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林黛玉喜欢讽刺人却接受不了别人讽刺?她明明是个能换位思考的人却不知道自己讽刺人会造成什么影响?

不带走一片花瓣


薛宝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也不是,喜欢也不是。

这位让薛宝钗爱恨两难的姑娘便是林黛玉。为何如此?皆因林黛玉爱使小性子,大小姐脾气很重,外加自踏进贾府那天起,便树立起来的强烈自尊心,以及处处小心而包裹起来的那颗异常敏感而脆弱的心。



但有一点必须说明,那就是林黛玉的小性子与大小姐脾气并不是针对每个人,也不是无端发作,且大多只是表象,所以不应该被大肆渲染,不应该视为其本性。

我们应该透过这层表象看到内在本质。

先看林黛玉讽刺他人

1、讽刺李嬷嬷

我为什么助着他?我也犯不着劝他。你这个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杯,料也不防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

宝、黛、钗首次在梨香院聚会,因宝玉多吃了几杯酒,李嬷嬷过来阻挠和劝说,还搬出“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这一天大的理由,林黛玉替贾宝玉反唇相讥,说出上面这段话来。

她为什么讽刺李嬷嬷?这段话就就交代的非常清楚。往日老太太还给宝玉酒吃,在姨妈这里多吃一杯又有何妨。李嬷嬷好管闲事,只顾自已而不顾他人。



再深入一点说,李嬷嬷劝阻宝玉是担心贾政下来责问关于宝玉读书学习方面的事,而事实上宝玉学问原本不低,只因公子哥的习性掺杂着学来一些“浓词艳赋”,使得贾政异常恼怒,每每嗤之以鼻加以嘲讽,处处否定其学问,并以严加看管,已成威逼,而林黛玉讽刺的正是这一点——“仕途经济学”的毒害之处。

2、讽刺周瑞家的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吧。

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姑娘们戴,剩最后两只给黛玉。黛玉看到宫花的第一反应是,“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可见黛玉在意的并非宫花如何艳丽新巧,而是这之中她与其他姑娘的地位差异。



她不希望被别人差别对待,更不希望被别人看低了身份。她有很强烈的自尊心,这从她第一天踏进贾府而处处小心留意,“生恐被人耻笑了去”就能看出。而周瑞家的将这两只“挑剩下”的宫花拿到她面前时,她便多心起来,敏感起来,这正是因她“寄人篱下、无依无靠”而滋生的对自身人格尊严的强烈维护欲望。

林黛玉不屑于用讨好他人的方式来博得同情与关怀,却又不希望他人来随意践踏她的尊严。虽然周瑞家的也并无此意,但她自己在这一点上却是异常多心。

3、讽刺刘姥姥

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引来大家一阵哄笑,咋一看这话,真就是赤裸裸的嘲讽。可事实上确乎如此吗?我看未必。



首先,看回目标题,见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馀香”,作者曹雪芹用标题点明了,这是林黛玉“雅谑”之为。

其次,我们知道,“雅谑”刘姥姥原是凤姐与鸳鸯起的头,黛玉只是对宴席上刘姥姥出镜情形的补充描述。

再次,当她说出“母蝗虫”三个字时,大家都附和一笑,而薛宝钗还作了一番趣味解读,这都说明了黛玉并非有意讽刺,而是适当地可被理解更被接受的无心“雅谑”。

林黛玉形容刘姥姥是“母蝗虫”,一方面是对前日宴席上刘姥姥打趣情形生动形象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因刘姥姥说大观园如何如何秀美,导致惜春要告假作画,诗社少了一位社员,黛玉因此替诗社出气,说“母蝗虫”即是说刘姥姥是罪魁祸首。

4、讽刺宝、钗

除去上面一些枝枝叶叶,黛玉讽刺最多的无疑是宝玉与宝钗。而这里面细节众多,矛盾也众多,此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是其中的主导因素。

比如宝玉因看到宝钗雪白的胳膊,痴痴地发呆,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黛玉讽刺道,“原来是个呆雁”。

