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假如吳三桂沒有投降清朝,李自成能坐穩江山嗎?會一統全國嗎?

無緯之做


不能,李自成團體裡沒有一個格局,人格,才能均可堪領袖群論的人物,李自成在誅殺李巖時就註定了不會成功,離帝王實力相聚甚遠。


琴音淡


假如吳三桂沒有投降清朝,小編認為李自成並不能坐穩江山。

1644年,明朝末期的歷史舞臺上主要的三處軍事力量分別:沒落的明朝軍隊、攻佔北京的李自成農民軍和關外正在崛起的清朝軍隊。站在後來者的角度上看大多人認為是吳三桂投降,因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抗清朝八旗兵鋒的只有長城了。

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6300公里,長城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在明朝統治二百年的時期中,對於長城的修建從未停止過,長城防線在防禦基礎和戰術上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

雖然長城對於防禦北方騎兵騷擾的成效顯著,但由山海關入關是清軍最近的進攻線路,但並非是唯一的路線。事實上,大清八旗軍在1644年的山海關之戰前,已經先後5次經山海關西面的路線大舉進入內地,進攻明朝。 從這一事情說明了大清八旗軍侵入華北,還是有辦法可尋,再者李自成的人馬根本就是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南明的部隊也都是沒打過仗的內衛部隊。吳三桂投降以後,全中國有戰鬥力的野戰軍基本就全加入清軍了。就更加不能夠抵抗清軍,清朝取代明朝成為中國的統治者也是時間的問題。

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奇文笑譚


歷史上吳三桂的降清,只是加速了清軍的入關和李自成的失敗,而即便是吳三桂歸順了李自成,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要想一統天下,坐穩江山,還是十分困難的。

具體分析請看下文

吳三桂是明亡清興期間的關鍵人物,由於他的降清,直接導致了清軍迅速入關和的。正因如此,長久以來,不少人都覺得,如果沒有吳三桂降清,清軍便難以入關,坐擁天下的必將是李自成。

  吳三桂降清

  可是,如果我們拋開主觀情緒來看待這一歷史問題,或許會有不同的認識。

  一、山海關雖是清軍進取中原的險關,卻並非是唯一通道。

  自興兵反明以來,後金便日益壯大,成為能與抗衡的勁敵。到掌權後,繼續討伐明朝,又改國號為大清,已經進逼山海關,大有領兵入關,進取中原的勢頭。

  不過,皇太極英年早逝,致使興兵入關的計劃暫時擱置,轉由睿親王總攬軍政大權。就在此時,闖王李自成捷足先登,攻入北京城,也在鬱郁悲憤中自縊於煤山。

  崇禎自縊

  多爾袞聞聽此事後,隨即部署與李自成奪取天下的計劃。在最初的計劃中,清朝已經考慮到山海關易守難攻,因而決定繞開吳三桂,從山海關西側尋找隘口領兵南下。歷史上無論的蒙古還是後金,都有此先例,足見山海關絕非清軍的唯一選擇。

  可是令多爾袞沒有想到的是,由於李自成決策失誤,惹怒了吳三桂,致使手握重兵的吳三桂決定投降清朝。這樣一來,多爾袞也就沒有必要再去繞路。

  清軍入關

  二、吳三桂雖然手握重兵,看似能與李自成、多爾袞抗衡,但終究處於劣勢。

  長久以來,網絡中常常提到吳三桂統領有幾十萬大軍,將這位降將的實力過分誇大。事實上,吳三桂其實僅有數萬人馬,他手下的吳家軍雖然比較英勇,可人數畢竟太少,根本難以同清軍抗衡,甚至連單挑李自成都成問題。

  儘管吳三桂佔據著山海關,擁有地利,可崇禎已死,糧草供給成了問題。這使得吳三桂更像是一支孤軍。這樣一來,無論是應對李自成還是抵禦多爾袞,都十分困難。

  李自成

  特別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的消息傳開後,山海關守軍軍心動搖,戰鬥力嚴重下滑。這些擺在吳三桂眼前的問題,使得他左右為難。正因如此,吳三桂才會徘徊不定,先投李自成未果,後又降了多爾袞。

