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贵州,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亦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大自然在造就贵州山川秀美的同时,贵州曾因交通发展滞后阻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如何破解贵州经济欠发达、欠开发,改善落后的交通面貌,一直以来是贵州公路人破解的难题。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未改造前的“天险”之路——原册三公路平塘平里河沙坪垭口路段全景。

而在黔南州平塘县就曾经有这么一个难题,不是笔者亲眼目睹还不敢相信这段道路的险要和桥梁修建的艰辛。一条公路从半山腰蜿蜒盘旋而上下,右边是悬崖峭壁、左边是通向河底的万丈深渊,公路和桥梁从中穿越而过,很是险峻!

创造这项工程奇迹的是一群勤劳朴实的黔南公路人。半过多世纪过去了,他们用愚公般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用鲜血和汗水筑就了一条让世人肃然起敬的“天路”,也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动人的路与桥的故事······


啃下天险“硬骨头”

“筑路意志坚、扛起大道上青天、踏碎了云朵、踢到了山尖、任你车马来多快、总在我后边。”这是在 1958年8月修建贵州省册亨至广西省三江公路时,打通贵州独山县至平塘县通州路段的时候,筑路工人为纪念工程通车和施工艰巨,在平塘县平里河沙坪垭口公路旁的崖壁上刻下豪迈诗句。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时公路建设的艰辛和筑路人崇高的意志力,誓把天堑变通途的勇气和决心。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1958年修建册三公路平塘平里河沙坪垭口路段时在崖壁上留下的石刻诗句。

笔者怀着对公路建设者的无限思念和敬仰,走进了对“册三”公路的采访,去聆听筑路人对那段“天路”锻造坦途的光辉岁月;去感受公路人那特有的精神魅力与历史文化延承······

“册三”公路起于贵州省册亨县,经过望谟、罗甸、平塘、独山、从江至广西的三江,全长600余公里,有五分之四是贵州境。1956年交通部公路总局派员勘察设计;1957年贵州省政府批准成立册三线公路工程指挥部,组织测绘施工相关事宜;1958年部分路段陆续施工。

平塘县平里河沙坪垭口是册三公路必经之地,当我们走进此处的村寨,公路两旁已经是各种楼房和超市,人来人往好一片热闹景象。村里有个耄耋老人叫向传国,他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曾经还当过民兵连长,见证过这条公路修筑历史。

“我们这边的坡高得很,从山脚的平里河走出去,都要爬上10多公里的山路,其中沙坪垭口更是悬崖绝壁,人都爬不上去。修建册三公路,当时全国上下正处于大跃进时期,经济生活极为困难,但是大家修路热情高涨,附近好多个县的民工都来支援这里的公路建设。那些修路的工人个个不怕苦不怕牺牲,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大路,啃下了这条天险公路‘硬骨头’。”向传国激动地说道。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笔者采访向传国老人(右)。

50年代,国家正处在建设的转型时期,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困难薄弱,公路建设是一项巨大浩瀚的工程。册三公路大部分穿越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加上地理环境陡峭,公路建设极为艰难。

为了及早完成几乎难以完成的任务,不耽搁公路全程打通的计划,黔南筑路人忘我工作,起早贪黑。特别是在平塘的平里河沙坪垭口,两岸山势险峻,地理环境及其恶劣,要打通一条公路,可谓比登天还难。

接受此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原贵州省交通厅公路总局第一处第四工程队,他们认真勘察,组织工人开挖,对多个崖壁进行钻柱炮眼。

在悬崖绝壁上修路,危险性是不可预料的。那时打炮眼,大多都是人工腰系麻绳,手拿大锤,吊在半山腰,一个人一天最少要打3米深的炮眼。要钻出一个洞,鞋底坏了几双不说,长时间的强烈撞击摩擦导致双手磨破,鲜血直流,染红了石头。同时,还有可能跌入河底的生命危险。