又如薛宝钗说出史湘云也有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林黛玉讽刺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再如薛宝钗受薛蟠之气,哭红了眼,林黛玉误以为因宝玉挨打所致,讽刺道,“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那么基于此,黛玉每每讽刺宝、钗,便是对其勇于捍卫个人爱情的率真写照。黛玉希望宝玉对待她及他们的爱情忠贞不渝,而不是“看到姐姐,就忘了妹妹”。

这一阶段因相互猜忌或多或少暴露出钗黛性情上出格的特点,所以也不便于强加解释。

总的来说,黛玉喜欢讽刺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皆是有理可依、有据可循,断不是出于其本意真心,而结合其身世、处境和品性便知,她之所以讽刺人,是出于有强烈的自尊心,对不公之事的坦率揭露和批评,对个人爱情的誓死捍卫,以及其中包含的直言不讳、率真可爱的天性。

再看他人讽刺林黛玉

1、史湘云的“讽刺”

薛宝钗15岁生日宴会上,因凤姐说其中一个戏子“活像一个人”,宝钗与宝玉猜到了,只是没说出来,史湘云倒心直口快,应声便说:

到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我们知道,戏子不仅身份低微,而且常常依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对于这样的比喻,恐怕再无心的姑娘也会心生不悦,更何况是出生于大家却又如同“戏子”一样孤苦无依的林黛玉。



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史湘云等人只是就“莫样儿”这一点来发表看法,凤姐等人看出来却不说破,是明白其中会有歧义和误会存在,史湘云没有这一层心思,于是脱口而出。

回过头来说林黛玉,她本是多心之人,且是最有自尊心的人,寄人篱下之际,对个人在贾府中的身份地位格外敏感,自然也对涉及这一问题的任何事都格外在意。前面所讨论林黛玉讽刺周瑞家的送宫花一事就是先例,与此次“戏子”之比如出一辙。

而事实上,黛玉对此事并无过分追究,这从她之后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与湘云同看便可知晓,而黛玉真正恼怒的是湘云说出那番话之后宝玉朝湘云“使了个眼色”以及宝玉私下安慰湘云时所说的话。

可见,林黛玉并非不能容忍湘云等人的讽刺。



2、妙玉的讽刺

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在“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回,黛玉因问妙玉“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她是个“俗人”,却连水也尝不出,而她也并无反驳之意,也不见恼怒,而是很理解妙玉“天性怪癖”,很明白“不好多话”。

综合而言,面对他人讽刺,黛玉也并不是没有胸襟,她也能容忍和接受,事后也不会再去计较,而另一方面,当这种讽刺伤及自尊,是带有歧视或轻薄的时候,我想任何人都不会一下子接受,都会有怒气,不光是黛玉,就拿通情达理的宝钗来说,当宝玉将她比作杨贵妃的时候,她也一样不能接受。

小结

鲁迅曾说,“林黛玉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美”,而这种“病态美”不仅体现在她身上的病根,而且体现在她“心较比干多一窍”、敏感、刻薄等的性格缺陷。



但她本质上却是美的,纯洁而干净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是她的自白。而她之所以屡屡讽刺人,或者说用刻薄的话挖苦人,也大多是另有所指或者另有隐情,因为她原本就敢于直言,敢于批判,有着正义化身;又敢于追求爱情,有着自由恋爱的进步思想;在干净而高傲的灵魂下,亦有着天真可爱的本性。

她讽刺人也好,被人讽刺也好,都只是一时的情绪波动,而不会成为一道跨不过的坎,事后仍是祥和一片。可见,讽刺人不过是生活里常有之事,只是在黛玉身上凸显出来而已,而这无伤大雅。


苔花文轩


望能容许我直言,这个问题提问的内容本身就对黛玉有点不公平。黛玉讽刺别人,其实主要针对的也就是宝钗。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在自己的爱情被“金玉良缘”实力竞争时,谁能做到心平气和?宝钗不动神色的就会收买人心,还有不输于黛玉的才华美貌,内有母亲哥哥呵护,外有王夫人的支持撑腰,她总是时不时的在不该出现的场合出现,不露声色的搅局宝玉黛玉,面对宝钗不着痕迹的咄咄逼人,黛玉能怎么办?黛玉没有宝钗的城府,做不到两面三刀,这正是她的率真可爱之处。寄人篱下没有亲人呵护的黛玉,想要忠于和守护自己的爱情时,还能怎么办还会怎么办?最后黛玉感受到薛宝钗母女的关爱时,她就掏心窝子的对宝钗母女好。对薛姨妈说的做媒把她嫁给宝玉也是满怀期待,巴巴的认了薛姨妈为娘。可最后呢?

