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汉武帝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非杀不可呢?

曾传新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尽。死于汉武帝之手的冤鬼达十几万。



汉武帝所杀之人90%是无辜冤死,如杀公孙贺、太子、皇后和长公主。

9%是为推卸责任,栽赃嫁祸。如杀江充、张汤、刘屈氂。

唯独杀马恢,汉武帝是赏罚分明,马恢死的不冤。

是马恢建议,改变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也是马恢参与制订了马邑之围的计划。

马恢制订的计划有疏漏,不严密。再加上被匈奴抓的小吏是怂包,泄露了计划。在这一点上,马恢有过错,但罪不至死。

匈奴单于得知几十万大军埋伏于马邑附近,欲全歼匈奴后。仓皇逃跑。

此时,马恢麾下有三万大军,任务是断匈奴辎重,并切断匈奴退路。但马恢却畏战,匈奴逃脱置之不理。

马恢的理由是自己只有三万人,而匈奴有十几万大军。贸然出击是以卵击石。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匈奴单于得知汉军有几十万伏兵,是仓皇逃跑的,心中恐惧,战斗意志肯定不高。

李广四千骑遇到匈奴左贤王四万骑。也没逃跑,而是圆阵御敌。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李广连续以射杀匈奴数位副将,将士浴血奋战,终于抵挡住了匈奴的进攻,并盼到张骞的援军。



李陵帅数千步兵。迎战匈奴八万骑兵。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斩杀数倍于己的敌人。

马恢帅的是三万大军,去截击五倍于己仓皇逃窜的敌人。最重要的,并非孤军奋战。李广、公孙贺等援军近在咫尺。匈奴必定惨败。

说到底,是马恢畏战。如果他有李广一半的亮剑精神。马邑之围,匈奴必定被全歼。(军事常识:消灭敌人80%以上,就是全歼)

调动几十万大军,要花多少钱粮。不是过家家玩游戏。因你一人畏战,丧失战机,功败垂成。马恢之死,当其罪也。


杨朱学派


汉武帝杀王恢,就是找个背黑锅的。

汉武帝上台后,民富国强,对匈奴开战的呼声越来越高了。在朝廷大员中,主战派的领袖是大行令王恢。他强烈反对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并提议出兵攻打匈奴。王恢的主张,得到了朝野很多志士的支持。其中有一名爱国志士,名为聂壹,把自己的战略设想汇报给主战派领袖王恢,核心是:诱敌深入,集中重兵设伏,一战平匈奴。

王恢对聂壹的计划大为赞赏,上报给汉武帝。鉴于与匈奴全面开战事关重大,汉武帝采取了谨慎的原则,召集公卿公议,商议此事。会议焦点集中在主战派领袖王恢与主和派领袖韩安国两人身上。

韩安国力主与匈奴延续和亲政策。他认为:汉高帝刘邦与匈奴和亲,以天下为重,汉、匈两国在高皇帝、吕后、文帝以及景帝时获得长期和平,不宜贸然破坏。

王恢反驳道:汉高帝时,国家初创,想让经战乱的人民得以休生养息。如今汉匈边境,警报不断,士兵死伤惨重,柩车相望,人民流离失所,哪里是真的和平呢?

两人你来我往展开大辩论,最后王恢把他的计划亮了出来:匈奴单于贪得无厌,正好可以利以诱之,使之深入。我则挑选精兵强将,埋伏于险要之地,待匈奴单于落入罗网,则包围分割,全歼敌军,生擒单于。

王恢的计划得到了好大喜功的年轻皇帝的支持。根据这个计划,汉军将动员超过三十万人的兵力,在马邑设伏,希望以此一举歼灭匈奴的主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打垮北方劲敌的军事力量。马邑伏击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匈奴主力成功引诱到既定的战场。这个诱敌的计划,王恢交给了马邑志士聂壹。

聂壹是汉武帝时代最成功的间谍之一,他假扮成一名逃亡者,亡入匈奴。聂壹见到了军臣单于,对他说:“我能杀掉马邑县的县令与县丞,献城归降,单于只要出兵接应,必可尽获城内的财物。”有利可图,军臣单于十分高兴,答应聂壹,只要他能杀死马邑县令,控制马邑城,匈奴必定出兵接应。