  三、從戰略決策與軍事力量來看,李自成根本不是多爾袞的對手。

  自從李自成佔領北京後,這位曾經的闖王便很快墮落了。他陶醉於既得利益,開始驕奢淫逸地享受,全然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更為重要的是,李自成未能約束部下,也沒有拉攏世家大族,使得民怨再起,士紳離德。實際上,李自成部下不過為一群烏合之眾,加之此時又驕狂不已,使得大順軍的戰鬥力嚴重下滑。

  李自成

  反觀多爾袞一方,幾乎在各個方面都佔盡了優勢。此前,經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努力,東北已經基本統一,而兵丁也鬥志昂揚,堪稱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更為重要的是,自明朝末年開始,便不斷有軍將投靠清朝,這足以說明人心向背。

  可以說,即便是吳三桂加入了李自成一方,多爾袞領導的清軍仍然佔據優勢。況且,當時李自成逼死崇禎後,並未完成對全國的統一,依然,強敵環繞,很難與清軍抗衡。

  因此,歷史上吳三桂的降清,只是加速了清軍的入關和李自成的失敗,而即便是吳三桂歸順了李自成,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要想一統天下,坐穩江山,還是十分困難的。

  山海關


霖霖歷史錄


我們都知道“闖王”李自成自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此時北方的勁敵只剩駐防山海關的吳三桂,李自成認識到吳三桂擁有重兵,事關邊防,派人前往招撫,吳三桂考慮再三後接受招撫。一時間,李自成統一天下似乎已經大局已定。但是,當聽聞李自成在北京嚮明朝官紳士民追餉,自己的家屬被拘,愛妾陳圓圓被奪時,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率兵向清軍投降,與清軍合兵入關,李自成農民軍潰敗,短暫的大順政權也宣告滅亡。


假如吳三桂沒有投降清朝,李自成能坐穩江山嗎?會一統全國嗎?

筆者認為不能,原因如下:



第一:關外的清軍,虎視眈眈。

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女真各部,發佈“七大恨”,誓師伐明。後金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潰明軍主力,幾年間席捲遼東七十餘城。皇太極繼位後,降服漠南蒙古各部,進攻朝鮮,迫使朝鮮國王李倧簽訂了城下之盟。松錦之戰的爆發更是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此時的大順政權,跟末期的大明王朝一樣,面對著清軍的威脅。而且大順政權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內部也極不穩定,他所承受的壓力甚至更大於明王朝。


第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不容小覷。

吳三桂背叛明朝,投降大順,又背叛大順,投降大清,後又背叛大清,掀起三藩之亂,種種跡象表明,吳三桂只是暫時的向強者屈服,並不願久居人下。就算吳三桂沒有投降清朝,他也未必會真心歸順李自成,很有可能他會裂土而治,在各個勢力之間左右逢源、自立為王。一旦與李自成發生衝突,他麾下的關寧鐵騎實力不容小覷,這支騎兵部隊是能夠和八旗軍正面交鋒的精銳部隊。對李自成而言,這無疑是臥榻之旁的隱患。


第三,南明實力猶存,影響力巨大。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很多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逃亡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監國,之後稱帝,改元弘光。當時南明尚有半壁江山,最富庶的江浙地區也在其中,即便是在北方淪陷區,南明的號召力依然巨大。軍事上,弘光政權有百萬大軍,主要兵力分佈在江北四鎮和鎮守武昌的左良玉手上,人數遠高於清軍和大順軍。若是君臣一心、重整旗鼓、調配得當,完全有可能收復失地,光復大明。


第四,關鍵問題,還在李自成本身。

李自成不能一統天下,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他自己。相比同樣是義軍出身最終奪取天下的劉邦和朱元璋,李自成沒有一套可行的戰略方針,沒有一個牢固的根據地,甚至沒有能統率驕兵悍將的馭下之術。


  • 李自成的重要謀士李巖,為李自成獻計獻策、收拾民心,為挺進京師立了大功,但是進京後,大順軍軍紀大壞,李自成沒有及時聽取李巖建言安撫前明官紳士民,導致根基難固。另一重要謀士牛金星心胸狹窄,以宰相弄權,構陷李巖要稱王謀反,導致李巖慘遭冤殺。也因為這件事,被封為“開國大軍師”的另一重要謀士宋獻策出走,不知所終。李自成還任用了其他謀士,但都是些下層的失意文人,長期生活在鄉野,缺乏帶兵打仗、從政治國的經驗,而且視野狹隘,不能把握全國形勢和走向。一支沒有正確戰略方針來指導的隊伍,自然是走不遠的。