当然书中还有一次黛玉的讽刺人,就是称呼刘姥姥为“母蝗虫”,这确实是林黛玉的失礼之处,可也不至于把黛玉的品格定位。黛玉不喜欢刘姥姥也是有原因的,刘姥姥胡编乱造什么雪地抽柴的红衣女子惹的宝玉又犯痴,这就触动了黛玉的心病,还有“雪”“薛”和“柴”“钗”等敏感语,肝气不顺没安全感的黛玉难免多心。黛玉一个官家千金,后又生活在奢华的贾府之中,深闺女子不理解劳动人的苦难也可以理解,她给刘姥姥起绰号时,在场人都是哄堂大笑,有谁同情理解过呢?

在同样的环境里,黛玉还是对人很友善的,她最懂得换位思考,袭人有意的试探黛玉并没有以牙还牙的回击,晴雯的任性无礼,黛玉的态度也是过去了就过去了,事后还是一样对他们好,妙玉因一盅茶就讽刺黛玉没见识,黛玉也是息事宁人。尤其史湘云几次三番的挑衅,黛玉都没让矛盾扩大化,还一如既往的和她吟诗作对,对史湘云的诗词也是真诚的赞美有加。甚至到死时,她都没有再抱怨宝钗。

如果要说黛玉不接受别人的讽刺或者不换位思考,她主要也就针对宝玉或者和宝玉有关的事吧。原因呢,大家都懂得啊。



臣安djy


喜欢讽刺别人,却接受不了别人讽刺自己。明明可以换位思考,却偏偏不。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大有人在。

《咏针》这样写到:

千锤百炼一根针,一颠一簸布上行,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人衣冠不认人。

这种人总是一幅高高在上的样子,瞧不起身边的人。有个美女同事,衣品不错,经常听到她议论人:“哈哈!这衣服穿在她身上,设计师要伤心死了!”,“快脱下来,胖成球啦!”……一旦有人怼过来,她立马怒目圆睁,一争高下。

有这种心理的人,生活的环境大多缺少爱,处处争强好胜,缺乏安全感。自身有那么一点相对出众的地方便发扬光大,得意洋洋,久而久之成了优越感,自封“权威”。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说你们是可以的,我有资本,我有发言权,你们有什么资格说我?

林黛玉喜欢讽刺人,说话尖酸刻薄,她讽刺刘姥姥是“母蝗虫”,这个讽刺形象生动,引得大家笑弯了腰。黛玉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讽刺薛宝钗:

《红楼梦》有这样一场戏,贾母突然看到了一块赤金点翠的麒麟,就拿起来说自己好像见哪个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麒麟,薛宝钗当即就说史湘云有一个。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

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

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金玉良缘”,是旧时大户人家信奉婚配定律,一如我们现在盛行的“门当户对”。宝玉衔玉而生,宝钗项上有金锁,这在黛玉心里成了一个过不去的坎。她从小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投奔贾府寄人篱下,面对喜欢的人,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只能处处设防,能奚落对手时,出手快,绝不口软。


推窗问月


大多初期读红楼梦的人,都会觉得黛玉小气,尖刻,除了会点诗词琴艺,长得漂亮一点以外,也不过就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

但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以后,再回过头来读黛玉,就会越读越温暖,越读越感动。因为黛玉是个特别纯粹,人格特别干净的人。


黛玉给人感觉特别喜欢怼人,但是她怼得最多的人也就是宝玉而已。当然,初期也怼过觊觎宝玉的宝钗。


但是细想想,黛玉也没有怼错。宝玉和黛玉本来就是一对小情侣,宝钗旗帜鲜明来掠夺,被黛玉怼几句不冤枉吧?