一切计划都按事先安排好的进行。聂壹返回马邑后,杀死了两名关押在牢狱中的死囚,诈称是县令、县丞,并将两颗头颅挂在城门上,向军臣单于谎报:“马邑官吏已被杀死,请尽快出兵。”军臣单于信以为真,当即率十余万精锐骑兵,穿越边塞,直奔马邑。

这时,汉军已经布下天罗地网。汉军的设伏兵力为五个兵团,分别由护军将军韩安国、材官将军李息、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将屯将军王恢指挥,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只要匈奴人一进入到包围圈内,五大兵团将从四面八方合围,届时匈奴人插翼难逃。

这个军事计划非常高明,立足打大歼灭战,如果能实现作战的目标,将从根本上改变汉匈两国的兵力对比。可惜的是,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计划,竟然存在一个小小的漏洞,而正是这个漏洞,使得王恢的心血,最后付诸东流。

匈奴大军一路挺进,距离马邑不到百里了。军臣单于发觉不对劲,一路上只看到成群的牛羊,却看不到牧民的影子。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对此怎能不生疑心?既然有牛羊,必定会有放牧牛羊的人,可是人呢?

为了严守军事秘密,马邑附近的居民全部被转移,却没有来得及转移牛羊,所以匈奴军队所到之处,只有牛羊,没有牧人。汉军的密谋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破绽。

谨慎小心的军臣单于满腹狐疑,他下令暂停进军,并派出一支小分队,到四周进行武力搜索。匈奴人发现了一处汉军的亭堡(汉代的碉堡),便发动猛攻。亭堡的守军抵挡不住,缴械投降。亭堡指挥官为了保命,把汉军的围歼计划和盘托出。

匈奴军队在即将钻入汉军口袋的前一刻,悬崖勒马,紧急后撤,一路撤回长城以北。汉军发现军臣单于逃走,知道围歼计划失败了,倾巢而出,追击匈奴人,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这场旨在消灭匈奴有生力量的马邑伏击战,最终无果而终。这个结果,让支持主战的汉武帝大丢面子,倾国家之兵,居然颗烂无收。汉武帝下不了台,必须要有人擦屁股,背黑锅。这个人,非王恢莫属。王恢既是主战派领袖,又是马邑伏击战的总负责人,你不背锅谁背?

王恢被捕入狱,最后选择了自杀。


君山话史


《资治通鉴》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之。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从汉武帝说的这段话中,不难看出王恢为什么要死!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大行令王恢反对与匈奴和亲,他主战,并提出一大计谋,用计谋引诱匈奴兵深入马邑城(今山西朔县),设伏兵围歼之。


汉武帝采纳了王恢建议,派兵三十万,分别由将屯将军王恢;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材官将军李息;护军将军韩安国。五将归韩安国统帅,并暗暗进入马邑城地区埋伏了起来,其中王恢、李息、李广三部从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出兵,主要攻击单于的辎重后勤部队。

战前,先由聂翁壹逃入匈奴当间谍,诓骗单于说:他能斩杀马邑城的官吏,献城投降。而聂翁壹回到马邑城把几个囚徒杀了,砍下头来挂于城门之上,告诉单于守城的主要官员已被他斩杀,可速来马邑接管马邑城,单于中计,真的统率十万骑兵浩浩荡荡地入侵武州塞(县名,今山西左云),可惜汉方伪装失真,单于领兵一路抢劫到离马邑城仅一百里,但见成群牛羊,没见到放牧人,心中大疑,遂攻打雁门卫所,捉拿武州尉吏拷问之,问出了此战役的实情:引敌深入,设伏围歼的计谋。单于大惊,速令全军火速退兵,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



可是,这时的王恢如果马上追击单于的后勤部队,可以大获胜利,起码可以斩杀部分匈奴的辎重部队,收到局部的胜利,但是王恢惧战,为保存自己部队三万精兵不受损伤,不发一兵一卒,坐失战争良机。


汉武帝十分震怒,认为大失颜面,在国人面前不好交代,想要杀王恢以谢国人。一句话,把此次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王恢:

一,战略计谋是你提的,我言听计从。

二,集五将军将三十万兵力,无功而返。

三,你王恢如果趁单于退兵的混乱之际,击打他的后勤部队,肯定能获得小小的胜利,为这次战略失败捞回一点面子。

四,这次战争,不但损失巨大财物,且汉朝面子里子全盘输尽。

汉武帝所以说出了:“…今不诛恢,何以谢天下”。王恢自知理亏,负有战争的主要责任,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逐饮剑自杀以谢天下。