修筑路面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当路开挖出来了怎么办呢?就用洋镐(十字镐)、锄头、撮箕等简陋工具用人工铺平。为使路面更加平实稳固,工人们集思广益,想办法出点子,就地取材将一大块石头不断敲打,打磨成一个大石碾子,筑路人都戏称它叫“石牛”。后来石牛的工艺得到了改进,在没有大石料的情况下,就在公路旁边挖个坑,做个石牛的模子,浇灌上水泥和砂石,有时还拌合石灰和米浆,做成水泥石牛,以供筑路使用。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过去修路时所用的“石牛”。

石牛做好后,并固定上木架子,人推马拉,用于路面的压平。其实,石牛压路是一项相当危险的工作,因为在平里河沙坪垭口修路比起一般的修路有着天壤之别。由于修筑的公路是在半山腰,山高坡陡,要是不小心石牛稍有倾斜就会连人滚下坡去,造成安全事故。

当年,参加修建册三公路的黄通明老人这样说:那个时候我是个毛头小子,家里很穷,生产队就动员我去参加修路。册三公路平塘段施工基本是全线铺开,一路上都是人山人海的修路人,大伙儿筑路情绪高昂,工程进度也比较快。虽然修路的设备差、条件艰苦,但大家靠的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和辛勤双手,将天险变成坦途。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原“册三”公路平塘段泥路养护。

“工人们每天的干劲都很足,白天晚上都愿干,晚上没有电灯照亮,白天就会在山上砍了树枝和草以备晚上烧火堆照亮。我们住的是茅草房,中午吃饭都在工地上,晚上才回茅草房睡觉,我们这些筑路工人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里,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为的是把路修通后摆脱我们祖祖辈辈肩挑背驮的苦日子,早日修通路是我们唯一的想法。”黄通明深情地回忆道。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曾参与册三公路修建年轻时的黄通明。

90年代末,原交通部公路司司长张之强来到平塘县通州道班检查指导工作,在与黄通明聊起当年册三公路的建制工作和筑路情景时,回想当年大家仍记忆犹新,激动不已!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原交通部公路司张之强司长(右1)与黄通明(左2)亲切交谈。

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公路建设发展的突飞猛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逐步走向了机械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和养护,修路作业已告别了过去肩挑马驮的日子,用上了工程车、压路机、平地机、挖掘机等等。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如今改造好的省道312线二级公路平塘平里河沙坪垭口路段。

由于历史和公路建设编制需要,“册三”公路历经多次改造和更名,该线路属战备公路,后被取消。如今,原“册三”公路在贵州境内已更名为省道312线,起点从黔南州荔波至黔西南州八渡。现在的平塘平里河沙坪垭口路段已经升级为二级柏油路,路面更加宽畅了、更加平整了,群众生活也因交通的便捷一天过得比一天好了起来······


架桥牺牲铸英魂

每一段路、每一座桥,就是一个历史丰碑。每一个丰碑抒写着许许多多公路人的智慧和传奇。

在“册三”公路贵州段修建期间,就有不少施工员、技术员长眠于此。他们抱着“劈山架桥”的决胜信心和勇气,为了公路早日完工,背景离乡修路,却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不仅贡献了自己的青春,还奉献出宝贵的生命。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1974年“册三”公路线上的平塘大桥。

平塘县,山清水秀,县城有玉水金盆之美称。槽渡河、平舟河、霸王河是平塘的三大河流,在1958年修建“册三公路”以前,平塘的这三大河流上均没有固定的桥梁。册三公路的修建跨越了平塘其中的两大河流——县城的平舟河、中部的槽渡河。

槽渡河位于平塘平里河沙坪垭口下方,该河水深澈不见底,水流湍急,河面宽,沿着悬崖峭壁的天险之路往下,横跨在槽渡河上的是平里河大桥。这是一座3孔的石拱桥,桥高26米,长70米,宽7米,大桥是1958年修建册三公路时由原四川省交通厅第二桥工队进行施工修建。

平里河大桥下游平里村的谭庭相老人这样说,当年河两岸只有1户人家居住,这里植被稠密,树木参天。那时来参加建桥的大部分是从康藏公路建设后辗转支援册三公路建设的,桥工队大约有200多人,并在河西岸搭建工棚,我也参加了桥工队一起砍树建工棚,只要说是为国家建设,大伙的积极性都是无比的高。当时修建大桥的料石、水泥、木料等都从外地上百公里的独山、三都、都匀调集过来,由民工负责储备和运输。