可惜黛玉终究太单纯,太善良了。被宝钗几句好话,一包燕窝感动,从此认定薛宝钗是好人。还说自己过去竟然错了。

从此失去了警惕之心,最终被宝钗鸠占鹊巢,她一生的幸福和健康,都因此而失,怼几句一点都不过分。



再来是周瑞家的送宫花,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把最后剩下的宫花送给客人,但是周瑞家的就公然蔑视黛玉,送给她别人挑剩下的。黛玉怼她,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更是为了维护林家的尊严。

所以黛玉回回怼人,却不是恶意攻击别人,她是为了自保。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或者爱情。



再来,说黛玉不会换位思考,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宝钗派婆子来给黛玉送燕窝,黛玉就赶紧体贴地说,耽误你发财,冒大雨的走了来。赶紧赏钱500给婆子打酒喝。又体贴地说耽误你发财。因为她知道婆子夜里有赌局。

如果不是体贴之人,这些话说得出来吗?如果不是懂得换位思考,能真心温柔体贴另外一个人吗?



所以,读黛玉一定要心细一点的人才能体会到她的难得。

黛玉不是大德大贤的那种女子,但是她确实最为真实的女子。

她的一举一动都发自内心。不加掩饰。

红楼梦中,有太多人在攫取自己的利益的同时,总是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例如宝钗袭人辈,外作贤良,内藏奸诈。小坏一点的比如湘云,背后也诋毁黛玉小性子。只有黛玉的喜怒哀乐,都是真诚的。她背人时,就不会做这些事情。



黛玉,不是特别高尚的人,但是是一个让人放心的人。她从不会算计谁,不会损害别人的利益。她干净得这个世界都容不下她。这才是真正最让人痛心的地方。

甚至,几百年后的今天,还有人在误解她。

也许,黛玉,错就错在,她真的不该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需要偶尔的虚伪和做作。甚至需要藏污纳垢,包容很多的不合理,不干净。而她,真的很难适应。

这里,或许,本就不是她该来的地方。


书灯幽见


观《红楼梦》前八十回,说的上受到黛玉讽刺的人,只有两个:宝钗和刘姥姥。其他的人,有些是打趣斗嘴,有些是“礼尚往来”,不能作为被讽刺的“受害者”。而关于宝钗和刘姥姥的“受害”,其中也各有情由。

先说讽刺宝钗吧。

黛玉不喜欢宝钗的原因有三:

一,宝钗的到来,令黛玉相形见绌

宝钗比黛玉大三岁,如果按宝钗到贾府的第二年时十五岁来算,宝钗初入贾府时十四岁,黛玉比她小三岁,此时黛玉十一。一个二十一岁的人和二十四岁的人比较,或许不会有太大差距,但是十一岁和十四岁比,劣势就很明显了。此时两人都尚未成年,性格的可塑空间都还很大。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和一个初二生被人并排比较,那个大几岁的,处事更成熟周到,相处起来则更舒服。这是黛玉落败的一大因素。另外宝钗天性随和,跟谁都玩的来,先天的情商比一般人都高,这是黛玉落败的另一个原因。但是不管怎么说,一个人的出现给另一个人的心里带来压抑,被压抑着多少会有点不悦。

二,金玉良缘

黛玉自从来了贾府,和宝玉一桌吃一床睡(宝玉的原话,意思是二人亲密无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突然出现一个人,毫不讳言地表示要嫁给宝玉(有玉的,就差明说是宝玉了),黛玉因此心生芥蒂。

三,内心藏奸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对道德完人,是带有批判性的。比如王莽,曾经是道德的代名词,最终事实证明,不过是个伪君子。宝钗的表现实在是太完美了,“品格端方”,“随时从份”,刚来贾府就俘获了贾府上下人心,人人都喜欢她。唯有黛玉冷眼旁观,觉得她内心藏奸。

由于对宝钗颇有成见,黛玉经常出言尖刻最突出的也有三次。

一,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周瑞家的送宫花时,透露出宝钗身体微恙。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宝玉和黛玉不约而同地,在同一天去探望宝钗,薛姨妈留他俩那边吃晚饭。席间宝钗劝宝玉不喝冷酒,宝玉听了马上乖乖的放下酒杯。恰在这时,雪雁给黛玉送手炉来了,黛玉借机一语双敲:“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黛玉这话,有九层含酸,还有一层是不服。不能喝冷酒我也知道,我也劝过你,你就不当回事,她说了你就马上接受,这不就说明你更看重她吗?