  • 李自成沒有一位替他“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的“蕭何”,一路作戰過來,為了籌集糧草,他一般是搶劫明朝官員豪門的,這些貪官雖然罪有應得,可李自成不僅搶劫,還對這些官員嚴刑拷打,其中有很多清正廉潔的好官也不能倖免,李自成這種做法無疑讓他失去了士人之心,讀書人都不站在李自成這邊,自然也不能佔領輿論的高地,號令天下了。


  •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曾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然而其手下大將劉宗敏卻大肆拷打官員百姓、搜刮錢財,出現了"掠人貲,汙人婦,火人廬舍"等暴行。面對李自成的指責,劉宗敏甚至強橫的回頂:“皇帝之權歸你,拷掠之威歸我”,這使得李自成很難擁有像君主一樣的權威。其他將領見狀也紛紛效仿,大順軍的腐敗行為讓天下人認識到了,大順軍原來只是燒殺搶掠的草寇,盡失民心。



所以說,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完全是一個不成熟不健全的集團,完全沒有新朝氣象。


歷史流域


假如吳三桂沒有投降清朝,李自成會做穩江山嗎?會統一全國嗎?

個人認為不能。

當時的明朝天災不斷,搖搖欲墜,西北這時也正在鬧饑荒,李自成世居陝西。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驛卒。早就對明廷的壓迫而不滿。

1629年,李自成跟隨高迎祥起義,高迎祥犧牲後,他便自稱“闖王”,建立大順政權,並提出“均田免稅”等口號,隨後攻破洛陽,西安,等戰略要地。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在攻破北京後,李自成充分的展現了作為一個農民領袖的狹窄和不足,李自成迎來了他人生的轉折點。

李自成來到北京後,就被這裡的繁華迷住了,心想世世代代的願望總算實現了,當時就讓闖軍在北京城內燒殺搶掠,一共搶了大約三千萬兩白銀,比明朝一年的稅收還要多的多。這時的李自成,己經民心盡失,更何況當時的北京城內還有鼠疫肆虐,這一系列的事件,導致闖軍戰鬥力大大下降,己遠遠不如清軍。

中國歷史上,成功的草根皇帝有很多,其中最成功的只有劉邦和朱元璋這兩位,我們對比一下這三個人。

劉邦當時有蕭何、呂布等能臣,而且攻破咸陽後未燒未搶,並約法三章,深得民心。

朱元璋身邊有徐達、李善長等能臣,並提出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等口號,同樣深得民心。

而李自成的身邊,一個能臣都沒有。“均田免稅”的口號,百姓也早己不在相信,奪天下就要奪民心,沒有民心,還會有更多的“李自成”出來起義,所以,即使沒有吳三桂為清朝助一臂之力,李自成早晚也會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李自成畢竟率領的是幾十萬農民,是一幫饑民,這些人只是憑堅定的信念暫時奪下了半壁江山,可一但這些農民開始變得富裕,信念就消失了,戰鬥力也會大打折扣,李自成並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那樣,在攻下前朝首都後仍然繼續邁向統一天下的步伐,所以,李自成滅亡,是大勢所趨,是無可避免的歷史。


水清山藍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回答

一、李自成能否坐穩江山,是否與吳三桂投降清朝有直接關係?

二、李自成坐穩江山,是否就能一統全國?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迅速掃蕩山海關以內的黃河流域全部領土,推翻了明朝中央政權(之所以是中央政權是因為南明小朝廷即將建立,並持續一段時間),此時李自成是有統一全國的機會的,或者說至少大順政權坐穩江山是沒有問題的,然而李自成及其統治集團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出現了失誤。

政治上,李自成應當認識到,此時他的主要對手是遼東興起的滿族貴族建立的清政權,同時但是明朝的大量知識分子都已經倒向李自成,他必須在政策上做出改變,然而李自成的做法是“追贓助餉”,這一行為把本來倒向自己的官紳地主推回到敵對位置,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在軍事上,同樣,李自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主要對手是關外的清政權,所以在拿下北京後並沒有大軍東進,反而主力部隊分佈在西北、湖廣襄陽等地,進佔山西、山東、畿輔後兵力過於分散,把進攻的主要對象轉為南方的左良玉等軍閥。

從以上兩點看,李自成能否坐穩江山,與吳三桂投降清朝並沒有直接關係,如果李自成調整統治政策,陳兵京東,那麼即便吳三桂降清,勝負猶未可知。

接著看第二個問題,如果李自成坐穩江山,是否就能一統全國?