老蛇正宗


我们来看看“马邑之围“的具体经过,就能明白汉武帝非杀王恢不可了。公元前134年,匈奴单于向汉武帝请求和亲,汉武帝就召集群臣商议,时任大行令(大鸿胪)的王恢建议拒绝和亲。

他认为,虽然之前汉朝和匈奴和亲,但是匈奴老是不守约,经常派兵侵犯边界的百姓,我们应该打一下匈奴,让他们知道大汉的厉害。

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现在匈奴还很强大,不合适与匈奴开战,应该继续和匈奴和亲,很多大臣也赞同韩安国的想法,汉武帝最后决定和亲。


公元前133年,马邑有个商人叫做聂壹(张辽的祖先)找到了王恢,他对王恢说,匈奴老是侵犯边境,总不是办法,我们可以趁与他们和亲,把他们引过来,我们设个埋伏,肯定能大败他们。

王恢就问聂壹有什么办法,聂壹说:我与匈奴做生意,他们都认识我,我可以跟匈奴单于说,我帮他们拿下马邑,匈奴单于肯定心动,到时候我们大军就埋伏在马邑的附近,肯定能将他们一网打尽。

王恢也觉得聂壹的计划可行,就向汉武帝报告,虽然韩安国还是反对,还有很多大臣也反对,但是汉武帝早就想打匈奴了,看到有这个机会,就决定打匈奴一下。

六月,汉武帝命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率三十万埋伏在马邑边上的山谷,而王恢与李息率三万从代郡出发,打算从侧翼袭击匈奴的部队,断他们的后路。

聂壹见到了单于,他对单于说,他能带着几百人,前往马邑,杀掉马邑令,那么马邑的所有东西就属于单于的了,但是又担心汉军会来攻打,希望匈奴率大军前往。单于也心动了,就率十万大军跟着聂壹前往马邑。

聂壹先进入马邑,杀了一个死囚,假装是马邑令,并将他的首级挂在马邑城头上。单于在离马邑还有一百里的地方,他发现草地上有一些牲畜,但是没有人放牧,心中有所怀疑。匈奴打下了一个边防的小亭,抓到了一个雁门尉史。

雁门尉史把汉军的计划全部说出来了,单于一听先是一惊,后是一喜,就赶紧撤军了。而王恢的三万兵已出了代郡,听说匈奴退兵了,他觉得自己的三万大军不是匈奴大军的对手,也退了,韩安国他们在那边等了几天,才知道匈奴大军已退。

汉武帝以王恢临阵脱逃下狱,廷尉判王恢死刑,虽然王恢通过王太后向汉武帝求情,可以是汉武帝还是十分愤怒,最后王恢只能自尽谢罪。

汉武帝非杀王恢不可,原因也很显然,那就是王恢临阵脱逃了,如果每个将军都觉得自己不是匈奴的对手就撤军,那还怎么打匈奴,杀王恢也是为了以儆效尤。

另外这次马邑之围,本来歼匈奴主力的好机会,可是因为一些小细节没有成功,汉武帝心里也气,自然也要把这口气撒在王恢身上了。


历史简单说


汉武帝为什么定要杀王恢,主要原因是王恢误了大事。

首先先说秦朝打匈奴为什么能一战定乾坤,除了统帅蒙恬指挥得当三军用命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秦军遇到了匈奴主力,也就是说秦军一仗就打到了匈奴的七寸上,当时的匈奴总人口远不如中原,能骑马打仗的基本都是精壮男人,而在河套一战英勇善战的秦军在蒙恬的指挥下大败匈奴主力,匈奴死伤无数,这一战匈奴就受不了了,因为死伤的都是精壮男人,这对匈奴影响非常大,因为人口少的匈奴经不起消耗,死一个男人就意味着他的老婆孩子无人管,而在弱幼强食草原那就可能活不下了,而河套一战匈奴受到重创,大单于只能退回草原,再打下去匈奴男人就要打光了,所以这一战秦军打得非常漂亮。