说到一语双敲,宝钗也是弓马娴熟。起因是宝玉奚落宝钗长的胖,宝钗正不知道如何发作,刚好小丫鬟靛儿向宝钗讨要扇子,“宝钗指她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跟前,你该问她们去。’”

主子们碍于脸面,不好直说,这时就殃及到丫鬟们。就像春秋时期的晋国与楚国。晋楚争霸,一般不直接交兵,而是讨伐夹在中间的郑国。如果说此时需要换位思考,最需要换位的似乎是丫鬟们。

二,眼泪医不了棒疮

宝玉挨打,宝钗错以为是薛蟠从中作梗,兄妹俩一言不合就拌起嘴来。宝钗第二天无精打采,面有哭痕。黛玉以为宝钗为宝玉而哭,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黛玉这话,含有宿怨,酸味十足。

在宝玉和凤姐遭到魇魔,病状消失的时候,黛玉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别人都不在意,唯独宝钗嗤的一笑:“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度众生……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黛玉说“眼泪医不好棒疮”毫无争议是吃醋,宝钗作为“金玉良缘”的女一号,开出这玩笑,就莫名难懂了。不管怎么说,两人都说过类似的话,就不需要换位思考了吧。

三,她在别的上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黛玉原本就对宝钗的金锁耿耿于怀,现在又来一个金麒麟,心中更加不快了。黛玉刺宝钗的那句话不过山雨欲来的前奏,第二天就和宝玉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大吵大闹。

若问黛玉有错没有?回答是肯定的,有错。站在上帝的视角,站在道德制高点,言词尖刻,语中带刺,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成有理。小说《飘》里,阿希礼的妹妹霍妮终其一生都不满斯嘉丽,因为斯嘉丽抢走了她的男朋友查尔斯,而斯嘉丽因为阿希礼也讨厌梅兰妮很多年。每个人在面对情敌都很难理性公正,这是人性的弱点,黛玉也不能免俗。

如果黛玉一直对宝钗持有敌意,那黛玉也就不可贵了。到了四十二回,情节峰回路转,宝钗兰言解疑癖,黛玉开始卸下成见。再到四十五回,两人互剖心迹,从前的不悦烟消云散,黛玉对宝钗可谓是倾尽肺腑。到这时,两人不换位而胜于换位了,亲如姐妹。

再说刘姥姥

黛玉对刘姥姥的嘲讽,引起许多“怜贫惜老”的读者反感。其实在贾府,刘姥姥是“群嘲”对象,大观园里的年轻人都当她是个笑话。

刘姥姥和贾府没有什么亲缘,是硬扯上的亲戚,她来的目的呢,是为了打秋风。她这样来历,贾府的那些贵族青年自然有几分鄙薄。她要是个年轻人,可能黛玉们还乐意和她亲近,可她偏又是个老太太。贵族与贫民的阶级隔阂,又加上年龄差,在黛玉们的眼里刘姥姥就是“非我族类”。而且她还特别滑稽,整个过程逗引着大伙儿笑。黛玉们没有经历多少人世心酸,不可能体会刘姥姥的艰难。这是处境和年龄生出的隔膜,一般人很难越过。

说刘姥姥是大观园里的“群嘲”,不是为黛玉开脱,事实就是这样的。鸳鸯和凤姐拿刘姥姥开涮;刘姥姥酒后听到音乐,手舞足蹈,,宝玉过来黛玉身旁,指着说:“你瞧刘姥姥的样子。”这才有了黛玉说:“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听了都笑,没有一个人对刘姥姥有恻隐之心。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宝钗接着一大段注解,众人说:“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她两以下了。”这里的“两个”黛玉和凤姐,就连敦厚如宝钗也没放过刘姥姥,所以说这是处境和年龄的隔膜。假如黛玉生于贫寒之家,自小和刘姥姥,两人经常相处,断不会这么尖酸刻薄。

再说说黛玉和其他人的“交锋”

周瑞家的。黛玉和周瑞家的唯一的一次交锋是送宫花那次。这次的事,算起来是个平局。有人说黛玉不懂事,爱挑理,不体谅人;也有人说周瑞家的见黛玉小,又寄人篱下,就随意敷衍。

