉意指战略重心转移?

我们认为,通过领导性的投资,让社会性资本、小型资本,甚至在地资本全面加入到投资过程中,即通过核心资源带动,形成全社会自发的,发展乡村旅游的氛围,这种氛围是相当重要的。

比方说大理,特别是洱海、双廊一带,原来就是乡村。尽管此前没有大企业或者核心景区突然出现,有的只是民宿、社会资源等等,但这种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大理的旅游氛围得以形成。而现在,提起民宿度假,游客可能还是会首先想到大理、丽江。这其中的核心,更多是原来那些小型企业、个体的自发行为,所导致的游客印象的改变,以及对文化的感知。

该内容整理自3月21日-22日在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举办的2018全域旅游年乡村振兴发展高峰论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