如果第一個問題中的李自成沒有目光短淺、驕傲輕敵,至少鞏固其現有佔領區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至於能否統一全國,首先南方的南明政權從後續的歷史發展看不是李自成的對手,東林黨的劣根性在之後的南明權力鬥爭中暴露無遺,但關外的滿清政權仍然是李自成統一全國的最大敵人,很有可能出現的狀況是,李自成禦敵于山海關及長城以北,跟明末的狀況如出一轍。

綜上,可以看到大順政權之所以快速失敗更多原因來自自身,農民起義軍確實有其天然的不足,但對於時勢的錯誤判斷以及小富即安,沒有轉變利益維護者的身份才是李自成及其統治集團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吳三桂降清也只是點燃乾枯柴草的一點小火星,把柴草放到火爐旁才是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休哥斜軫


其實就算吳三桂沒有投降清朝,李自成的大順朝也不會維持下去。當時的全國局勢仍然很混亂而且李自成內部政權也不太穩定。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延續兩百多年的明朝政權就此覆滅。但是李自成以為攻下北京之後,統一全國便勢在必得。其實當時大順軍的處境仍然十分危險,先不說關外清軍部隊虎視眈眈。關內明朝殘餘部隊輾轉南方,建立南明朝政。而且李自成駐紮北京只有六萬人,其餘大約四十萬部隊分佈在各個省份。致使他無法長期駐守北京。

李自成在早期提出“均田賦”的口號,並以此籠絡了備受明朝壓迫的民心。並有歌謠相傳:“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但是李自成畢竟一介布衣,能力學識終究有限。在其奪取政權後便開始盤剝舊臣,搜刮百姓,行事荒唐致使民心盡失。

所以說李自成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大順朝必定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曇花一現。


心尋自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作為一個資深歷史評論家,那我們就來分析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如果吳三桂不投清,李自成能不能坐穩天下。

李自成還未打入北京,當時就有人多次提議遷都南京,明末皇帝崇禎是極力贊成的、根據當時的史料記載,遷都南京就是崇禎幕後授意的,由崇禎親信提出來,探探朝堂口風,結果朝堂一片反對,甚至拿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壓崇禎,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但是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分析,遷都南京是十分正確的,因為當時的廣大的北方地區早已千瘡百孔,餓殍遍野,一片狼藉,前有李自成,後有女真人,北京的外部環境十分惡劣,留在北京死路一條,如果此時遷都南京,就可以把北方這個爛攤子甩給李自成,李闖王和女真族將會是一場惡戰,南明完全可以依託富足的南方捲土重來,重新控制天下。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李自成打到北京,後面他的所作所為也證實李自成就是一個個徹徹底底的農民,更本就不會治理天下,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李自成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北京城進行了一場打清洗,完全就是土匪進村的姿態,這樣的李闖王在那麼惡劣的條件下,怎麼可能坐穩天下。



少年談史


李自成能不能坐穩天下的決定因素包括內因和外因,吳三桂投不投降清朝屬於外因。下面結合當時的情況分析一下李自成沒有坐穩天下的原因。

首先,李自成沒有獲得天下的最重要因素是起義軍內部原因。作為農民起義軍,能夠推翻強大明王朝的統治,從這個角度看是成功。但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將領在進入京師後,面對奢華的生活,沒有認真考慮起義軍下一步面對的艱難形勢。全國還有大量地區屬於明王朝,只顧享樂,魚肉百姓,起義軍以不再具有起義初期老百姓全力支持的情況。同時,舊明臣子和地主階層也由試圖投靠變成徹底對抗的局面。這種情況下,起義軍的戰鬥力要下降很多。加上起義軍本身並沒有進行比較系統的軍事訓練和管理,面對軍事素養較高的八旗軍,整體戰鬥力還是落下風。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農民還沒有能力作為封建制國家的主人,失敗或者蛻變是一種必然。這些內因決定了李自成起義軍幾乎沒有坐穩天下的可能。