黛玉毕竟是客,贾府的待客之礼是先客人后主人。南安太妃要求见贾府的女孩子,贾母叫了宝钗黛玉史湘云和探春出来,这就是客人优先之道。周瑞家的为了图顺路,把黛玉排在最后,真要较真,她确有怠慢之嫌。但是吧,我们中国是个讲人情的社会,有些事不能太较真,太较真就显得苛刻了。所以这个事,对错难评。况且黛玉介意的也许不是这个原因,令她生出不悦的,怕还是宫花来自薛家吧。如果周瑞家的先从黛玉送起,黛玉也就没理可挑了。既然她图了方便,再听一句刺,有得有失,不算亏。

黛玉和湘云凤姐李纨探春等,那些都是玩笑,可以反唇相讥,也可以一笑了之,都不是大不了的事。

黛玉刺了这么多人,她又是如何面对别人讽刺呢?

贾母宠宝琴,湘云明确表示黛玉会不高兴。黛玉并不接话,只用和宝琴无限亲昵来回答,事后也并不记恨湘云。可见黛玉还是有气度的,并不是一味的小心眼。

一个年少时难免有棱角,在不经意间会刺伤别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棱角逐步磨平。这时,世间多了一份平和温厚,却少了一份天真直率,世事难以两全。





飞露洒我裳


黛玉是敏感体质。本应是无忧无虑小家碧玉,奈何因家事变故,寄宿到姥姥家门下。她天资聪慧,对周遭的事物谨小慎微,因无父无母总觉得缺少依赖,很少多言多语。在贾府虽有贾母疼爱庇护,又有宝玉温情呵护,奈何贾母孙男娣女众多,自己只是其中一个。宝玉也是如此,一次次的对黛玉表白我的心里只有你,但面对宝钗袭人晴雯金钏等等好人家的儿女时,又自觉不自觉地亲昵有加。黛玉平时话少,内心却细腻敏感,周围的一切她尽收眼底。她内心孤独、缺少关爱,缺少认可。她多希望自己自己的父母还在,宝玉也只喜欢她一个呀!但一切又都不能,面对不同面孔的周旋,她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清高,学会了冷漠,学会了尖酸刻薄......说白了,是她自我保护的一种无奈的方法吧……





雲兮爾


黛玉心里明明知道宝玉,他心里除了她之外,不会有更挚爱的人。可是,林妹妹就是喜欢这样对宝玉的爱,一个人贪得无厌。她活着,一颗心就需要宝玉给另一颗心坦诚相待,时时刻刻都要这样才可以感觉到爱。只要有一点不周全,就一哭二闹三上吊使小性子。这样使惯了小性子,就会有一种惯性思维,觉得大家都要这样把她当有病的人,那样处处都让着她、护着她。最后,她才发现调换了新娘气死了,这是有多迟钝啊!她的结局就是和比干多一窍是一样的,丢了玲珑心,慢慢地变得不灵光了,不能捕捉到婚姻大事,这事情发生的苗头不对。



燕子归巢作家


这个题是对林黛玉的偏见,也是没有细读文本的结果,林黛玉不是完人,身上自然有很多的毛病,但是说他不能够换位思考,却是戴了有色眼镜。



如林黛玉抚慰并打赏薛宝钗派过去为她送燕窝的婆子,林黛玉对贾探春改革大观园的赞美肯定,对香菱的帮助等,都说明黛玉的体恤对方,善待他人。就连大观园中比较弱势的贾迎春和邢岫烟都喜欢找黛玉玩。



林黛玉是讽刺过别人,一次是周瑞家的送宫花,因为周瑞家的轻视黛玉,欺负黛玉年纪小,不按照正常主客的顺序,擅自作主,改变送花顺序,最后给林黛玉送宫花,林黛玉才冷笑着说: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



一次是刘姥姥,因为刘姥姥大观园大吃大嚼,临走时又带走很多东西,因此林黛玉封赐他为母蝗虫。林黛玉这个说法现在看来确实有点儿过分,但是,说到底,林黛玉也只不过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小姐,不太理解刘姥姥的作为也情有可原,况且不理解不同情的也不只是林黛玉一人,贾氏三春,薛宝钗史湘云不都一样吗?薛宝钗还称赞林黛玉的说法呢。如果特别苛责林黛玉一人就有点儿吹毛求疵的意味了。