而到了汉朝,匈奴也出了个英雄统一了匈奴各部,那就是冒顿大单于,当时刘邦都差点在白登山被俘,不得已只能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了汉武帝时期,那时汉朝国力恢复了俱备了反击匈奴的实力,而这时王恢也提出了马邑之谋,也就是把匈奴主力引到马邑聚而歼之,这一计谋可以说非常好如能成功,那就等于是重现蒙恬河套之战,当时汉武帝也是雄心勃勃,对马邑之战期望很深,可是王恢却是临场怯阵,在匈奴撤退时不敢拦截,设想一下如果王恢拦截了匈奴,那汉军其余各路大军就会很快赶来聚歼匈奴主力,就算不能全歼匈奴人,至少也能让匈奴损失过半,而当时大单于把草上的匈奴精壮男人差不多都带出来了,只要一战让匈奴伤亡过半,那匈奴短时间内就没实力在进犯中原了。

可就因为王恢一念之差,让匈奴全身而退,这后果非常严重,从那以后汉匈大战拉开帷幕,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也是匈奴人口消耗不起了才分出胜负,这要是马邑一战成功重创匈奴,那可能就不会有长达几十年的大战了。

所以说王恢误了大事,汉武帝也因此恨透了王恢,王恢被斩一点不冤。




天宇的文史情怀


《马邑之战失败,必须有人承担责任,王恢难逃其责!》

“马邑之战”,是汉武帝对匈奴战略的转折点,对匈奴的防守战略,改变为对匈奴进攻战略。汉朝以边塞重镇“马邑”为诱饵,聚集汉军主力30万,试图歼灭匈奴单于10万骑兵。但是由于大行令王恢和间谍巨商聂壹的“百密一疏”,造成“马邑之战”行动泄密,导致包围歼灭匈奴主力的战役“功亏一篑”。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了,汉武帝全面掌控军政大权,开始着手改变对匈奴的“防守战略”。一个经常出入匈奴的汉族大商人聂壹,找到了当时的大行令王恢,出了一个天大的主意。以囚犯的头颅假冒“马邑令”的头颅,由聂壹向匈奴单于诈称“马邑反叛”,诱使单于率匈奴主力前往接受“马邑”,汉朝埋伏重兵聚歼匈奴主力。

王恢和聂壹将计划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觉得计划可行,着令王恢具体实施该计划。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出五位将军连同车骑步共三十万在马邑设伏。这五位将军是卫尉李广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护军将军。各位领军都隶属韩安国,约定在单于进入马邑时纵兵出击。

当匈奴单于率领10万骑兵,杀气腾腾的奔向马邑时,在马邑城的外围“只见牛羊不见人”,单于遂命人攻占一个哨所,经过审讯后得知30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准备聚歼匈奴主力。单于随即命令大军后退,逃出了汉军的包围圈,“马邑战役”功败垂成,原因是保密工作出了问题,汉朝马邑方面“上自将军、下到士兵”,全都知道这件事。

马邑之战失败后,汉朝军民上下沸腾,必须有人为这次巨大军事行动失败承担责任。那么,承担责任的人选有三个,汉武帝、王恢、韩安国。汉武帝是汉朝的最高统帅,是“马邑战役”的决定组织者;王恢是这次战役的具体策划实施者;韩安国将军是这次战役的指挥者。

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讲,都不能让最高统帅汉武帝承担责任。做为战役的军事总指挥韩安国,没有明确的失误和责任。

作为策划人和具体实施者王恢,没有做好保密工作是有责任的,在组织马邑设伏的时候,除个别高级将领外,不应该让普通士兵和百姓知道,结果马邑城的老百姓全跑了,导致马邑假兵变出现反常现象,被匈奴人识破战役意图。王恢被汉武帝“正法”,聂壹下落不明。后来,三国名将张辽自称是聂壹的后裔,为躲避“马邑之战”的罪责,不得不改姓为张。


冷清先生


汉武帝为什么要杀“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

首先大家要知道,汉武帝时王恢的本职工作是大行令,大行令是什么官呢?