1958年3月,由于通往平塘平里河的公路正在修建之中,道路不通,怎么办呢?修建大桥所需的170吨水泥从独山运至平塘车站后,平塘县政府组织了8个乡镇的1500多个劳力,人挑马驮,自带干粮和柴叉(一种肩扛货物的木架子,用两根丫字形的木叉组合制成),从平塘县城每人用柴叉肩扛一包100斤的水泥,行走50余公里的小路,运到平里河大桥工地。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当地农民运送物品使用的柴叉。

现在想来,不知道当时将一包水泥运到工地会需要多长时间,但可以想象那时扛水泥在路上如蚂蚁搬家一样行走的情景会是多么的感人和震撼。

“当年在大桥建拱前,先架设一座钢丝绳便桥,桥工队的工人经常是两个人抬着几百斤的条石,喊着有节奏的“号子”——嗨哟、嗨哟!将一块块料石通过摇晃的钢丝绳桥运到河对岸。有一天,有个姓谭的工程师在钢丝绳桥上查看大桥时,不小心从桥上摔了下去,此时正在桥下河边洗衣服的群众听到叫声,便急忙伸手去接,结果两人都顺势掉入河水中,所幸都没有严重受伤,经过几天的休息,又继续投入了工作。”谭庭相老人又回忆道。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1958年修建的册三公路平塘平里河大桥。

原平塘公路管理段老会计钟立辅这样说,1958年修册三公路时,在架桥中有一个湖南籍工人叫李兴胜,施工前期在一次爆破作业中,因躲闪速度不及,不幸牺牲。申开明是来自四川的一名公路技术员,也是在一次修桥合龙时发生意外牺牲,后来被平塘县政府追认为烈士······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架桥牺牲的李兴胜烈士墓。

为了纪念英勇牺牲的建桥人,当年在大桥竣工时还传唱着这样一首歌:平塘大桥宽又平,过桥想起申开明,不怕困难和危险,牺牲自己为人民。

2015年底,省道312线二级公路升级改造建设已基本完工,1958年修建“册三”公路时平塘县境内的大桥将全面迎来“桥迁之喜”。新建的下梭坝大桥、平里河新桥等将全面代替原来的旧式桥梁,承担起新“册三公路”的新使命。


筑路精神永流传

路在缓慢延伸,梦想逐渐变成现实……

向传国老人说,1958年,四川省桥工队来到我们平里河修桥,那时候没有路,河的两岸就只有1家住户,过河要划小木船,赶场靠双腿走羊肠小路,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是册三公路的修建,改变了我们这里。

“我们平里河因气候好,水果、蔬菜新鲜味美,由此形成了集贸市场,变得热闹了起来。现在省道312线二级公路修好了,交通更便利了,好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出去卖,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喽!”向传国又笑眯眯地说着。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如今的平里河大桥。

如今,贵州正乘着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梦想,在公路大建设、大发展的今天,实现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支撑、县乡公路为脉络、小康公路为基础的四级公路路网,公路人正昂首阔步前行!

随着中央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深入,以及历代公路人的不懈努力和砥砺攻坚,在经过平塘县省道312线(原册三公路)的这条天险之路上,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从泥路、碎石路、沥青四级路到二级公路的一次次蝶变,公路发展焕发出新的春天!

贵州平塘“天路”,如今变坦途!

如今改造好的省道312线二级公路平塘段。

当您惬意地开车行驶在省道312线平塘平里河沙坪垭口时,冥冥之中又听到了筑路人的吆喝声、铁锤敲打崖壁的撞击声,这种声音是那样的熟悉、悦耳和响亮,仿佛在耳边一直萦绕着······

光阴荏苒,在原册三公路平塘平里河沙坪垭口岩壁上分别刻下的“筑路意志坚、扛起大道上青天…”诗句和“册三公路”修建简介依然清晰显现,它详实生动地记录了一代代公路人誓把天堑变通途的意志和决心,更记录了筑路人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财富、是历史,更是一段公路文化文明的传承。(韦志胜 何小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