但林黛玉更多的开别人玩笑是幽默戏谑,并且也没有不接受别人的反击。比如她说史湘云把“二"说成"爱”,史湘云反过来就说她要找一个说话短舌头的林姐夫, 比如她因探春自称蕉下客,联想到“蕉下覆鹿"的典故,就拉着探春做下酒菜,探春反过来根据林黛玉住在潇湘馆,说林黛玉好哭,又爱想林姐夫。比如林黛玉对王熙凤说喝了他人家一点子茶,就要使唤他干活了。王熙凤反过来说林黛玉喝了他们贾府的媳妇茶。就该为贾府使唤。而这些小姐妹们的你来我往,当时林黛玉真没有什么接受不了的表现。



倒是史湘云几次三番的讽刺打击林黛玉,说林黛玉如戏子,说林黛玉好挟制人小性子,说林黛玉妒忌薛宝琴,林黛玉并未进行反击,而是选择了谅解。



至于讽刺贾宝玉为"呆雁",奚落贾宝玉只听别人的话,把自己的话当成耳旁风等,那是小儿女之间的情趣,贾宝玉甘之若饴,别人又有什么好抱不平的?


萍风竹雨123


林黛玉作为弱者,寄人于篱下。她只能自己解剖自己,而不能被别人解剖,即被别人讽刺。自己解剖自己,依林黛玉的才情,话多伤人,才多伤死人!

如果被别人讽刺的话,那证明她真的被别人踩在脚下了。女人虽然喜欢故意放低自己,那只是一种表达策略罢了!如果别人当面这么做的话,很抱歉,她的地位更低。

自古无才便是德,这种“才”专指诗文才情。自古红颜祸水、自古红颜薄命,联系宋朝:欲使考究成秀才,却使秀才成考究!林黛玉自持才情卓著,终是黄粱一梦、随风消逝!

她明明是个会换位思考的人却不知道自己讽刺别人会带来什么影响!

这是她的地位决定的!

这是她的才情决定的!

这是她的追求决定的!

这是她的超然决定的!

黛玉葬花焚诗,通灵仙玉降世!

一世轮回、一世夙愿,洞中七日、世间千年,仙石灵兰,已是仙家故事。

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刘禹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话史烟云


题主对黛玉有偏见,首先,黛玉不是喜欢讽刺别人的人,她是心直口快有一说一,而且所谓的几次使小性都是因为宝玉,自从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后,她对宝玉也不会使小性了。她讽刺人的情节大约有几处,一是李妈妈不让宝玉喝酒,二是周瑞家的送宫花,三是笑湘云大舌头,但这除了周瑞家的无言以对外,李妈妈和湘云也都笑着回怼了她,也没见她真生什么气,她所谓的讽刺其实大多是姐妹间的相互取笑,她以蕉下鹿取笑探春,以茶叶名取笑凤姐,以嫂子称呼袭人,探春凤姐也笑着取笑她,可见众人并不认为她开不起玩笑,至于最为人诟病的她取笑刘姥姥一事,只是她说出众姐妹儿的心里话而已,就连不屑于凤姐刘姥姥的粗俗笑话的宝钗也被她逗笑,湘云几次讥讽她,妙玉说她是俗人,她丝毫不放心上;其次,姐妹们之间相互开玩笑是常事,连宝钗也曾取笑过黛玉的婚姻事,宝钗还讥讽宝玉富贵闲人无事忙,岫烟也讥讽有半师之交的妙玉“女不女男不男僧不僧道不道”,所以并不存在黛玉喜欢讽刺人而别人就不讽刺旁人的事。

黛玉心胸够大的了,丫头都敢讽刺她,宝琴得了贾母的凫靥裘,丫头应着湘云的话讽刺黛玉会多心不自在,如果黛玉真是小心眼的人,丫头哪敢这么放肆?还有个细节,“二木头”迎春在书中第一次开口说话,是众姐妹在一起时她发现黛玉不在而问起黛玉说“这懒丫头莫不是还在睡懒觉吗”,可见黛玉人缘是很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