官名。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秦及汉初本名典客﹐西汉沿设,为九卿之一。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大鸿胪。

注意上面的解释,王恢当时本身就是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主官,也就是说他本身工作就有辅佐汉武帝决定对外政策。

汉武帝时,大多数的朝臣都是附和韩安国,希望与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因为虽然经过了文景之治,但是汉朝的国力仍然不能称得上是丰厚。更何况和亲政策下,边境平静,百姓安乐,一旦开战那么除非汉与匈奴分出一个你死我活,不然不可能再次归于和平。

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指的就是这个情况。

因此,汉武帝对于王恢的发动战争的提议是很犹豫的。要知道在公元前133年这个时间点,汉武帝登基不到十年,恩信初立,威望隆重的窦太后刚于公元前135年死了,窦家开始失势;王太后上台,田蚡担任丞相;汉与匈奴刚刚和亲;南方的叛乱已被平定,精兵北调防御匈奴。

此时,如果一转文景之时的和亲政策,对匈奴全面开战。那么对于汉武帝的威信、国家的财力、军民的生活、乃至汉朝的兴衰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最主要的麻烦在于,汉朝在战略上并没有做好整体的动员。

然而,尽管汉武帝堵上了自己的威信甚至国运,但当运气不好被匈奴识破计谋的时候,马邑之围的谋主王恢竟然避阵放走了匈奴。。。。放走了。。。

所以在历史上,是这么记载汉武帝的想法的:王恢你老小子一直鼓动我对匈奴全面开战,结果我耗费大量钱粮让你带兵去堵匈奴,你竟然连匈奴的辎重部队都不敢打。今天不杀了你,我没法对天下人交待啊!

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于是恢闻,乃自杀。

所以,王恢必须死,不死就没人为汉朝战略上的失误承担责任了,那么一些逞口舌之利的小人岂不是高兴了!反正嘴皮子耍的飞起,真正干事的时候就缩了,结果就是越来越没人去干活啦!


王斌兔斯基


谢谢“路口小路灯”的邀请。

我是探微阁主,欢迎各位关注,共同品评历史、讨论相关问题!

“马邑之谋”,是汉匈关系的转折点。

汉自文、景两代的修生养息,至武帝时,国力充盈,加上武帝作为有为之主,自是不甘再行屈辱的和亲政策。

汉与匈奴边境辽阔,匈奴飘忽无定居,汉朝秋天农业丰收之日,亦是匈奴弓劲马肥之时。

匈奴入塞为寇,攻者一点,防者千里。汉朝的形势实利攻而不利守。

遂有“马邑之谋”。

元光二年,雁门马邑县的豪强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言:“匈奴刚刚与汉和亲结好,信任边境吏民,可用财利引诱他们前来,汉军预设伏兵袭击,必定大破匈奴。”

武帝下问公卿讨论,大行王恢力主攻,韩安国主勿攻。武帝最终听从了王恢。

就此事本身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好计策。然而,在具体实施时,遇到了问题。

六月,汉武帝任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李息为材官将军,统率战车、骑兵、步兵共三十多万人暗中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约定等单于进入马邑就挥军出击。

马邑聂壹充当间谍,斩杀死刑囚犯,把他们的头挂在马邑城下,用来假冒县令、县丞,诱使单于入城。

然而,单于统率十万骑兵走到距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时,见牲畜遍野,却没有一个放牧的人,感到奇怪。就派人攻打亭隧,俘虏了雁门郡尉史,威胁要杀掉他,这个尉史就告诉单于汉军的埋伏。单于大吃一惊,于是领兵撤退。

边塞守军传报单于已退,汉军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了,就全军撤回。

而王恢指挥的军队,按计划准备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听说单于返回,军队很多,也不敢出击。

事后武帝对王恢很恼怒。王恢说:“根据原来的计划,约定引匈奴进入马邑城,主力军队与单于交战,而我率军袭击他们的后勤给养。现在单于未到马邑就全军撤回,三万人攻打匈奴大军,只能是自取其辱。我本知道撤兵回来是要杀头的,但这样却保全了陛下的三万将士。”

于是武帝把王恢交附廷尉,廷尉判决:“王恢避敌观望,不敢出击,判处斩首。”王恢暗中向丞相田蚡行贿,求他开脱罪名,田蚡不敢向武帝说,就对太后说:“王恢第一个提出了在马邑诱歼匈奴主力的计划,现在行动失败而杀了王恢,这是等于为匈奴报了仇啊。”

太后把田蚡的话告诉了武帝。武帝说:“王恢是马邑计划的主谋,我听从了他的建议,调集了天下几十万人马,安排了这次行动。况且,即使捉不到单于,王恢的军队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仍然可以安慰将士们的心。如今不杀王恢,无法向天下人谢罪。”王恢得知了武帝的话,就自杀了。

实际上,王恢的计策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谋事不细。动用了如此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导致几十万人马无功而返,武帝的愤怒可想而知。

而诱敌计划的失败,导致了汉朝不得不与匈奴正面对决。

更多历史品评、讨论,请关注头条号– 探微阁主!