其次,如前文所述清軍能夠重新實現大一統不是簡單的靠武力能夠成功的。清朝在李自成攻破京師之前雖然多次襲擾明軍,但都沒有做大規模進攻的準備。因為清軍內部也指導過了山海關離明朝的京師就不遠了,明朝一定會有大量的軍事部署,比如實力非常強的關寧鐵騎,總人口和總兵力都明顯吃虧的清軍不會那麼主動的進攻明朝。在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投靠的時候,清軍的實際統帥多爾袞適時的以替明朝君主報仇的名義進攻起義軍。實際上自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出來,清(後金)與明已經勢不兩立,清軍入關由北方民族入侵變成了替南朝皇帝報仇,矛盾的中心完全專業到李自成一邊,變成了所有都打李自成,李自成軍隊雙拳難敵四手,失敗幾乎上板上釘釘。

第三,李自成缺乏對部下的管束,導致吳三桂倒向清軍。李自成和其集團內部並沒有太有遠見的人,完全沒有當年朱元璋謀士劉基和宋濂那樣的雄才大略,建立基業很難。最關鍵的是他沒有重視吳三桂及其統領的關寧鐵騎對局勢的影響。在吳三桂很可能選擇自己一方的情況下,沒有進一步鞏固關係,善待吳襄和吳氏家族人員,反而出現了讓吳三桂憤怒的時期,搶奪其愛妾。可以低情商的李自成讓吳三桂求著加入他最不可能加入的隊伍,而清軍與吳三桂並不是聯合,是吳三桂完全的投靠,如果吳三桂不被激怒,即使不接受李自成的起義軍,也會和清軍聯合而不是投靠,因為當時吳三桂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一支明朝精良的軍隊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隘。在吳三桂倒向清軍後,直接進逼京師,清軍實現了入主中原的第一步,李自成軍在及其被動的情況下迎戰,失敗是必然的。

綜上,吳三桂投降清朝確實對於李自成軍造成很大傷害,但更多的原因是李自成軍隊內部原因,錯誤的激怒吳三桂,缺乏政治遠見和爭取政治同盟,沒有更好的認清攻破京師只是一個開端,後面還有很多困難,下了一系列的臭棋,導致起義失敗。李自成的失敗也被後世所驚醒,把他看作一個驕傲自滿的失敗典型引以為戒。作為一個人乃至一個團隊,一個國家時刻不能有驕奢淫逸的想法,把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想清楚,才能保證戰勝困難,實現目標。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舍我談老師


不會,縱觀中國自上而下的朝代史,幾乎沒有農民階級能翻身做主人的,其實道理很簡單。

第一,從自身方面來講,農民處於社會最底層,不管是學問還是見識都是小民意識,他們是不會像一些高階層的去顧及一些東西的。在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李自成覺得已經大定,便不再約束自己的部下,起義軍無組織無紀律,將諸多軍規拋諸腦後,開始在北京城內燒殺搶掠,京城內凡是有一點錢財的人家,都無不遭到洗劫。要知道李自成是可是以農民軍起身的,此事已出,天下一片譁然,這種事若是高階層的人必然會想辦法避免,此次事件也導致李自成逐漸失去民心。

其二,是從社會方面來說的,我們看一看歷史就能明白無論任何人想要爭霸天下,都要有一群人的支持,這群人就是儒生,但是儒生大多就是循規蹈矩,在他們眼中李自成是明朝的反叛者,他們恥之與之為伍,還有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儒生是自成一系的,他們看不起農民出身的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這就導致了在李自成義軍內部並沒有多少讀書人的存在,也沒有人提醒他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所以,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也可以說只有一個方面,那就是他的出身,農民出身在戰亂初期是有優勢的,因為他們知道百姓疾苦在哪裡,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他們的格局就會逐漸的限制他們的發展,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上農民起義雖多,但能堅持到最後卻寥寥無幾的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