探微阁主


汉武帝16岁登基,一改文景帝求和的主张,积极备战。公元前133年,马邑(今山西朔州)有个与匈奴做贸易的大商聂壹,找到大行令王恢,建议由自己出面联系匈奴高层,借死囚头颅代替马邑县令头颅悬挂于城头,假称自己杀了马邑县令投诚,要把马邑献给匈奴。匈奴人贪婪,一定会来。汉军只需埋伏四周,等匈奴大军一到,就可关门打狗。

所以汉武帝朝会之上鲜明的表明了自己要主动攻打匈奴的态度。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坚决不同意,说匈奴不好打,打不得,打无用。因为匈奴是个游牧民族,善于骑射,抢了物资就跑。我们是农耕文化,打他们找不着他们大本营;就算找到了我们也是疲惫之师;找到打赢了我们也不会去放牧。况且,头年我们还刚和匈奴和了亲,当初高祖刘邦也是这么做的。

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坚持匈奴不守盟约,侵犯边境,当年太祖刘邦之所以不打他们,是因为百姓经受常年征战,不忍百姓再受苦,现在时机成熟,必须给匈奴迎头一击!

最后汉武帝采用了王恢的建议。派了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等将军帅30万兵马埋伏于马邑四周,王恢帅3万兵马袭击匈奴辎重,静等匈奴大军进汉军包围圈。



匈奴的军臣单于得了聂壹的信,率领10万大军来抢掠马邑。半路俘虏了汉雁门尉史,魏史怕死,将计划和盘托出。军臣单于大惊后大喜,下令马上撤退。最早得到单于撤退消息的是王恢,但他考虑自己的3万人打匈奴10万人,肯定要战败,所以畏战不出。

汉武帝知道后大怒,把王恢收监。王恢花重金找了当时的丞相,也是汉武帝的亲舅舅田蚡来说情。田蚡找了自己姐姐王太后,王太后找汉武帝说情,大意是杀了王恢正让匈奴人看了笑话。

当时汉武帝登基也不久,先有窦太后把持朝堂,现在又有自己的母亲王太后的掣肘,本来心里就对王太后逆反。而且对于一个22岁的年轻皇帝来说,推翻前几代皇帝的对外政策和多数大臣的建议,坚持来打这场战,一无所获,心中怒气可想而知,所以拒绝了王太后的请求。王恢在狱中听说此事,自尽而亡。

“马邑之围”的计谋如果能成功,确实是一场所费人力物力极少,但效果很好的战役。可惜大事不秘,败于一小小魏史之手。但是也是从这里开始,汉匈再无和亲的可能,正式拉开了汉匈大战的序幕。


如是史社


简单来说因为王恢的畏战导致汉武帝精心计划的马邑之围无功而返,为了杀一儆百,王恢不得不被迫自杀。

具体来说就是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有了和匈奴相抗衡的条件,而汉武帝当时正是年轻气盛,渴望一扫屈辱,建立不休功业的年纪,这时王恢建议汉武帝趁着匈奴派遣使者前来求和亲的时机,给予匈奴打击。最终汉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在马邑城伏兵30万静待匈奴的到来。结果消息走漏,匈奴没有进入伏击圈,便撤退了。

而王恢作为进攻匈奴辎重的主力部队,在听闻匈奴撤退后,考虑到自己的3万兵力也不是匈奴的对手,于是也自作主张的撤退了回来,最终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以夭折告终。

汉武帝得知后气的要命,认为是王恢的临阵脱逃才导致这场伏击战的无疾而终,于是让人审判王恢的罪行,审议结果王恢畏敌观望,应判处死刑。王恢则辩称是为了给汉朝保存3万精兵,另外他还贿赂田蚡以求汉武帝的宽恕,可惜汉武帝依旧不肯饶恕他。

在汉武帝看来,自己方准备那么多锱铢,那么多兵力,本以为可以扬眉吐气,结果到好一点成果都没有取得,为了防止再出现这种临阵脱逃的情况,汉武帝决定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王恢必须死。

王恢作为这场战役的发起者,最后又因他之过,导致马邑之围伏击战失败,因此不论怎么说他都有罪过,认清事实的王恢为了不被汉武帝处死只能选择自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